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打好服務牌是母嬰店需要做好的一門功課 |
疫情給大多數行業都按下了暫停鍵,母嬰行業也不例外。
有人慌了,借勢搞起了囤奶粉、紙尿褲的營銷噱頭,想賺一筆;有人打起了「價格戰」,想以「低價換客流」。不可否認,這兩種方式確實有一定效果,但在後疫情時代,還是以「服務、創新」為抓手的母嬰店笑到了最後。
河南商報記者熊卓甜文/圖
同為母嬰店客流量相差很大
隨著二孩政策的放開,85後及90後對母嬰用品的需求不斷升級,越來越多的人想瓜分母嬰行業這塊「大蛋糕」,大大小小的母嬰店應運而生。但誰能分得塊兒大、誰能一直嘗到甜頭?
經過疫情的洗牌,母嬰店凸顯「馬太效應」(泛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
後疫情時代,母嬰店遇到的最大難題就是恢復客流量和到店率。這不僅僅是「有人氣就有希望」的空話,而是它能滿足「從眾心理」,也是店面競爭的指標之一。
如果說,疫情期間很難在母嬰店之間進行直觀的比較,那後疫情時代,兩極分化的現象就很明顯了。
河南商報記者在走訪過程中發現,一些街邊的母嬰店門可羅雀,顧客稀少,儘管有人來買東西,也是直奔主題,很少閒逛;但有些門店卻很熱鬧,人流不斷,鄭州的「孩子王」就是很好的例子。
據孩子王負責人康瑞華表示,本就很成熟的線上App銷售模式,減少了疫情對店面的衝擊,「雖然經過疫情,大家接受並習慣了線上購物,但是實體店的體驗更好,所以寶媽還是願意帶孩子來店裡挑選,目前帶店率已恢復七八成。」
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度降低「服務」成衡量標準
可母嬰店在產品類別上差別不大,同在鄭州也沒有區域差異,為什麼還會出現如此大的差別?消費者心理是怎樣的?
河南省孕嬰童用品行業協會會長王樹民稱,這跟服務有很大關係。據他了解,疫情期間,一些母嬰店在增值服務上做得很到位,比如送貨上門與不定期贈送小禮品,現在還有母嬰店不單單賣產品,更增加了遊泳、兒童攝影、遊樂場、推拿、嬰兒撫觸、育兒諮詢、早教等,全心全意為消費者提供一站式服務。「正是這些小細節和真正的便民感,讓顧客願意到店消費。」
31歲的「檸檬」媽媽告訴河南商報記者,現在對價格不太敏感,真正刺激她消費的是門店提供的體驗。除此之外,她還表示,母嬰店要專業化,「有時候一些母嬰店的導購員還沒有我懂得多,那我自然會從導購員的不專業聯想到整體店面的專業度。」
分「蛋糕」的人太多如何脫穎而出
王樹民稱,母嬰行業的前景很好,但分「蛋糕」的人太多。
據資料顯示,母嬰行業B2C市場2019年以20.4%的增長率保持穩步的增長態勢,雖然相較於2018年增速下滑了4.4%,但依然領先於行業17.7%的平均增速。在疫情期間(2020年1~4月),行業總體同比增速是9.5%,母嬰電商銷售同比增速是14.1%。
想要在眾母嬰店中脫穎而出,一方面要抓住電商、直播的風口,必須開啟線上線下相互作用的銷售模式;另一方面要做好增值服務,抓住社群用戶,經營好「客情」關係。
除此之外,還要提高門店的高端化和專業度。「現在的年輕寶媽選購產品時,會先看品牌,再看顏值,最後才看價格。」
業內相關人士也表示,現在這個市場,用價格換回的營收增長是不穩固的,因為顧客今天能因為價格到你店裡消費,明天同樣可以因為價格去其他門店消費。
提醒
切莫「亂投醫」提供差異化服務才是生存法寶
雖然母嬰行業競爭壓力大,但在「投醫」的過程中,一定要慎重,切莫「亂投醫」!有些門店創新能力低,看到別的門店做什麼,自己就做什麼,不經過系統評估,盲目跟風,一番「瞎折騰」後,讓門店陷入了更糟糕的境地。
複製的年代已經過去,不經過思考和創新,盲目跟風並不能讓我們走得更加長遠。未來,差異化服務將會是母嬰店持續生存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