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封何昶「侍御史·清海軍節度使」聖旨石碑,千年後立於何昶墓

2020-12-12 大訊時報

廬江書院感懷珠璣遺風,隆重安放宋神宗敕封何昶「侍御史 清海軍節度使」聖旨石

【廬江書院、何媒通訊社】(記者/何金德)2020新年伊始,己亥歲末仲冬,廬江書院文化研究會、廣東省文化學會廬江書院文化研究專委會一行150人,浩浩蕩蕩向被廣府人稱之為老家的珠璣巷進發,展開了一段感懷珠璣遺風,找尋嶺南文化之源的文化之旅。

(廬江書院文化研究會、廣東省文化學會廬江書院文化研究專委會與香港何氏宗親總會在珠璣巷合影)

廬江書院文化研究會 廣東省文化學會廬江書院文化研究專委會

宋封侍御史 清海軍節度使何昶——廣府何氏始祖

祝福全球珠璣巷何門後裔、廬江書院後裔幸福安康!

2019年,廬江書院全球後裔成功恢復春秋二祭,加入省文化學會,成立何媒通訊社,成立全球聯絡處,成立廣西分會等一系列文化活動之後,聲名鵲起,在海內外一時風頭無兩,是一個碩果纍纍的豐收之年。

香港何氏宗親會聞說廬江書院文化研究會的行程內容包含有,拜謁珠璣巷何氏大宗祠及廣府何氏始祖何昶墓,隨即引起了何細珠理事長的高度重視,在世界何氏長老何福林等的陪同下,一眾領導從香港趕赴珠璣巷何氏大宗祠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高規格接待了廬江書院文化研究會何金德總會長一行。

(廬江書院文化研究會向珠璣巷何氏大宗祠管理方「香港何氏宗親總會」捐贈侍御史何昶聖旨牌匾)

兩會首次交往,卻意義非凡。廬江書院文化研究會秉承文化使命,發掘出了嶺南何氏始祖、入粵何氏始祖、廣府何氏始祖——何昶(五代十國人),乃是赫赫有名的嶺南名人,後世皇帝宋神宗敇封之為「侍御史 清海軍節度使」。這個發掘,自然得到全球何氏族人的高度關注。2020元旦下午,廬江書院文化研究會何金德總會長帶領全體班子成員,向珠璣巷何氏大宗祠的管理方香港何氏宗親會何細珠理事長、何讓興永久會長等贈送聖旨牌匾,世界何氏永遠名譽會長、廬江書院文化研究會永久榮譽會長何福林等見證了歷史一刻。隨後,南雄市部分官員也親臨現場瞻仰了聖旨牌匾,現場一片嘖嘖稱讚之聲。

2日上午,廬江書院一行繼續下一站重要行程——拜謁聖旨受封者何昶之墓。一百五十多人或徒步,或自駕,威武雄壯地向著南雄珠璣巷最高峰「巾子山」進發。

隊伍中最高長者為九十多歲的何門長老何福林先生,在一眾青年人的簇擁下,一步一步往上攀登。

●記者:「何福林先生,何昶是何許人?」

●何福林:「昶祖是嶺南何氏始祖,幾乎全體廣府何氏都是他的後裔,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他也是廣府何氏始祖。他是五代十國時期的海軍統帥,為保護人民剿滅海盜而犧牲,其動人事跡被後代宋朝皇帝宋神宗在熙寧二年敇封為侍御史 清海軍節度使,並頒發了聖旨,這是天下何氏的榮耀。今天廬江書院文化研究會在我們昶祖墓安放聖旨石碑,是個千年等一回的大喜事,再累我也要登上去見證這個重要時刻。感謝廬江書院文化研究會、感謝何金德總會長帶領一眾班子的熱心策劃。」

耄耋老人何門領軍人何福林興奮地對記者講解著何昶的光輝事跡。

(右何福林與廣府何氏族人一起)

記者發現,參與者幾乎全是來自珠三角地區的廣府何氏,也有從新加坡親自趕回來參加活動的熱心何門宗長。根據記者採訪了解到,這是廬江書院文化研究會的第二次年度拜謁何昶墓的活動,這個活動得到了全球廣府何氏的高度認可,相比去年的人數,據說增加了五倍,彰顯了這個活動越來越得到了何門的各方支持,特別是廬江書院的全體後裔的支持。廬江書院文化研究會成立短短兩年以來,一直專注發掘打造嶺南廣府文化,文物保護,文化推廣,特別是廣府何氏的歷史文化,是一個越來越被文化界重視的文化組織。

