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能不能吃「碳水」?關於「碳水化合物」的5大流言

2020-12-24 齊魯壹點

減重還吃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使人發胖,減重不能吃······水果裡都是碳水化合物,就是因為愛吃水果才胖的······運動前要補充蛋白質,別吃碳水化合物······不知上面這些減重建議你們聽過沒有,西希不止一次聽到周圍的人給出這樣的建議。碳水化合物似乎成了減重,特別是減脂期間的禁忌,而身邊的朋友們也都在紛紛和自己的「中國胃」做鬥爭,含淚減少米飯、麵條、餃子、包子、甚至土豆、紅薯等我們從孩提時代就開始吃的食物,而去購買昂貴又陌生的大塊牛肉、黃油、牛油果。減肥不能交智商稅,也不能讓自己的胃難過,沒有一種天然食物是完全不能碰的,更不要提減少一大類食物了。為了讓大家看清這些關於「碳水化合物」的真相,今天西希就來澄清關於碳水化合物的五大流言。

流言1不減少「碳水」攝入就不能減重

流言2所有的碳水化合物都一樣,都需要控制

流言3碳水化合物沒有飽腹感會讓你吃更多

流言4減少碳水化合物會讓人消耗更多的脂肪

流言5健身前後只需要補充蛋白質不需要「碳水」

流言1 不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入就不能減重

不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入也能減重,這不但是可能的,而且很多人一直在這樣做。

低脂膳食用於減脂和控制體重的歷史長於低碳水化合物膳食,所以相關的研究更多,對於它的長期效果和安全性也比較肯定。大量的研究顯示,低脂而不減少碳水化合物的膳食是可以減重的。

一項meta分析納入了32項對照攝食研究,研究中以等熱量的碳水化合物替代脂肪,分析結果顯示低脂膳食使受試者能量消耗和體脂減少更多。低脂膳食能否減重成功還取決於在脂肪攝入減少後用什麼來代替這部分熱量,選擇健康碳水化合物如,水果、蔬菜和全穀物)的低脂膳食模式不會引起體重增加。在美國涉及5萬人隨訪7.5年的大型流行病學研究——女性健康研究中低脂膳食組的碳水化合物攝入量比對照組高,但是並沒有導致體重增加或者糖尿病相關指標異常。而目前還沒有一項低碳水化合膳食研究達到這樣的規模和研究時長。

當然,限制碳水化合物來減重也是一種選擇。低碳水化合物膳食的減重效果在短期內確實更明顯,但是這主要是由於減少膳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後,要靠分解糖原來提供能量,而糖原分解的過程中會消耗大量的水份,人體內60-70%都是水份,短期體重波動最主要的原因是水份流失。低碳水化合物減重的優點是減重速度快,但是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反彈快,如果恢復正常膳食,很快體重就會反彈,這樣的減重方式較難維持。

減重選擇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如果不適合也不要難為自己。

當然如果你能夠適應低碳水化合物膳食,而又不極端到去除所有的碳水化合物從而導致營養缺乏,適當的降低膳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攝入並無不可。

但從親身經歷講,去除碳水化合物的膳食很難持續,大部分食物中都含有碳水化合物,因為碳水化合物是大部分動植物儲存能量的方式。我們的飲食習慣也是圍繞「主食」展開的,所以才叫「吃飯」,和西餐以肉類為主菜的膳食習慣不同。如果明顯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入在我們的膳食習慣下很難實現,也會感覺很不滿足。只要控制攝入的質和量,含有優質碳水化合物的均衡膳食是很好的減重膳食。

流言2、所有的碳水化合物都一樣,都需要控制

現在的健身人群似乎是「談碳水色變」,只要和「碳水化合物」沾邊的食物統統要限制,但碳水化合物佔據了我們膳食熱量中的50-60%,比其他兩大宏量營養素(脂肪和蛋白質)加起來還要多。如果還不了解「碳水」就直接舉大旗說要「戒碳水」不免無的放矢,我們就先來看看碳水化合物都在哪些食物裡,為啥我們每天一大半的熱量都要靠它。

碳水化合物是一組複雜的食物種類,從甜味明顯的單糖,到複雜的碳水化合物,如全穀物中的澱粉以及膳食纖維,都是碳水化合物。主食、蔬菜、水果、奶製品中都含有碳水化合物,它是我們膳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麼多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顯然不能都「斷」掉。

