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肝癌一線治療研究突破瓶頸

2020-12-13 澎湃新聞

腫瘤免疫治療,使得肝癌患者的一線治療突破了瓶頸。最新一期《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發表文章稱,一項臨床III期試驗IMbrave150的完整數據表明,PD-L1抑制劑阿替利珠單抗(Atezolizumab),聯合抗血管生成藥貝伐珠單抗,取得了晚期肝癌一線治療的成功。與目前的標準治療索拉非尼相比,阿替利珠單抗+貝伐珠單抗的免疫聯合治療方案(T+A方案),顯著延長了患者總生存期(OS)和無進展生存期(PFS),患者的12個月生存率提高至67.2%,突破了肝癌治療10多年來的瓶頸。

《NEJM》發表的文章配圖

(圖片來源:Roche.com)

在我國,肝癌位居惡性腫瘤發病率的第4名、死亡數的第2名。世界衛生組織2018年發布的全球癌症統計報告(Globocan 2018)顯示,中國每年新發的肝癌患者達39.3萬人,死亡患者則有36.9萬名,我國佔到了全球肝癌發病人數的50%以上。

然而,發病率高,還只是肝癌在中國棘手的問題之一,另一大問題就是患者的生存率低。我國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目前只有約12%,患者生存期也不盡人意。

如此之低的生存率,很大原因是我國還缺少有效的肝癌篩查體系,50%以上的肝癌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而晚期肝癌對系統性放化療「軟硬不吃」,沒有任何一種方案能得到權威指南的推薦。目前,臨床治療基本以介入治療和多靶點TKI藥物治療為主,但效果比較局限,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只有1年左右。

雖然臨床上有時候會放寬晚期肝癌的手術指徵,但療效仍欠佳

(圖片來源:NEJM)

免疫聯合:1+1>2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的出現,給肝癌治療帶來希望,但不幸的是,此前進入臨床試驗的幾種PD-1抑制劑,在一線和二線單藥治療的III期試驗中卻相繼失利。

這與肝癌具有很強的免疫抑制環境有關。腫瘤微環境的特點為缺血、缺氧、pH值低,癌細胞可以在這種環境中生存,但對於免疫細胞和正常細胞來說,難以在此環境中存活,再加上肝癌常合併肝炎,更加劇了這一點。

目前,提倡免疫聯合治療方案,其主要包括雙ICI聯合、ICI聯合放化療、ICI聯合抗血管生成藥物等。

在破解肝癌的免疫抑制環境上,ICI+抗血管生成藥物方案被寄予厚望,這是由於腫瘤具有大量的新生血管,而這正是導致免疫抑制的重要原因。比如,新生血管的結構特殊,容易滲漏,使抗癌藥物和免疫細胞難以抵達腫瘤部位。就算免疫細胞能夠進入腫瘤部位,但缺氧和酸性的微環境也會顯著抑制免疫細胞的活性。而且,介導新生血管生成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還可以通過激活免疫抑制細胞等途徑,抑制免疫應答。

腫瘤異常的新生血管,對免疫應答的抑制機制

(圖片來源: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VEGF正是許多抗血管生成藥物的作用靶點,所以早就有人提出用靶向治療使「血管正常化」,改善免疫治療的效果。因此,免疫治療+抗血管生成藥物方案的出現變得順理成章。

近年來的研究還顯示,免疫治療激活的抗腫瘤免疫應答,本身就能起到一定的血管正常化作用,而且可以通過正反饋通路不斷放大這種效果,所以ICI+抗血管生成藥物,起到了互相促進的作用。

ICI+抗血管生成藥物:1+1>2

(圖片來源: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總而言之,ICI+抗血管生成藥物方案,就是要創造最有利於免疫細胞發揮作用的環境。研究顯示,與貝伐珠單抗單獨使用相比,T+A方案治療可以增加CD8+T細胞對腫瘤的浸潤,同時使癌細胞暴露於更多的新抗原,顯著提升了治療的客觀緩解率。

早期試驗GO30140顯示,T+A方案一線治療不可切除的肝癌患者的客觀緩解率為36%,其中有12%是完全緩解,患者的中位生存期達到17.1個月,12個月生存率高達63%。

我國患者受益數據同樣喜人

據介紹,IMbrave150是一項跨國多中心的III期試驗,總共入組了501名患者,按照2:1的比例隨機分配到T+A組和索拉非尼單藥組。

T+A方案的給藥很簡便,在每個21天治療周期的第一天,靜脈注射阿替利珠單抗和貝伐珠單抗就可以了;而索拉非尼則是每天口服。試驗的主要終點為OS、PFS、客觀緩解率(ORR)等。

IMbrave150試驗的初步結果顯示,與目前一線治療的標準方案索拉非尼單藥相比,T+A方案使患者死亡風險相對下降了42%。在疾病進展風險方面,T+A方案將患者的PFS從4.3個月提升到6.8個月。值得注意的是,T+A方案顯著延緩了患者報告生活質量因病惡化(TTD)的時間。

