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要和老屋告別了……

2021-01-16 愚伯的自留地

文:徐平    

終於要和老屋告別了,這是意料之中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是,為什麼,我的心如此的惶恐。

父親去世,小弟擔心年過七旬的老母親孤獨,趁著回家的當兒,順便就要把母親接到他任教的小鎮去。姐姐說:「住半個月差不多了吧?」弟弟遲疑著:「看情況吧,媽媽住不慣就早點回來,喜歡了就不回來了。」

是的,弟弟從小在外求學,獨立打拼,對小村,對老屋,他可能早就疏遠而淡忘了。而我,聽著姐弟的對話,我的臉上笑著,而心裡卻從未如此惶恐過。

我知道回老屋的次數開始倒計時了。

我打量著老屋,我再仔細地看一次。

牆上的那面鏡子,是爺爺青年時在外地帶回來的,久經歲月那鏡框依然是閃著光,兩邊鑲著一副對聯,上聯:芝蘭得氣一廳秀,下聯:桃李成陰四海春,橫批:富貴吉祥。我知道這是爺爺對後世兒孫的一種期許,一種祝福。

可惜爺爺英年早逝,他的人和他的財產都風流雲散到不為人知的地方去了,只在家譜中留下一段話:「早年青島創業有成,少年得志」。土地承包以後奶奶曾經和我說起過爺爺的輝煌——解放前開麵粉廠,那時就有私家車,這令我非常之神往。

我常常幻想如果爺爺活著我會怎樣怎樣,可惜70年出生的我,趕上的卻是我們家最窮的時候,父母終年辛勤勞作,養活七口之家依然很勉強,於是奶奶的那些金銀首飾大都換成了我們的口中餐了。

奶奶是我童年的幸福源泉。記憶中的老屋,大門總是敞開的,因為奶奶在。

我和奶奶差了整整一甲子的歲月,這是一段漫長的代溝,足以使我忽略奶奶中年喪夫的寂寞,現在我長大了,我結婚了,我懂了,可是也晚了。但是牆上的這面鏡子知道,它應該是包容和見證了奶奶一生的喜怒哀樂吧。

如今鋪著印花革子的土炕,曾經被母親用泡好的紙漿裱糊,畫上紅的牡丹和綠的鳳凰,用清油塗過,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這真是一種創舉,來往我家的人都誇母親手巧,這真讓我自豪。

院子裡蓋著偏廈的地方,曾經種著一棵蘋果樹,記得某個夏天,一夜風雨後,早上我和弟弟就不再貪睡,起來搶遺落在地上的蘋果…… 

環視老屋,小小的三間屋子曾經裝著多少溫暖往昔,多少老幼情誼。 

我要走了,弟弟出來送我,我從車窗裡看他,魁偉而高大,隨著父親和大哥的相繼離世,家裡的一切重擔都落到他肩上,他義無反顧的承擔,處理的很好。女兒在他那裡就讀,常常說小舅舅如何如何嚴厲,而我總是笑,常常想起那個因為和我吵鬧而被母親追打的小男孩,那個獨自在家學習,因為害怕而在桌子底下放著剪刀和斧子的好學生。

