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中國古代時辰的常識

2021-02-08 深圳市書法院

時辰是古代人用來計時的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等於一個時辰。晝夜時辰,地球自轉一周為一晝夜,稱為「太陽日」,晝夜的形成即由此。其向陽之地面為晝 ,背陽地面則為夜。


晝夜的劃分方法,中國傳統以十二個時辰來計算晝夜,以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來表示,每時辰分為八刻,又區分為上四刻,下四刻。


這樣,每個時辰相當於現代的兩個小時,如巳時相當於9時到11時。那時候,白天靠測量太陽的影子,夜晚用漏壺(計時工具)滴水測時。這不是最早的測時法,在這以前,俗稱所反映的情況就是中國古人藉助一些自然特徵和生物特徵來計時的。


「雞鳴」、「人定」,藉助於半夜雞叫和人入夜睡覺的特徵。「食時」、「晡時」,藉助吃飯時刻表示時間。古人一日兩餐,早飯在日出以後,隅中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食時」;晚飯在「日昳(太陽偏西)以後,日入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晡時」。


其餘八個時間以太陽位置為主要特徵來命名的。由於季節的不同,具體的時間差竟達兩小時,因此後來被十二地支計時所替代。


【子時】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夜間11點至次日凌晨1點,屬子時,正是老鼠趁夜深人靜,頻繁活動之時,故稱「子鼠」。


【丑時】


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凌晨1點至3點,屬丑時。牛習慣夜間吃草,農家常在深夜起來挑燈餵牛,故稱「醜牛」。


【寅時】


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凌晨3點至5點,屬寅時。此時晝伏夜行的老虎最兇猛,古人常會在此時聽到虎嘯聲,故稱「寅虎」。


【卯時】


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清晨5點至7點,屬卯時。天剛亮,兔子出窩,喜歡吃帶有晨露的青草,故稱「卯兔」。


【辰時】


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早晨7點至9點,屬辰時。此時一般容易起霧,傳說龍喜騰雲駕霧,又值旭日東升,蒸蒸日上,故稱「辰龍」。


【巳時】


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上午9點至11時,屬巳時。大霧散去,豔陽高照,蛇類出洞覓食,故稱「巳蛇」。


【午時】


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中午11點至午後1點,屬午時。古時野馬未被人類馴服,每當午時,四處奔跑嘶鳴,故稱「午馬」。


【未時】


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午後1點至3點,屬未時。有的地方管此時為「羊出坡」,意思是放羊的好時候,故稱「未羊」。


【申時】


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下午3點至5點,屬申時。太陽偏西了,猴子喜在此時啼叫,故稱「申猴」。


【酉時】


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下午5點至7點,屬酉時。太陽落山了,雞在窩前打轉,故稱「酉雞」。


【戌時】


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傍晚7點至9點,屬戌時。人勞碌一天,閂門準備休息了。狗臥門前守護,一有動靜,就汪汪大叫,故稱「戌狗」。


【亥時】


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夜間9點至11點,屬亥時。夜深人靜,能聽見豬拱槽的聲音,故稱「亥豬」。


時辰進一步劃分,古人會以初和正來表示。比如子時對應23-1時,初意為開始,子初指代23時;而正有中間、不偏斜的意思,比如我們常會說正午、正中,所以用子正表示子時的中間,即代表0時。


古時子初、子正、醜初、醜正、寅初、寅正、卯初、卯正、辰初、辰正、巳初、巳正,對應今時:23時、0時、1時、2時、3時、4時、5時、6時、7時、8時、9時、10時。


午初、午正、未初、未正、申初、申正、酉初、酉正、戌初、戌正、亥初、亥正,對應今時:11時、12時、13時、14時、15時、16時、17時、18時、19時、20時、21時、22時。


另外,中國古代還有報更(又叫打更)的計時法。把夜間分為五更:相當於現代的晚上7點到9點為一更,9點到11點為二更,午夜11點到1點為三更,凌晨1點到3點為四更,凌晨3點到5點為五更。


