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

2020-12-22 騰訊網

我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

更完整的句式是:我不在家裡,就在咖啡館。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

中文網絡居主流地位的說法是,這句話的版權屬於法國文豪巴爾扎克。

巴爾扎克的確嗜咖啡如命,尤其當他處於寫作狀態時。在國內頗有影響力的茨威格版《巴爾扎克傳》(上海譯文出版社1990年7月版,吳小如、程毓徵譯)第八章《黑咖啡》中,作者以「鴉片」「毒藥」「殺人的精靈」來形容傳主對這黑色液體的依賴——

咖啡就是再開動機器使用的黑油;巴爾扎克看它比吃飯睡覺都重。他恨菸草,菸草不能刺激他達到工作所需的強度。對於咖啡,他卻大唱讚歌:「咖啡滑下去到了胃裡,它就把一切推入運轉。思潮猶如大軍中各路縱隊勇往直前。回憶洶湧而來,大旗高擎,將隊伍帶進戰場。輕騎兵奔馳在前。思維的邏輯如炮兵拖著輜重和炮彈隆隆而來。昭晰的觀念作為狙擊手加入決鬥。角色們各著衣冠,稿紙上鋪滿墨跡。戰爭在黑色液體的流注中開始,然後完結,就像真實的戰場包圍在火藥的黑煙中。」

沒有咖啡他就不能工作,至少不能按照這種方式來工作。紙筆之外,他所到之處都要帶上「咖啡機器」,這件不可缺少的裝備,其重要不減於他的桌子和白色袍子。他很少讓旁人準備咖啡,因為旁人不會把這興奮劑的毒藥做得如此濃黑有勁。咖啡就是他的鴉片。因為同一切毒品一樣,咖啡也得愈喝愈濃,如果要它保持效力,他就不得不愈來愈增多地吞食這殺人的精靈,才能跟得上神經上日益增加的負擔。如果說他那五萬杯咖啡(這數字是某一位統計家估計他所飲下的杯數)加速了《人間喜劇》龐大體系的寫作,它們也要對心臟過早的衰弱負責,那心臟本來強得象一口大鐘。拿克加爾大夫,他的終身的朋友與醫生,在他的真正死因問題上提出,「是多年心臟病發作,由於長夜工作和服用——毋寧說是濫用——咖啡而日益嚴重,他為了與人的正常睡眠需要來鬥爭,不得不求助於咖啡。」(茨威格版《巴爾扎克傳》第151-152頁)

創作中的巴爾扎克,咖啡是開動機器的黑油、激發靈感的火石、堪比紙筆的裝備,當然濫用咖啡也是致其死亡的原因。茨威格文中引用統計家的「為寫《人間喜劇》飲下五萬杯咖啡」之說,在漢語世界也流傳甚廣。這為「巴爾扎克:我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提供了堅實的數據支撐和敘述背景,中文網絡裡凡稱此言屬於巴爾扎克者,都少不了拿「五萬杯咖啡」來背書。

在茨威格的筆下,巴爾扎克就是一個將咖啡研磨入生命的角色。可令人費解的是,通讀茨威格版的《巴爾扎克傳》,卻找不到這句「巴爾扎克名言」。

《巴爾扎克傳》

搜索另一本比較權威的傳記,即安德烈·莫洛亞版的《巴爾扎克傳》(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4月版,艾珉、俞芷倩譯),同樣描繪了一位浸泡在咖啡裡的巴爾扎克,但同樣找不到這句「巴爾扎克名言」。值得注意的是,在莫洛亞版《巴爾扎克傳》的第七章《工作》中,作者以巴爾扎克恩主貝爾尼夫人的視角和口吻寫了一句話——

巴爾扎克不僅僅是支「筆桿」,還是一支非常出色的「筆桿」。幾乎每天,他不是去伏爾泰咖啡館,便是去法蘭西劇院附近的密涅瓦咖啡館與他的夥伴們相聚。(莫洛亞版《巴爾扎克傳》第118頁)

應該說,「他不是去伏爾泰咖啡館,便是去密涅瓦咖啡館」與「我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在句式上是接近的,都使用了並列連詞「不…便(就)…」,而且兩個句子都與咖啡館有關。不過仔細推敲兩個句子,還是有明顯區別,後一個句子的邏輯結構要比前一個句子繁複。更重要的是,兩個句子表述時的主語不同,前一句主語是第三人稱的「他」;而後一句因為是「巴爾扎克名言」,所以主語是第一人稱的「我」,也就是「巴爾扎克」。

那巴爾扎克究竟說沒說過這句話呢?