控制碳水化合物的「質」重於單純限制它的「量」。

其實當我們說要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時候,大多是時候想說的是減少「糖」,這裡的「糖」不是在食物中天然存在的糖比如水果中的果糖和牛奶中的乳糖,而是「添加糖」,也就是在食品加工和製備過程中被加入到食品中的增加甜味的,它們的名稱裡一般都包含「糖」和「糖漿」,包括白砂糖、葡萄糖、飴糖、果糖、紅糖、玉米糖漿、高果糖玉米糖漿、麥芽糖、蔗糖、糖蜜、蜂蜜和各種濃縮果汁和調味糖漿。

在膳食指南中推薦:

添加糖類小於每日熱量攝入的10%

如果按每日2000kcal的攝入,添加糖需要小於200kcal,也就是小於50g,而WHO的推薦更加嚴格,建議每日添加糖類攝入小於25g。

如果能做到這個數字,其實減重應該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反觀除了添加糖之外的複雜碳水化合物,對於健康有很多益處,比如膳食纖維,既可以增加飽腹感,還可以調節腸道健康以及控制血脂,攝入量增加與長壽和心血管健康都相關,所以不建議限制,反而是應該增加膳食中的攝入。最近發表在《柳葉刀》雜誌上關於所以對於碳水化合物的系統綜述,綜合了多個大型試驗,發現,相比膳食纖維攝入最少的人群,攝入膳食纖維最多的人群,心血管死亡、總體死亡、冠心病和腦梗、2型糖尿病及結直腸癌的發生率都下降了15-30%。這個數字對於個體健康和群體健康的作用都不能小覷。所以對於碳水化合物這種複雜的營養素不能一刀切,不是所有的碳水化合物都需要減少。

流言3 碳水化合物沒有飽腹感會讓你吃更多

有人說碳水化合物沒有飽腹感,所以容易導致吃得更多,這也是一個誤解。

高脂食物和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哪個更讓人覺得飽呢?2016年發表在英國營養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就試圖回答這個問題。

六十多名體重輕度超標或肥胖的成人,吃高脂低碳水化合物膳食和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膳食,2種膳食的蛋白質佔比相同,除了對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有要求每日的熱量攝入沒有上限。

結果在高脂肪組的總熱量攝入明顯更高,而飽感評分更低。所以研究的結果是高脂肪的食物更缺乏飽腹感。

當然,飽腹與否與碳水化合物的成分相關,比如上文提到的全穀物、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它們消化吸收的速度更慢,單位體積的熱量更低:一塊同樣大小的黃油和一塊土豆,肯定是土豆的熱量低,要想達到同等量黃油的熱量,就需要吃很多土豆。

所以,健康的天然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特別是蔬菜、水果、全穀物中的碳水化合物飽腹感其實更強。各種食物對比之下,高蛋白和高膳食纖維含量的食物飽腹感最強。所以碳水化合物,只要選擇適當,而不是喝糖水或者吃糖,可以有很好的飽腹感,不會讓人吃的更多。

反而是經過市場調研、商業設計、市場推銷的各種零食,既高脂肪又高碳水化合物,飽腹感還低,應該避免。

流言4 減少「碳水」讓人消耗更多的脂肪

糖和脂肪是身體用以提供能量的兩大營養物質。

如果一種物質減少了,是不是身體就會多利用另一種物質,也就是說,減少碳水化合物的供應,身體是不是就會多消耗脂肪了呢?

可惜並沒有這麼簡單,在三大宏量營養物質的代謝方面,人體是優先利用碳水化合物的,因為它的分解最簡單產能最高效,而且消耗氧氣最少,而蛋白質和脂肪都需要先轉化成為葡萄糖或者葡萄糖代謝通路上的分子,最終通過和葡萄糖類似的代謝路徑為身體提供能量。

現實生活中的大宗研究很難完全記錄每個研究對象的能量攝入和消耗,為了研究人體對三大營養物質的消耗,把研究對象完全關在代謝實驗室中的「控制進食」試驗更具優勢。

一項發表在《細胞》Cell雜誌子刊上的研究正是這樣做的。讓近20名正常人在代謝實驗室中吃總熱量比正常少800kcal的膳食,其中6日低碳水化合物,過一個月後再吃6日低脂肪膳食,並在代謝實驗室中通過間接測熱的方法測定熱量消耗及供能比例。結果,低碳水化合物膳食會增加脂肪代謝,但是在實驗前後,反而是低脂肪膳食期間減掉了更多體脂。而且,低碳水化合物膳食期間蛋白質的消耗更多。

這可能是因為,低碳水化合物組攝入的脂肪更多,雖然消耗的脂肪也更多,但是仍然有一部分脂肪得到儲存,同時高脂肪的代謝也會出現適應,比如蛋白質的消耗也同時增多。研究者也根據這些數據做了建模,並預測和半年低脂膳食和低碳水化合物膳食的減脂效果,結果也是低脂膳食減得更多。

