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再無消息思念一輩子,93歲的她終於在臺北忠烈祠見到他的靈位

2020-12-20 海峽網

N海都記者 周德慶 重慶晚報

關注理由 昨日,網上流傳的「一段塵封77年的愛情故事」,感動了數十萬網友。

79年前,故事的女主人公、14歲的張淑英,在福州做了國民革命軍軍官鍾崇鑫的新娘。兩年之後的1937年,男主人公隨軍開赴抗日戰場,再無消息。7年後,苦苦等待的她,接到了撫恤令,而女主人公也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70多年過去了,這份曾經甜美的愛情,一直深埋在女主人公的心底。上個月,93歲的女主人公前往臺灣忠烈祠,只為了看到英烈譜上當年丈夫「鍾崇鑫」的名字。

昨日,海都記者獲悉,這段故事的女主人公張淑英,是福州人。與老人獨家電話連線後,記者連夜飛往重慶;面訪女主人公後,記者將為讀者揭秘這段跨越生死的絕美愛情故事。

初次見面在福州西湖「洋頭口」成為定情物

電話裡,張淑英老人的聲音清脆,一口標準的重慶普通話中,依稀還有濃濃的蝦油味。

張淑英老人1921年出生在福州臺江碼頭附近,父母是生意人。14歲時,隨父母搬到了臺江洋頭口一帶,而「洋頭口」這三個字,便成了這段愛情的開始。

1935年春天,經人介紹,母親陪她到福州西湖與一個年輕軍官相親。去之前,她不太樂意,因為以前見過的軍官都比較兇。可初次見面,她就被對方打動了。

「1米75左右的個子,長得高大卻很溫柔。」老人說,「他問我會不會寫字。我回答會的。沒想到,他真拿出紙筆來,我便寫了『洋頭口』三個字,他看了讚不絕口。」

這位年輕的軍官便是來自重慶榮昌、黃埔軍校六期的畢業生鍾崇鑫。

訂婚一個月後,兩人在福州舉辦了婚禮,賓客有10來桌,細心的新郎官還特意為新娘子弄到了西式的、白色的長頭紗,「姐妹們都笑話我好福氣,找了一個如意郎。」

「『張淑英』的名字,是他為我改的」

老人告訴記者,她原名叫張秀珍,「他覺得這個名字不好聽,便給我改成了『張淑英』。」

1935年,農曆八月,鍾崇鑫隨部調往南京,張淑英也隨之前往。

從結婚到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兩人度過了一段美好時光。「他按照福州的習俗,叫我『阿妹』。」張淑英說,「他把每個月的軍餉都交給我,還鼓勵我多學文化,而且還不讓我洗衣服。」不過,他不喜歡妻子化妝和穿顏色豔麗的旗袍,「他總是說,『阿妹不化妝就很美』。」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鍾崇鑫隨部調往上海奔赴抗日戰場。兩人在常熟汽車站見了最後一面。「分別時,他突然從背後跑上來抱住了我。」老人回憶,「他流淚了,說,阿妹,我會回來的。」

77年過去了,老人一想到這個畫面,就會心痛。當年年底,張淑英還和丈夫通了一次電話,「崇鑫告訴我,他已升任71軍87師259旅中校參謀主任。」她一聽,心裡更緊張了,這意味著他要上前線去打仗啊。

「他說讓我擔心了,現在他請不到假,沒辦法回來看我。他還叫我不要擔心,讓我照顧好自己。」張淑英說,這通電話過後,她和婆婆隨著西遷的百姓,一路從武漢回到了丈夫的老家重慶。

「我相信,只要活著,他一定會回來找我的。」張淑英說。

「他是重慶人,我這輩子要守在這裡」

來到重慶後,張淑英覺得自己整個人就傻掉了,整天呆坐在一個地方,「一年又一年,我每天夜裡都要驚醒很多次,卻總是夢不到他。」

每年,她都會寫信去問鍾崇鑫的消息,但是都沒有回應,直到1944年,在街上,突然遇見了鍾崇鑫的戰友方維鑫。方維鑫幫忙聯繫軍長後,收到了一份回信,「兄陣亡,無法函告,軍座經常想起鍾兄英明才幹,至今耿耿於懷。」

收到信後,張淑英感到所有的希望都破滅了,苦苦等待七年後,聽到的竟然是這麼一個噩耗。第二年,婆婆也病逝了,她只好回去找父母和弟弟。

撫恤令收到了,但張淑英也一直想知道一件事,在1937年的那個寒冷的冬天,丈夫是怎樣殉國的?