搜索外文網絡,畫風與中文網絡不一樣。查閱一些主要的外文引語網站,如「引語調查者」(Quote Investigator)、「智慧引語」(Brainy Quote)等,巴爾扎克名下均無這句「巴爾扎克名言」。擴大範圍,在包括法文網站的外文網絡中進行搜索,結果同樣是無。就此我們所能得出的結論是,這句「巴爾扎克名言」是一個專屬於中文網絡的傳播現象。相反,在外文網絡中,「我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與另一個人聯繫在一起,他叫彼得·阿爾滕貝格。

阿爾滕貝格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奧地利猶太裔作家,維也納人,原名理察·英格蘭德。1896年,在他37歲時開始使用「彼得·阿爾滕貝格」的筆名。在《昨日的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年3月版,史蒂芬·茨威格著,舒昌善等譯,以下簡稱《昨日的世界》)裡,茨威格如此評價自己的猶太同胞:「霍夫曼斯塔爾、阿圖爾·施尼茨勒、貝爾-霍夫曼、彼得·阿爾滕貝格等人使維也納文學達到歐洲的水平,這是格裡爾帕策和施蒂弗特所代表的維也納文學從未達到過的。」(《昨日的世界》第26頁)

毫無疑問,阿爾滕貝格是一位才華橫溢的作家。令人驚訝的是,由于波西米亞式的生活方式,阿爾滕貝格的寫作收入竟無法維繫他的日常所需。於是,維也納中央咖啡館便成了他重要的生活舞臺。

維也納中央咖啡館,可謂大名鼎鼎。這家咖啡館1876年開業,在上個世紀初,它是奧地利乃至全歐洲文人墨客們的精神家園,也是政客商賈們的流連之所。時間倒推一個多世紀,你可以在此發現茨威格、弗洛伊德、阿爾弗雷德·波爾加的身影,也能找到埋頭趕稿的託洛茨基、凝神沉思的狄托和百無聊賴的希特勒。茨威格稱這家咖啡館是「民主俱樂部」,每個人都可以在此享用一杯便宜的咖啡和免費的報紙雜誌,坐上幾小時,寫作、辯論、玩紙牌,接收信件等等。所有人中,與中央咖啡館聯繫最緊密者,自然是才華橫溢又生活窘迫的阿爾滕貝格。

阿爾滕貝格與中央咖啡館的聯繫緊密到什麼程度?他除了睡覺,其餘時間均在此處消磨;他的通訊地址是此處,留言傳呼是此處,待人接客是此處;不消說,他奮筆疾書還是在此處,而他的成名作《地方新聞》亦是在此處擬就。總之,阿爾滕貝格的生活在此處。所以就有人戲言:他不在家裡,就在咖啡館。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

請注意,這句話的主語是第三人稱的「他」,而非第一人稱的「我」。換言之,這種表述明確了一個事實:這句話不是阿爾滕貝格說的,而是別人對阿爾滕貝格生活狀態的描述——他與中央咖啡館「不離不棄」。

這個事實,在外文網絡,尤其是德文網絡中已成定論。有趣的是,當這個事實轉換為漢語表達時卻成了阿爾滕貝格的自我描述:我不在家裡,就在咖啡館。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

