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婦產科醫生的忙與樂:從業22年接生5000嬰兒

2020-12-20 江蘇頻道

【南京最美女性人物檔案】

姓名:厲葉青

性別:女

年齡:44

職務:南京市紅十字醫院副院長、婦產科副主任醫師

手術室裡,燈火通明。

藍色手術服的醫生和護士寶貝地託著一個嬰兒,口罩下的表情看不分明,眼睛卻笑得彎彎的,讓人一看就知道他們的喜悅。

嬰兒白胖壯實,握緊了小拳頭,放聲啼哭。

這是一張西藏墨竹工卡縣人民醫院婦產科醫生蘇冬梅通過微信發來的照片,下面還寫了四個字:母子平安。

南京市紅十字醫院辦公室裡,厲葉青笑著把手機遞給我們看,像在炫耀自家孩子。

孩子的母親,是她在離開對口支援的墨竹工卡縣人民醫院前二十多天做手術的病人。

「病人43歲,曾經做過輸卵管結紮,後來找到我希望能做復通手術,再做一次母親。」雖然時間已過去一年多,厲葉青對病人的情況仍然熟記於心。

醫療條件簡陋、病人自身情況複雜,手術雖然順利完成,但後續情況如何,這讓飛回南京的厲葉青牽掛不已,不時通過微信詢問當地醫生,直到後來收到這條喜訊。

「當婦產科醫生22年,按理說應該習慣了,可每一次看到嬰兒健康的臉,還是特別高興。」厲葉青笑眯眯地說。

援藏,說走就走

2015年3月,江蘇選派第九批援藏醫生,紅十字醫院有一個名額。

  勇氣、奉獻、責任、理想……這是每一個醫生都想爭取的機會。然而最後提筆報名,卻沒那麼容易。

畢竟一去不是十天半個月,誰家裡沒有老沒有小呢?更別提那是海拔3000多米的偏遠地區。

  厲葉青卻輕輕鬆鬆填了表。

  「我丈夫也是一個醫生,當時在外地學習。我報名前就只打了一個電話,在電話裡跟他說我想去,他說好。」

  其實並不輕鬆。

那一年,是厲葉青兒子小升初的關鍵一年,而她的丈夫也是一個一接到電話就要往醫院趕的醫生。那一年中曾經有一晚,她接到上小學的兒子的電話,「丈夫工作走不開,晚上9點多孩子一人在家還沒吃上飯,實在餓急了想找媽媽。」

  他的媽媽回不來。因為她在千萬裡之外的墨竹工卡縣,剛剛做完一臺大手術,累得想換衣服胳膊都抬不動。

  說到這裡,厲葉青有些愧疚,「我那天哭了。」她說。

人回來了,心留下了

墨竹工卡縣並不大,只有5萬人口,其中農牧民佔了很大比例。因當地不實行計劃生育,且生育期間還可享受政府免費提供的一日三頓營養餐,農牧民們都會生很多孩子,其中厲葉青接觸到的一個產婦已經生了17個孩子。

  當地的條件卻很一般。

厲葉青被派駐的工卡縣人民醫院有94張床,其中49張屬於婦產科,而婦產科病房醫生護士只各有6名,手術室只有一名醫生(兼急診工作)和1名護士(兼胃鏡工作)……

  怎麼辦?擼起袖子幹。

剛到的第一天,還沒走進駐地,厲葉青就出現了高原反應,因為缺氧暈了過去,吸了一整夜的氧氣。後方做好了換人的準備,她卻申請留下。

「沒想別的,因為我就是科裡韌性最好、最耐馱的,也沒什麼基礎疾病,換了別人就能受得了嗎?而且她們孩子更小,我覺得我可以堅持的。」

五天後,厲葉青就去了醫院報導,又過了三天她就接到值班醫生電話,說有緊急情況。這個被高原反應折騰得氣喘籲籲的女醫生一下子奔跑起來,直撲產房。

一個產婦會陰裂傷直達直腸1釐米以上,已屬會陰四度裂傷,這在南京都是很少見的。然而高原缺氧環境讓她縫合的速度明顯慢了許多。「感覺每縫一針都無比的困難,一個多小時後,手術成功,我這才覺得有點虛脫。」

  厲葉青在南京時因為技術過硬,最忙時八九臺手術一天的節奏,然而在這海拔4000米的地方,連著兩臺手術就能讓她嘴唇發紫,而有一天,她堅持做完了三臺……

  「我恨不能體力再好點能再堅持多做一臺,就能多減輕一個病人痛苦。」她說。

  在墨竹和當地醫生朝夕相處了一年多,終於到了分別的時候。放心不下那裡的醫生和病人,厲葉青乾脆把工卡縣人民醫院的同事拉入了江蘇婦產科的醫生群,在這裡,每周都有一次微信課堂,醫生們可以進行專業知識學習和討論,而他們的醫護人員也不時在微信群裡提出當地遇到的醫療難題,群裡有500多名醫生會適時地給予熱心的解答和幫助。

