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免疫治療,使得肝癌患者的一線治療突破了瓶頸。最新一期《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發表文章稱,一項臨床III期試驗IMbrave150的完整數據表明,PD-L1抑制劑阿替利珠單抗(Atezolizumab),聯合抗血管生成藥貝伐珠單抗,取得了晚期肝癌一線治療的成功。與目前的標準治療索拉非尼相比,阿替利珠單抗+貝伐珠單抗的免疫聯合治療方案(T+A方案),顯著延長了患者總生存期(OS)和無進展生存期(PFS),患者的12個月生存率提高至67.2%,突破了肝癌治療10多年來的瓶頸。
《NEJM》發表的文章配圖
(圖片來源:Roche.com)
在我國,肝癌位居惡性腫瘤發病率的第4名、死亡數的第2名。世界衛生組織2018年發布的全球癌症統計報告(Globocan 2018)顯示,中國每年新發的肝癌患者達39.3萬人,死亡患者則有36.9萬名,我國佔到了全球肝癌發病人數的50%以上。
然而,發病率高,還只是肝癌在中國棘手的問題之一,另一大問題就是患者的生存率低。我國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目前只有約12%,患者生存期也不盡人意。
如此之低的生存率,很大原因是我國還缺少有效的肝癌篩查體系,50%以上的肝癌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而晚期肝癌對系統性放化療「軟硬不吃」,沒有任何一種方案能得到權威指南的推薦。目前,臨床治療基本以介入治療和多靶點TKI藥物治療為主,但效果比較局限,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只有1年左右。
雖然臨床上有時候會放寬晚期肝癌的手術指徵,但療效仍欠佳
(圖片來源:NEJM)
免疫聯合:1+1>2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的出現,給肝癌治療帶來希望,但不幸的是,此前進入臨床試驗的幾種PD-1抑制劑,在一線和二線單藥治療的III期試驗中卻相繼失利。
這與肝癌具有很強的免疫抑制環境有關。腫瘤微環境的特點為缺血、缺氧、pH值低,癌細胞可以在這種環境中生存,但對於免疫細胞和正常細胞來說,難以在此環境中存活,再加上肝癌常合併肝炎,更加劇了這一點。
目前,提倡免疫聯合治療方案,其主要包括雙ICI聯合、ICI聯合放化療、ICI聯合抗血管生成藥物等。
在破解肝癌的免疫抑制環境上,ICI+抗血管生成藥物方案被寄予厚望,這是由於腫瘤具有大量的新生血管,而這正是導致免疫抑制的重要原因。比如,新生血管的結構特殊,容易滲漏,使抗癌藥物和免疫細胞難以抵達腫瘤部位。就算免疫細胞能夠進入腫瘤部位,但缺氧和酸性的微環境也會顯著抑制免疫細胞的活性。而且,介導新生血管生成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還可以通過激活免疫抑制細胞等途徑,抑制免疫應答。
腫瘤異常的新生血管,對免疫應答的抑制機制
(圖片來源: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VEGF正是許多抗血管生成藥物的作用靶點,所以早就有人提出用靶向治療使「血管正常化」,改善免疫治療的效果。因此,免疫治療+抗血管生成藥物方案的出現變得順理成章。
近年來的研究還顯示,免疫治療激活的抗腫瘤免疫應答,本身就能起到一定的血管正常化作用,而且可以通過正反饋通路不斷放大這種效果,所以ICI+抗血管生成藥物,起到了互相促進的作用。
ICI+抗血管生成藥物:1+1>2
(圖片來源: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總而言之,ICI+抗血管生成藥物方案,就是要創造最有利於免疫細胞發揮作用的環境。研究顯示,與貝伐珠單抗單獨使用相比,T+A方案治療可以增加CD8+T細胞對腫瘤的浸潤,同時使癌細胞暴露於更多的新抗原,顯著提升了治療的客觀緩解率。
早期試驗GO30140顯示,T+A方案一線治療不可切除的肝癌患者的客觀緩解率為36%,其中有12%是完全緩解,患者的中位生存期達到17.1個月,12個月生存率高達63%。
我國患者受益數據同樣喜人
據介紹,IMbrave150是一項跨國多中心的III期試驗,總共入組了501名患者,按照2:1的比例隨機分配到T+A組和索拉非尼單藥組。
T+A方案的給藥很簡便,在每個21天治療周期的第一天,靜脈注射阿替利珠單抗和貝伐珠單抗就可以了;而索拉非尼則是每天口服。試驗的主要終點為OS、PFS、客觀緩解率(ORR)等。
IMbrave150試驗的初步結果顯示,與目前一線治療的標準方案索拉非尼單藥相比,T+A方案使患者死亡風險相對下降了42%。在疾病進展風險方面,T+A方案將患者的PFS從4.3個月提升到6.8個月。值得注意的是,T+A方案顯著延緩了患者報告生活質量因病惡化(TTD)的時間。
在本次《NEJM》刊發的論文中,揭曉了患者12個月生存率的數據。數據顯示,T+A組患者的12個月生存率達到67.2%。這一數據,也成功突破了不可切除肝癌一線治療生存期不超過1年的瓶頸。
兩組患者的OS情況對比
(Overall Survival)
在安全性上,T+A組治療相關不良事件(AE)的發生率,與索拉非尼單藥治療基本相當,不良事件的類型也與兩種藥物單獨使用相似,可以用此前的經驗進行管理。
此外,今年初的歐洲肝臟研究學會(EASL)肝癌峰會上,IMbrave150試驗中的我國亞組患者的數據,也提示T+A可能會更適合中國患者。
據了解,該亞組分析納入了194名中國患者。數據顯示,在患者整體有著更高的B肝感染率、大血管侵犯/肝外轉移、甲胎蛋白≥400ng/ml等多種不良預後因素的狀態下,中國亞組患者OS的風險比(HR)為0.44,患者6個月生存率達到86.6%,意味著療效比試驗整體人群更出色。
一目了然
(圖片來源:2020 EASL Liver Cancer Summit)
目前T+A方案一線治療肝癌的適應證,也在通過多個快速審批通道交由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審批,有望成為全球首個獲批的肝癌一線免疫療法。
圖文:管仲瑤
原標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肝癌一線治療研究突破瓶頸》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