車子駛出村外,在村東那沐浴夕陽的山崗上,埋葬著我的父親和兄長,也種植著我滿腹的哀傷。            

人生需要割捨的豈止是一棟老屋?我所留戀的不過是一段被父母庇護的歲月罷了,而人生是一場戰役,我們不能總停留在後方。

希望總在不遠的前方,人近中年是該背負責任的時候了,該直面的現實,要有勇氣相對,不要惶恐,一定不要,,我對自己說。

相關焦點

  • 再見,老屋!
    來源:亞輝作者:亞輝因為家裡蓋新房的緣故,老屋明天就要拆掉了。老屋是兩排土坯房,我在老屋裡出生,在老屋裡長大,長大後就告別了它,甚至來不及在它被拆掉時見它最後一面。老屋早已經到了必須要拆掉的地步了,且不說斑駁的牆皮,就連牆根也已經被長年累月的風雨侵蝕得厲害。幾年前,父親母親不再去外面打工了,哥哥在縣城買了房,他們又住不慣,還是常年住在老屋裡。和哥哥一起商量蓋新房已經很久了,直到今年才終於動了工。
  • 這次回家過年,我終於看到了久違的老屋
    今日,農曆臘月二十八,我終於鼓起勇氣踏上曾往返無數次的"回娘家"的路途!來到父母的墳前,走進日思夜想已幾近荒蕪的小院!見到烙印心中的老家老屋,本應歡喜,不知不覺在和鄰居打招呼時"欲語凝噎″!站在院中,環顧四周,一切如故。只是滄桑如我!牆上幾株稀疏的枯草在微風中搖曳,似乎在問候她們久違的小主人!
  • 故鄉老屋的荒涼(優秀散文)
    故鄉老屋,幾天後將要拆遷了,站在院中,想了很多,不喜歡回憶、一向向前看的我,終敵不過哀傷如潮 。很小的時候回一次老家都會待上一兩個月,看夜晚的星星,數著數著睡著了。以前這裡是小花壇,一棵無花果樹,一架葡萄,還有月季花和芍藥。枝枝蔓蔓、綿綿纏纏,看似雜亂,卻很自然。進入小花壇,蹲下身,陽光斜照,樹影婆娑,恍然間就進入了沈從文的世界。黝黑的泥塊像巍峨的高山,一根根藤蔓就是傳說中的湯谷巨木吧?
  • 懷念故鄉的老屋……
    文:張利平圖:愚伯的自留地故鄉的老屋已經很老了。從我記事的時候起,老屋就有了。那時候的老屋顯得分外的熱鬧。老屋的外面是我家的院子,院子很大。靠近屋子的地方整齊的立著四棵大樹。三棵是楊樹,還有一棵是梧桐。聽家裡人說這四棵樹是當初蓋房子的時候種下的,和老屋一樣的年紀。年月漸久,四棵樹皆長得高大筆直,枝葉茂密。春天的時候梧桐會開出花兒來,灑落滿院子的花香。
  • 老屋很老,它的年歲比我的年紀還要長久,而今老屋卻已斑斑駁駁!
    老屋很老,它的年歲比我的年紀還要長久,而今老屋卻已斑斑駁駁!老屋很老,它的年歲比我的年紀還要長久。而今老屋卻已斑斑駁駁,雖然還不至於傾倒,但確實像一個人已經蒼老了,蒼老得只能在那靜靜的坐著,而不能發出任何聲響。
  • 老屋
    我問沉浸在喪夫夫傷中的母親討要老屋的鑰匙,"媽,我想到老屋看看。""老屋裡沒啥了,就是放些糧食、飼料、舊東西,還有你大(家鄉人把父親稱大)的蜜和兩箱蜂。"母親把鑰匙遞給我,又是眼中含淚,讓人無法安慰。父親晚年這五、六年和母親、妹子一家住在新屋裡,是新蓋的兩層紅磚樓房,略為裝修,添置了新家具。愛花的父親還在院裡種了紅豔豔的玫瑰,牆上爬著粉色紫色的牽牛花。
  • 別了,我的老屋