  「我和丈夫商量過,等兒子上大學了,我倆會一起再去援藏。」

兒子說想當廚師,理由竟然是……

  說到自己的兒子,厲葉青是驕傲的,她說他很懂事。

  「每次在家時我的手機響起來,他會第一時間抓著跑過來找我,『媽媽,媽媽,快,是不是醫院找你?』他很著急,就怕耽誤我搶救病人。」

  從小,這個孩子就知道有個醫生媽媽,是與別人不同的。「我的手機24小時開機,醫院有緊急狀況就會喊我。我跟同事們說不要怕找我,有一點點把握不準的就叫我。我寧願跑過去是虛驚一場。」    2014年大年初一晚上6點多,一個沒到預產期的胎盤前置孕婦出現了大出血症狀。接到電話的厲葉青第一時間趕到了醫院,和麻醉科、新生兒科、急診科等取得聯繫,緊急進行了剖腹產手術,經過了一整夜的搶救,直到大年初二中午11點,產婦脫離生命危險,厲葉青才感覺到了累。

  這樣需要她緊急趕往醫院搶救的電話,她一年至少會接到一二十次,而最多的一天,她被傳呼了五次。

  「凌晨被叫了兩次,白天正常上班,下班回到家晚上被叫了三次。有一次連衣服都來不及換,穿著睡衣就跑上馬路了。」

  厲葉青之所以記得這一天,因為兒子把它寫進了作文。那天早上,她答應兒子下班給他帶肯德基吃,結果晚上兒子餓著肚子等睡著了,第二天對她說:媽媽你是個騙子。說完,兒子又抱住了她:媽媽你辛苦了。

  那一刻厲葉青很心酸,更心酸的是有次看兒子作文,兒子說長大想當廚師。

  「為什麼呢?因為我和孩子爸爸都很忙,回家都沒個準,他就一個人去家門口的幾個小飯館吃,都成了他食堂了。然後他說飯館裡的菜不好吃,他想吃在家裡做的菜,爸爸媽媽沒空燒,他就想當廚師,以後在家裡做給我們吃……」

【後記】

「這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

  會後悔當醫生嗎?

  聽到這個問題,厲葉青一怔,「從沒有過。」

  工作22年,經她的手至少有5000多個新生命來到了人間。可她至今記得在她剛做醫生沒多久的一件事。那天厲葉青巡房時發現一個孕婦的胎兒胎心不好,手一摸,竟然是臍帶掉下來了。情急之下,她趕緊伸手進去把臍回納,並順勢託著嬰兒的頭。幾分鐘內局部麻醉,嬰兒呱呱落地,母子平安。

  全程她的手一直在母體內託著臍帶。「我能感到臍帶上的脈搏,到現在還能感覺到。我第一次感覺到一個生命,那麼具體,那麼近,我要緊緊抓住他。真的,從那天起,我覺得我的工作是最有意義的工作,能做著這樣的工作,我很幸福。」

