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石上的植物圖鑑」華山文創園區開展

2020-12-20 睿智創藝

今年世界歷經疫情的動蕩不安,回歸平凡日常成為許多人心中的想望,臺灣設計品牌「BLACK TAILORS 小黑尾巴」從自然裡找靈感,新品「礦石的上植物圖鑑」結合對地質學與植物學的研究,把 12 種花草印刻在品牌最具特色的礦石袋具物件,如同水泥牆裂縫長出的花草,遇到愈大的困難越要綻放美麗。

小黑尾巴-礦石上的植物圖鑑

小黑尾巴延續新品概念,小黑尾巴以「Reset 重置」為題策劃展覽,讓隱身臺北華山文創園區裡的「未來市」化身小型的花草圖鑑標本展演館,自7月17日至8月13日快閃展出。走入其中先是美麗的全透明壓克力花草圖鑑標本牆映入眼帘。展出的花草色彩真實呈現,保有著自然樣態而不過於俗豔。40 片壓克力透明圖鑑標本組合,隨氣氛輕微搖晃,彷彿夏夜涼風帶著花草香氣般拂動著。

長桌上,木製標本箱鑲進了 12 款礦石卡夾,每款都有著不同的花草,訴說著獨一無二的花顏草語。從傳統的手寫標籤、各式玻璃培養皿、厚厚的花草圖鑑、舊書頁、實驗器材到四處採集而來美麗的礦石與花草,展覽在細節上保留了植物學家製作自然標本的元素。礦石元素與花草元素的結合,如化石般記錄著植物的獨有姿態,散發著獨有的自然之美。