    是表弟媳婦米蘭亮著嗓子熱情地和我們打著招呼!我們也熱情地回應著。當老屋映入眼底時,久違的親切掠過心頭。家人們站在馬路上和村民寒暄,女兒拉著我的手走進老屋。我們也客氣地走進那熟悉的老屋。可所有的擺設都變了,再找不到原來的樣子。公婆住的房間空著,木地板腐爛了,空氣裡瀰漫著發了黴的難聞氣息。聽說是要等主人有錢時再來修整。我想起自我結婚後的二十多個春節,都是在裡過的,特別是1988年的春節,我的女兒就是在這間屋裡誕生,我常常看著那張紅撲撲的小臉,想像著她的未來。
  • 老屋 - 老屋--浙江頻道--人民網
    原標題:老屋 好久沒去看看鄉下的老屋了,忽然接到鄰居的電話,說大風颳倒了老屋東邊一棵大樹,樹冠壓上了屋子,我趕緊驅車前往。 十多年前父母帶著爺爺奶奶搬家到了城裡,老屋便空寂了下來。父親常回去照看,他會爬上屋頂更換破損的瓦片,勸都勸不住,後來我們找來幾個泥瓦匠,把屋頂徹底翻修了一遍,老爸總算放心了。
  • 別了,我親愛的老屋!
    ,叨念著老屋的可憐與不幸,心中裝滿無限的苦澀和眷念。「兒呀,娘的老窩沒啦」,看著母親抑制不住的淚下,我知道她對老屋的依戀和懷舊,我漸漸的走進了兒時的夢裡。一家七口和老屋的相依相伴,已近四十年。每天放學後,便要帶著沿路村子的孩子,踩著泥滑的爛路,高一腳低一腳的回家,老屋仍是我最好的歸宿,是我安身立命的家。兩年後幸運之神終於降臨,上級主管部門在小鎮上蓋起了一幢專供山村教師周末休憩的公租房,我也分到了一套,當時實在的歡喜了一陣。等空閒回家時跟父母商量。
  • 老屋
    文/李明海一扇破舊的木門虛掩著老屋門廳正中牆上父親的面龐跟老屋一樣安詳牆壁褪土了父親還在修牆老人家看著老屋落淚我也跟著落淚後來我才知道那老屋是父親的命一陣春風萬裡親切的木門褪土的牆壁跟父親一樣留下記憶高樓大廈平地起父親的面龐就像老屋的印痕深深在心底作者簡介:李明海,山東省東明縣第一實驗小學語文教師。
  • 故鄉的老屋,我們夢裡揮之不去的常客
    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之後,隨著大量流動人口的遷徙和挪動,許多人過上了居無定所的生活,對於住房的感受尤其深刻,其中所發生的故事也各不相同,但在住房變遷中我們尤其能看到中國改革開放帶來的影響和衝擊。作為六十年末出生的人來說,這些關於老屋的故事始終記憶深刻,每每想起,也是一陣唏噓,對故鄉的記憶,老屋始終是揮之不去的主角,常常是夢裡的常客。
  • 故鄉:時光裡的老屋
    屋頂的瓦楞,散淡地射出幾絲光線,渾濁,深邃一一我嘆息地說,老了,老了,老屋老了。站在老屋門口,總會想起過去的時光,老屋,不僅記載著歲月,更記載著我,記載著家的親情和溫馨。父親老實厚道,低眉順眼,勞累了一輩子,總盼望著、準備著,要修建一棟屬於自己的新屋。
  • 故鄉的老屋(散文)
    謝高模故鄉,那老屋,由老墩到新墩,經歷了歲月的變遷。從離開家鄉讀書一直到參加工作,老屋對我而言更多的是兒時的記憶。參加工作後的幾年,每次回家,只因老屋有奶奶和父母的守護而讓我有一種遊子歸家的溫馨。成家之後,調到縣城工作,我們再去那裡,主要是探望老人,像短暫停留的過客。那老屋也不太老,大約有四十個年頭。早年,對我而言,老屋就是一處風景。因為那時奶奶還健在,我們這些做後人的經常要回去看看。
  • 告別49年「黑戶」 她終於有了身份證