「廬江書院,是廣府何氏打造的精神家園,是廣府文化一塊瑰寶;廣府何氏,是一個光榮的族群,為國家與民族的進步貢獻過不少英才。譬如近代的革命先驅何香凝,引領孫中山走上革命道路的香港醫生何啟,現代一門三傑,中國科學院院士、科學家:何國楨、何囯鍾、何國任,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總設計師何鏡堂等,都是近現代廣府何氏的傑出代表。」

——廬江書院文化研究會總會長,廣東省文化學會廬江書院文化研究專委會主任何金德如是說。

2日上午十點多,總會長何金德及長老何福林與廬江書院班子代表何啟新、何銳、何標成、何仕灼、何國滿、何永權、何德榮、何嶽基等合力安放了聖旨石碑,並在全體在場人員手拉手的神聖氛圍下為聖旨隆重揭幕,隨後秘書長何啟新以粵語莊嚴宣讀了一遍聖旨。

何金德總會長與何福林何門長老揭幕

(理事部及秘書處宣讀「香油錢捐助名單」)

【百科:何昶】

何昶,名楚,又稱高祖,生唐光化庚申(900年),是後唐同光元年(923年)進士、洛陽令何澤之子,原居陽山通儒坊。後晉時,昶仕晉拜侍御史。後周顯德時拜南海參軍,持節諭南漢,使通中國。南漢主劉晟(五代十國時期南漢皇帝)不納,何昶乃攜家寓居湞昌(今南雄)之沙水前村,持節待命。後因雄、韶、湞、連一帶盜賊蜂起,民不聊生,劉晟乃舉何昶總戎徵討。顯德二年(955年),何昶為解民困,出師大捷,屢戰屢勝。一日,何昶舟次韶陽灘,水流湍急,夜遇賊劫掠,舟覆,昶落水死。相傳其屍竟逆浮20餘裡。雄人嘉其忠義神異,迎柩還葬巾子嶺大座人形。宋熙寧間,南雄州刺史李宗儀以其事上報朝廷,詔贈何昶為清海軍節度使,賜匾「忠義何公廟」。何昶後裔廣播嶺南,世居南雄者主要分布於白木、河村、祗芫、大坑、百順等地。何昶墓仍存,2002年重修。珠璣巷何氏宗祠亦於2000年重建。

——

【記者】:何金德-廬江書院後裔,廬江書院文化研究會總會長,廣東省文化學會廬江書院文化研究專委會主任,著名導演,《時代中國》雜誌執行主編,何媒通訊社社長

【攝影】:何國豪(廬江書院後裔,攝影師)

