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幼師生必修教材《學前心理學》的第一節教學內容,作為緒論的開篇,難點是教學內容即含有對本教材知識的綜述,又羅列了許多抽象的心理學術語。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決上述問題:把零碎的知識點聯繫起來作為一個整體講述,可起到化零為整的效果;結合形象的實例來解釋抽象的概念,可起到化難為易的效果;介紹有關心理學的發展歷史及心理學的分支學科,可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對學前心理學的學習興趣。
雖然在生活中經常接觸有關心理學的書籍和知識,但是作為一門功課走進課堂,他們卻是第一次學習系統心理學。因此,他們對該學科既好奇、迷惑又充滿期待。針對學生的這種心態,作為開篇,第一節:「學前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教師選擇什麼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能否成功的講授,將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本門課程的興趣和學習,甚至會影響著幼師生對未來職業的看法和走向。因此這是一節需要認真準備,用心上好的功課!由於這一節是緒論部分,對本教程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和其他學科的開篇一樣,一開始它不但籠統的提到幼兒心理發展的特點及意義,而且還概括了以後各章節將詳細講述的知識點[1]。由於知識點較多,內容抽象,理論性強,所以駕馭起來不太容易。教師必須做到不但要了解心理學的各種分類知識,而且還要精通本教程各章節的知識點及其聯繫。只有這樣,才能把這節課講的條理清晰,深入淺出,興趣盎然,讓學生一入門就對幼兒及學前心理學產生好感。
2.1 對新概念的講述拿捏有度,「淺嘗則止」
本教程同其他心理學分支一樣,任何一個心理學概念(例如:個性)可能在任何一個章節中再出現,而且每次關於概念的闡述也不完全一致。例如;關於個性的說法有以下幾種:(1)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人的心理發展最終將形成的個性穩定的精神面貌;(2)個性指個體在物質活動和交往活動中形成的具有社會意義的穩定的心理特徵系統:(3)心理特徵發展到一定水準在人的活動中變得相對穩定和完整以後,便整合成人的一種穩定的精神面貌。以上關於個性概念的說法均出自於本教材,其中最嚴密的說法是第二種,但這種說法第十章才出現,不可能放在學前心理學的第一堂課講述。教師可以這樣處理教材:課堂上,老師可以找些同學說說自己的個性,然後教師總結出每個學生的主要特點,並把每一個學生的主要個性特點放在一起對比分析,讓學生們自己找出個性的個別性及共同性等。老師可以結合著同學們的意見粗略的向同學們講述,心理學上的「個性」與日常生活中的「個性」一詞的異同,讓學生們初步明白個性不僅僅指人的個別性、特殊性或個別差異性,還是一種穩定的精神面貌,具有社會性,是個整體的結構。從而達到初步認識概念的目的。
2.2 把概念聯繫成有機整體,在整體中把握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對於雜亂無規律的東西,理解和記憶起來很困難,而有內在聯繫的東西記憶和理解起來就顯得輕鬆多了。本節課先後出現了許多心理學術語,如果單個孤立的介紹這些概念,不但使問題越來越複雜,甚至老師自己講課會自亂陣腳,更何況讓學生明明白白。教師不妨把這些概念結合起來,以其內在的聯繫為線索來講述,這樣學生不但明白幼兒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而且也大致了解本教材的主要內容,深入淺出地走出迷宮。
2.3 靠形象,具體的實例來理解抽象的概念
對於書本中一下子出現的那麼多陌生的「概念」,老師做到逐一系統地講明白那是不現實的,當然跳過不講只能弄巧成拙,讓問題變得更糟。要在一節課中讓學生大致明白諸多的抽象概念,最好的辦法莫過於把「抽象的概念」與「具體的實例」相結合。因此老師要多舉例,舉好例,善於把「遙不可及」的心理學概念拉近到每個學生身邊,讓學生們切切實實感受到心理學無處不在。例如在談到幼兒的感知覺、記憶、思維、想像時,我們可以通過幼兒的一個具體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明白:幼兒通過視、昕、觸等感知覺把商店的位置,商品的顏色、形狀、聲音、軟硬度等信息輸入大腦中,從而形成記憶,面對問題時幼兒又能利用記憶中的材料想像出各種方法來解決問題(思維)。一個簡單的例子涉及到感知覺、記憶、想像和思維等心理學術語,這樣要比喋喋不休的抽象講述效果更好。尤其是在講述個性的心理特徵這一難點、重點時,利用適當、具體、有說服力的實事、實例,就顯得更重要了。幼兒心理特包括個性的能力、氣質和性格三個方面。利用一個簡單的例子讓學生明白:一個氣質活潑好動的幼兒更容易形成表現欲強烈的外向型性格,那麼將來,他可能在表演、運動等方面更有能力。一個簡單易懂的例子,就為學生勾勒出氣質、能力、性格三者關係的大致輪廓,達到化繁為簡的教學效果。
學前心理學是研究幼兒(0-6,7歲)的心理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由於學前心理學作為一門課程,幼師生首次接觸,所以有必要在心理學發展史上下點功夫,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心理學不像其它自然科學,研究的是自然科學某一領域,具體事物的規律。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人的心理現象是宇宙間最複雜、最深奧的現象,這也就決定了心理學在科學體系中的中心位置,而學前心理學又是心理學家族的重要成員,幼師生未來的職業特點決定他們必須學習和掌握學前心理學的相關知識。這些都是學生第一節課的學習內容。所以教師結合有關資料可講述以下幾點常識性問題;(1)心理學有漫長的過去,但只有短暫的歷史;(2)心理學在科學體系中居於中心位置:(3)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不同:(4)幼師生為什麼要學習學前心理學?只有把這些常識性的問題講述的生動、形象了,才能增加學生們學習的興趣、願望。
綜上所述,任何一門課程的教學方法都有其特殊性。幼兒心理學課的講授應該有自己的特色,這種特色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模式,還需要每個教育工作者去兢兢業業地實踐、研究、開拓、創新。只有如此,才能提高自己的授課水平,真正達到教材教學大綱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