時辰循環使用,一周期為12個。經常與天幹配合使用,60個為一周期。可用於記錄年、月、日、時辰。所謂」生辰八字「即出生時刻年月日和時辰的幹支,共8個字,因以得名。紀年時,每個地支對應一個屬相,也叫生肖。紀月時,每個地支對應二十四節氣自某節氣(非中氣)至下次節氣,以交節時間決定起始的一個月期間,不是農曆某月初一至月底。紀時時,每個地支對應固定的一段時間(時辰)。

相關焦點

  • [常識積累]有關中國古代時辰的常識
    時辰是古代人用來計時的單位。 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等於一個時辰。晝夜時辰,地球自轉一周為一晝夜,稱為「太陽日」,晝夜的形成即由此。其向陽之地面為晝 ,背陽地面則為夜。晝夜的劃分方法,中國傳統以十二個時辰來計算晝夜,以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來表示,每時辰分為八刻,又區分為上四刻,下四刻。
  • 常識積累:中國古代時辰
    時辰是古代人用來計時的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等於一個時辰。晝夜時辰,地球自轉一周為一晝夜,稱為「太陽日」,晝夜的形成即由此。其向陽之地面為晝 ,背陽地面則為夜。晝夜的劃分方法,中國傳統以十二個時辰來計算晝夜,以子,醜,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來表示,每時辰分為八刻,又區分為上四刻,下四刻。
  • 【常識備考】中國古代時辰知多少?
    時辰是古代人用來計時的單位。 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等於一個時辰。晝夜時辰,地球自轉一周為一晝夜,稱為「太陽日」,晝夜的形成即由此。其向陽之地面為晝 ,背陽地面則為夜。 晝夜的劃分方法,中國傳統以十二個時辰來計算晝夜,以子,醜,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來表示,每時辰分為八刻,又區分為上四刻,下四刻。
  • 關於《古代時辰》的考點清單
    整理了常識考點之中國古代時辰劃分,希望能對各位考生帶來幫助。  時辰是古代人用來計時的單位。 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等於一個時辰。晝夜時辰,地球自轉一周為一晝夜,稱為「太陽日」,晝夜的形成即由此。其向陽之地面為晝 ,背陽地面則為夜。
  • 文化常識:古代十二時辰計時
    古代勞動人民根據日升月落的規律,將一天的時間劃分為十二段,即十二時辰。十二時辰制大約從西周時期開始施行,漢代為每個時辰賦予了特定的名稱,分別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 常識 | 古代一刻是現在的幾分鐘?
    古代一個時辰等於現在2個小時,但古代的一刻是現在的15分鐘嗎?古人最常用的計時用語是「辰」,也稱「時辰」。他們將一晝夜分成十二個「時辰」,並給每個時辰取名,也就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日「時辰」從子時(相當於現在我們說的夜裡十一點鐘到一點鐘)開始,到亥時(相當於夜裡九點鐘到十一點鐘)結束。
  • 【漲知識】古代除了十二時辰 還有十五、二十四時辰……
    【漲知識】古代除了十二時辰 還有十五、二十四時辰…… 2019-07-26 10: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古代的十二時辰,究竟有哪十二個時辰
    說起十二時辰,想必對大家來說那都是再熟悉不過的了;但說起十二時辰中究竟有哪十二個時辰,相信很多人都會一臉懵,今天筆者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時辰是古代的計時單位,古人把一晝夜,也就是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等於現在的兩個小時,所以現在的一個小時就等於古代的半個時辰。十二個時辰分別以地支為名稱,從半夜算起,依次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那麼十二個時辰對應到現在,分別都是幾點呢?子時,十二時辰中的第一個時辰,23時至01時。
  • 高中語文課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識訓練題
    中語文課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識訓練題1.下列各項有關文化常識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B )A.《左傳》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中的「黃昏」是指十二時辰中的戌時,相當於現在的19時至21時,「人定」是指十二時辰的亥時,相當於現在的21時至23時;「雞鳴外欲曙」中的「雞鳴」是指十二時辰的丑時,相當於現在的1時至3時。5.下列各項有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D )A.
  • 2020省考行測常識備考:古代記錄時間的儀器