「阿爾滕貝格說過」在中文網絡也有相當的影響力,是僅次於「巴爾扎克名言」的存在。此等訛謬因何產生?恐怕與兩本關於咖啡文化的書有關——

第一本書叫《與畢卡索喝咖啡》(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1月版,吳梅東編)。此書附錄部分,收錄了一篇呂鴻賓寫的文章《一位咖啡迷的咖啡手記》。此文開頭引用了「一位維也納藝術家的自述」:我不在家裡,就在咖啡館。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與畢卡索喝咖啡》裡的這篇文章,雖未點出「維也納藝術家」是誰,卻完成了主語人稱的切換,由「他」變成了「我」。

《打開咖啡館的門》

第二本書叫《打開咖啡館的門》(東方出版中心1999年4月版,張耀著)。此書扉二頁,也引用了「一位維也納藝術家的自述」:我不在家裡,就在咖啡館。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打開咖啡館的門》也沒有點出「維也納藝術家」是誰,卻在正文第六章《「咖啡中心」——一個世界的支點》中,濃墨重彩地敘述了阿登伯格(阿爾滕貝格)與咖啡中心(中央咖啡館)的不解之緣,甚至還摘錄了阿爾滕貝格所寫的《咖啡館之歌》:

你如果心情憂鬱,不管是為了什麼,就去咖啡館!

深戀的情人失約,你孤獨一人,形影相弔,去咖啡館!

你跋涉太多,靴子破了,去咖啡館!

…… ……(《打開咖啡館的門》第127頁)

看了扉頁上的句子,又讀了正文第六章的描述,將阿爾滕貝格認作「維也納藝術家」,是合乎邏輯的聯想。很遺憾,聯想難成事實。無論阿爾滕貝格與中央咖啡館是多麼不可分割,這句關於咖啡館的名言終究無法掛在他的名下。這是別人對阿爾滕貝格的評價。至於「別人」是誰,現有文獻資料沒有給出答案。言說者或許真是「一位維也納藝術家」,或許只是中央咖啡館裡一位普通的侍者。能解開這個謎的人,是阿爾滕貝格自己。如今,「他」(阿爾滕貝格雕塑)依然坐在維也納中央咖啡館進門的第一張桌子旁,笑迎世界各地前來打卡的文藝小資們。

