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瞿文斌):記者5日從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在北京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疫情期間北京協和醫院先後派出4批、共186位醫務人員馳援武漢,通過前後方聯動、多學科協作,以「每人一策、包床到人、包床到組」的原則積極救治重症、危重症患者,並已進行了20場國際遠程連線,將豐富的一線臨床救治經驗傳遞給國際社會,為國際疫情防控貢獻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
1月26日至4月15日,北京協和醫院的醫務人員,在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負責重症救治,他們是最後一支撤離湖北的國家醫療隊。北京協和醫院副院長韓丁介紹,面對收治重症患者多、很多病人合併有多臟器多系統的功能衰竭等困難,醫療隊迅速建立了一整套工作流程、診療常規、病曆書寫、三級查房等將近40多項的規章制度體系,並進行閉環管理,這為醫療隊隊員提供了有序規範的工作遵循,「在初期,我們對新冠病人認識不太清楚和沒有特效藥物的情況下,拼的就是基本功,拼的就是『三基三嚴』。醫療隊員把所有醫護手段全部關口前移,強化整體的醫療、整體的護理,還有醫護間的配合以及相互補臺,大家全力支持病人多器官多系統的功能支持和對症治療,為病人免疫力的恢復和病情的逆轉爭取時間和機會。」
韓丁還介紹,在救治患者時,執行的是「每人一策、包床到人、包床到組」的原則,「我們要求各級醫生包括查房教授每天要進病房,每天早上進行早交班和大查房,晚上雷打不動核心組交班,把病人一個一個拿出來進行討論,前後方聯動、多學科協作,形成『每人一策』。為確保病人治療的連續性,我們執行『包床到人、包床到組』,不管你是否值班,這樣確保病人的治療方案體現的是整個團隊的水平,而不是值班醫生的個人水平。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很多病人轉危為安,成功拔出氣管插管,脫離呼吸機治療,轉入普通病房。」
在武漢,北京協和醫院的團隊通過大量臨床實踐以及對病例的總結和不斷創新,獲得了較豐富的臨床經驗。北京協和醫院內科學系副主任嚴曉偉表示,在全球疫情擴散蔓延的形勢下,協和醫院把來自中國抗疫最前線的治療方案和臨床經驗傳遞給國際社會,為國際疫情防控貢獻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到目前為止對10多個國家進行了20場的國際遠程連線。通過這種連線,我們分享了在武漢ICU病房針對危重症病人的治療、新冠病毒的防護,和國外進行了廣泛交流。我們這種交流得到了國際社會以及國際同道的廣泛好評。根據中國國際電視臺的統計,目前為止,我們『疫情診斷室』的整體閱讀量已經超過1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