本文作者:王迅  通訊員 施芙萱

相關焦點

  • 漢中婦產科醫生援藏三年 成功接生嬰兒700多名
    陝西漢中市醫院原婦產科醫生、援任西藏阿里地區人民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羅蒙就是其中之一。他說——「各方的援助很多,醫院不缺先進設備,缺懂技術的人。」「我會儘自己最大努力,一點點地去改變阿里的醫療水平。」援藏三年後,他返回原單位漢中市人民醫院,但當阿里地區人民醫院再次召喚他時,他毅然辭去漢中的工作,遠離家鄉捨棄小家,只為那份作為醫生的職業使命和守護邊疆人民生命健康的家國情懷。他就是全國最美支邊人物——陝西援藏醫生羅蒙。
  • 廣東援疆醫生協力搶救一名早產嬰兒
    援疆醫生謝潤華(右一)正專心地為病人手術。吉秋霞 攝  中新網廣東新聞12月18日電 (李映民 吉秋霞 李偉鋒)記者18日從廣東援疆指揮部獲悉,近日,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人民醫院多科室援疆醫生團隊的齊力幫助下,成功搶救了一名早產嬰兒,該名嬰兒是三師圖市醫院成功搶救的最小嬰兒。
  • 她為了中國婦產科,一生未嫁,接生5萬名嬰兒,自己膝下無兒女
    從前有這樣一位女醫生,投身醫學事業一輩子,一生接生了5萬名嬰兒,可自己卻沒有無兒無女。 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林巧稚出生在福建鼓浪嶼,她的父母都是教師出身,從小對林巧稚的教育也是特別關注。當時的福建受到了西方傳教士的影響,老一輩的人們思想觀念比較前衛和開放。
  • 【人物】溫柔如水的婦產科主任 一家子有二三十人經她接生
    1月13日,泉州福興婦產醫院迎來了第5000名寶寶,蘇主任說,每次聽到寶寶的哭聲,她都非常的欣喜。  蘇丹主任自己打趣說,自己1986年就在泉州市人民醫院婦產科工作,從一個年輕醫生變成了老醫生。都說金眼科銀外科,累死累活婦產科,蘇主任常常引以為戒,「畢竟有兩條生命在我們手上,要非常非常地小心」,所以,蘇主任從當年輕醫生的時候,就養成了為病人負責的態度。
  • 醫者大愛|廣東援疆醫生協力搶救一名早產嬰兒
    近日,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人民醫院多科室援疆醫生團隊的齊力幫助下,成功搶救了一名早產嬰兒,該名嬰兒是該院成功搶救的最小嬰兒。  日前,一名孕周僅29周多的孕婦羊水已破,下腹陣痛,被緊急送至三師圖木舒克市人民醫院,通過綠色通道安排住院。
  • 孕婦高鐵上分娩,萬幸遇上兩名產科醫生,誕下一名「紫色嬰兒」
    竟然是一名女子在車廂的廁所裡冷汗淋漓,高高隆起的腹部,孕婦要生孩子了。就在楚秋月抓起對講機,準備把意外情況通報給列車長的時候,一名中年男子把她給拉住了。這名男子叫許高峰 ,剛剛出狀況的產婦就是他的妻子焦改玲,已經三十多歲了,是位高齡產婦。許高峰說,他和妻子都是河南人,在廣東打工,後來妻子懷孕了,在廣東生孩子挺貴的,就買了高鐵票準備回老家去生。
  • 賣嬰兒的婦產科醫生
    她就是陝西富平縣婦幼保健院婦產科副主任張淑俠。  7月16日,張淑俠告知處於分娩過程中的董姍姍及其家屬,稱「新生嬰兒患有先天性傳染病及先天殘疾」,並「誘使」孩子父親自願放棄且委託她處置新生兒。7月20日,家屬質疑嬰兒被拐賣,向富平縣公安局城關派出所報案。自此,「富平產科醫生私賣嬰兒案」浮出水面。
  • 婦產科需要我!一輩子不結婚不生育,活到82歲為5萬多名嬰兒接生
    從接生婆到科學生產,她打破了中國千年的生育傳統,她是中國現代婦產學科的奠基人之一,是北京協和醫院首位中國籍的婦產科主任。她沒有結婚、沒有戀愛、沒有生育,在她的心中,病人永遠是最重要的,她享年82歲,穿梭於病房中60年,5萬多名嬰兒的出生證上寫著她的名字,這就是被尊稱為「萬嬰之母」、「生命天使」的婦產科大夫林巧稚。
  • 她接生5萬名嬰兒,為何自己無兒女?年輕時的一句氣話,結果成真
    一生接生了5萬名嬰兒,卻從來沒有生過一個屬於自己的孩子。這一切,可都是她當年一句玩笑話種下的因果。在古代,有三姑六婆,三姑指的是尼姑、道姑、卦姑。六婆則是: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穩婆。而穩婆其實就是現在婦產科醫院裡給人接生的,也有人叫他們產婆,在古代,這其實是一份正經的職業,不管在農村還是城裡面,女人生產時都需要這樣的專業人員。
  • 太平鎮姚崗衛生院優秀婦產科醫生袁靜:用愛心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湖北省棗陽市太平鎮有這樣一名婦產科醫生,她覺得世界上最好聽的聲音就是每次在接生臺上接生時嬰兒的第一聲啼哭。她就是讓人感覺和藹可親,工作認真仔細。醫術高,醫德更高的太平鎮姚崗衛生院婦產科醫生袁靜。太平鎮姚崗衛生院婦產科醫生袁靜記得有一位鄉村醫生,在他兒媳婦住院分娩前曾找到袁靜說:「袁醫生,說實話,因為我妻子當年難產差點把命丟了所以我一走進醫院產科就有心理陰影,你看我兒媳婦肚子這麼大
