「我不想把自己搞得有多麼耀眼,尋找的過程就是件有趣的事情。我就蹲在這城市的角落,默默地等你……」老張的光陰咖啡館,一如他在博客中所寫,悄然無聲地蹲在長春市一條僻靜的胡同裡,鏽跡斑駁的鐵皮門楣毫不起眼,偏偏客人卻不少。左右幾條街,模仿「光陰」的山寨店已陸續開起20多家,可個個敵不過老張。「我和別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我沒那麼多功利心。」老張削瘦的臉頰上,笑容淡淡。
老張今年30歲,大名張靜濤,2007年吉林大學法學碩士畢業。開店,對他絕不是「賺幾個錢」那麼簡單。
老張的理念:開店是為表達自我
老張的咖啡館裡到處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東西:桌上放著12英寸黑白電視,角落裡立著大喇叭留聲機,地當間兒擱著縫紉機、高腳木板凳;架子上羅列著大搪瓷缸子、粗瓷碗,各式各樣的老式鐘錶;抽屜裡藏著鐵皮文具盒、包裝簡陋的橡皮泥;牆上貼著大胖小子年畫、三好學生獎狀;臺子上則肅穆地擺放著毛主席半身石膏像……
「我開店,其實就是想表達自己的一種生活態度:人應該活得更樸實、更自然。」老張喜歡那個年代的質樸無華,沒有那麼多利慾薰心,沒有那麼多信仰缺失。上高中時,他每周必逛舊貨市場,只要是六七十年代的東西,看著順眼、喜歡,他就買。咖啡店裡的大多擺設,都是他這樣「淘」回來的。
老張有時也動手製作:兩個舊黃木櫃橫拼起來,鋪塊老棉布,便成了一張咖啡桌;一根鐵絲螺旋盤幾道彎,糊張素白的紙,便成為一個簡樸的燈罩……「最樸實的東西,最能感動他人;最簡單的東西,才最有力量。這,正是我要傳達的理念。」老張說。
為了傳達這一理念,老張三次開店。2001年,讀大二的老張就和幾個同學合夥開了間「這裡酒吧」,因內部意見有分歧,3個月後黯然歇業。2006年,讀碩期間,老張獨自開了間「光陰咖啡」,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一把自我,由於畢業時到北京一家事業單位工作,不得不將小店轉手他人。2008年,老張辭去工作,貸款50萬元「殺」回長春,重建基業。
老張的經營:不按商業規律出牌的感性運作
租幾間普通民宅,打通,加上獨具一格的裝飾,2009年1月,「老張的光陰咖啡」靜悄悄地誕生,周圍沒有任何商業網點,老張也不做任何廣告宣傳,就在對藏品不厭其煩的把玩中,平心靜氣地坐等客人上門。老張自有他的理論:「我做的是個很內斂的東西,太張揚,有悖於我想要傳達的理念,又會令真正喜歡的客人寒心。」老張堅信,他喜歡的東西,一定也會有人喜歡。
人慢慢地來了,50%的人,一看環境,掉頭就走;另外50%則甚為驚喜,很快成為這裡的回頭客、常客,甚至「播客」。靠口口相傳、網絡傳播,「光陰」活了,繼而火了。每天中午11點,老張開門營業時,往往已有客人在外等候。老張的博客,也常有客人跟帖。豆瓣網上,「光陰」的「粉絲團」還成立了專門小組。
雖然登門者與日俱增,老張卻始終沒有僱服務生,他討厭服務生對客人「再三提示,強迫消費」。客人選擇喜歡的位置坐定,點罷飲品,老張輕輕地送來便離去;不點飲品,即便坐上一天,老張也不催。「人們每天為升遷、賺錢而奔波,我只想為大家提供一個輕鬆自然、沒有壓迫感的環境。他們喜歡這裡,能來,就是捧場。」老張說。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服務不到位」。不過,客人們不計較,老張忙不過來時,熟客就會到吧檯自助服務。對「光陰」的知音,老張也以成本價厚待:30元一杯的咖啡,只收15元;15元一杯的柚子茶,只收10元。有人說老張缺乏「經濟頭腦」,可老張生就性情中人,店裡一樓大梁上,「你德義我」四個大字龍飛鳳舞,這是他做人的原則,意思是:「你欣賞我,我義;我義,你當德。」
源自對「光陰」的喜愛,很多客人都會捎些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物件送給老張。一個吉林市的女孩,曾專程坐了兩個小時的車,送來一大摞古舊書籍;不久前,又有一男孩拿來一張新疆手工掛毯,贈給老張布置店面。
不過,被老張當面批評甚至被他說哭過的客人,也大有人在。一個女孩把菸頭扔進杯中,老張語重心長地教育了她一番,並送給她一個菸灰缸;一個大四男生,每次都帶不同的女友光臨,見狀,無論男孩點啥,老張就倆字:「沒有!」末了,還找人家認真地談了心。
「既然搞服務業,都是客挑店,哪有店挑客的?」媳婦埋怨。但老張很執拗:「是客,也不能一味迎合,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本應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說來也怪,那些被老張「撅」過的客人中,後來有很多在網上向老張道歉,他們成了老張真正的朋友,也成為「光陰」的鐵桿追隨者。
當初開店,老張貸款50萬元,每月利息5800元,20年還清,如今開業不到一年,「光陰」已有固定常客近200人,平均每天都有30多夥兒客人上門,盈利已不成問題。
老張的雄心:引領年輕人過健康生活
不愁客源的老張,如今琢磨的是「怎樣影響更多的年輕人」,「我希望引領年輕人過一種健康向上的生活」。
老張並非紙上談兵。「光陰」開業首日,他就搞了主題活動「追憶我們的80年代」。客人們戴著老張發的紅領巾,重溫昔日經典影片,在撫今追昔間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六一」兒童節,老張又向客人展示了他收藏的各式老玩具,組織了傳統遊戲,號召大家「都做童心未泯的人」;「9·11」、「9·18」,老張則播放了相應紀錄片,宣傳「反戰」與「和平」。
老張也樂於扶持「有追求」的青年自辦活動,民間社團「三四劇社」的一幫年輕人,定期到「光陰」排練話劇;吉大藝術學院的學生也曾來此舉辦論壇、搞沙龍;一些攝影愛好者還在這裡辦起了個人影展。這些年輕人來,老張除免費提供活動場所外,有時還送飯、送啤酒。
「下一步,我想建個網站,把年輕客人凝聚起來,一起做點兒公益事業。」老張眼裡清亮亮的,「我並不指望賺到多少錢,但我期望有一天,在一個陌生城市遇到一個人,他能說,『我去過你的店,在你店裡參加過一個什麼活動,對我影響很大』。」
總結自己三次創業的心得,老張認為,做這一行,第一要感性,要有獨特的想表達的東西,有自己的個性,不能照貓畫虎、東施效顰;第二要多一份赤誠心,少一份功利心;第三要多走多看多想,博採眾家之長,成就獨一無二之我。
「細分窄眾市場,是這一行的趨勢。不要指望你做的東西所有人都喜歡,只要瞄準屬於自己的那一小部分,用心地、持之以恆地做。」老張說,他也曾遭遇過開業3個月只有一位客人的窘境,但找準了方向,堅持下來,就能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