在本次《NEJM》刊發的論文中,揭曉了患者12個月生存率的數據。數據顯示,T+A組患者的12個月生存率達到67.2%。這一數據,也成功突破了不可切除肝癌一線治療生存期不超過1年的瓶頸。

兩組患者的OS情況對比

(Overall Survival)

在安全性上,T+A組治療相關不良事件(AE)的發生率,與索拉非尼單藥治療基本相當,不良事件的類型也與兩種藥物單獨使用相似,可以用此前的經驗進行管理。

此外,今年初的歐洲肝臟研究學會(EASL)肝癌峰會上,IMbrave150試驗中的我國亞組患者的數據,也提示T+A可能會更適合中國患者。

據了解,該亞組分析納入了194名中國患者。數據顯示,在患者整體有著更高的B肝感染率、大血管侵犯/肝外轉移、甲胎蛋白≥400ng/ml等多種不良預後因素的狀態下,中國亞組患者OS的風險比(HR)為0.44,患者6個月生存率達到86.6%,意味著療效比試驗整體人群更出色。

一目了然

(圖片來源:2020 EASL Liver Cancer Summit)

目前T+A方案一線治療肝癌的適應證,也在通過多個快速審批通道交由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審批,有望成為全球首個獲批的肝癌一線免疫療法。

