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師注意:教育部課程大綱建議這樣教學

2020-12-15 數學教師兔基

對於教師應該教什麼,教育部課程大綱有明確規定;這些內容應該怎麼教,其實大綱也是有明確規定:

教學實施對學生學習的影響不可替代

教學建議

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數學教學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注意使學生在獲得間接經驗的同時也能夠有機會獲得直接經驗,即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等,獲得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促使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不斷提高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把基本理念轉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處理好教師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係,注重啟發學生積極思考;發揚教學民主,當好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實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素材;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有效地實施有差異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合理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有條件的地區,要儘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計算機和有關軟體,提高教學效益。

(一)數學教學活動要注重課程目標的整體實現

為使每個學生都受到良好的數學教育,數學教學不僅要使學生獲得數學的知識技能,而且要把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四個方面目標有機結合,整體實現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的整體實現需要日積月累。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努力挖掘教學內容中可能蘊涵的、與上述四個方面目標有關的教育價值,通過長期的教學過程,逐漸實現課程的整體目標。因此,無論是設計、實施課堂教學方案,還是組織各類教學活動,不僅要重視學生獲得知識技能,而且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獨立思考或者合作交流感悟數學的基本思想,引導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積累基本經驗,幫助學生形成認真勤奮、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質疑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例如,關於「零指數」教學方案的設計可作如下考慮:教學目標不僅要包括了解零指數冪的「規定」、會進行簡單計算,還要包括感受這個「規定」的合理性,並在這個過程中學會數學思考、感悟理性精神。

(二)重視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育學生學的統一,應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在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不斷得到發展。

學生獲得知識,必須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礎上,可以通過接受學習的方式,也可以通過自主探索等方式;學生應用知識並逐步形成技能,離不開自己的實踐;學生在獲得知識技能的過程中,只有親身參與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才能在數學思考、問題解決和情感態度方面得到發展(參見例81)。

2.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教師的「組織」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教師應當準確把握教學內容的數學實質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設計一個好的教學方案;第二,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選擇適當的教學方式,因勢利導、適時調控、努力營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形成有效的學習活動。

教師的「引導」作用主要體現在:通過恰當的問題,或者準確、清晰、富有啟發性的講授,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求知求真,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通過恰當的歸納和示範,使學生理解知識、掌握技能、積累經驗、感悟思想;能關注學生的差異,用不同層次的問題或教學手段,引導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提高教學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教師與學生的「合作」主要體現在:教師以平等、尊重的態度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啟發學生共同探索,與學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發現和成果。

3.處理好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主導作用的關係。

好的教學活動,應是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主導作用的和諧統一。一方面,學生主體地位的真正落實,依賴於教師主導作用的有效發揮;另一方面,有效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標誌,是學生能夠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得到全面的發展。

實行啟發式教學有助於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和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富有啟發性的講授;創設情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組織學生操作實驗、觀察現象、提出猜想、推理論證等,都能有效地啟發學生的思考,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逐步學會學習。

(三)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知識技能」既是學生發展的基礎性目標,又是落實「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目標的載體。

1.數學知識的教學,應注重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關聯。

學生掌握數學知識,不能依賴死記硬背,而應以理解為基礎,並在知識的應用中不斷鞏固和深化。為了幫助學生真正理解數學知識,教師應注重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繫、與學生學科知識的聯繫,組織學生開展實驗、操作、嘗試等活動,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分析,抽象概括,運用知識進行判斷。教師還應揭示知識的數學實質及其體現的數學思想,幫助學生理清相關知識之間的區別和聯繫等。

數學知識的教學,要注重知識的「生長點」與「延伸點」,把每堂課教學的知識置於整體知識的體系中,注重知識的結構和體系,處理好局部知識與整體知識的關係,引導學生感受數學的整體性,體會對於某些數學知識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從不同的層次進行理解。