  • 她因事業終生不嫁,一生接生5萬嬰兒,臨終還在找產鉗
    1983年4月22日,我國著名的婦產科醫生林巧稚躺在病床上,彌留之際,她朝著身邊的護士招了招手,艱難得說道:「產鉗,拿產鉗來……」身旁的護士立刻淚流滿面,她知道林巧稚已經陷入了幻覺之中,她以為自己還在產房,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她以為自己正在迎接新的生命。
  • 婦產科大夫從醫35年,最喜歡聽嬰兒第一聲啼哭,放開二胎壓力更大
    安康嵐皋縣,54歲的張遠珍是一名婦產科醫生,從醫35年,她一手接生的孩子數不清,張遠珍最喜歡聽的聲音是哇哇落地的新生命的第一聲啼哭,嬰兒的第一聲啼哭如同美妙的音樂,能一下子減輕一名產科大夫所承受的巨大壓力。
  • 婦產科醫生徐東萍:孩子們的「暖心媽媽」
    通過科普宣教,讓孕產婦安心、心情舒暢,是產科醫生的基本功課。」醫術精湛的徐主任「當一名婦產科醫生的最大心願就是為患者解除病痛,最大成就感就是看到母嬰平安。」徐東萍始終覺得,只有不斷精進技術,才能為更多患者迎來生命的光亮。為此,她刻苦鑽研業務,精益求精,以「博極醫源,精勤不倦」的精神忘我工作。
  • 美冒牌婦產醫生從業25年 患者:再不敢去醫院了
    摘要:來自奈及利亞的伊格貝拉西於1991年10月以非移民籤證入境美國後,偽造虛假文件,自稱阿科達醫生(Dr. Akoda),以婦產科醫生身份在馬裡蘭州執業25年。
  • 記者「客串」婦產科醫生「天使」沒有想像中那麼好當
    楚小紅說,「一個寶寶護理一次大概需五六分鐘,忙的時候,一個護士一個上午就要護理20多個寶寶,工作量挺大的」。但隨時要把控孕產婦在生產過程中出現的突發情況,否則就會危及母親和寶寶的生命」,婦產科主任李小蘭平靜而欣慰地講述起曾經成功搶救的一名在生產過程中出現羊水栓塞的孕婦,記者再次領略到了她的好記性。2016年11月14日9時10分,一名妊娠38周的王姓孕婦因下腹陣發性疼痛2小時入院。「經檢查屬瘢痕子宮,且相對頭盆不稱,必須進行剖宮產手術」李小蘭說。在新生兒取出一分鐘後,產婦突然出現劇烈嗆咳。
  • 內檢、接生……怕尷尬?婦產科男醫生:別緊張,我們真實想法是這樣
    其實,像小文一樣遇上男婦產科醫生的情況並不少見,尤其是一些一二線城市。遇上內檢、備皮、接生、徒手掏胎盤等一系列露出隱私部位的檢查,多少會讓孕媽們覺得有些難為情,那麼男婦科醫生內心是怎麼想的呢?來看一段自述——婦產科男醫生的自述我是一名婦產科醫生,大學分配科室時,完全根據各方面的表現以及成績來定,由於當時婦產科醫生緊缺,經過幾度調整,我被「意外選中」分到婦產科,當時內心真的十分抗拒,甚至三番五次向上級申請調換,後來都以失敗告終。既來之,則安之!
  • 「最美」婦產科醫生的執著追求
    不忘初心  夢想因「奮力追求」而最美    「我想當醫生,當醫生多好啊,可以幫助很多人!」    「進去產房一個人,出來產房兩口人,出院開開心心一家人!」    「當婦產科醫生很幸福,總是被希望和祝福包圍。」    李樹雲從小就想當醫生,尤其想當婦產科醫生,在她畢業實習時就更加篤定這一選擇。
  • 北大醫院一婦產科醫生辭職到阿富汗接生:覺得有意義就去做了
    作為一名婦產科醫生,3年前,她辭去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工作,冒著槍聲和炮火,到阿富汗、巴基斯坦做醫療志願者。在阿富汗的3個月裡,她和另一位無國界醫生一起工作,每月接生超過1200例。在極為簡陋的醫療條件下,沒有一例孕婦死亡。這段往事,如果不是被某自媒體翻出,蔣勵或許會將它深埋心底。
  • 婦產科內檢、接生,這些「害羞的事」為啥總讓男醫生去做?別想歪
    過去女人生孩子,接生的都是女性「接生婆」,知識和技術水平都非常落後,女人在生孩子這件事上,要冒著更大的生命危險。現在醫療水平先進了,技術日漸發達了,婦產科室裡負責內檢、接生的,卻多為男醫生,這難免讓一些產婦感到害羞。為啥婦產科「害羞的事」總讓男醫生去做?
  • 「大山裡的婦產科醫生」馬麗:每一個接生的孩子都像自己的孩子
    你把自己的痛苦深埋在心底,為大山接生著希望,接生著幸福。你是高原的美麗天使,你是彝家山寨裡偉大的母親。——大山裡的婦產科醫生:馬麗 四川在線消息(四川在線記者 吳憂 攝影 向宇)她曾因為在山路上摔倒,子宮破裂,而失去了生育能力;她卻自豪自己有數百個「親生」的孩子——在涼山州冕寧縣健美鄉洛居村,她是唯一的醫生,也是附近多個村落裡唯一的婦產科醫生,13年來,她為大山裡的迎接了數百個生命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