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星SAB朱秀軒教授:IMbrave150為肝癌免疫治療打開一扇「天窗」

2020-12-13 美通社

上海2020年7月16日 /美通社/ -- 上海嘉會國際醫院腫瘤中心主任,領星SAB(科學顧問委員會)成員,哈佛大學醫學院朱秀軒(Andrew X. Zhu)教授接受了轉化醫學網記者的專訪,深入探討了其關於肝癌免疫聯合治療方案的研究以及上海嘉會國際醫院腫瘤中心與領星醫學的合作優勢。以下是採訪原文:

近日,IMbrave150 研究結果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發表,讓我們看到了免疫聯合治療方案能夠在肝癌實現成功。本研究的重要作者,上海嘉會國際醫院腫瘤中心主任,哈佛大學醫學院朱秀軒(Andrew X. Zhu)教授受邀與轉化醫學網記者進行了深入交流與探討。

朱教授表示肝癌免疫治療進入突破性的進展階段,其中 IMbrave150研究對於肝癌治療意義尤為重大,有望改變肝癌患者一線治療策略。另外,他對此次嘉會國際醫院腫瘤中心與領星醫學的合作十分期待,相信藉助領星這樣的腫瘤精準醫療平臺,可以充分發揮出兩家機構各自的優勢。朱教授在介紹研究思路時,不斷提及藥物對肝癌患者的生存期及生活質量的提高,切實從臨床出發,為患者著想。

Q1、朱教授您好,感謝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接受這次訪談。您作為肝細胞癌和膽管癌領域內國際公認的專家,能否簡單介紹一下肝癌治療有哪些常用方法?哪種最具優勢?

朱秀軒(Andrew X. Zhu)教授:

肝癌的治療其實是非常全面的,因為我們確實有非常多的治療方案,包括一些治癒的手段 -- 手術切除、肝移植和消融。其中有些治療手段是完全針對於那些不可切除的腫瘤,這些腫瘤局限在肝內,所以我們使用如介入和放療等手段完全能夠控制疾病在肝內。還有種系統治療方法,也就是藥物治療。它以前局限在化療藥物,但是這幾年我們已經開始轉化到靶向藥物,現在轉化到免疫治療。最近的進展,已經開始把靶向和免疫治療聯合起來,因為肝癌最近也有一些非常成功的例子。

免疫療法對於肝癌的治療,實際上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應用。我們知道肝癌發生過程中有很多免疫微環境的改變,各種肝癌的致病因素,不管是病毒性肝炎(B肝、C肝),或是其他的酒精性肝炎、脂肪性肝炎,都有著非常強的慢性炎症變化。在這個過程中,炎症能影響腫瘤的微環境,形成免疫抑制,間接導致肝癌發生。近幾年內,有一些很好的藥物能夠進行治療方面的嘗試。領軍的治療藥物,就是檢查點PD1/PD-L1抗體一類的藥物。通過此類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應用,我們有證據證明,一部分肝癌患者從中獲益,在此基礎上可進一步探索哪些藥物或者其他的局部治療手段,能夠和單藥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進行聯合應用,提高療效。

Q2、近些年,免疫治療在腫瘤領域如火如荼,您覺得免疫+抗血管聯合療法會不會非常有前途?

朱秀軒(Andrew X. Zhu)教授:

免疫治療和抗血管治療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治療聯合方案。它是我們藉助對肝癌發生機制的探索而達成的共識:血管生成過程其本身就是引發肝癌的一個很重要的病因。由於血管生成的增強,同時也增加了對於肝癌免疫微環境的轉化,也就是說血管生成可以導致免疫抑制環境的形成。免疫抑制性微環境實際上是可逆轉的,其中一個方法,就是通過抗血管生成抑制劑和PD1抗體聯合應用。在此過程中,由於抗血管生成抑制劑的應用,不管是特異性VEGF抗體,還是可抑制VEGFR2的小分子多靶點抑制劑,都可以逆轉免疫微環境,使它從免疫抑制轉成免疫有活性的環境。再通過和PD1/PD-L1抗體的聯合應用,達到增加抗腫瘤的療效。

Q3、今年 5 月,《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了Ⅲ期臨床試驗IMbrave150研究的完整研究數據,讓我們看到了肝癌一線治療的希望。您作為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可以說說「IMbrave150 」這個代號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嗎?此次研究的突破點體現在什麼地方?您是在什麼境況下決定和其他專家開展此次研究的?