2.在基本技能的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驟,還要使學生理解程序和步驟的道理。例如,對於整數乘法計算,學生不僅要掌握如何進行計算,而且要知道相應的算理;對於尺規作圖,學生不僅要知道作圖的步驟,而且要能知道實施這些步驟的理由。

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訓練,但要適度,不能依賴機械的重複操作,要注重訓練的實效性。教師應把握技能形成的階段性,根據內容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分層次地落實。

(四)感悟數學思想,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數學思想蘊涵在數學知識形成、發展和應用的過程中,是數學知識和方法在更高層次上的抽象與概括,如抽象、分類、歸納、演繹、模型等。學生在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數學思想。

例如,分類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分類問題,如數的分類,圖形的分類,代數式的分類,函數的分類等。在研究數學問題中,常常需要通過分類討論解決問題,分類的過程就是對事物共性的抽象過程。教學活動中,要使學生逐步體會為什麼要分類,如何分類,如何確定分類的標準,在分類的過程中如何認識對象的性質,如何區別不同對象的不同性質。通過多次反覆的思考和長時間的積累,使學生逐步感悟分類是一種重要的思想。學會分類,可以有助於學習新的數學知識,有助於分析和解決新的數學問題。

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標誌。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是學生不斷經歷、體驗各種數學活動過程的結果。數學活動經驗需要在「做」的過程和「思考」的過程中積澱,是在數學學習活動過程中逐步積累的。

教學中注重結合具體的學習內容,設計有效的數學探究活動,使學生經歷數學的發生發展過程,是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途徑。例如,在統計教學中,設計有效的統計活動,使學生經歷完整的統計過程,包括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展示數據、從數據中提取信息,並利用這些信息說明問題。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統計活動經驗,加深理解統計思想與方法。

「綜合與實踐」是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載體。在經歷具體的「綜合與實踐」問題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體驗如何發現問題,如何選擇適合自己完成的問題,如何把實際問題變成數學問題,如何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如何選擇合作的夥伴,如何有效地呈現實踐的成果,讓別人體會自己成果的價值。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學生會逐步積累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經驗。

(五)關注學生情感態度的發展

根據課程目標,廣大教師要把落實情感態度的目標作為己任,努力把情感態度目標有機地融合在數學教學過程之中。設計教學方案、進行課堂教學活動時,應當經常考慮如下問題:

如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

如何組織學生探索,鼓勵學生創新?

如何引導學生感受數學的價值?

如何使學生願意學,喜歡學,對數學感興趣?

如何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自信心?

如何引導學生善於與同伴合作交流,既能理解、尊重他人的意見,又能獨立思考、大膽質疑?

如何讓學生做自己能做的事,並對自己做的事情負責?

如何幫助學生鍛鍊克服困難的意志?

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尊重學生,以強烈的責任心,嚴謹的治學態度,健全的人格感染和影響學生;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數學素養,善於挖掘教學內容的教育價值;要在教學實踐中善於用本標準的理念分析各種現象,恰當地進行養成教育。

(六)合理把握「綜合與實踐」的實施

「綜合與實踐」的實施是以問題為載體、以學生自主參與為主的學習活動。它有別於學習具體知識的探索活動,更有別於課堂上教師的直接講授。它是教師通過問題引領、學生全程參與、實踐過程相對完整的學習活動。

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是數學課程的重要目標,應貫穿整個數學課程之中。「綜合與實踐」是實現這些目標的重要和有效的載體。「綜合與實踐」的教學,重在實踐、重在綜合。重在實踐是指在活動中,注重學生自主參與、全過程參與,重視學生積極動腦、動手、動口。重在綜合是指在活動中,注重數學與生活實際、數學與其他學科、數學內部知識的聯繫和綜合應用。

教師在教學設計和實施時應特別關注的幾個環節是:問題的選擇,問題的展開過程,學生參與的方式,學生的合作交流,活動過程和結果的展示與評價等。

要使學生能充分、自主地參與「綜合與實踐」活動,選擇恰當的問題是關鍵。這些問題既可來自教材,也可以由教師、學生開發。提倡教師研製、開發、生成出更多適合本地學生特點的且有利於實現「綜合與實踐」課程目標的好問題。

