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觀察網
一直想擺脫母公司破產陰霾的玩具反鬥城亞洲終於如願以償。
11月19日,玩具反鬥城亞洲宣布其母公司美國玩具反鬥城所持有的85%股份已經完成轉讓。馮氏零售有限公司將在其原本持有的反鬥城亞洲約15%股權的基礎上增持6%,佔比達到21%,成為第一大股東,剩下的79%股權由泰姬集團高級擔保債券持有人獲得,後者由數家投資基金及金融機構組成。
「從此以後,反鬥城亞洲百分百的業務將與母公司分離。」在19日下午舉行的一場電話採訪會議上,反鬥城亞洲財務長葛菲強調。
2017年9月19日,號稱全球最大的玩具及嬰幼兒用品零售商的玩具反鬥城公司的美國和加拿大分公司啟動破產保護程序,因其總公司連續四年虧損並欠下近50億美元的債務。
今年3月,美國玩具反鬥城重組失敗,申請破產清算,其在美國的735家門店相繼關閉。與此同時,澳洲所有門店已於今年8月全部關閉。
儘管美國玩具反鬥城在申請破產保護的公告中已經寫明,美國和加拿大以外的255家特許加盟店和亞洲合資企業不在此次申請破產之列,但是破產陰霾仍影響著亞洲消費者對反鬥城品牌的信心。
在過去的十多個月中,玩具反鬥城亞洲多次向媒體申明,玩具反鬥城亞洲合資企業是獨立的法定個體,在財務上也獨立於玩具反鬥城在全球其它地方運營的公司,不受申請破產重組的美國部分和加拿大部分影響。
此次股權結構調整宣告玩具反鬥城亞洲業務與母公司的徹底脫離,據悉,玩具反鬥城的加拿大和中歐地區業務也已完成出售。
在上述電話採訪會議上,玩具反鬥城亞洲總裁及執行長卓康彥告訴經濟觀察報,完成股權結構調整之後,玩具反鬥城亞洲與母公司的關係只剩下品牌授權一項,且公司擁有Toys 「R」 Us至少20年的商標使用權。
事實上,相比撇清財務關係,玩具反鬥城亞洲更需要向投資方和消費者證明是其在亞洲的市場表現和未來戰略布局,畢竟,在電商和電子遊戲的雙重夾擊之下,傳統玩具連鎖店正面臨著轉型的挑戰。
強勁的亞洲市場
雖然美國母公司連年虧損,但是玩具反鬥城亞洲卻一片強勁增長之勢。葛菲在上述電話採訪會議上告訴經濟觀察報,公司從2014年起實現盈利,目前每年保持著2倍的增長率,預計2018年銷售業績會達到一個新的記錄。
玩具反鬥城亞洲沒有透露具體的財務數據,不過有媒體曾報導,在去年第二季度的美國總公司的投資者會議上,CFO Michael J. Short 表示亞太市場的增長抵消了其他市場的業績不佳,特別強調日本和中國的增長。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反鬥城亞洲在日本、大中華區以及東南亞地區(包括汶萊、中國大陸、中國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臺灣和泰國)經營450多家店鋪,並在菲律賓和中國澳門擁有超過85家授權店鋪。
作為老牌玩具公司,玩具反鬥城亞洲佔據著亞洲龐大的市場份額,據歐睿諮詢的數據顯示,在 207 億美元的亞洲傳統玩具市場中,玩具反鬥城的市場份額達到了 20%,而第二名的公司僅佔到 1.4%。
與增長低迷的美國和歐洲玩具市場不一樣,亞洲玩具市場增長勢頭強勁。以日本和中國為例,2017 財年,日本國內的玩具市場規模為 8000 億日元(約471.4億元人民幣),繼其在2014年達到頂峰後,連續第四年穩定維持在 8000 億日元及以上,保持著良好的勢頭。
與此同時,中國已經成為美國之外的全球第二大傳統玩具消費國。據市場調查公司歐睿諮詢統計,中國玩具及遊戲市場的零售總額由2012年的1,118億元上升至2017年的2,765億元(人民幣,下同),平均每年的增長幅度為19.9%。
不過,日本依然是玩具反鬥城亞洲第一大市場。在上述電話會議上,卓康彥對媒體表示,他十分看好中國市場,計劃未來在中國每年增加40-50家門店,「目前中國是我們僅次於日本的第二大市場,中國龐大的人口讓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會在未來會成為第一大市場。」