相關焦點

  • 「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館,我不在咖啡館,就在前往咖啡館的路上」
    詩人Peter Altenberg曾經說:「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館,我不在咖啡館,就在前往咖啡館的路上小甜田怎麼覺得我現在過著詩人般的生活呢?因為,我現在在Melbourne這座咖啡魔都。喝了一杯黑咖啡,只需要澳幣4.50,感覺這個數字,在國內不能幹點什麼吧?但是,每年國際barista大賽,前幾名總有澳洲咖啡師。如此挑剔的澳洲咖啡愛好者,培養了世界一流的咖啡師。
  • 不在咖啡館,就在咖啡館的路上,這句話最早從這家百年咖啡館流出
    中歐咖啡館之旅,在維也納站選擇了中央咖啡館,當然有更多的時間我也想去Demel,薩赫咖啡館體驗更多的咖啡時光。在維也納,名氣最大,文學家、音樂家、政治家又都樂於駐足的咖啡館,莫過於在19世紀被稱為「世界咖啡首都」「最人文主義」的中央咖啡館了。從霍夫堡皇宮步行不到10分鐘,就能在一個Y字形路口遇見它。
  • 維也納的咖啡館!
    咱不是搞歷史的,詳情也不去細究了。經歷了土耳其人的兩次圍攻之後,維也納開始了輝煌的巴洛克藝術風格建設時代,人口持續增加,城市下水道、住宅門牌號碼、國家郵政系統、城市公務員制度等等都開始創新性地進入了這座偉大的城市。維也納很快便成為了歐洲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海頓、薩列裡、莫扎特、貝多芬和舒伯特將維也納古典主義引領到了頂峰。
  • 我曾在東海咖啡館買外煙
    而且,由於東海咖啡館歷史悠久,還在很多人的記憶之中,讀到這些文字倍感親切。 於是,我大致知道,滇池路上新開的東海咖啡館裡,羅宋湯依舊,葡國雞依舊,檸檬派依舊,甚至奶油小方依舊,只是菜單上沒有了炸豬排。這依然無傷大雅。大家都知道,最近豬肉喜提新價。 不過,這一波宣傳推廣中,還是有不少謬誤。
  • 巴黎最有名的咖啡館,畢卡索生前常去的咖啡館是什麼樣的?
    去巴黎看艾菲爾鐵塔,去香榭裡舍大街喝咖啡,今天我們要講的是一家巴黎人氣最旺的咖啡館,位於聖日耳曼大道、塞納河左岸,它叫:雙叟咖啡館(法文名:LES DEUX MAGOTS)。具有左岸咖啡館特有的藝術氣息,因為畢卡索生前經常來這裡喝咖啡而逐漸出名,很多的遊客也是慕名而來。在塞納河左岸,除了花神咖啡館之外,最有名的就屬雙叟咖啡館了。
  • 特色咖啡館大全
  • 帶你去看10家最有故事的咖啡館
    這句話如果將男人和女人調換下位置,我相信大部分女人都會不以為然。但如果不調換位置,我又不以為然。因為我是男人,而且在我生命的這個階段,瘋狂地想開一家咖啡館。從 1650 年歐洲第一家咖啡館(位於英國牛津)開業距今,咖啡館文化已有 365 年的歷史。而咖啡館成為歐洲市民日常的聚會場所則是 17 世紀後期的事了。最開始,喝咖啡是貴族的專利。
  • 年終大盤點 我去過的 26 家上海咖啡館(上)
    我會用 Evernote 記錄下我去過和沒去過但想去的上海咖啡館,看了一下去過的也有 26 家了,有好的有不好的。
  • 想在上海開咖啡館?對不起,這個夢不太好圓
    南陽路有一家,旁邊東海廣場有一家,芮歐、晶品、上海商城、奉賢路上都有。」競爭如此激烈,讓靠近陝西北路的Yolo Sense難免有些壓力。雖然有堂吃的地方,但它家的咖啡價格卻只比Manner貴了2元。由於競爭激烈,南陽路上的咖啡館定價都不敢太高。
  • 收到雷差評的咖啡館:我不認慫,但我認輸……
    帶著這個疑問,我翻開了那些去過的咖啡館的點評記錄,看看讓大家心塞的差評都是什麼操作。(建議心態要像歌詞:勸自己要放手,閉上眼讓你走) 01. 大眾點評對於咖啡館有沒有意義? 團購套餐沒人點、優惠買單吸引力不高、收藏了也不打開,外加一些奇奇怪怪的評論和排名榜單,大眾點評對於咖啡館看起來很雞肋,棄之可惜,嗦之無味。
  • 世界知名咖啡館盤點之:歐洲「文藝咖啡館」
    18世紀的歐洲,咖啡館是重要的聚會場所,也是世界政治風雲的中心,那時候的政治家在這裡發表著各種演說,同時,咖啡館也是歐洲音樂界及文藝界人士的最愛。由於咖啡館的音樂以及客人的交談,不像圖書館那麼寂靜,又沒有酒吧那麼嘈雜,比辦公室多一些自由,所以歐洲音樂界、文藝界就成了咖啡館的常客。