新舊政權交替之際,父母和弟弟去了臺灣,可張淑英卻選擇留下,「他是重慶人,我這輩子也要守在這裡。」

苦尋26年,終於找到了崇鑫的靈位

1949年,經人介紹,張淑英認識了第二任丈夫李自清,生育了兩兒一女。「自清對我很好,但崇鑫是我的初戀,這輩子我都不會忘記他,他就刻在我的腦子裡了。我知道他陣亡後,就一直想知道他的靈位放在哪裡。為了現在的家庭,我一直不敢說出這段往事,不敢說自己的想法。」

張淑英說,直到1988年,她才將這個心願告訴孩子。

張淑英的兒子李長貴告訴記者,從1988年開始,母親的心願便成了家裡人的心病。後來,他們在時任87師少校師部參謀仇廣漢寫的《淞滬抗戰暨南京失守紀實》一書中查到這樣一段:「城外部隊苦戰三日,打到十二月十二日上午,第七十一軍第八十七師的三個旅已傷亡殆盡,二五九旅旅長易安華、參謀主任鍾崇鑫和旅部直屬部隊官兵全部陣亡於雨花臺陣地……」

可他的靈位在哪裡呢?

今年9月16日下午5時許,苦苦尋找了多年的張淑英一家人,抱著試一試的想法,撥通了重慶關愛抗戰老兵志願者芳菲的電話。沒想到,當晚10時許,臺灣志願者便在臺北忠烈祠找到了鍾崇鑫的牌位。

「我終於找到你了,從此我們再也不分別。」

更讓張淑英感動的是,志願者還將老人和鍾崇鑫的照片合成一張合影。

找到丈夫的靈位後,老人又萌生了前往臺灣祭拜的想法。在志願者的幫助下,11月22日,老人在兒子的陪伴下,前往臺北。

「老人在飛機上,就像一個少女快要見到情郎,一直睜大眼睛望著窗外,嘴唇邊一直掛著淺淺的微笑。這樣的情感,她心中的美好或是遺憾,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吧。」一起陪同前往的志願者芳菲也被打動了。

在臺灣7天的時間裡,張淑英三次祭拜鍾崇鑫。抵達臺北當天,老人來到了忠烈祠,他的靈位在第一排右起第四個,「我說,崇鑫啊,我來看你了,我終於找到你了,從此我們再也不分別。」張淑英說。