朱秀軒(Andrew X. Zhu)教授:

此項研究在肝癌治療中意義重大。近十幾年,標準一線治療,只是依賴於小分子靶向藥物,TKI,而真正的標準是一直在我們這個領域獨霸了12年以上的小分子藥索拉非尼。我們經過很多努力,只是成功地開發了另一個多靶點的靶向藥物,侖伐替尼。但是侖伐替尼並沒有證明優於索拉非尼,只是跟其存活期相比,侖伐替尼也不亞於索拉非尼。我們第一次用一個聯合治療的方案,證明聯合貝伐單抗和阿替利珠單抗絕對是優於索拉非尼的。另外,貝伐單抗和阿替利珠單抗聯合優於索拉非尼還表現在其他幾個非常重要的方面。第一,它相對總存活期是延長的;第二,它對無進展生存期也是延長的;第三,它對腫瘤緩解率是增加的;第四,從安全角度來說,完全超乎我們的意料,兩藥聯合的方案實際跟單藥的索拉非尼對比之後,它的安全性也令人非常滿意,並沒有出現一些更嚴重的副作用;而且最重要的是,兩藥聯合方案,對病人的生活質量方面的評估結果表明,可明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也就是說,患者在用藥過程中,不僅增加了生存期,同時也提高了生活質量,我覺得這是本研究更有意義的一個突破點。

這項研究完全是基於對於兩個藥物聯合的機理上的探索,我們認為這兩個藥物的聯合使用,確實能產生非常重要的相互協同作用。用了貝伐單抗,可以逆轉免疫抑制的環境,而且能使PD-L1抗體在其過程中起更好的作用。第二,兩個藥物都有單藥的抗肝癌活性。第三,我們也進行了兩藥聯合應用的早期臨床試驗。在一期臨床試驗的時候我們就得到非常好的提示,兩藥聯用在抗腫瘤的緩解率方面遠遠高於我們對於單藥的期待。正因為這幾項非常重要的發現,我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可以開發三期臨床試驗的選擇。

Q4、IMbrave150試驗的成功,為肝癌的治療史翻開了新的一頁。您覺得肝癌治療的未來會是什麼情景?

朱秀軒(Andrew X. Zhu)教授:

2020年對於肝癌領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刻。第一,現在已經帶動了很多不同的藥物在肝癌中的開發。聯合治療方案已經有了新的突破,同時多種聯合方案也在肝癌治療中進行進一步的嘗試。這裡的聯合方案,包括我們剛才談到的理念,確切地說是抗血管生成抑制劑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進行聯合。同時我們也有對檢查點抑制劑和另一種檢查點抑制劑聯合的免疫治療方案進行探索,研究一些新的免疫檢查抑制劑,以及細胞免疫治療,例如CAR T細胞,在晚期肝癌中是否會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探索藥物對晚期肝癌治療研究的同時,我們也開始探索一些更有意義的問題:我們是否能把這一類非常有效的晚期治療方案移到早期肝癌治療中,例如在肝癌手術切除以後,我們能否提高術後長期存活的機率,降低它的術後復發機率。更多輔助治療的深度研究也在進行中,藥物、介入療法以及其他局部治療的聯合運用,這種非常有指導意義的早期中期晚期聯合的大面積臨床研究的開發,肯定會給未來臨床治療帶來全新的格局。這種格局,可能會成為肝癌患者在生活質量和生存期延長方面的重大突破。其次,目前也在處在一個更新的時刻,我們希望能夠儘量探索為什麼有些肝癌患者對某一個方案獲益的敏感性更好。轉化醫學研究給予我們新的提示,有沒有一些分子標記物基因檢測的特徵能夠指導我們預測某一個方案是否優於其他的方案使患者更多獲益,這些都是非常可喜的方向。

Q5、最近,聽說領星醫學正式與上海嘉會國際醫院腫瘤中心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您在這次合作關係中,以及領星組織的各項活動和會議中都擔任了重要角色,您看這次合作在未來的肝癌治療中充當什麼角色?對未來的發展有什麼規劃呢?