而現實生活的研究中,並沒有一致的結果,但是多項試驗中不變的結論是減少總熱量可以減少體脂,以及能長期堅持的食譜能控制體脂反彈。

所以,從機制上講雖然一下子減少碳水化合物會讓脂肪消耗短期內增多,但是不一定能轉化為減脂成果。長期來看,低脂肪的均衡膳食更能維持。

流言5 健身前後不需要補充碳水化合物 只需要補充蛋白質

在運動中的能量供應主要來源於糖原和脂肪酸,而身體中的糖原儲備和膳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息息相關,當碳水化合物不足時,糖原儲備就會減少。

對於耐力運動,比如跑步、登山、遊泳等糖原是重要的能量來源。

當糖原儲備豐富時,運動起來就會感到全身是勁,成績也最好。但當糖原耗竭的時候,就會感到疲勞,也很難出好成績。高強度訓練之後的休息也是給身體時間補充消耗的糖原。如果吃中碳水化合物不足,無法補充大量訓練中肌肉消耗的糖原,肌糖原儲備會逐步減少。當肌糖原儲備減少時,運動時就不能快速提供足夠的ATP導致運動成績下降,主觀的疲勞感更明顯。

嘗試過低碳水化合物甚至極低碳水化合物膳食的小夥伴應該都有體會,在極低碳水化合物膳食後,當身體中的糖原被消耗殆盡而沒有足夠的碳水化合物來補充的時候,就會有「撞牆」的感覺,會感到沒有精神、甚至噁心、頭痛還有情緒低落。

一項經典的實驗,如果極低碳水化合物膳食(碳水化合物供能<5%總能量),相比於正常膳食和高碳水化合物膳食,肌肉中的糖原儲備明顯減少,而從事耐力運動的持續時間也明顯降低。而且由於支配肌肉和調節運動的神經系統需要碳水化合物供能,所以低碳水化合物的狀態也更容易受傷。

對於力量訓練,雖然糖原供能的比例沒有那麼高,但也需要補充碳水化合物。

因為力量訓練的目的是增強肌肉促進肌肉生長。肌肉生長和肌肉消耗在人體內長期處在動態平衡之中,促進肌肉生長的因素包括力量訓練刺激產生信號因子,蛋白質含量充足有肌肉的原料,另外就是需要有充足的胰島素和胰島素樣生長因素。而攝入碳水化合物後可以明顯增加胰島素及胰島素樣生長因素的水平,有利於肌肉合成。

另外,當碳水化合物缺乏時,人體會首先利用蛋白質去合成碳水化合物解能量供應的燃眉之急,當能量供應充足後才會將蛋白質用於肌肉合成。如果沒有足夠的碳水化合物,花大價錢補充的蛋白質、蛋白粉就都變成了你所想戒掉的葡萄糖,起不到肌肉合成的作用。當然如果補充足夠多的蛋白質是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但是顯然就不夠經濟了。所以力量訓練之後補充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混合食物是最適合的。

比如紅薯+雞蛋這樣的複雜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的組合是運動後最佳的補給。同樣的還有,比如雞胸肉+南瓜,瘦牛肉乾+香蕉等

