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專家認為,群文閱讀契合了課程標準對於閱讀的期待。此前,我們發布《「群文閱讀」到底有多「厲害」?一節課學習5到6篇文章不是問題!》,提到群文閱讀跟語文學習任務群的關係。認為群文閱讀以議題方式呈現教學過程,目的就是要讓學生思維更有品質。
參加過一次群文閱讀教學展示和觀摩活動後,我們在撰寫《「群文閱讀」教學研修報告》前,與部分漢語文教師談到群文閱讀這一話題時,不少教師坦言第一次聽到「群文閱讀」這一概念,並表示對此缺乏了解,感到有些陌生,不知道該如何引入課堂。
發表在《上海教育科研》2015年第4期的《群文閱讀實踐概述》(作者為王朔 李爽)一文稱,我國已有20多個省市在探索群文閱讀,重慶、四川、貴州和江蘇最具代表性,且較有規模的有關群文閱讀的教、研、賽、評活動每年達到了千餘場。
這篇文章還提到,群文閱讀實踐早於群文閱讀概念的闡釋。也就是說,群文閱讀教學較早地出現在日本和港臺,並表現為多文本閱讀教學。我國臺灣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員、小學語文教育學會理事長、臺北大學課程所兼任副教授趙鏡中是較早提出群文閱讀概念的學者。
杭州市天長小學副校長、語文教學名師蔣軍晶,兒童閱讀推廣人王林,西南大學教授於澤元等人,對群文閱讀概念內涵的界定和完善做出了探索。例如,西南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於澤元認為,群文就是圍繞一個議題所選的一組文章;群文閱讀就是把幾個文本作為一個整體來教。
就實踐而言,群文閱讀教學屬於最早始於一線教師的草根實踐,後來發展為地方教育科研部門的推動。蔣軍晶設計的《創世神話》和重慶市北部新區新光學校語文教師楊純彥設計的《朋友》《那些難忘的角色》都屬於成功的案例。
有教師覺得,群文閱讀聽上去很好,但是要落實到課堂,恐怕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會不會增加教師的教學負擔?要設計好一堂課,不管是不是群文閱讀課,都需要教師花費時間,消耗精力和心力。要消除疑慮,最好的方式就是學習和了解,用群文閱讀教學和研究來體驗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