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定性行為 正確適用法律

2020-12-12 中國工商報


  

案情簡介
  辦案機關: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市場監督管理局
  處罰時間:2018年7月5日
  處罰結果:責令當事人停止使用上述特種設備,並處罰款3萬元
  2018年1月9日,江蘇省江都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執法人員對當事人AD公司實施特種設備安全檢查,現場發現當事人的一部提升機、一臺叉車未辦理使用登記手續,也無法提供有效的檢驗合格報告。執法人員依法對上述特種設備予以查封,並對當事人實施立案調查。
  經查,2014年8月,當事人安裝載重500kg的一部提升機並立即投入使用,但因安裝方無特種設備製造和安裝資質,一直未按照提升機的使用要求,及時辦理檢驗和使用登記等手續,違反了《特種設備安全法》的相關規定(安裝方無資質製造安裝行為另案處理)。2016年,當事人購入叉車一臺並立即投入使用,該叉車雖有出廠合格證,但當事人未按照廠內機動車輛的使用要求及時辦理檢驗、使用登記等手續,且作業人員未持證上崗,違反了《特種設備安全法》的相關規定。
  江都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認為,當事人使用未取得許可生產和未經檢驗的特種設備,違反了《特種設備安全法》第三十二條第一款的規定。該局依據《特種設備安全法》第八十四條第(一)項之規定,對當事人作出行政處罰。
  本案中,對於如何定性當事人違法行為以及本案法律適用問題,辦案人員提出了不同的意見。最終,本案對當事人使用未取得許可生產且未經檢驗合格的提升機定性為一個違法行為,將當事人使用未經檢驗的叉車與使用未取得許可生產且未檢驗提升機的行為合併處罰。

爭議焦點
  本案涉及兩個爭議焦點。
  一是當事人使用未取得許可生產且未檢驗的提升機是否屬兩種違法行為。
  第一種意見認為,《特種設備安全法釋義》第八十四條明確指出:「承擔本條規定的法律責任的違法行為有以下情形:(一)使用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的特種設備,包括:1.使用未取得許可生產的特種設備的;2.使用未經檢驗的特種設備的……」當事人使用的提升機既未取得許可生產,也未經檢驗,應視為兩種違法行為,依據《特種設備安全法》第八十四條第(一)項「違反本法規定,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責令停止使用有關特種設備,處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款:(一)使用未取得許可生產,未經檢驗或者檢驗不合格的特種設備,或者國家明令淘汰、已經報廢的特種設備的」的規定分別予以處罰。
  第二種意見認為,《特種設備安全法》第三十二條規定,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應當使用取得許可生產並經檢驗合格的特種設備。依據該法條,當事人的行為應屬於同一種違法行為。本案中,由於當事人未取得許可生產,才導致當事人提升機未經檢驗行為。因此,應將當事人使用未取得許可生產和未經檢驗視為一個違法行為的前後兩個部分,並依據《特種設備安全法》第八十四條第(一)項的規定作出一個行政處罰。
  二是是否可以將當事人使用未經檢驗的叉車與當事人使用未取得許可生產且未檢驗的提升機視為同一性質的違法行為合併處罰。
  第一種意見認為,當事人使用未經檢驗的叉車違反《特種設備安全法》第三十三條「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應當在特種設備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後三十日內,向負責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的部門辦理使用登記,取得使用登記證書」的規定,應依據《特種設備安全法》第八十三條第(一)項「違反本法規定,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責令停止使用有關特種設備,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一)使用特種設備未按照規定辦理使用登記」的規定予以查處。而當事人使用未取得許可生產且未檢驗的提升機違反了《特種設備安全法》第三十二條的規定,應依據《特種設備安全法》第八十四條第(一)項的規定予以處罰。因此,當事人使用未經檢驗的叉車與當事人使用未取得許可生產且未檢驗的提升機應視為兩個不同的違法行為,辦案機關應分別予以處罰。
  第二種意見認為,當事人使用未經檢驗的叉車與當事人使用未取得許可生產且未經檢驗的提升機違反的法律條款一樣,均是《特種設備安全法》第三十二條;處罰依據適用的法律條款也一樣,均是《特種設備安全法》第八十四條第(一)項。違法主體同一,違反法條同一,適用罰則同一,因而應對當事人使用未經檢驗的叉車與使用未取得許可生產且未檢驗提升機的行為合併處罰。

