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元旦了,每到這個時候,總會感慨這一年過得真快啊,送走舊年的各種酸甜與辛苦,堪驚鏡裡兩鬢霜,原來晨有清逸,暮有閒愁的佳境,可能只存在於某一個瞬間或者在某晚臨睡前那一段似夢非醒的時分。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起來便是「初始的日子」,一年的第一天。自古至今,我國的元旦並非都是在新年的第一天。
夏朝的元旦是正月初一,商朝在十二月初一,周朝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又以十月初一日為元旦。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又以正月初一為元旦,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1911年,中華民國建立後,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規定陽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叫「元旦」,而定正月初一(元旦)為春節。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紀年法」,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陽曆,鑑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曆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陽曆一月一日定為「元旦」,直到今天。在元旦這一天,吃什麼也有著一定的講究和美好的寓意:
一、 餃子
「好吃不過餃子」餃子是北方人的傳統節日裡最喜歡吃的食物,在辭舊迎新之際,取「更歲交子」之意,寓意吉祥如意、新的一年裡交好運。而且餃子裡面的餡料,也象徵著把各種吉祥、喜氣的東西包到餡裡,更加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另外,餃子是由麵粉、肉類、雞蛋及蔬菜等一起做成的,不僅葷素搭配、營養均衡,而且還含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纖維素、維生素、礦物質、脂肪、等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蒸煮的做法也健康、利於人體吸收。所以,元旦吃餃子,真的可以有~
二、年糕
年糕,寓意「年年高」。元旦吃年糕盛行於明清時代,特別是在南方。明正德廣東《瓊臺志》記載道:「元旦前以糯粉濈(jí)蔗糖或灰汁籠蒸春糕,圍徑尺許,厚五六寸,雜諸果品歲祀,遞割為年茶,以相饋答。」(愛吃年糕的韓國人在元旦這一天會吃年糕湯,就是在熬好的牛骨湯裡放上年糕片、豆腐、牡蠣、紫菜等美味的食材,寓意著「只有吃了一碗年糕湯,才能長大一歲。」)
三、象徵寓意吉祥、好運的菜
除了餃子、年糕這二種有代表性的美食,象徵吉祥、好運等美好寓意的菜品也會出現在各家的餐桌上,討個新年的彩頭,圖個吉利、平安。比如:
象徵「年年有餘」的魚是必不可少的食材,可以做成寓意「孔雀開屏」的清蒸鱸魚、「魚躍龍門」的糖醋鯉魚、「大吉大利」的鯉魚和鯽魚同燉、「富貴有餘」的清蒸鱖魚等用魚做的美味。象徵「團團圓圓」的各種丸子狀的美食,如湯圓、四喜丸子、糯米丸子等。象徵「金玉滿堂」的蝦仁玉米炒蛋、「節節高升」的蒜香排骨、「牛氣沖天」的杭椒炒牛柳、「吉祥如意」的五花肉白菜卷、「富貴吉祥」的小雞燉蘑菇、「金銀滿屋」的腰果炒豆腐、「五福臨門」的丸子蔬菜什錦、「蒸蒸日上」的粉蒸肉、…當然了,一鍋象徵著「紅紅火火」的火鍋更能讓一家人吃的開心和盡興。
新年了,正值「二九不出手」的寒冷時節,在元旦的假期裡,與家人一起,圍坐在餐桌旁,聊聊天、吃頓熱乎乎的元旦美食吧~,也祝願在新的一年裡,我們的好運都能如期而至!
每天的柴米油鹽讓我們對瑣碎繁雜的廚事早就沒有了「若如初見」的感覺,但可是然而but,「不計得失、渾然忘我、樂在其中」依然是我們每天的不懈追求。我是趴窗看雨的小龜,愛生活、愛美食,和你一起分享食物的美味和故事,喜歡我就~關注!~點讚!~支持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