朱秀軒(Andrew X. Zhu)教授:

領星醫學,是整個國內分子檢測領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領軍平臺。嘉會國際腫瘤中心和領星醫學的合作,具有非常大的意義。今後我們能夠非常系統地利用領星CLIA/CAP國際認證標準的檢測平臺,對肝癌病人進行分子標記並且對驅動腫瘤生長的一些有特色的基因分型做非常系統的研究,同時指導我們下一步的臨床試驗設計,為有特定分子標記的一部分病人準確地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這個合作就增加了我們這方面成功的可能性。而且,領星醫學也能夠給很多患者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更直接的指導意義,讓患者得到最大的收益,所以我很希望這個合作能夠帶來很多的成功。

朱秀軒(Andrew X. Zhu)教授上海嘉會國際醫院腫瘤中心主任

朱秀軒醫生現任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美國內科醫師學院(ACP)院士,上海嘉會國際醫院腫瘤中心主任,美國麻省總醫院肝癌研究中心前主任。朱教授在肝細胞癌和膽管癌領域是國際權威專家,他曾在多項肝癌、膽管癌以及其他胃腸道癌症的重要國際臨床試驗項目中擔任項目負責人。朱秀軒醫生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部獲臨床醫學學位,隨後赴美學習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他在耶魯-紐哈芬醫院和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完成了住院醫師培訓和腫瘤專科醫師培訓。加入嘉會前,他在麻省總醫院肝癌研究中心擔任主任。朱秀軒教授是國際肝癌協會(ILCA)的創始理事會成員、美國內科醫師學院(ACP)院士,以及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和美國癌症研究協會(AACR)成員。朱秀軒教授於 2009 年率先牽頭在美國麻省總醫院建立起了多學科肝癌中心,建立了與腫瘤外科、移植外科、介入放射科、放射腫瘤科、肝病科和病理科等每周的多學科肝膽癌症門診。他在擔任美國麻省總醫院肝癌研究中心主任期間,領導了在晚期肝細胞癌(HCC)和膽管癌(BTC)中的一系列臨床研究,包括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 (FDA) 對帕博利珠單抗和雷莫蘆單抗在晚期肝癌適應症批准的重要突破性臨床研究,以及在膽管癌成功開發 IDH-1 這一全新治療靶點抑制劑 (Ivosidenib) 的全球 III 期臨床試驗。在朱秀軒教授的領導下,截至 2019 年,他的團隊建立了美國新英格蘭地區最大的肝細胞癌治療中心,該中心現已成為全美最活躍的肝癌臨床研究項目平臺之一。