實施「綜合與實踐」時,教師要放手讓學生參與,啟發和引導學生進入角色,組織好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並照顧到所有的學生。教師不僅要關注結果,更要關注過程,不要急於求成,要鼓勵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綜合與實踐」的過程,積累活動經驗、展現思考過程、交流收穫體會、激發創造潛能。

在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觀察、積累、分析、反思,使「綜合與實踐」的實施成為提高教師自身和學生素質的互動過程。

教師應該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水平,根據學段目標,合理設計並組織實施「綜合與實踐」活動。

(七)教學中應當注意的幾個關係

1.面向全體學生與關注學生個體差異的關係

教學活動應努力使全體學生達到課程目標的基本要求,同時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

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給予及時的關注與幫助,鼓勵他們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並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要及時地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耐心地引導他們分析產生困難或錯誤的原因,並鼓勵他們自己去改正,從而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對於學有餘力並對數學有興趣的學生,教師要為他們提供足夠的材料和思維空間,指導他們閱讀,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

在教學活動中,要鼓勵與提倡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恰當評價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不同水平;問題情境的設計、教學過程的展開、練習的安排等要儘可能地讓所有學生都能主動參與,提出各自解決問題的策略,並引導學生通過與他人的交流選擇合適的策略,豐富數學活動的經驗,提高思維水平。

2.「預設」與「生成」的關係

教學方案是教師對教學過程的「預設」,教學方案的形成依賴於教師對教材的理解、鑽研和再創造。理解和鑽研教材,應以本標準為依據,把握好教材的編寫意圖和教學內容的教育價值;對教材的再創造,集中表現在:能根據所教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貼切的教學素材和教學流程,準確地體現基本理念和課程內容規定的要求。

實施教學方案,是把「預設」轉化為實際的教學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師生雙方的互動往往會「生成」一些新的教學資源,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及時把握,因勢利導,適時調整預案,使教學活動收到更好的效果。

3.合情推理與演繹推理的關係

推理貫穿於數學教學的始終,推理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需要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義務教育階段要注重學生思考的條理性,不要過分強調推理的形式。

推理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設計適當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嘗試、估算、歸納、類比、畫圖等活動發現一些規律,猜測某些結論,發展合情推理能力;通過實例使學生逐步意識到,結論的正確性需要演繹推理的確認,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

在第三學段中,應把證明作為探索活動的自然延續和必要發展,使學生知道合情推理與演繹推理是相輔相成的兩種推理形式。「證明」的教學應關注學生對證明必要性的感受,對證明基本方法的掌握和證明過程的體驗。證明命題時,應要求證明過程及其表述符合邏輯,清晰而有條理。此外,還可以恰當地引導學生探索證明同一命題的不同思路和方法,進行比較和討論,激發學生對數學證明的興趣,發展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

4.使用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手段多樣化的關係

積極開發和有效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合理地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注重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整合,能有效地改變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有條件的地區,教學中要儘可能地使用計算器、計算機以及有關軟體;暫時沒有這種條件的地區,一方面要積極創造條件改善教學設施,另一方面廣大教師應努力自製教具以彌補教學設施的不足。

在學生理解並能正確應用公式、法則進行計算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用計算器完成較為繁雜的計算。課堂教學、課外作業、實踐活動中,應當根據課程內容的要求,允許學生使用計算器,還應當鼓勵學生用計算器進行探索規律等活動。

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不能完全替代原有的教學手段,其真正價值在於實現原有的教學手段難以達到甚至達不到的效果。例如,利用計算機展示函數圖象、幾何圖形的運動變化過程;從資料庫中獲得數據,繪製合適的統計圖表;利用計算機的隨機模擬結果,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隨機事件以及隨機事件發生的概率;等等。在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同時,教師還應注重課堂教學的板書設計。必要的板書有利於實現學生的思維與教學過程同步,有助於學生更好地把握教學內容的脈絡。