相關焦點

  • 文化部五大文創園區,為何僅華山賺錢?
    雖然五大園區皆因昔日酒廠因素而設置在火車站附近(因為要運送原料、銷售),地點具有優勢,但文化部對民營單位設有相關規定,如園區餐飲空間比率不超過十五%,增加業者經營難度。嘉義文創園區執行長孫育晴不諱言,「歷史空間看似浪漫,但建物實際運用上有許多限制,像是不能過度敲打、使用明火等。觀光客來園區參訪,『吃』是一大需求。嘉義不似北部鬧區,若園區餐飲太少會帶來不便。」
  • 華山文創園區
    [導讀]華山文創園區創設於日治時期的1916年,前身為「臺北酒廠」。至今,它已舉辦多次藝文展演活動,園區內的舊建築物翻新、裝置藝術,吸引民眾前來參觀、拍照,也是臺北地區婚紗照的熱門拍攝地點。華山文創園區(圖片來自網絡)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又名華山藝文特區、華山文化園區或華山1914)。
  • 華山1914文創園區:展覽美食大融匯,每次到訪總有新鮮事
    每隔一段時間去逛「華山1914文創園區」 ,總會有新鮮事物或新店、新主題展覽可看,上周末搭乘臺北捷運板南線,從忠孝新生站1號出口出站後,沿著忠孝東路二段直行到金山北路右轉,一路走到八德路一段1號,就抵達這間融合了各國藝文展覽、電影院、音樂廳、展示中心、餐廳與咖啡館的文創園區。
  • 華山論建---臺北華山1914文創園區
    這幾天搜腸刮肚,拼湊零星記憶,查閱網上資料,頭腦中又找回了這兩個園區的發展脈絡。今天先聊聊臺灣的第一個文創園區---「華山1914」。1914文創園區」。臺文創公司接手後,對園區整體修繕提升,加上室內裝修和各種設施配套,硬體上投資上億新臺幣。
  • 從廢墟裡誕生的臺灣文創園區
    比如位於高雄的駁二藝術特區原是港口碼頭的舊倉庫,而地處臺北黃金地段的華山1914文創園區、佔地5.6公頃的臺中文創園區以及歷時百年的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其前身分別是日治時期的臺北酒廠,公賣局第五酒廠以及花蓮酒廠。
  • 臺灣第一個文創園區: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華山,是臺灣第一個文創園區,ROT案先行,先打名人牌吸引粉絲,創造產業群聚移動,是臺灣的文創櫉窗『臺北最亮的文創星雲。在臺北所有的文創園區中,它雖不是面積最大,但卻是發展最早、營運最為成熟,同時也是人氣最旺的一處。
  • 深讀臺灣文創園區 野趣華山 VS 秀氣松煙 創意變身
    然而,這世界上就是有這種「好運」,識貨的人是站在華山酒廠這邊的。華山前身是釀酒廠(李昌隆攝)2013年,誠品進駐擁有廣大腹地和綠地的松煙園區,以「跨界 · 實演」的經營定位,引進許多名店,像是著名麵包師吳寶春開在臺北的第一間麵包店、全臺第一家黑膠唱片館,再加上附近的阪急百貨、新光三越以及BELLAVITTA等高端商業,讓擁有文創優勢的松煙園區,成為東區文創旅遊新地標。至此,再看華山再逛松煙,你看到了什麼?
  • 鐵嶺市文化考察團考察華山文創產業園區
    中國臺灣網4月28日臺北訊 4月22日,由鐵嶺市臺辦主任王建軍為團長的鐵嶺市文化考察團組來到臺北華山文創產業園區進行實地考察。近年來,鐵嶺對文創產業極為重視,這次參訪華山文創園區是為了學習文創產業發展的先進經驗,填補鐵嶺文創產業的不足,豐富鐵嶺文創產業經驗,提升鐵嶺文創產業的質量。
  • 穿長裙正妹現身臺北華山!一回頭…是「大咖天后」
    記者許皓婷/綜合報導2日迎來9天的新年假期,許多人除了回家鄉和家人團聚之外,也會趁著難得的休假出外踏青走走,藝人們也不例外,楊丞琳8日晚間就悄悄現身臺北的華山文化創意園區,更零偽裝拍下多張街拍美照,讓粉絲看了直呼想巧遇。
  • 林羽婕:文創園區動起來 華山1914「玩」出來的創新
    10月25日,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舉辦的「兩岸文創商業對接會暨海峽兩岸文旅文創商業地產招商大會」上,臺灣華山文創園總監林羽婕在主題演講環節以「怎麼再利用舊工廠」為題,向在場嘉賓講訴了華山文創園的經營之道。
  • 臺灣第一個文創園區——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
    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它位於臺北市八德路一段1號,前身是臺北第一酒廠,後身也是臺灣第一個文創園區,是臺灣的文創櫥窗和臺北最亮的文創星雲。
  • "茶"文創!臺最大文創園區華山首度經驗輸出
    臺灣文創發展基金會董事長王榮文表示,新芳春茶行是華山經驗走出園區的第一站。圖/邱莉玲  華夏經緯網5月30日訊:據臺灣媒體《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最大文創園區華山首度經驗輸出!首站為臺北市定古蹟新芳春茶行OT案,臺灣文創發展基金會董事長王榮文表示,華山團隊在新芳春茶行聚焦「茶」產業與生活,匯聚制茶師、達人、藝術家,進一步要創造茶星、茶品牌,找到茶文創的獲利模式,將在31日開館。
  • 大陸文創交流團 參訪臺北華山園區遇抗爭(組圖)
    李炳才(中)參觀海協會文化創意產業暨書畫藝術交流團一行參訪華山1914文創園區,與董事長王榮文(左)相談甚歡。  東南網9月12日訊 據中評社報導,「海協會文化創意產業暨書畫藝術交流團」一行11日下午參訪華山1914文創園區,海協會長陳雲林因身體不適,改由駐會副會長李炳才帶隊前往,場外出現多個抗議團體,場面平和,園區董事長王榮文親自接待來賓。  華山園區前就聚集了不少抗議人士,轄區中正二分局動員大批警力在四周戒備,因陳雲林突感不適,改由李炳才帶隊繼續行程。
  • 高清:華山1914文創園區——歷史空間裡的文化脈動
    高清:華山1914文創園區——歷史空間裡的文化脈動 來源:人民網-臺灣頻道  2013年11月22日14:35      「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是臺灣最早啟動的文創場地,坐落於臺北市忠孝東路、八德路交叉口,佔地三萬兩千多平方公尺,這裡原本是個不起眼的空間,但近年來散發著濃濃的人文風情,讓臺北這個擁擠而忙碌的都市
  • 當大家友誼的小船都翻了,只有臺灣華山的藝術家們雷打不動
    經由協商後,臺灣省政府文化處於1999年委託給華山藝文促進會改組的「中華民國藝文環境改造會」經營管理,並更名為「華山藝文特區」。2002年起,文建會(今文化部)開始計劃運用閒置的酒廠進行舊空間活化再利用,同時為解決華山長期藝術表演權與公民使用權之間的爭議,乃整並調整為「創意文化園區」,作為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之特別用地。
  • ...學院臺灣站Day4|慈濟內湖環保站垃圾分類實踐&華山1914文創園區...
    慈濟內湖環保站參訪合影華山1914文創園區參訪華山1914文創園區,是臺灣第一個文創園區,先打名人牌吸引粉絲,創造產業群聚移動,是臺灣的文創櫉窗臺北最亮的文創星雲。在臺北所有的文創園區中,它雖不是面積最大,但卻是發展最早、營運最為成熟,同時也是人氣最旺的一處。
  • 過年在臺北華山文創園區遇到披頭四
    臺海網2月21日訊 據中評網報導,由酒廠倉庫整修改建的臺北華山藝文特區,是臺灣最早的文創團區之一,現在已成為香港、澳門、陸客及日本自由行旅客必遊的景點之一。過年期間,包括The Beatles(披頭四)等重量級展覽正在園區展出,吸引不少「披頭迷」買票觀賞。
  • 臺灣文創園區的管理模式
    應臺灣廣藝基金會邀請,我到臺灣參加了華山藝術節,藝術節期間,考察了三個臺灣的文創園區。    臺灣的文創園區,有相當的一部分是利用舊的城市建設遺址改造而成的。這也是世界範圍內的一種文化園區建設趨勢。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後工業社會陷井」一度成為各個國家的惡夢,自從找到了用廢工業遺址改造成文化園區的方式後,這樣的文化園區在全世界都取得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松山文創園區》
    後來市政府決定將此地改為為臺北大巨蛋體育園區。消息傳出,引起文化、環保團體及當地居民強烈反對, 成立「松煙公園催生聯盟」,提出保留松山煙廠,將廠區規劃為都會森林公園的主張。經過多年的協商與折衝,市政府修正原有計畫,決定保留8公頃廠區,規劃為文化園區, 將松山煙廠登錄為歷史古蹟。這是今日松山文創園區的由來。
  • 臺灣休閒農業與文創標杆項目高端商務考察之旅
    華山創意文化園區又名「華山藝文特區」、「華山文化園區」,創設於日治時期的1914年,前身為「臺北酒廠」,為臺灣臺北市市定古蹟。後來經過一年封園全面整修,在2005 年底結合舊廠區及公園區的「華山創意文化園區」重新開放供藝文界及附近社區居民使用至今。轉型之後便並針對周圍環境景觀進行改造,將園區規劃為包含公園綠地、創意設計工坊及創意作品展示中心的創意文化園區,目的在於提升國內設計能力、國民生活美學,提供一個可讓藝術家交流及學習,甚而推廣、營銷創意作品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