【圖文版權】:廬江書院文化研究會、廣東省文化學會廬江書院文化研究專委會、何媒通訊社

【整理髮布】:何媒通訊社、何金德導演工作室 聯合媒體矩陣原創發布

相關焦點

  • 《刺客信條:奧德賽》皮媞亞之墓的遠古石碑怎麼獲得 遠古石碑獲得...
    導 讀 在《刺客信條:奧德賽》的古希臘世界中,玩家可以探訪古墓獲得遠古石碑,而這些石碑往往隱藏在古墓中玩家難以察覺的地方
  • 河北宣化發現遼代大墓,墓中驚現十二星座,還出土千年飯局
    像杭州半山發現的戰國水晶杯、三星堆青銅立人、商青銅鴞卣等等,發現之初無不讓考古專家驚訝。今天小編要跟大家聊的就是發現於河北宣化的一座遼代大墓。上世紀70年代,考古專家在河北宣化河子鄉下八裡村發現了一座遼代墓葬,專家經過研究和史料記載發現墓主人名叫張世卿。遼代大安年間宣化遭災,餓死者無數。他拿出穀物2500擔,以解災民之難。
  • 泰順驚現清代聖旨碑-溫州日報甌網 - 溫州新聞門戶網 - 溫州日報主辦
    王遠萍 近日,泰順縣在建的鳳凰山公園施工現場裡,清代王鏞墓上驚現一塊保存完整的清代聖旨碑
  • 才女薛濤 為何被節度使韋皋罰赴邊?
    「薛濤井」三字,是清康熙六年,成都知府冀應熊手書。  後人將薛濤與魚玄機、李冶、劉採春並稱唐代四大女詩人,與卓文君、花蕊夫人、黃娥並稱蜀中四大才女,流傳至今詩作有90餘首,收於《錦江集》。  一生被俊才環繞仰慕,薛濤與韋皋、元稹糾葛甚深。貞元元年(785),中書令韋皋出任劍南西川節度使。
  • 亳州「王墓」遺址,一座充滿未解之謎的千年土丘!
    譙城區古城鎮因為歷史悠久、古蹟眾多,有著「千年文明古城」的美譽。在該鎮向西兩公裡許,有個村莊叫王倒坐村,在村子南邊,有個俗稱「王墓」的土丘。關於這座土丘,因為年代久遠,留下了許多未解之謎。在古城鎮王倒坐村和王寨村之間,有一片田地明顯高出周邊,路邊立著的一塊「譙城區文保單位」標誌牌,靜靜地向路人述說著這片地昔日的故事。聽到記者問起王墓,王寨村95歲的王柴氏告訴記者,在她年輕時,王墓要比現在高得多,至少有村民瓦房的兩倍高,墓前曾經還有石桌、石凳、石香爐等物品。一位村民表示,王倒坐村的由來和王墓有關。
  • 邵武和平古鎮發現清康熙年間「御茶園」石碑
    近日, 在邵武市和平古鎮西北部的坪上村, 發現一塊清康熙五十八年間豎立的 題額為「龍橋記」的石碑。
  • 武則天墓前的石碑為什麼空無一字?無字碑有什麼含義嗎
    武則天作為我國歷史上唯一位的女皇帝,但在其去世後卻在墓前立了一塊高約8米,重約99噸無字碑,和它旁邊唐高宗那塊刻有密密麻麻碑文的述聖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因為武則天的一生本來就非常具有傳奇色彩,無字碑這麼獨一無二的事當然免不了人們拿來討論一番。
  • 千年官道——茅竹嶺
    是古代永強去往溫州的陸上主通道,更是一條歷經滄桑的千年古道!在白樓下村茅竹嶺古道入口處,有兩座金碧輝煌、雕梁畫棟的宗教建築緊挨在一起,分別是二聖觀和太陰宮。白樓下村坐落於瑤溪街道北首,清光緒《永嘉縣誌》載,溫州衛右營遊擊所建茅竹寨,寨建牌樓,村位其下,名牌樓下,因諧音,故稱今名。拾級而上,見嶺頭立有二塊龍灣區文保單位石碑。茅竹嶺古道東西走向,是橫穿大羅山的千古驛道。是古時永嘉場通向溫州腹地的咽喉。
  • 村婦用「搓衣板」洗衣服後呆住了,這是一道聖旨,擱水塘邊有50年
    一位農婦無意間在池塘邊洗衣服發現了自己的搓衣板居然是一道聖旨,當時又驚又喜,要知道這塊」搓衣板「放水塘邊至少有50年的時間了。村婦用」搓衣板」洗衣服後呆住了,這是一道聖旨,擱水塘邊有50年據村裡人說它以前可能是塊墓碑,一面是文字,另一面是整塊的圖案,村子裡洗衣服的很多人都不識字,大家都一輩接著一輩用有圖案的一面來做搓衣板。
  • 長沙發現曾國藩長子曾紀澤墓 棺材板未腐(組圖)
    本報訊 (記者 田芳 通訊員 吳文峰 師磊)晚清重臣曾國藩及夫人葬於嶽麓區坪塘鎮桐溪寺後伏龍山上,曾國藩的長子、清末著名外交家曾紀澤墓日前在望城雷鋒鎮牌樓壩村桃子灣發現,雖然墓葬已遭破壞,但墓葬的發現對於人們研究曾紀澤生平及其家族變遷,以及晚清時期湖湘歷史文化、喪葬制度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 唐末節度使中的奇葩,自稱聖人四處建立生祠,審案憑打賭判決生死