圖文:管仲瑤

原標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肝癌一線治療研究突破瓶頸》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中文周刊啟動兒科板塊 助力中國兒童醫學研究...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2017年度影響因子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總編輯傑弗裡·德拉岑博士(Dr. Jeffrey M. Drazen)出席儀式並向包含上海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院長黃國英、副院長周文浩等在內的數位中國兒科學領域富有卓越貢獻和影響力的專家授予顧問或編委聘書。
  • 肝癌一線治療重大突破!羅氏Tecentriq+Avastin(泰聖奇+安維汀)日本...
    就在最近,Tecentriq+Avastin組合還被歐洲腫瘤醫學協會(ESMO)推薦作為治療不可切除性HCC的I類藥物,同時也被全球許多臨床實踐指南所採納。在中國,該方案已於今年1月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受理、於2月底被授予優先審評資格。
  • 疫情中頻頻出現的《柳葉刀》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是什麼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當前,學術界也以史上最快的速度加入了戰場。《柳葉刀》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等世界級著名醫學雜誌單獨為疫情開設了專欄並免費向公眾開放,中國學者的名字也頻頻曝光。 《柳葉刀》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是什麼期刊?又有怎樣的重要性和權威性?
  •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2019最佳論文揭曉,中國研究上榜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編輯部公布了2019年度12篇最佳論文,NEJM新任主編Eric Rubin博士撰文向讀者舉例介紹了最佳論文評選標準。這是繼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徐文東教授《健側頸神經移位術治療上肢痙攣癱的臨床試驗》入選2018年度NEJM最佳論文後(詳見「我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論文養成記」),中國研究連續第二年入選。
  • 世界頂級醫學雜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中文電子周刊《NEJM醫學...
    2016年11月15日,由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所長肖瑞平教授擔任副主編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中文電子周刊《NEJM醫學前沿》正式發布,肖瑞平擔任該平臺執行主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集團總編輯傑弗裡·德拉岑博士在上海科學會堂宣布了這一消息,並稱這一周刊「將通過交流可靠的醫學信息來解決中國亟待滿足的慢病防治需求」。
  •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聯手北大
    本報訊(實習生盧禹弛 記者諸葛亞寒)近日,北京大學與《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EJM)舉行合作籤約儀式,宣布將聯手推動我國臨床及轉化醫學研究。
  • 晚期肝癌死亡風險下降42%!中國患者獲益更多!「T+A」治療新進展
    ,簡稱T藥)+貝伐珠單抗(Avastin,簡稱A藥)在肝癌治療中效果顯著,1月12日,「T+A」治療肝癌的最新研究進展也新鮮出爐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年關於「T+A」治療的進展。 在2020年5月,一篇關於「T+A」免疫治療方案的研究發表在《NEJM》雜誌上,作為最頂級的醫學期刊之一,《NEJM》刊登的研究結果也著實驚豔了大家一把: 和標準治療相比,不論是總生存期還是無進展生存期,「T+A」免疫治療方案都當得上優秀的稱號: 晚期肝癌患者的12個月生存率提高到了
  • ODYSSEY OUTCOMES研究登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研究人群包括614...
    中新網上海新聞11月15日電 (記者 陳靜)記者15日獲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 新一代基因測序技術助力突破現代醫學瓶頸
    這些進步使得研究人員可以從基因組的層面來解釋生物學現象,生物醫學研究正從過去那種定性的描述走向數量性研究的道路。」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德國國家分子醫學研究中心(MDC)醫學系統生物學基因組平臺負責人陳煒博士如是說。
  • 肝癌MDT會議丨黎功教授:合力共贏,聚焦中晚期肝癌治療新進展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 戴廣海教授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精準醫學與腫瘤MDT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戴廣海教授在開幕式上表示,MDT在臨床實踐中需要不斷進行嘗試、總結經驗,本次會議的舉辦宗旨就是促進我國肝癌MDT模式的發展,全面提升肝癌領域醫師的臨床診治水平,從而造福更多的肝癌患者。
  • 「T+A」免疫聯合治療方案獲批用於治療晚期肝細胞癌
    截至目前,已有多個國內外臨床指南將「T+A」聯合療法列為晚期肝細胞癌一線治療的優先推薦療法。晚期肝癌患者終於迎來柳暗花明。此次獲批的主要依據是III期臨床試驗IMbrave150的研究結果,其中包括對194名中國亞群患者的分析。研究結果表明,與標準治療相比,「T+A」聯合療法顯著降低肝癌死亡風險以及疾病進展和致死風險,且患者報告的生活質量和功能發生惡化的時間均優於標準治療。
  • 晚期肝癌一線治療從單藥走向聯合, 個體化綜合治療格局正在來臨
    國家癌症中心最新發布的全國癌症統計數據報告顯示,新發肝癌患者中,晚期患者佔58%,晚期肝細胞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在10個月左右,5年生存率僅約12%,與歐美或日本等發達國家差距顯著。據悉,全球每年有75萬例新發肝細胞癌患者,大多數病例來自亞洲,而幾乎一半來自中國。
  •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總編:高福等人論文「有急迫公共衛生需要」
    1月29日,題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在中國武漢的初期傳播動力學》的論文在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官網上發表。論文通過數據分析得出結論:「自2019年12月中旬以來,密切接觸者之間發生了人傳人。
  • 領星SAB朱秀軒教授:IMbrave150為肝癌免疫治療打開一扇「天窗」
    Zhu)教授接受了轉化醫學網記者的專訪,深入探討了其關於肝癌免疫聯合治療方案的研究以及上海嘉會國際醫院腫瘤中心與領星醫學的合作優勢。以下是採訪原文:近日,IMbrave150 研究結果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發表,讓我們看到了免疫聯合治療方案能夠在肝癌實現成功。
  • 重大突破!拯救「小黃人」的新研究登上世界頂級醫學雜誌
    北京時間11月28日凌晨,世界頂級醫學雜誌《cell》在線發表了在膽道閉鎖發病機制研究方面的突破,這是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科研團隊聯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取得的研究新成果,對臨床治療工作具有指導意義。
  • 鍾南山團隊中藥治療新冠研究在主流醫學雜誌發表
    (原標題:鍾南山院士團隊中藥治療新冠肺炎相關研究發表在Phytomedicine雜誌)為找尋和驗證哪些中藥對此次新冠疫情防控有效,鍾南山院士團隊對四十餘種中成藥和中藥方劑進行篩選,這些研究(包括病毒抑制試驗)為臨床試驗研究的開展奠定了重要理論基礎
  • 肝癌治療最新進展 | 肝癌與TA|索拉非尼|肝細胞癌|肝功能|-健康界
    然而,對於晚期肝癌的患者,有效的系統治療可以減輕腫瘤負荷,改善腫瘤相關症狀,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時間。但是目前系統治療效果仍不盡如人意,病人可以參加合適的臨床研究。(2)美國 FDA 批准納武利尤單克隆抗體(Nivolumab)和帕博利珠單克隆抗體(Pembrolizumab) 用於既往索拉非尼治療後進展或無法耐受索拉非尼的肝癌病人。(3)美國 FDA 批准卡博替尼用於一線系統治療後進展的肝癌病人,批准雷莫蘆單克隆抗體用於血清 AFP 水平≥400ng/mL肝癌病人的二線治療。
  • ...聯合達攸同®(貝伐珠單抗注射液)一線治療晚期肝癌ORIENT-32...
    >®(貝伐珠單抗注射液)用於晚期肝癌一線治療的一項隨機、對照、開放的多中心III期臨床研究(ORIENT-32)在期中分析達到主要研究終點。這是全球首個達到主要研究終點的PD-1抑制劑聯合治療用於晚期肝癌一線治療的III期研究。
  • ADAURA中國研究亮相《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非小細胞肺癌術後治療...
    9月20日,國際臨床醫學頂尖雜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刊登了廣東省人民醫院終身主任吳一龍領銜的ADAURA研究成果,這一成果為NSCLC術後治療揭開了新方向,彰顯了中國肺癌治療領域的創新力與領先力。
  • 尼達尼布新臨床研究SENSCIS結果發布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重要的III期臨床試驗SENSCIS®試驗的結果於今日在《新英格蘭雜誌》中發表,並在美國達拉斯舉辦的2019年美國胸科學會年會上公布 間質性肺疾病(ILD)是系統性硬化病(SSc)(也稱硬皮病)患者死亡的關鍵驅動因素,由於缺乏獲批的治療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