辦案分析
  對於第一個爭議焦點,筆者認為當事人使用未取得許可生產且未經檢驗合格的提升機應當定性為一個違法行為,主要有兩點理由。
  一是對特種設備實施檢驗的前提是該特種設備是合法製造(並安裝)的,即應當取得許可生產。本案中,由於涉案提升機是非法製造安裝,無法滿足實施檢驗所需的前提條件,進而導致當事人無法開展使用前的檢驗,即前半步的非法行為導致後半步的行為無法開展,在後半步行為尚未實施的情況下追究後半步行為的合法性是毫無意義的。
  二是雖然在《特種設備安全法》中,「使用未取得許可生產的特種設備」和「使用未經檢驗的特種設備」並列為兩種違法行為,但是,仔細查看《特種設備安全法》第八十四條第(一)項「違反本法規定,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責令停止使用有關特種設備,處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款:(一)使用未取得許可生產,未經檢驗或者檢驗不合格的特種設備,或者國家明令淘汰、已經報廢的特種設備的」的規定可以發現,前半句中「使用未取得許可生產」與「未經檢驗或者檢驗不合格的特種設備」應看成一個分句,而「或者國家明令淘汰、已經報廢的特種設備的」則為另一分句,這兩個分句的共同點是結尾處均有「特種設備」。同時,「使用未取得許可生產」屬於不能檢驗,「未經檢驗或者檢驗不合格的特種設備」屬於能檢驗,「能檢驗與不能檢驗」是一種情況,後面的「淘汰和報廢」則屬於另一種情況。很顯然,該法條是將「不能檢驗和能檢驗」歸併為一種情況加以處罰的。因此,本案當事人使用未取得許可生產且未經檢驗的提升機的行為應定性為一個違法行為處罰。這也符合法律上的吸收原則。
  對於第二個爭議焦點,筆者認為應將當事人使用未經檢驗的叉車與使用未取得許可生產且未檢驗提升機的行為合併處罰,主要理由也是兩點。
  一是對當事人兩種違法行為如何處罰的問題,法律中早已提出合併處罰的原則,即一個行政相對人在某一個行政法律關係中,存在兩種以上應當受到行政處罰的違法行為,有管轄權的行政機關對其違法行為分別裁量後,依法應給予何種程度的行政處罰的適用制度。本案中,辦案機關對當事人實施檢查並立案調查且對當事人實施行政處罰的屬同一執法機關,同時發現同一違法主體存在違反同一法規的兩種違法行為,並按同一法規的同一罰則作出行政處罰,符合合併處罰的要求。
  二是從執法實踐來講,當事人使用未經檢驗的叉車與使用未取得許可生產且未檢驗提升機的行為均違反了《特種設備安全法》第三十二條「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應當使用取得許可生產並經檢驗合格的特種設備」的規定。如果對上述兩種行為分別處罰,則違反了「一事不二罰」的原則。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市場監督管理局 楊建鼎