    眾所周知,唐末到五代十國是一段頗為黑暗動蕩的時代,各地節度使割據一方,彼此混戰之下致使民不聊生,百姓對此也怨聲載道。然而藩鎮軍閥們在獲得地盤後,幾乎從不會考慮如何好好治理屬地,使治下百姓安居樂業,而是忙著享受榮華富貴,甚至是為登基稱帝而上竄下跳。其中最典型的就要屬唐末義勝軍節度使董昌。
  • 他是中國古代長壽第一人,將長壽之謎藏於石碑,千年傳承發展
    在陝西省銅川市的藥王山,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一群人圍著幾塊黑乎乎的石碑抄抄寫,寫一會兒,抬頭觀看一會兒,低頭沉思,神情專注。大家都說,石碑上記錄的是健康長壽的秘方,按照秘方來做就能延年益壽。這是幾塊什麼樣的石碑,會有如此巨大的魔力呢?
  • 廣東潮汕陳氏名墓之「剌史墓」
    「剌史墓」位於河浦鄉東南約一裡處的「蜘蛛經網地」,是潮陽十大古墓之一。陳憺卒於元朝仁宗延祐五年,當時宋亡,處於兵荒馬亂年代,草草安葬,初墓僅是一塊貝灰砌成的大月眉,直至明代嘉靖時,由大同府第十代孫陳層樓騁一代名地師黃妙應先生按宋墓制官誥予正式重修。墓人全建石砌成大古亭。墓碑正面中間勒刻「宋墓」,右側刻「考潮州剌史開峰陳公」,左側刻妣四品夫人淑德黃氏,碑的背面刻有陳憺公遺書。
  • 浙江古墓現"萌物"石刻 墓主至少官居四品(圖)
    記者擠進人群看見路邊立著一隻石羊,體積不大,半人高,樣子憨態可掬,石刻身上還有些未來得及清理乾淨的泥巴。隨著現場挖機的作業,很快這些深埋地下的石刻陸續展現在眾人眼前:一對石馬、一對石虎、一對石羊,石羊四肢跪地,呈匍匐狀,石虎則呈半跪姿勢,眼睛、前肢仍然清晰可辨。特別是那一對石馬,個頭比成年人還高出一大截,鬃毛、韁繩都刻得十分精美,馬鞍上面的花紋立體感十足,乍一看還以為是真馬鞍!
  • 日本擄走千年國寶「鴻臚井刻石」103年未歸還
    1908年,鴻臚井刻石被日本海軍士兵發現,日本鎮守府司令長官中將富岡定恭見此珍寶,立即下令將此刻石劫走,用船運往日本,至今尚未歸還。  本期陣眼  鴻臚井刻石被運到日本後,藏於宮內省懷天府。日本人為了掩蓋強盜行徑,於1911年12月在水井的原址附近立了一個碑,碑的正面刻有「鴻臚卿之遺蹟」。  鴻臚井刻石,這個具有千年歷史的國寶是何來歷?
  • 杭州瓶窯發現達官顯貴墓 疑似明兵部尚書柴車墓
    在該區瓶窯鎮普查人員發現,在一農戶家的菜園前立有一對明代石馬,就在石馬邊上的竹林還一座贔屓(讀bìxì),贔屓所背的石碑雖以不知所蹤,但它的出現還是讓普查人員興奮不已。據介紹,這三件石雕的出現,足以顯示當地可能存有一座規格較高的墓葬。  據了解,這3件石像生位於瓶窯鎮窯北村駱家山南坡,由太湖石雕琢而成。
  • 紐卡斯爾北洋水兵墓 見證中國近代海軍夢
    1887年進行高速試航時的致遠艦。  這五座北洋水兵墓,正是一百多年來中國建立近代海軍的見證。壹赴外接艦團 受英女王維多利亞接見  1874年,在發生日本侵略臺灣事件後,大清為了克制日本,向英國訂購了兩艘撞擊巡洋艦。  這就是「超勇」和「揚威」。兩艘軍艦由位於紐卡斯爾泰恩河畔的米切爾船廠建造。
  • 你能分得清墳、墓、冢、陵嗎,分別是什麼意思?看完漲知識!
    說起墳或是墓我們都知道是死者最後的安身之所,但是類似的還有陵、冢這樣的稱呼,那你知道墳、墓、陵、冢之間的區別嗎?一起來長長見識吧!墓墓字從莫,莫字意為日在草叢之中,時當黃昏,太陽下山,死者此時下葬,與太陽一起隱沒,故墓葬不壘墳包。埋土至與地面相平,不植樹,沒有任何標記。不過人們為了方便祭奠立石碑,刻墓志銘。
  • 跨界討論:任村「王母墓」和「趙王被暑城」
    前段時間,林州市民協顧問胡錄學主席跟我聯繫,任村後峪村有塊古碑,字跡已不清,想讓我去辨認一下是什麼碑。抽了個時間我去看了一下,原來是元代石碑,記載的是修建明秀庵的事兒。把碑文一個字一個字抄錄完後,經村民介紹又看了幾塊明代古碑。
  • 一塊清朝石碑,立於韓國百年,石碑上有七個字,讓韓國人萬分尷尬
    一塊石碑,飽經滄桑而愈發珍貴,它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中國曾經光輝歲月的印記;七個刻字,歷經風雨而愈加深刻,它是歷史的參與者,也是韓國永遠不可磨滅的屈辱。「大清皇帝功德碑」,一塊清朝的石碑,立在韓國的土地上近於百年,被清朝人民視為榮耀的象徵,然而卻是壓在韓國人民頭上的一座屈辱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