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群文閱讀」為例 說說教師創作多角度關注和寫作策略》一文中,我們結合具體例子說了說教師創作多角度關注和寫作策略的做法和思考。現在再換個角度說說關注「群文閱讀」的倡導者和推動者趙鏡中,了解專家心中的群文閱讀是怎樣的。
實事求是地說,相對於其他學科而言,語文教學似乎存在更多的問題,官方對語文教學改革的推動力度也相對較大,而且每一次改革都有不同程度的「深入」表現,但是改革結果的滿意程度還是不高。比如,教材本身有缺陷,閱讀量不足等等。
上學念書是我們小時候非常熟悉的說法。小孩子為啥要上學?就是去學校識字念書,不做睜眼瞎。小孩子識了字,會寫字,才能讀書。讀書一詞不限於指讀語文課本,也包括讀所有課外書,比如民間故事書、童話書、成語故事書等等。建立在學生廣泛讀書基礎上的閱讀教學最為理想。
語言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學生如果在學校讀不到更多的書,而是僅僅把讀書局限於一學期30篇左右的課文,那麼閱讀教學必然陷入困境。改變閱讀教學有很多方式可選。我們注意到,這幾年不少人倡導群文閱讀。眾多倡導者中,趙鏡中這個名字被很多文章一再提到,這不是偶然的。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網頁顯示,趙鏡中副研究員現任職臺灣教育研究院籌備處課程與教學組,臺灣小學語文教育學會 理事長,原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不少文章論及群文閱讀時,會提到趙鏡中,因為他是較早提出「群文閱讀」的專家。
趙鏡中在《從課文教學走向真正的閱讀教學》(《小學語文教師》2012年第四期)一文中認為,所謂閱讀,指的是從書面文字資料獲取意義的過程,而閱讀教學則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閱讀各種書面文字資料的實作中,逐步發展閱讀能力的過程與活動。
談到臺灣閱讀教學轉變時,趙鏡中提出教學「由單文教學轉向群文閱讀」,並稱「學生閱讀量開始增加,雖然教師還是習慣於單篇課文的教學,但隨著統整課程的概念推廣,教師也開始嘗試群文的閱讀教學活動,結合教材及課外讀物,針對相同的議題,進行多文本的閱讀教學」。
「統整課程」概念來源於《課程統整 》(作者為James ABeane 翻譯單文經 2003)一書。該書提出將課程凝結為一種特殊的統一體,提出知識統整和課程設計的統整。不少論文把課程統整被作為整合知識或學習內容的課程組織形式,我們認為群文閱讀就是多文本閱讀統整教學形式。
《提升「閱讀力」的教與學——臺灣小語會會長趙鏡中在全國第七屆閱讀教學觀摩活動上的發言》(見《小學各科教與學》2009年3月)一文中,趙鏡中認為閱讀是超越語文的,閱讀是所有學科學習的基礎,並區分了「教課文」和「教閱讀」的不同。
趙鏡中將教課文的目的描述為教知識、記知識和準備考試,即使提問也是老師提問,而且早已有標準答案;將教閱讀描述為培養興趣、形成閱讀策略、獨立閱讀、批判思考能力上,強調教師要教會學生讀懂各類文本和材料,學會提問,問老師不知道答案的問題,學會處理問題,學會建構意義。
有關趙鏡中閱讀理念的文獻很多。這些文獻《提升閱讀力的教與學:趙鏡中先生語文教學論集》(2011)《趙鏡中先生的閱讀理念》《群文閱讀:理念與實踐》值得閱讀。另外,有時間可以觀看視頻「趙鏡中教授的報告《臺灣的閱讀教學策略》」。建議搜索「群文閱讀」獲取更多資訊。
教師寫作垂直類文章,肯定會遇到一些有關教育教學的關鍵概念。要了解這些概念的內涵,就有必要先了解概念的提出者是誰,提出者是如何理解和界定概念的,是如何解釋概念的含義的。了解了才能說清楚:趙鏡中在學術上釐清了教課文和教閱讀的關係,為群文閱讀教學指出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