相關焦點

  • 準確理解法律條文 精準查處違法行為
    本文以對《廣告法》絕對化用語禁令條款的語義分析為基礎,結合《廣告法》立法目的和條文體系,力求對《廣告法》絕對化用語禁令作出準確解讀,以供工商執法同仁和企業界人士批評指正。一、法律依據(一)定性依據新《廣告法》第九條規定,廣告不得有下列情形:……(三)使用「國家級」、「最高級」、「最佳」等用語。
  • 準確適用法律精準打擊信用卡詐騙犯罪
    一方面,準確把握信用卡詐騙犯罪的立法原意。近年來,信用卡詐騙犯罪數量及涉案金額驟增,導致經濟損失的增加乃至金融體系的破壞。我國現行刑法規定了信用卡詐騙罪。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立法解釋,信用卡詐騙罪中信用卡的概念範圍還包含借記卡。之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出臺了《關於辦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18修正)》。
  • 《意見》規定了十種受賄行為的定性處理問題
    》答記者問  7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發布了《關於辦理受賄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了各種新類型受賄刑事案件法律適用問題的具體意見。  答:近年來,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變化,受賄違紀犯罪案件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受賄手段不斷翻新,更具隱蔽性、複雜性,這給查辦受賄案件適用紀律、法律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為了有效地懲治受賄違紀犯罪行為,推動反腐敗鬥爭的深入,中央紀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就這些新形式的受賄違紀犯罪適用紀律、法律問題進行了認真研究。
  • 福利企業騙取稅收優惠行為法律定性分析
    而困擾稅務機關的是,對此類案件如何定性、如何處罰在現行稅收法律法規中並無明確規定。本文根據基層稅收徵管工作實踐,從法律定性角度對騙取稅收優惠行為進行分析思考,以期提供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  三、從刑法角度對本案的法律定性分析  筆者查閱了關於偷稅的司法解釋,文件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偷稅抗稅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2]33號)。第一條規定將「進行虛假納稅申報」、「繳納稅款後,以假報出口或者其他欺騙手段,騙取所繳納的稅款的行為」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零一條第一款的規定定罪處罰。
  • 產品質量違法行為下的法律競合適用
    2012年第12期《中國質量技術監督》刊載了《使用普通編織袋包裝水泥該如何處理》的討論案例,文中主要對A水泥有限公司在水泥生產過程中使用普通編織袋包裝水泥的違法行為如何適用法律產生了分歧,其實這涉及到了法律的競合適用。下面進行分析。
  • 涉產權刑事申訴案件的法律適用
    如何在辦理這類案件的過程中正確適用法律,成為關係此項工作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問題。  一、涉產權刑事申訴案件法律適用的主要特點  從筆者了解的有冤錯可能的涉產權刑事申訴案件來看,這類案件的法律適用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特殊之處。
  • 違法行為數的認定和法律適用
    《行政處罰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對本案中的想像競合違法行為,可以按「分別適用罰種,但罰款擇其重者」的原則,分別依據《產品質量法》第五十條和《商標法》第六十條實施行政處罰,但罰款只能按較重的條款實施一次。
  • 網絡侵財案件:如何運用「定性三階段」標準
    行為性質的準確評價、法律條文的正確適用,直接影響到法秩序的統一,關涉到正確適用法律,關乎到對行為人的公正處罰,因此,實務中的分歧亟待理論上予以廓清。本文結合一起具體案例,提出認定網絡侵財犯罪的「定性三階段」標準,以期拋磚引玉。網絡侵財行為定性爭議目前,網絡侵財行為定性通常涉及到詐騙罪、盜竊罪和搶奪罪等法律適用爭議。
  • 最高院建議:海事機關統一法律適用及執法尺度
    庭審中,至臻公司補充提交了廣州南沙海事處《海事行政處罰決定書》複印件,用以證明其他海事管理部門對與案涉相似情況的處罰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及其有關作業活動汙染海洋環境防治管理規定》和《防治船舶汙染海洋環境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非本案被訴處罰所依據的《條例》,且處罰數額遠低於本案。