相關焦點

  • 減肥時每天應該吃多少碳水化合物?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利用低碳水飲食來減肥,事實證明低碳水飲食有利於減肥。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入能有效降低食慾,無需計算食物熱量,讓體重自然下降。對於一些飯量比較大的人來說,低碳飲食能保證他們吃飽還能減肥。減肥期間每天應該吃的碳水化合物受年齡、性別、體型和運動水平等因素影響。
  • 生酮飲食不是不能吃碳水化合物,這5種高碳水的食物必須攝入
    實話實說,生酮飲食任然是目前主流的減肥飲食方案,在國外,生酮飲食的熱度可謂是空前的高漲。這種超受歡迎的飲食似乎是0失敗的。   先來介紹一下生酮飲食:   生酮飲食由約70%-80%的脂肪,約20%的蛋白質和約5%的碳水化合物組成。
  • 每天吃多少碳水,才能減肥?10種簡單方法減少碳水攝入量!
    如果你執行的是較嚴格的生酮飲食,你可能會遭遇「酮流感」,一般會在數日內結束,隨之而來的是你的能量水平、睡眠質量會顯著提高,食慾會下降,同時開始逐漸看到減肥的效果。每天吃多少碳水,才能減肥?低碳飲食到底吃多少碳水合適?
  • 低碳生酮能吃多少碳水?20克、50克碳水是多少食物?
    每天能吃什麼?能吃多少?要怎麼吃?對於這種問題,我經常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為什麼呢?因為人各有異,你能吃到什麼食物,我也不太清楚?還有食物千百種,包羅萬象,這麼大的問題,真的很難一句兩句話說完。很多朋友每天都擔心,今天是不是碳水吃多了?到底應該吃多少碳水?今天這篇文章,希望你看完能有一個概念,低碳到底能吃多少碳水,生酮到底能吃多少碳水?
  • 科學減肥:不可忽視碳水攝入
    然而,「簡單粗暴」地少吃主食,就能減肥嗎?「好好吃飯,是個科學問題。」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學系蔣卓勤教授表示,無論是健康人群還是減肥人群,都不可忽視碳水的攝入。如何聰明高效地吃碳水,有科學講究。A、科學減肥:不可忽視碳水攝入「過午不食」「晚餐不吃主食」「少吃碳水多吃蛋白」……為了減肥,一些與眾不同的飲食方案成為「網紅」,但它們科學嗎?
  • 高碳水早餐,讓你越吃越胖;低碳水早餐,減肥還健康
    這些高碳水食物,可以迅速填滿了你的胃,讓你在短時間內快速獲取能量和『幸福感』。坊間有養生傳言:「早吃碳水,午吃肉,晚上吃夠維生素」,這樣吃可以提高新陳代謝,幫助減肥。實際上,恰恰相反,這麼吃,反而會讓你越吃越餓,囤積更多脂肪,甚至是你「月胖10斤」的秘密……高碳水早餐=大份「甜點」美國醫學博士,柯林頓的私人醫生,同時也是克利夫蘭臨床中心功能醫學中心主任的Mark Hyman,就曾說過:
  • 減肥期間就該這麼吃「糖」(碳水化合物),你吃對了嗎?
    雖然說身體活動的能量來源不僅僅限於肝糖原和血糖,但是強度比較高的鍛鍊會使血糖和肝糖原的消耗速率加快,僅僅這個事實就足以說明,「糖」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減肥鍛鍊有著決定性作用。雖然蛋白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正確的時間提供適量的碳水化合物,可以優化身體內有限的碳水化合物儲備,確保碳水化合物能夠更好地輸送到大腦,減少碳水化合物儲備耗盡的情況發生(低血糖引起神經疲勞),並能保持高水平的運動表現,儘管蛋白質對健康至關重要,並且在維持和增加肌肉量,減輕肌肉酸痛,改善肌肉恢復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 減肥期間,是否要戒糖戒碳水?想減肥,兩類都需要吃!
    那麼,我們減肥路上最大的敵人,究竟是糖還是油呢?是油?減肥最好減少脂肪的攝入,這個建議相信大家聽過不少次。很多妹子受其影響,一減肥就談油色變:肥肉是絕對要拋棄的,就算吃熱量很低的蔬菜,也只敢吃不放油的水煮菜。
  • 碳水化合物與糖要是分不清楚,減肥,難!
    纖維也是碳水化合物的一種,是不能被消化的多糖。膳食纖維對人體健康是有好處的。學習了上面那麼多的概念,可能大家在實際應用中,還是不知道應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碳水,以及在什麼時間段攝入何種類型的碳水比較合適。
  • 碳水化合物=糖?一次弄清楚,減肥過程中是否吃碳水化合物的問題
