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日報/北緯網訊 今年年初,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五批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雅安全手工工藝軟包皮拖鞋製作技藝」因充分體現了巴蜀文化、民族文化的內涵,在四川省乃至全國範圍內的同一領域佔有重要地位,獲得第五批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全手工工藝軟包皮拖鞋製作工藝不只是技藝的傳承,也是一種對民族文化的傳播與繼承。」這句話道出了非遺文化軟包皮拖鞋製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孫澤慧的「手工製鞋技藝情結」。
孫澤慧正在製作皮拖鞋
技與藝
將文化品牌發揚光大
走進公司廠區,音符般的叮叮噹噹聲中,磨皮、運刀、飛針、縫線……孫澤慧的一天,往往從工作間裡的這一套「獨門武功」開始。
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當下,花上幾天甚至數周時間,用全部精力純手工製作一雙軟包皮拖鞋,還有必要嗎?
孫澤慧用自己的行動回答了這個問題。
上世紀80年代,16歲的孫澤慧在當時享譽海外的雅安皮革廠工作,拜孫昌志為師,成為雅安皮拖技藝第四代傳人,「那時,用手工做100雙皮拖鞋,要報廢80雙以上,許多人因此而放棄。」
2003年,孫澤慧與她的團隊下決心傳承和發展雅安皮拖技藝,要打造出「中華手工品牌」。
「皮和人一樣,都有脾性。」孫澤慧說,做皮之前,首先要感受皮的紋路,在一張皮面上選擇品質最好的部分,從一張原始而完整的皮料,蛻變成一件精緻完整的作品,需要經歷設計、剪裁、縫紉、整理、排鞋、清整等多項工序。
製作產品時,孫澤慧的削皮刀技就是一門絕活,她削皮速度又快又準,能把原皮邊緣削到0.1毫米厚度。刀工劃皮的技藝,能將皮革劃成0.8毫米的皮絲,這些功力都是在長時間的製作中訓練出來的。
孫澤慧說,每一件軟包皮拖鞋的背後,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故事,這可能是純手工藝製作的軟包皮拖鞋與流水線成品的最大不同。在這些偏執的喜愛之後,凝聚著她這個有心人的執著堅守。
今天,孫澤慧通過文化將皮革手工藝進行了全面的升華,使產品更加具有生命力,讓見人、見物成為了皮革產物的「活化石」。
也因其唯一性、複雜性和藝術性,全手工工藝軟包皮拖鞋製作技藝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華鞋文化歷史傳承的載體。
傳與承
讓非遺產品適應新時代
技藝不遺失,關鍵在傳承。
多年來,孫澤慧一直在收集中國有關「鞋」的記憶,並把它們放在皮拖文化博物館裡。
從幾千元到上千萬元,博物館裡的展品都訴說著自己的歷史。「找到這些展品都是靠運氣,有時候專門坐飛機去花錢收購別人的藏品,需要輾轉多次。當然也有收藏家無償將藏品放到博物館展出。」孫澤慧笑著說。
過程艱辛,但孫澤慧仍樂此不疲地嘗試著傳承非遺文化的新型路徑。
「鞋承載著很多精神。」孫澤慧告訴記者,鞋的歷史從春秋戰國時就可考證。三千年前周武王就提出「出行必履正」,提示世人鞋正尊道,要走正道。一件藏品後面有一個故事,無論鞋祖孫臏的玉靴認定,或是謝公屐的由來,她都娓娓道來。
「博物館是我嘗試傳承非遺文化的路徑之一,不僅如此,傳承非遺文化更需要注重產品本身的創新。」一直以來孫澤慧都傾心於手工皮藝的傳承、保護、開發及弘揚工作,在傳承百年技藝——全手工工藝軟包皮拖鞋製作技藝基礎上將其創新發揚,將刺繡工藝、手繪工藝、掐絲工藝、鏤雕工藝等多種手工技藝融合,把皮藝製品與四川特色文化結合起來,使產品更具巴蜀地域文化特色、更具藝術價值。
孫澤慧深知,傳統工藝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以「活的形態」發展,才能順應時代變化,更具生命力。
「所有與夢想有關的創造力,都可以被重啟、被發現、被激活,被實現。」而今,孫澤慧又嘗試依託於雅安深厚的歷史文化,在手工軟包皮拖鞋的開發中,加入了川劇五彩臉、雅安大熊貓、茶馬古道等具有典型本土文化、民族融合和歷史記憶的元素,使作品超越皮鞋的製作理念,成為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延續和創新。
因較好地反映了傳統技藝和本土文化融合的特質,近年來,雅安手工軟包皮拖鞋作為四川省特色旅遊商品,被廣泛贈送給海內外的賓朋。
「作為非遺傳承人,我始終堅持耐心、專注、敬業的精神做一件事情,但關於適宜文化傳承與文化產業化更多的路徑,我仍然在摸索中。」孫澤慧說,走文化創意之路正是眼下她前行的方向。
對於走文化創意之路,孫澤慧有獨到的見解,「針對雅安鞋業發展現狀,打破以往鞋業批量化、工業化生產模式,製鞋工藝和理念應契合當前人們的生活理念,在舒適度、休閒度、提升幸福指數上下功夫。同時要加強雅安鞋業的文化符號創意,走文化鞋、科技鞋、舒適鞋發展之路,從而構建起四川鞋業文化識別符號體系,開創雅安製造的新篇章。」
非遺傳承人孫澤慧堅持手工製作軟包皮拖鞋30年,靠的是心底的一份熱愛與初心,「這樣的匠心精神也同樣需要年輕的血液。只要有延續,傳統手工藝必將有溫度!」
記者 石雨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