關注本號,讀取數學與教育相關;更多資料,私信獲取。

相關焦點

  • 中小學教學大綱為何改成課程標準?
    2、大綱強調的是知識和技能目標,標準關注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及價值觀   由於教學大綱的重點是對教學工作做出規定,主要表現的是基本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及若干教學建議,使教師更加關注知識點,關注學習的效果,忽視學習過程與方法,忽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與教學大綱相比,課程標準最顯著的變化是課程目標發生了根本改變。
  • 什麼樣的數學教材是好教材:教育部課程大綱這麼建議
    它們的編寫,都是嚴格按照教育部課程標準進行的。那麼,讓我們來看一下課程標準,對於教材編寫,有什麼要求。教材編寫建議數學教材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提供了學習主題、基本線索和知識結構,是實現數學課程目標、實施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數學教材的編寫應以本標準為依據。
  • 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的區別
    在教育學知識中,有兩個非常相似的知識,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這兩個知識點很多同學都認為是一模一樣的,因此在做題時將二者等同,其實不然。教學大綱指的是學校每門學科的教學綱要。其中包括教學目的、教學要求、教學內容以及講授和實習、實驗、作業的時數分配等。根據教學計劃,以綱要形式規定一門課程教學內容的文件。
  • 印度數學教材晦澀難懂 教學大綱愁壞老師
    【環球時報記者 王曉雄】以往都是學生抱怨課程太難,如今,印度的數學老師們也加入到這一行列。他們抱怨稱,印度數學教材晦澀難懂,課時安排完全與實際不符,亟需簡化。據印度《班加羅爾鏡報》7日報導,在今年的十年級數學標準考試中,學生不僅要接受教學大綱內容的測試,還要接受綜合評估計劃的項目測試。
  • 教師資格證筆試大綱《數學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高級中學)
    教師資格證筆試大綱《數學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高級中學) http://www.hteacher.net 2017-06-06 15:38 中國教師資格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真的一樣嗎?
    學科課程標準是課程計劃的分學科展開,它體現了國家對每門學科教學的統一要求,它規定了學科的教學目的與任務,知識的範圍、深度和結構,教學進度以及有關教學法的基本要求,它是編寫教材、教師進行教學的直接依據、也是考試命題、衡量各科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但是,我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使用課程標準一詞的呢?
  • 2020教師資格考試筆試大綱《數學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高級中學)
    原標題:404-《數學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高級中學)一、考試目標1.數學學科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掌握大學本科數學專業基礎課程的知識和高中數學知識。具有在高中數學教學實踐中綜合而有效地運用這些知識的能力。2.高中數學課程知識的掌握和運用。
  • 從教學大綱邁向課程標準後職教如何變化
    2017年教育部啟動了中職公共基礎課程標準研製工作,經過兩年多的研製工作,於2019年10月正式印發《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程方案》,思想政治、語文、歷史、數學等10門公共基礎課程標準陸續發布。這距2009年教育部頒發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程教學大綱已有10年之久,從「教學大綱」到「課程標準」,並不是簡單的概念變化,其蘊含的核心理念,教育觀、課程觀、質量觀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理解其內涵及意義是新課程標準落地實施的關鍵所在。
  • 03330第一章 小學數學課程的目標和內容