    告別49年「黑戶」   多年來過得像影子,任富珍終於有了身份證  這一天,49歲的任富珍終於擁有了自己的身份證。孩子他爸為這事也和我鬧。」有一次,任富珍和楊景瑞去鎮上派出所諮詢戶口問題,趕上平時接待自己的民警不在,任富珍打算回家幹活兒。沒想到,一向好脾氣的楊景瑞發了火:「回家幹那個破活兒做啥?全家都為你這個戶口著急!」印象裡,這是任富珍頭一次見到楊景瑞發這麼大的火。  今年9月,任富珍來到利津縣公安局汀羅派出所,提出想辦理身份證。
  • 家裡的老屋(記事作文)
    現在,那間陪伴了我20多年的老屋雖然已經不見蹤影,但是它的樣貌卻一直深深的像種子一樣種在了我的心底,因為老屋裡不僅裝滿了我的童年,還記錄了太多我家的陳年趣事。老屋位於村寨的最北端,除了地理位置佔優勢外,老屋沒什麼奇特的地方,都是土基牆體土瓦遮雨式的大部分農村房屋式建築。由於家裡人口多,狹窄的老屋內不得不部設置客廳、臥室和廚房。老屋的門都是用幾塊方形木板拼湊起來後再塗上藍色的漆油,然後裝在門框裡,這樣基本上就完工了。就這樣,老屋獨自佇立在我家寬敞的院子裡。
  • 「讓修繕好的老屋『活起來』」
    「一定要讓修繕好的老屋『活起來』,只有修好後的老屋有人居住,有文旅開發,老屋的主權人受益了,才能進一步增強群眾對老屋的保護意識和積極性。」 「一定要動員基層幹部積極參與進來,充分發揮他們調解親戚鄰裡之間矛盾的巨大優勢,更好助力拯救老屋行動。」「修繕後的老屋一定要高度重視防火工作並做好住戶、經營戶的消防宣傳培訓。」日前,在石屏縣政協組織開展的「拯救老屋行動」項目推進工作情況視察座談會上,陳夢婕、孫志偉和張夢瑜等委員熱情發言,為拯救老屋行動支招建言。
  • 老屋,真的老了
    其實,家與老屋並不遠,半個多小時的車程。但因為對城市繁鬧的迷戀,對新生活的獵奇,竟讓那份沉甸甸的思念削減得只剩下一點點稀疏的殘光。甚至對老屋的面貌開始模糊不清,記憶開始被打溼。  隨著時光的流逝,記憶被漸漸掏空,心裡卻隱隱約約有一份空蕩蕩的感覺撕扯著我的心,難以言說,也難以釋然。一想到與老屋漸行漸遠,我心裡就有一股想緊緊抱住它的衝動。
  • 散文閱讀:老屋
    2018-01-21 關英 散文網每一個老屋都有不一樣的心酸故事,不平凡的過往……——題記老屋離開老屋已有二十多年了,但老屋卻是我心靈永遠的棲身之所,也是我永遠的痛。磚房不是說蓋就蓋的,各種建材要「四面八方」的湊,要提前一年準備建材,小件再現用現買,第二年才能正式動工。從農閒開始,父親就僱用生產隊的馬車,去離家八十裡遠的旗磚廠拉磚。一馬車也裝不了多少塊,往返要兩頭不見太陽,起大早走,貪黑才到家。我當時太小,不知道需要多少馬車的磚。
  • 【深讀】4000萬元拯救老屋,收穫了什麼?
    這位部級領導給松陽帶來的是一個傳統村落保護項目——拯救老屋。為什麼要做這個項目?在他看來,保護傳統村落,首要的是保護老屋。「老屋,是鄉愁的載體,房子都沒了,還有什麼家的感覺。」勵小捷這樣告訴錢江晚報記者。
  • 劉致福散文|老屋記
    每到成熟季節,父親和母親都要踏著凳子,拿剪刀剪上半天,一籃一籃的葡萄自家吃不完,母親總要打發我們左鄰右舍地分送。滿院的葡萄,為小院搭起天然的涼棚,夏天午後鋪上涼蓆,頭頂是片片綠葉和成串的綠的、紫的葡萄,涼爽而又愜意。童年時不敢一個人躺在葡萄架下,總是擔心葡萄架上突然會掉下蟲子或蛇。屋後有一棵一人粗的老棗樹,老家稱餑餑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