原文連結:https://www.360zhyx.com/home-research-index-rid-73816.shtml

相關焦點

  • 上海嘉會國際腫瘤中心主任朱秀軒教授受邀參與肝癌診治...
    會議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院士、上海嘉會國際腫瘤中心主任朱秀軒教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周儉教授、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陳敏山教授領銜,來自全國多個臨床中心肝膽外科翹楚匯聚一堂,從肝癌手術技術展示、免疫治療在肝癌中的發展與應用、如何選擇免疫治療藥物等方面進行了熱烈的學術交流,為廣大臨床醫生帶來了一場精彩紛呈的學術盛宴。
  • 嘉會腫瘤專家朱秀軒:最全面的肝癌知識丨全國愛肝日
    肝細胞癌起病隱匿、早期無特異症狀,我國又是世界肝癌大國,2018年中國肝癌新發病例、死亡病例佔全球近一半,且五年生存率約為12.1%。今天正值全國愛肝日,我們特邀嘉會國際腫瘤中心主任朱秀軒教授,分別從大眾科普和專業前沿角度全面介紹肝癌知識,揭開這一「肝臟殺手」的神秘面紗。
  • 精準治療引領前行 -- 2018領星腫瘤治療科普交流活動亮點前瞻
    三位名醫也將在會場或連接遠程開展諮詢,為上海及其他區域的腫瘤患者提供第二診療意見。 現在領星報名通道開啟,向所有實體瘤患者開放,三位名醫分別有一個診療名額。 臨床專家簡介 王海濤教授 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主任醫師 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腫瘤中心主任,放療科主任 擅長:晚期難治性腫瘤的個體化精準治療(包括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尤其擅長泌尿生殖腫瘤的個體化綜合治療,包括前列腺癌、膀胱癌、腎癌、卵巢癌、睪丸癌、三陰性乳腺癌等的新輔助、輔助、及晚期一線全身藥物治療與臨床試驗框架下的難治性終末期腫瘤的精準治療
  • 陳敏山教授:晚期肝癌治療迎來裡程碑式進展,為患者帶來痊癒的希望
    圍繞相關熱點話題,本報專訪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陳敏山教授,解讀指南更新重點,並分享肝癌的臨床診療經驗。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陳敏山教授晚期肝癌治療迎來裡程碑式進展如今,肝癌治療領域已建立「局部+全身」治療模式,該模式不僅為業界所公認,也是肝癌治療策略未來的發展方向。
  • 肝癌免疫治療利器——CTLA-4抗體
    CTLA-4於1987年被發現,CTLA-4的發現者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Allison)教授和PD-1的發現者本庶佑(Tasuku Honjo)教授在2018年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在T細胞激活的各個階段,CTLA-4單抗與PD-L1單抗各司其職。其中CTLA-4單抗能夠通過解除抑制T細胞活化的信號,從而維持T細胞激活狀態。
  • NK細胞治療肝癌招募受試患者,肝癌進入免疫治療時代
    我國肝癌患者生存現狀不容樂觀 肝癌起病隱匿,早期很難發現,七成患者確診時已為中晚期或是發生轉移,失去手術或其他局部治療機會。從肝病腫瘤數據看,40-50歲中年男性為肝癌首發年齡層。如有肝炎感染和長期飲酒、吸菸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有必要注意篩查。
  • 史上最新最全最權威的肝癌免疫治療進展!
    然而,過去幾年藥物的快速發展導致了其他血管生成抑制劑和幾種免疫檢查點阻滯劑(ICBS)的批准,這些藥物已經被列為晚期肝癌的治療中。此外,最近貝伐單抗與阿特利珠單抗聯合應用的成功標誌著肝癌一線治療的重要變化。
  • 晚期肝癌一線治療從單藥走向聯合, 個體化綜合治療格局正在來臨
    肝切除術是肝癌主要的根治性方式之一,也是實現肝癌患者長期生存的主要治療辦法,可現實中只有不到30%的患者能接受肝切除。在近日舉行的泰聖奇®免疫聯合療法肝癌適應症北京上市會上,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肝膽胰外科一科主任邢寶才教授告訴《醫師報》記者,我國肝癌5年生存率提高的關鍵在於,讓不可切除的晚期肝癌患者能夠得到更有效的藥物治療,從而使他們中更多的人獲得根治性手術切除或局部治療的機會。
  • WES:下一個泛癌種免疫治療伴隨診斷標誌物TMB檢測的金標準
    隨後,多項在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等癌種的研究中也觀察到了高腫瘤突變負荷患者的免疫治療療效更好的現象。不過,也有幾項臨床試驗(CheckMate-227、NEPTUNE)的結果不甚理想,在這些臨床試驗中TMB沒能準確預測抗腫瘤免疫治療的療效。
  • 麗玲訪名醫丨王東東:介入治療為腫瘤患者打開一扇窗
    西方有一句諺語:當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時,一定會再為你打開一扇窗。腫瘤介入治療就是給腫瘤患者打開一扇窗。 什麼是腫瘤介入治療?這在很多患者眼裡都是很陌生的詞彙。MDT,通俗地解釋就是多學科協作;而腫瘤介入治療就是介入腫瘤外科和內科之間的治療方式。這兩個方向目前在國際醫療舞臺上正大行其道。臨床統計,至少30%的重大疾病需要多學科協作才能完成治療,而惡性腫瘤多數發現已是中晚期,失去手術治療的機會。這個時候怎麼辦?腫瘤介入治療彌補了這一缺憾,讓這一部分惡性腫瘤患者也能延長生命,提高生活質量。