第二天,老人又去了忠烈祠,「能多看他一會是一會吧。」

11月28日,離開臺北的前一天,老人再次去告別,「我說,我找到你了,但我不能一直留在這裡。也許,今後再也沒有機會相見,這可能是最後一次和你說話了。」

今日,海都記者將在重慶張淑英老人的家中,與老人再次對話。這段絕美的愛情背後,還有什麼鮮為人知的故事,請繼續關注本報後續報導。

圖片由志願者芳菲女士提供,獎勵1000元

「我這輩子只哭過三次,上輩子欠他的,都是為他哭的」

新婚燕爾送他上前線,7年後得知他戰死,她一路哭著回家

70年後拿著與愛人的合照,又流淚了,她說是記事以來第二次流淚

93歲的她來到他靈前,她一生中第三次流淚:從此我們再也不分別

相關焦點

  • 他戰死南京,她77年後以93歲高齡到臺灣忠烈祠,只為摸摸他的名字
    鍾崇鑫走後,張淑英就和婆婆一起向內地轉移,她每天都心不能安,1937年末,張淑英打聽到了鍾崇鑫所在的259旅參加了南京保衛戰,但是當時很多人都在逃命,人人自顧不暇,所以沒有人知道鍾崇鑫的消息,直到1944年,張淑英在重慶街頭遇到了鍾崇鑫的戰友,才知道鍾崇鑫已經犧牲了。
  • 93歲老人苦尋抗日丈夫77年,靈位卻在臺灣出現,忠烈祠裡哭暈過去
    時光追溯到80多年前,14歲的福州美麗姑娘張淑英在湖邊漫步,結識了帥氣的青年軍官鍾崇鑫。鍾崇鑫畢業與黃埔軍校,當時就職於71軍87師少校參謀。經過短暫的交往,兩個人便很快步入了婚姻殿堂,婚後恩愛有加,因為一直在部隊駐防,兩人也沒有自己的孩子。
  • 丈夫食言沒能回家,93歲老嫗苦等77年,最終在丈夫靈位前孤坐3天
    ——蘇武《留別妻》1935年,年僅14歲的張淑英認識了鍾崇鑫,她一眼就喜歡上了這個相貌堂堂的男子,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情意綿綿的兩人選擇了結婚。當年冬天,她得知丈夫去參加了南京保衛戰,但是很多人都下落不明,而她的丈夫是生是死她依舊不清楚。既然不知道,她就當他還活在世界上某個角落,只是因為戰爭不能和她相見。1944年,張淑英在重慶遇到了丈夫的戰友,這時才知道丈夫離世的消息。這對她而言是一個晴天霹靂,她一路哭著回家,將這個消息告訴了婆婆。
  • 93歲抗日遺孀為愛苦尋丈夫77年 在臺灣忠烈祠找到靈位後泣不成聲
    2014年,一位93歲的老人,跟子女囑咐好後事,起身前往臺灣,尋找那個她想了77年的兵哥哥,這位老人叫張淑英,而找的那個兵哥哥叫鍾崇鑫。鍾崇鑫原是國軍71軍87師259旅中校參謀主任,1935年,他經人介紹認識了14歲的張淑英,並娶她為妻,就這樣張淑英成為了一名軍嫂。
  • 93歲的她尋找了77年,只為再看一眼初戀的名字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數百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 新婚即赴抗日前線為國捐軀,忠烈祠見到丈夫,那一刻77的年夢醒了
    有些人看了一輩子卻忽略了一輩子,有些人看了一眼卻記住了一生。今天講述的這位老人愛情故事會無數人感動。1935年,福州姑娘張淑英在朋友介紹下與榮昌籍軍官鍾崇鑫相識並結合,兩年後,抗日戰爭爆發,丈夫隨軍前往抗日前線。7年後,她收到了丈夫陣亡的消息,可她始終不相信丈夫真的去世了。
  • 臺北"忠烈祠"觀禮:交接式學自歐美 真槍不裝彈
    計程車在「忠烈祠」大門外停住,隔著車窗,看得見相當於六層樓高的大門牌樓、正在交接的禮兵和圍在四邊看熱鬧的遊客。  「忠烈祠」第一次進入我的眼界,是5月間在東京旅行社買赴臺北機票的時候,幾張薄薄介紹臺灣的文宣,臺北列出的三五個景觀中就有「忠烈祠」,圖片中突出的元素也是禮兵交接。我到臺北後,正要入主「總統府」的馬英九和蕭萬長還特地到「忠烈祠」,遙祭孫中山陵。
  • 她苦等丈夫70多年,最後在臺灣忠烈祠找到丈夫,流淚說了3個字!
    她苦等丈夫70多年,最後在臺灣忠烈祠找到丈夫,流淚說了3個字!文/最愛看歷史隨著現如今社會的進步,和人們思想的自由,就再也不會和從前一樣,婚戀全都掌控在父母手中了。他叫鍾崇新,當年作為國軍的將領,所以需要率軍作戰,後來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後,他卻遇到了令自己鍾愛一生的女人張淑英。那年,經人介紹他認識了這個姑娘,雖然初次見面,但兩人還是一見傾心。所以,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之後,便結為了夫妻。當年妻子還才十幾歲,不過那時的女子在這個年紀也十分懂事了,所以嫁人之後,她也知道要如何替丈夫操持好家務。
  • 臺灣迎回遠徵軍緬甸陣亡將士英靈 入祀「忠烈祠」
    臺灣「三軍儀隊」派出捧靈官,在桃園機場接過牌位,專車直奔「忠烈祠」;防務部門負責人嚴明親率高階將領,向牌位上香獻花,完成入祀儀式。9月3日牌位會安奉於武烈士殿內。臺灣軍方昨天也邀請曾參與緬北戰役的老兵參加入祀典禮。92歲的退役中將吳招有,70年前是初出茅廬的少尉排長,服役於新六軍十四師,談起當年戰況,還拉起褲管展示被手榴彈炸傷的痕跡。