    今天中公教育帶大家來學習一下常識中的關於時間的記錄,由於過去生產力水平低下,又如何標識日出而作的時間表呢?主要有以下幾種:一、圭表圭表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古代典籍《周禮二、日晷日晷也是通過觀測日影計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確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從出土文物來看,漢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機械鐘錶傳入中國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計時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針和刻有刻線的晷面組成,通常由銅製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製的指針叫做「晷針」,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
  • 古代文化常識試題(一)
    原標題:古代文化常識試題(一) 古代文化常識試題(一) 題號 C.金石:中國古代以前朝的銅器和碑石為研究對象,涉及文字、歷史、書法、文學等。 D.閒章:中國傳統文人常自擬詞句或擷取格言警句來鐫刻成章,內容廣泛,意趣盎然。 2.
  • 古代時辰:「一盞茶」、「一柱香」是多久?
    時 指時辰,古時一天分12個時辰,採用地支作為時辰名稱,並有古代的習慣稱法。時辰的起點是午夜。」 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 這些計時名稱常常出現。 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滴血猿哀鳴。」「旦暮」就是指平旦與黃昏的時 候,也就是清晨和晚上的意思。
  • 高考語文:劃重點,多積累一些古代文化常識
    高考語文:劃重點,多積累一些古代文化常識16.下列各項有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B )A.東宮是古代漢族宮殿建築之一,因位於皇宮東部,又稱東宮,後多為太子住處。「猥以微賤,當侍東宮」中的「東宮」就是太子,而「除臣冼馬」中的「冼馬」則是指太子冼馬,是太子的侍從官。
  • 古代時辰是如何劃分的?古今時間對照!
    經常在古裝片中聽到「時辰」、「子時」等詞。「時辰」想必不陌生,不過各種名目繁雜的時辰讓人產生好奇。古代的有多少個時辰呢?每個時辰都叫什麼?古代的「時辰」和今天的「24小時」對照一下,體會古人的時間表與時間觀。下面就來看一下吧!
  • 《長安十二時辰》引熱議!小師父十二生肖,帶你了解古代十二時辰
    《長安十二時辰》電視劇改編自馬伯庸同名小說,由易烊千璽、雷佳音主演,已經播出就引發許多討論。古時候的中國人,將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每一個時段叫一個時辰,十二時辰相當於24小時,每個時辰等於2小時。子鼠、醜牛、寅虎、卯兔……古人根據中國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習性、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小師父饕餮紋十二生肖,帶你了解古代十二時辰,了解中華民族知識,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 你知道中國古代十二時辰的別名及含義嗎?
    我國古代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個小時。十二時辰用地支作名稱,又各有別名。從子時開始直至亥時。每一時辰的前一小時為初,後一小時為正。子時為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相當於北京時間的23時至凌晨1時。名夜半,又名子夜、中夜。指夜的中間時段。丑時為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相當於北京時間的凌晨1時至3時。名雞鳴,又名荒雞。
  • 「長知識」中國古代科技常識之曆法和農書常識
    常識類的題目就是重在積累,有很多小夥伴都跟我說常識的題錯的太多,該怎麼辦?小編只能說這類的題目只能靠積累,多練多做題,那麼小編這次主要是分析中國古代科技常識之數學常識,快一起來看看吧:>考點一:中國古代科技常識——曆法和農書常識此文主要是介紹我國古代科技常識中的曆法常識和農書常識。
  • 我國古代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幾個小時
    導 讀 我國古代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幾個小時?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傳承文明,學習古代文化的一本好書
    非常感謝能收到這本好書《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插圖修訂第四版),該書是王力教授主持並召集眾多專家共同編寫的關於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簡明讀本,出版50餘年來前後歷經4次重要修訂,到今天仍然是大眾認識中國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礎參考書,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後浪出版公司出版。
  • 古代12時辰養生法,根據每個經絡當值時辰,來安排工作養生效果好
    今天主要有一個朋友,他在問我的時候說到了一個古代的12時辰養生法,其實我們現在的時辰或者說是時間是用24小時制來解決的,就是從凌晨的零點到晚上的24點這位置一天。但是古代它是以12時辰作為一個計時方法的,一個十分,它是兩個小時。比如說飲食,它就是晚上的3點到五點。今天咱們來關於古代的12時辰養生大法,我們來做一個簡單的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