卓康彥認為,玩具反鬥城亞洲具備其它零售商沒有的IP優勢,包括眾多產品的全球獨家銷售權、獨家首發權和與產品相匹配的視頻宣傳資料。「我們不光跟產品商合作,也跟電影進行IP合作,一旦中國政府放寬國際電影管制,反鬥城將會有更多的電影周邊玩具。」
另一方面,卓康彥強調,相比遍布在中國網上的假冒玩具,在玩具反鬥城所銷售的玩具均通過正規渠道授權,且經過嚴格的品控管理,保證塗料、用材的健康無害。「伴隨著中國家長對兒童健康的日益關注,會有越來越多的家長願意從玩具反鬥城購買玩具。」
線上與線下之爭
作為擁有70年歷史的玩具零售商,美國玩具反鬥城的破產並不是孤例。
根據馮氏集團旗下研究和顧問公司FGRT的數據顯示,2017年美國主要零售商已公布的計劃關店總數達6985間,比2016年猛增229%。今年,全美最大區域百貨店連鎖之一Bon-Ton Stores、美國第三大零售業集團西爾斯先後申請破產。
很多媒體認為,美國玩具反鬥城的破產是線下零售店不敵電商衝擊的又一個折射。
在提交給法院的破產文件中,玩具反鬥城認為,亞馬遜、沃爾瑪和塔吉特把玩具價格壓得太低,是導致公司在購物季虧損的主要原因。它還具體解釋到,公司之所以無法在價格上打敗對手,是因為公司的利潤來源 「只有玩具」,而對手們卻有各種業務。
數據分析公司 Fung Global Retail &;;Technology 發布的2017美國玩具業調查報告部分印證了玩具反鬥城的說法。
2017年,美國玩具零售商的排名前三分別為沃爾瑪、玩具反鬥城和亞馬遜,市場份額分別為29.7%、21.8% 和 14.1%。然而,被調查的玩具消費者中,網上購買的佔比 14.7%,這一比例比五年前高出了一倍,其中,亞馬遜佔了 14%。
玩具反鬥城亞洲面臨著比美國公司更嚴峻的電商衝擊。以中國玩具市場為例,由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協會發布的相關報告稱,2017年中國消費者購買玩具和嬰童用品的線上和線下渠道份額分別為63%和37%。
卓康彥對於電商衝擊表示樂觀,他告訴經濟觀察報,線上業務是反鬥城亞洲的重點業務之一,其線上平臺的銷售額數量年都以三位數的速度在增長。今後,公司將加大科技投入,完善電商平臺、更新營運系統,以更好地與顧客溝通,滿足其要求。
完善的自有電商平臺真的能應對電商巨頭的衝擊嗎?不一定,以亞馬遜為例,其吸引消費者的不僅是其方便的購買渠道,還有豐富的產品品類所支撐起的龐大會員量和低廉的價格。
然而,卓康彥認為,玩具不同於一般的零售產品,線下零售門店獨具優勢。它提供的是一個重要的親子互動空間,顧客享受帶領孩子在反鬥城門店消費的樂趣,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的消費群體尤其喜歡實體店的消費體驗。同時,玩具反鬥城門店有各種親子活動,同時不斷優化孩童的購物環境。
玩具反鬥城亞洲並未透露線上與線下具體的銷售比例,但是卓康彥強調,中國的商業綜合體非常歡迎反鬥城門店的入駐,公司已經與多家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這說明了地產商對於玩具反鬥城作為親子空間屬性的認可。
卓康彥透露,玩具反鬥城亞洲將繼續擴張門店數量,僅在中國市場,每年的門店擴充量就將達到40至50家。
事實上,電商也看中線下玩具零售業務。據彭博社報導,在美國玩具反鬥城處於破產保護之時,亞馬遜曾表現出可能會收購前者部分門店的意願,消息人士還透露,後者希望將收購的門店改造成自己品牌下的實體店鋪。
玩具反鬥城亞洲能否在電商的衝擊下利於不敗之地?結論還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確定的是,玩具行業線上與線下相互融合的速度將持續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