  • 到臺灣別忘了去忠烈祠祭拜
    我們知道,寶島臺灣很多旅遊風景區,有深受我們大陸居民歡迎的、報紙上經常報導的日月潭、阿里山、陽明山、臺北故宮博物院、臺北101大樓等等,這些地方是去寶島旅遊的大陸居民都會參觀的景區。但是,我很少,可以說是根本沒有看到,也沒有聽人說過有關作為一個炎黃子孫(當代)去臺灣、去臺北最應該去的地方——臺北忠烈祠的報導和信息。
  • 93歲老太難忘丈夫,因為誓言一等就是77年,再見時,已在忠烈祠內
    聽到這個消息,張淑英悲痛欲絕,哭著跑回了家,告訴了母親這個消息,母親也淚流不止,第二年就因悲傷過度而過世。解放戰爭開始後,張淑英的父母和弟弟去了臺灣,她堅決不走,「他是重慶人,我這輩子也要留在這裡」,當時張淑英還年輕,前來為她說話的人不計其數,但她一一拒絕了,直到1949年,張淑英才改嫁了第二任丈夫李自清,兩人生下了兩個子女,有了新的生活,張淑英對自己的過去一言不發,直到40年後,張淑英才把自己的過去告訴了三個孩子。
  • 臺灣派員緬北招魂 迎遠徵軍英靈入「忠烈祠」
    臺灣防務部門昨迎回當年在緬甸陣亡將士英靈總牌位,併入祀於忠烈祠,昔日官兵代表迎靈陪祭。  中新網8月28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對日抗戰期間中國軍隊進入緬甸協助英軍作戰,經歷近三年苦戰,最後終於驅逐日軍、收復緬北,卻也付出10萬官兵喪身異域的代價。
  • 臺灣迎緬甸遠徵軍英靈入「忠烈祠」 老兵:等了70年
    中新網8月28日電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對日抗戰期間中國軍隊進入緬甸協助英軍作戰,經歷近三年苦戰,最後終於驅逐日軍、收復緬北,卻也付出10萬官兵喪身異域的代價。臺當局防務部門日前派員到緬北招魂,將英靈牌位請回臺灣,昨天下午專車直送「圓山忠烈祠」,完成入祀。這次赴緬甸迎靈緣於今年5月「立委」陳鎮湘、楊應雄、詹凱臣的提案。臺當局防務部門組成迎靈小組,由參謀本部少將領隊,於8月18、22日分批前往緬北曾是遠徵軍與日軍重要戰場的密支那,當地至今仍有許多無名荒冢。
  • 93歲老太難忘丈夫,因為一句誓言等77年,再見時,他已在忠烈祠內
    在別人的介紹下,14歲的張淑英結識了鍾崇鑫,鍾崇鑫當時任71軍87師少校參謀,是黃埔六期畢業生,未來可謂是一片光明,兩人相處不厭,很快便舉行了婚禮,這對年輕情侶的結合,在那個時代並非是少數,郎有情來妾有意,兩人婚後的生活過得很簡單,卻是很幸福。
  • 揭秘曾經敏感的臺灣「忠烈祠」 承載兩岸歷史連接
    全臺20餘座 多由日本神社改建  在基隆河畔,離臺北圓山飯店不遠處有一棟棟中國宮殿式建築,這裡就是圓山「忠烈祠」,也叫「國民革命忠烈祠」。每天9時到17時是開放時間,免費,全年沒有休息日。跟「中正紀念堂」一樣,這裡儀仗隊換哨時的操槍表演,已成為平時最亮麗的風景,導致許多遊客只注意儀式、表演,而忘記它是一塊慰靈之地。
  • 謁南嶽忠烈祠 - 中國軍網_數字報
    7月7日忠烈祠隆重舉行落成大典,主持者薛嶽宣讀祭文:「抗戰以來,各忠烈將士,即日入祠,歲時奉祠。」首批入祠的殉國將領有張自忠、郝夢齡、佟麟閣、趙登禹等38位。 忠烈祠建築壯觀,布局合理,結構恢宏。正門是高大雄偉的三孔牌坊,其青石單簷上「南嶽忠烈祠」五個金色大字耀眼醒目。
  • 她苦尋丈夫70多年,最後在臺灣忠烈祠堂找到靈位,流淚說了3個字
    她苦尋丈夫70多年,最後在臺灣忠烈祠堂找到靈位,流淚說了3個字文/歷史蟹堡王現如今,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無論是軍事力量,還是經濟發展都突飛猛進。隨之而帶來的,就是人民群眾越變越好的日子。後來,在戰爭全面爆發時,他卻遇到了想要守護終身的女人張淑英。那年也是緣分使然,在旁人的介紹之下,他結識了年僅十幾歲的張淑英。可能也是因為對了眼緣,二人一見傾心很快也走到了一起,成婚結為了夫妻。成婚後,年紀輕輕的妻子也很熟練的將家中的事物,裡裡外外都操持的很好。更是幸運的是,丈夫對她也是十分寵愛。
  • 魂牽「北上無音訊」——來自長徵英烈後人們的思念
    等段桂秀年長些,為了貼補家用,她做起了苦力,挑石灰、挑煤……一百斤一擔的重負就這樣壓在她的肩上,止不住的淚水和汗水從臉頰流下,卻流不走她對金長哥哥的那份思念。日子再難,段桂秀也從沒想過要改嫁,她對娘家人說:金長哥哥說話算數,他說過至多三五年,一定會回來。
  • 有一種思念,不敢打擾,卻用心默默牽掛一輩子
    時間沒能讓你忘記,新歡也做不到,所以,你終於看清楚,年少時遇見太驚豔的人,未必就是好事。他給過你太多的溫柔和陪伴,以至於後來出現的人,都無一例外與「湊合」二字畫上了等號。有一種思念,不敢打擾,卻用心默默牽掛一輩子。生命中,總有一些人,相遇不是為了走完一生,而是為了在某一段時光裡,帶給你全部的柔情和蜜意。以至於他只陪你走了一陣子,你卻無可救藥的會惦念一輩子。這就是深愛的代價,你無能為力,亦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