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版權歸新華社及相關記者所有,著作權歸今日頭條作者「集影閣」所有。備註也是引用於新華社,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略有刪減。
編輯不易,君若喜歡打個賞!
1961年5月6日 王文西、袁鍾潤
山西省輕工業專科學校酒精及飲料酒釀造工藝專業的應屆畢業生由教師率領,今年三月初到汾陽縣杏花村汾酒廠實習。汾酒廠老工人向他們介紹了豐富的生產經驗;廠的技術員和學生們一起進行有關酒的科學研究工作。經過一個多月的生產實習,學生們不僅鞏固了專業知識,同時初步學會了實際的生產操作技術。
在實習過程中,教師們還抽出一定的時間進行課堂教學。圖為教師正在講解酒精的精餾。
同上
酒廠化驗室技術員徐惠珍(右三)指導學生作滴定酒醅酸度試驗。
同上
這是有30多年製酒經驗的老工人魏慶雲(右三)給學生們講解我國名酒竹葉青的配製過程。
同上
在實習過程中,師生們和老工人成了知心朋友。圖為師生們在制粞老工人劉銀山(中)家裡作客。【還有一張家庭照】
1961年6月21日 王文西
解放後,人民政府積極扶植汾酒生產,在汾陽縣的古老的杏花村汾酒廠用政府投資,進行了擴建,現在它已成為一座大型半機械化的酒廠,年產量為解放前最高年份的10餘倍。
這是有30多年製酒經驗的老工人申德錄(左一)、唐培榮(左二)和廠長蘇友三(右二)、技術員楊兆春(右一)在一起品定汾酒的色、香、味。
同上
汾酒廠的竹葉青酒配製車間。
同上
汾酒廠經過幾年來的擴建,已成為一個大型造酒廠。圖為過濾車間的一角。
1964年7月10日 王傳國
在1963年全國名酒評比會上,山西省杏花村汾酒廠生產的汾酒和竹葉青均被列為全國十八大名酒之一,榮獲了金質獎章。
記者最近走訪了杏花村汾酒廠。這裡的職工胸懷大志,高瞻遠矚,在榮譽面前,戒驕戒躁。他們在繼續保持汾酒傳統特色的情況下,積極提高汾酒的質量。1964年上半年,這個廠酒的產量、成本、合格率等技術經濟指標都比1963年同期有進步。
這是工人在配製竹葉青。
同上
解放後,杏花村汾酒廠進行過三次擴建,這是擴建設施之一——可容納六千多壇汾酒的大酒庫。汾酒裝瓶出廠前,都要在這裡經過較長時間的儲藏。這是倉庫管理人員在檢查庫存老酒的轉化情況。
同上
汾酒廠裝瓶工段已改成半機械的流水線操作。
同上
圖為大批汾酒和竹葉青在裝箱。
1965年6月11日 周樹銘
著名的山西省杏花村汾酒,經過科學分析實驗總結後,進一步掌握了它的釀造規律,質量進一步提高。
第一輕工業部發酵工業科學研究所和山西省輕化工業研究所、杏花村酒廠等單位,在山西省輕工業廳領導下,組織了汾酒科學實驗小組,對200多個項目,進行了2600多次試驗,取得了相應的數據,初步認識了汾酒的本質和生產規律,找到了提高釀造汾酒的門徑。
5月下旬,第一輕工業部在杏花村酒廠召開汾酒科學實驗鑑定會議,對汾酒進行了品嘗。由於汾酒質量提高,受到了全國評酒委員的稱讚。
同上
把科學實驗的成果,運用到生產中去,又提高了汾酒的質量。這是新生產出的汾酒正在裝瓶。
1978年2月6日 王文學
汾酒廠去年名酒生產創造歷史最高水平,今年一月又更上一層樓,出酒率、質量都大幅度提高。這個廠生產的久負盛譽的色、香、味具佳竹葉青酒源源出廠。
1978年5月24日 王文學
汾酒廠在提前41天完成1977年國家計劃之後,今年汾酒產量繼續增長,優質酒率不斷提高。
這是具有釀製竹葉青酒多年經驗的老師傅郝成萬(左)和青年工人一起研究提高竹葉青酒的質量。
同上
杏花村汾酒廠的酒庫。汾酒釀成後,在這些酒缸中貯放一段時間,以提高酒的質量。
同上
汾酒廠工人正在將汾酒裝箱。
彩照 同上
包裝竹葉青酒 同上
1979年9月7日 吳森輝
汾酒廠職工積極增產汾酒和竹葉青酒,已提前四十天完成上半年生產任務。這兩種酒暢銷國內外。每年可向國家上繳利潤七百萬元,換取外匯二百萬美元。
1981年3月25日 董榮貴
汾酒廠不斷改進裝璜包裝,產品更加受到國內外市場歡迎。該廠生產的汾酒、竹葉青酒分別榮獲1979年、1980年國家金質獎。去年,全廠職工平均每人為國家創造財富一萬多元。
1982年8月9日 董榮貴
汾酒廠最近建成一座大酒庫。這座酒庫面積為15000平方米,可貯酒3000多噸,投產後將大大增加這個廠的貯酒量,進一步提高汾酒和竹葉青等名酒的質量。
1986年1月25日 周樹銘
汾酒廠1985年生產汾酒8000噸,已成為我國目前最大的名白酒生產基地。圖為該廠的包裝車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