  • 領星生物科技(GenomiCare)"精準醫學諮詢門診"正式開始提供服務
    中國上海,2016年6月12日--精準醫療服務機構領星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GenomiCare, 以下簡稱"領星生物科技")今天宣布:領星"精準醫學諮詢門診"正式對外提供服務,為廣大腫瘤患者提供基於基因檢測的國內外精準醫療信息。
  • 李家平教授團隊在GUT雜誌發表肝癌新抗原抗腫瘤免疫機制新成果
    by activating CD39+CD8+ T cells」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GUT(IF=19.819,JCR一區)在線發表。 課題組首先分離培養了患者腫瘤浸潤T淋巴細胞(TILs)與肝癌類器官,通過類器官殺傷實驗證實了HAN-high組中CD39+CD8+ TILs的腫瘤殺傷能力顯著強於HAN-low組,並鑑定了CD39+CD8+ TILs為一群腫瘤抗原特異性T細胞。
  • 57歲男子發現血尿被確診為晚期膀胱癌,免疫治療為他重新打開了一扇窗
    一想到這些,李先生心亂如麻。那段時間,他幾乎每天都在絕望中度過。晚期膀胱癌已經沒有辦法做手術,這對他來說,相當於被判了「死刑」。「你不要放棄,我們一家人都需要你!」後來,家人的鼓勵激起了李先生的信心,經過多方打聽,找到了浙江省人民醫院副院長、泌尿腫瘤學科帶頭人張大宏教授。
  • 10個肝癌患者,8個是中晚期!選對治療方法才能延長生命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肝臟外科主任陳敏山教授表示,「當前中國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僅為12%,究其原因是80%的肝癌患者一發現就是中晚期,不能做手術切除根治!」②為什麼很多肝癌患者一檢查即是中晚期?陳敏山教授解釋:「中國肝癌患者一檢查即為中晚期,主要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肝癌患者往往具有基礎肝病(如B肝、C肝等),但由於沒有在體檢中早期發現或發現了也不重視,導致一步步進展成了肝癌;二是,早期肝癌的症狀不明顯或者沒有症狀,等有了腹部疼痛等症狀時大多都是中晚期了。」
  • 中國首部肝癌患者指南重磅發布,助力肝癌患者生命續航!
    首部肝癌患者指南發布,一切「以患者為中心」 自世界衛生組織明確提出了癌症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三早」策略以來,癌症的篩查和早診早治被公認為是防控癌症最有效的途徑。
  •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肝癌一線治療研究突破瓶頸
    腫瘤免疫治療,使得肝癌患者的一線治療突破了瓶頸。最新一期《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發表文章稱,一項臨床III期試驗IMbrave150的完整數據表明,PD-L1抑制劑阿替利珠單抗(Atezolizumab),聯合抗血管生成藥貝伐珠單抗,取得了晚期肝癌一線治療的成功。
  • 肝癌治療最新進展 | 肝癌與TA|索拉非尼|肝細胞癌|肝功能|-健康界
    姑息一線、二線系統治療的適應證主要為:① 合併有血管侵犯或肝外轉移的 CNLC Ⅲa、 Ⅲb 期肝癌病人;② 雖為局部病變,但不適合手術切除或 TACE的CNLC Ⅱb期肝癌病人;③ 合併門靜脈主幹或下腔靜脈瘤栓者;④ 多次 TACE 後肝血管阻塞和( 或) TACE 治療後進展的病人。
  • 「T+A」免疫聯合治療方案獲批用於治療晚期肝細胞癌
    以往,晚期不可切除的肝細胞癌被認為是腫瘤治療的「窮途末路」,適用的藥物嚴重匱乏。近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准腫瘤免疫創新藥物阿替利珠單抗聯合貝伐珠單抗(簡稱「T+A」聯合療法)用於治療既往未接受過系統治療的不可切除肝細胞癌患者。
  • 肝癌多學科綜合治療怎麼做?《中國肝癌多學科綜合治療專家共識》在...
    核心提示:2020年11月15日,在《中國肝癌多學科綜合治療專家共識》發布會上,陳敏山教授表示,此次共識旨在整合其它共識、指南在肝癌聯合治療策略中的最新進展、重點在於如何建立多學科診療團隊(MDT)和對不同分期肝癌如何開展多學科綜合治療操作進行細化、更新和補充,為臨床一線提供一部更全面、實操性強、符合中國國情的肝癌多學科綜合治療共識。
  • 肝癌MDT會議丨黎功教授:合力共贏,聚焦中晚期肝癌治療新進展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 戴廣海教授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精準醫學與腫瘤MDT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戴廣海教授在開幕式上表示,MDT在臨床實踐中需要不斷進行嘗試、總結經驗,本次會議的舉辦宗旨就是促進我國肝癌MDT模式的發展,全面提升肝癌領域醫師的臨床診治水平,從而造福更多的肝癌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