  • 咖啡館是文學家的觀察哨
    20歲那年,我去布卡熱裡(Bucareli)的哈瓦那咖啡館(Cafe La Habana)朝聖,據好友羅伯特·波拉諾(Roberto Bolano)所言,那裡是一名「鋼鐵詩人」的據點。    此君就是馬裡奧·聖地牙哥·巴巴斯奎羅(Mario Santiago Papasquiaro),我是在43年前的一次小說研討會上認識他的。馬裡奧只寫詩,卻喜歡討論小說。
  • 從澳洲回國後,我在桂林開了一家咖啡館
    迷茫和焦慮我都有過,我覺得能否熬過來,要看自己的造化,過來者皆有力且幸運。 我其實不是一個擅長人生規劃的人,在成長的路上也沒有人指導,不過我覺得這就是自己應該承擔的、別人無法複製的人生。我不喜歡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但我相信是安排都有因果。
  • 怎樣開一家賺錢的咖啡館
    趙珂僮:咖啡館,只講專業行不通  作為國內知名連鎖品牌「雕刻時光」的聯合創始人,Sayes品牌創始人,趙珂僮在十年創業路上「摔過無數次跤,掉過無數次坑」,用了十年時間使「雕刻時光」由北京僅有的三家高校店發展為在全國擁有60餘家咖啡館、三家咖啡學院的大型連鎖企業,在咖啡館經營方面有著絕對的話語權。
  • 聖彼得堡:尋找一個久遠的咖啡館
    珠海的酷暑還沒過去,我在去聖彼得堡的路上。在前往聖彼得堡之前,聽說在繁華的涅瓦大街上一個很容易被人忽略的角落,有家普希金文藝咖啡館。僅僅是聽說而已,網上也查不到咖啡館的地址,一切顯得非常不真實。但它仍舊吸引我一定要去找到,因為據說當年普希金就是從這個咖啡館去往決鬥場的。
  • 你去過五家新開咖啡館嗎?
    天津新開有幾個咖啡館,每個都有自己的風格和特點,我們去看看我的咖啡館。1、SILLYAWESOME他的家可能是天津最受歡迎的咖啡館,每天3點以後,店裡都是客人,經常要等桌。這家商店在鞍山道開門,就在我經常去的咖啡對面,我知道他的房子也是甘咖啡老闆嘻嘻推薦的。商店的環境是冷色水泥風格,你可以從許多小細節中看出老闆的意圖。
  • 一張圖對比上海、臺灣連鎖咖啡館與獨立咖啡館分布
    剛剛結束兩年臺北生活的新一醬回到上海後發現,上海的咖啡館突然「爆發」了,更有趣的是,越來越多的臺灣人在上海開起了咖啡館。在統計了臺灣愛評網和大眾點評上的數據後,新一醬發現臺北擁有3271家咖啡館,上海擁有5296家。如果你去過臺北,是不是感覺這個數字不那麼「真」——臺北明明到處都是咖啡館。
  • 我在街角的咖啡館等你
    開咖啡館呢,一直是我的夢想。每天做杯自己喜歡的咖啡,坐在窗邊看著書,多麼愜意的生活。兩年前入職了一家咖啡館,慢慢的從一個啥都不會的咖啡學徒做起。每天的點單,製作,出品。即使我下班,休息也要掛念著店裡的事情。作為一個核心員工和主管,任勞任怨。很久之前,一個無聊的工作日。你是新員工,分配到了我們班。很偶然的認識你,之後一直陪在你身邊,和你度過著每一天。後來,你我都從那家單位辭了職。我走上了我想要的未來,你也走上了你想走的路。慢慢的,和你疏遠了。電話,信息,你回復的越來越少。
  • 世界盡頭的咖啡館
    剛拿到<世界盡頭的咖啡館>的時候,我以為是一本小說,但是拿到手發現是一本小小的書,但是書中卻使我們不得不考慮我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你為什麼來到這裡?你害怕死亡嗎?你滿足嗎?這是主人公想要出門自駕遊,但是在路上碰到堵車的,想要換一條路繼續進行,來到了一個咖啡館。當他來到這裡,店員問的第一句話,確實你為什麼來到這裡?這使主人公十分的想不明白這個問題,他或許是想要逃離自己的生活,不在繼續那些對自己毫無意義的事情,但是被店員的問題所難住。
  • 晨讀| 咖啡館的味道
    咖啡館是多廳布置的。往裡,左面是從頭到底的主通道,分別通向右邊幾個小廳。主通道很窄,兩邊貼牆放沙發茶几桌椅,你需要在兩旁顧客的目光中穿過。我們落座尾廳,環顧四周,天鵝絨般紫紅色是主色,沙發和椅面,大塊的牆壁,都是紅絨布,間雜著古老的玻璃書櫥,小型雕塑和頭像、滿牆的老舊油畫,頂上花枝般的吊燈,面前木質小圓桌嵌著大理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