    第二節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小學數學課程改革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先後進行了八次課程改革,教育部(教育委員會)先後頒發了十一部教學大綱(課程標準),現列表說明如下:表1.1 新中國成立以來教育部頒發的教學大綱(課程標準)一、百廢待興,統一課程(1949
  • 吉林大學數學學院非線性泛函分析學位課程教學大綱
    非線性泛函分析 學位課程教學大綱   課程編號:31024013        課程名稱:非線性泛函分析   學時:72      學分:4      開課學期:2   開課單位:數學研究所
  • 吉林大學數學學院、數學研究所代數拓撲課程教學大綱
    代數拓撲 課程教學大綱   課程編號:31021023                  課程名稱:代數拓撲   學時:72    學分:4                    開課學期:2   開課單位:數學研究所
  • 教育部發布《中等職業學校數學課程標準》等5門課程課標
    近日,教育部發布了中等職業學校數學、信息技術、體育與健康、物理、化學等5門公共基礎課課程標準。新課標確定了中職公共基礎課程核心素養和課程目標,明確了課程內容和學業質量要求,對中職學校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據悉,教育部自2017年啟動中職公共基礎課課程標準研製工作。
  • 吉林大學數學學院、數學研究所泛函分析課程教學大綱
    泛函分析 課程教學大綱   課程編號:31020012         課程名稱:泛函分析   學時:72       學分:4     開課學期:1   開課單位:數學研究所   任課教師
  • 工程數學類課程建設交流研討會成功召開
    西工大新聞網9月15日電(牛曉燕)為響應教育部「新工科」建設要求,促進我校工程數學類課程的理工交叉、深度融合,打通課程壁壘,積極推進新工科課程改革和一流課程建設,航空學院教發分中心積極組織航空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兩個學院的工程數學類授課教師,於2020年9月9日下午14:30在友誼校區勇字樓701會議室召開工程數學類課程交流研討會
  • 教育部發布《中等職業學校數學課程標準》等5門課程課標
    以新課標引領中職公共基礎課程改革 2020-01-20 來源:教育部   近日,教育部發布了中等職業學校數學、信息技術、體育與健康、物理、化學等5門公共基礎課課程標準。
  • 03330小學數學課程與研究 第二章 小學數學教材
    2.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3.教材是檢查教學質量和教學進度的依據4.教材是促進學生提高數學素養的重要基礎二、小學數學教材的編寫原則(一)思想性原則四、第四套教材(1963年編)1963年5月,教育部頒發下六年制《全日制小學算術教學大綱(草案)》,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出版了千二年制學校《小學算術課本》(十二冊),以及《珠算(暫用本)》(一冊)。
  • 華德福數學【10月11-13日】臺灣張益民老師1-4年級數學教學大綱工作坊
    無論你是為人父母還是老師,或是對數學有著別樣情結的普羅大眾,你都能受益於張益民老師的數學工作坊。這樣的一位數學老師,他讓我們得以從體育老師,音樂老師,或者美術老師的角度,與孩子在遊戲中探索數學的秘密,顛覆我們對數學的認知,重新發現數學之美。10月11日-13日,在成都美麗的三聖花鄉,東籬學堂,一起來探尋華德福數學教學的真相。
  • 2017安徽中小學新任教師招聘考試大綱(中學-數學)
    2017安徽省中小學新任教師招聘公告已發布,全省共招聘17378人,報名時間為4月27日8:00至5月2日18:00,筆試時間為5月28日,同時發布還有中小學教育綜合知識及學科專業知識考試大綱。安徽中公教育為您提供安徽省教師招聘信息,筆試考試大綱,職位表下載,備考資料。
  • 物理教學大綱和物理教科書的建設與發展
    教學大綱的結構和內容通常包括:1.大綱的說明。主要依據教學計劃的精神,說明本門學科的教學任務和要求,以及教材選編的原則。這是大綱的指導思想。2.大綱本文。主要根據選編教材的原則,將本門學科內容的邏輯體系,以及教學進度,按照章節、課題,全面、系統、連貫地以綱要的形式列述講授要點、安排實驗、練習和參觀等事項。3.關於教學法的建議。根據學科性質,簡要提出教學法的基本要求及教學的注意點等,以供教學參考。
  • 吉林大學數學學院計算流體力學學位課程教學大綱
    計算流體力學 學位課程教學大綱   課程編號:31026033          課程名稱:計算流體力學   學時:54       學分:3      開課學期:1   開課單位:數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