  • 既牽連又競合的違法行為如何適用法律
    林某並未委託鄭某生產,鄭某生產行為屬擅自進行。為制止鄭某繼續違法生產並防止問題食品流入市場,執法人員當場對生產設備和己生產的50公斤肉鬆依法予以查封。根據以上情況,對鄭某違法生產食品行為該如何定性與處罰,縣質監局案審人員有五種不同意見,本案到底該如何處理呢?   文章刊登後,各地讀者紛紛來信來電闡述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其中許多觀點都講得很有代表性。
  • 曲濤:船舶碰撞侵權行為定性之法理分析
    (一)船舶碰撞侵權行為不適用侵權責任法一般條款,而是由海商法加以特別調整與規範,並應當定性為特殊侵權行為作為區分一般侵權行為與特殊侵權行為的標準,「一般條款劃分說」認為,一般侵權行為,是指對行為人因故意或過失施行某種侵害行為並造成他人人身、財產損害時,採用侵權責任法一般條款予以規制的侵權行為;特殊侵權行為,是指不適用侵權責任法一般條款加以規範的侵權行為
  • 曲濤:船舶碰撞侵權行為定性之法理分析
    (一)船舶碰撞侵權行為不適用侵權責任法一般條款,而是由海商法加以特別調整與規範,並應當定性為特殊侵權行為作為區分一般侵權行為與特殊侵權行為的標準,「一般條款劃分說」認為,一般侵權行為,是指對行為人因故意或過失施行某種侵害行為並造成他人人身、財產損害時,採用侵權責任法一般條款予以規制的侵權行為;特殊侵權行為,是指不適用侵權責任法一般條款加以規範的侵權行為。
  • 刑事實務中常見的法律適用錯誤(上)
    《刑事審判參考》公布了譚偉棠、馮永華生產、銷售偽劣產品案的裁判文書,其中定性時適用法律錯誤。該案應適用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特別法條,而不是適用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的普通法條。  值得一提的是,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適用有兩個例外。即兩高發布的《關於辦理非法生產、銷售、使用禁止在飼料和動物飲水中使用的藥品等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和第四條規定的情形。
  • 案例分析 | 貪汙和濫用職權行為交織時如何定性
    案例分析 | 貪汙和濫用職權行為交織時如何定性 2020-05-27 20: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王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準確適用食品安全法律責任條款
    王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準確適用食品安全法律責任條款 2020-12-12 21: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廓清概念才能準確適用 對行政執法及電力稽查等法律概念的解析
    廓清概念才能準確適用 對行政執法及電力稽查等法律概念的解析   1、行政執法(中義),即行政主體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對相對人採取的具體的直接影響其權利義務的行政行為,或者對相對人的權利義務的行使和履行情況直接進行監督檢查的行政行為,包括行政決定、行政命令、行政許可、行政處理、行政授權、行政監督、行政檢查、行政強制、行政處罰等具體行政行為。
  • 法信碼 教唆、幫助自殺行為的定性與處罰
    法信碼聚焦法律糾紛爭點,一站推薦法律依據、匹配案例、權威觀點。導讀:對於自殺行為不構成犯罪這一點是沒有爭議的。來源:《法律適用》1987年第7期5.  為企圖自殺者提供農藥致其自殺死亡的,屬於故意殺人罪情節較輕的情形——鄭治國故意殺人案案例要旨:行為人在明知被害人有自殺意圖且自殺未果的情況下,應被害人要求購回農藥交由被害人實施服藥自殺的行為,應認定為故意殺人罪。
  • 聚眾類賭博行為的定性標準認定
    聚眾類賭博行為的定性標準認定 ——以組織微信紅包賭博為路徑
  • 淺議行政訴訟的法律適用
    (二)是人民法院對行政案件的第二次法律適用,也就是對行政機關在行政程序中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已經作過的法律適用的再適用,也稱為審查適用。只要行政機關作出了具體行政行為,無論有無正式的書面決定,都是行政機關適用法律、法規或規範性文件於特定法律事實的活動。在行政訴訟之前,行政機關已經解決過法律適用問題,這是第一次法律適用。
  • 遵循三項規則準確適用刑法兜底條款
    這主要體現在執法、守法、司法等方面,從執法方面上看,行政執法機關有時作出的執法行為可能因為刑法規定的不明確而將一個普通的違法案件當作刑事案件移交司法機關處理,或者相反;從守法方面看,模糊的刑法規定使得民眾無法明知自己何種行為屬於犯罪行為,應受何種刑罰處罰,進而產生對守法的迷惑;從司法方面看,不明確的刑法規定使得司法機關在適用法律時找不到明確的法律依據,容易造成司法人員的主觀臆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