    很多減肥文章視頻中,都會提到「減糖」,即等於減少碳水化合物食物的攝入。但是碳水化合物並不等於就是糖,此外澱粉、糖、纖維等等都屬於碳水化合物。所以碳水化合物是一個總稱,共可以分成四類,其中吃起來有甜味的,才是「糖」。
  • 別總是不吃米麵減肥了,讓你發胖的元兇不是它,會吃才能健康減肥
    這是因為碳水化合物能保證我們腸道功能的良好運轉,所以突然離開碳水,就會讓腸道出現問題,造成便秘。二、碳水化合物的種類其實碳水化合物是可以簡單分為兩類的,一種是複合碳水,另一種則是簡單碳水。很多人都不知道其中區別,接下來就來為大家講解一下。
  • 減肥要斷糖嗎?減肥能吃米飯嗎?我瘦了60斤,我的回答不太一樣
    減肥到底能不能吃甜品?而碳水又分精碳水和粗碳水,其中精碳水又被妖魔化了,不吃精碳水只吃粗碳水的操作也大行其道。所以碳水、蛋白質和脂肪,在身體中相輔相成,各司其職,缺一不可。4、被妖魔化的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如此重要,但卻被妖魔化了,什麼低碳水飲食、抗糖戒糖說法層出不窮。首先,減肥的核心奧義是,攝入小於消耗,有熱量缺口就行。
  • BBC紀錄片《碳水化合物的真相》:減肥期間,如何聰明選擇食物?
    如何更聰明地選擇食物成了現代人減肥的一個難題,接下來,我們一起走進片子,去揭開食物的秘密。我們應該吃多少碳水化合物呢?在一萬多年前,我們從狩獵轉變到農耕經濟,農作物(碳水)逐漸成為我們飲食的中心。關於麵包,還有一個方法能夠增加它的抗性澱粉含量,操作步驟如下:1.把買回來的麵包放進冰箱冷藏;2.把麵包取出來,烤好,開吃。比平時直接吃多了兩個步驟,冷卻後再烘烤,會使一些特別容易消化的澱粉轉化為抗性澱粉。
  • 減肥吃什麼碳水化合物
    核心提示:在減肥計劃中,飲食佔有重要比例,我們一日三餐主要的飲食結構有主食,蔬菜,肉,水果。主食和蔬菜中都含有一定量碳水化合物,而這種成分屬於有機化合物,它的作用非常大,能為身體提供能量,供機體正常運行。不過在減肥時,如果碳水化合物吃得太多,就容易影響減肥計劃,所以,了解減肥吃什麼碳水化合物?怎麼吃決定了減肥效果。
  • 幾種常見的蔬菜,碳水含量高,會讓減肥變增肥!
    很多人以為多吃蔬菜可以減肥,因為蔬菜熱量低,而肉類食物大都富含脂肪,熱量高,容易發胖。他們認為減肥期間多吃蔬菜可以幫助瘦身,但是有的蔬菜富含碳水,企鵝熱量比肉類還高。吃錯了,減肥變增肥。來看看幾種常見的蔬菜,其碳水含量高,容易發胖,減肥的人慎吃!
  • 減脂小白必看:只吃不運動也能瘦,關於減脂的大小事兒
    關於節食熱量缺口越大,減脂速度越快。好多人急於求成,選擇節食,過度的增大熱量缺口。或許剛開始的效果會立竿見影,但是到了後期減脂就會很困難甚至一斤不減,稍微多吃一點就會反彈,這種現象是節食的人一定會遇到的。
  • 碳水不是你減肥的敵人,介紹8種碳水化合物,助你減肥
    說到碳水化合物,很多減脂的人都是將碳水化合物視作洪水猛獸,其實沒有那麼誇張,你會發胖絕對不是碳水化合物造成的,主要是你不會吃。今天我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合適的碳水化合物,不耽誤大家的減肥效率。當吃同樣數量的米飯時,糙米比精米更有飽腹感。2、小米小米富含蛋白質、脂肪和纖維素,一般穀物中不含胡蘿蔔素,小米可以達到每百克0.12毫克,在穀物中排名第一,小米含有大量酶,具有健胃消食的功能。
  • 低碳水飲食沒讓我瘦,卻渾身是病
    這種減肥方法宣稱,不需要每天運動累死累活,也不用拿著計算器算吃下去的熱量,只要轉變飲食方式——大口吃肉,就能讓自己的身體燃燒脂肪維持運轉,而不是靠碳水化合物。此時,人根本不用刻意減肥,不論是走路還是睡覺,一呼一吸之間都在消耗脂肪。對想減肥又管不住嘴的吃貨們來說,這種方法簡直擊中了靈魂。於是,低碳水飲食迅速成為減肥人群的寵兒。
  • 減肥期間,碳水化合物攝入量為多少g,才不會發胖?
    普通人每天的碳水化合物攝入量為5-6g,可以降低發胖機率。而想要減肥的人,建議減肥期間每公斤體重配比4-5g碳水,就能促進儲備脂肪的消耗。比如:60kg的人,碳水攝入量為240-300g之間。
  • 減肥紅薯可以吃嗎
    核心提示:飲食對減肥的幫助是最大的,吃得對,那麼減肥效果會更明顯,吃的不對,不僅不能減肥還會增肥。雖說有些肥胖者由於先天性遺傳,其實大多數人體肥胖都是由於後天飲食不當導致的,再加上長期不運動那麼身體的消化能力以及代謝能力就會受到影響,最終使攝入的熱量轉化為脂肪囤積在體內,導致人體越來越胖。可見減肥與飲食的關係非常大,那麼減肥紅薯可以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