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深刻)

2021-02-19 洞見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擊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洞見主播常浩朗讀音頻

中國人的文化觀裡,修身養性是首要之事。

人們也便把德行、操守,與生活的方方面面聯繫起來。

《周易》云:

君子以厚德載物」,「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意思是說,君子依靠德行深厚,來承載萬物。

德行淺薄,卻身份地位高貴;智慧能力低下,卻偏偏心高志大;力量微弱,身上卻擔負著厚重的責任。

這都是德不配位的情況,隱藏著人生的起落,不能長久。

小勝靠智,大勝靠德,只有德才兼備,才能成為棟梁,遠離潛在危機,成就未來。

現實生活中,沒有人喜歡和無德行操守的人共事。

什麼層次的德行,就匹配什麼樣的人生。德行與人生不能同步而行,一定意外不斷。

東漢末年就有這樣一個故事。

外戚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掌握了天下的實權。

但是董卓非常的殘暴,德行缺失,不但穢亂宮廷,還屠殺平民。德不配位,很快天下人都對他反感透頂。

大臣王允就聯合將軍呂布,趁機把他殺了。

王允掌握了大權,人們本來對他抱著一份希望,卻沒想到此人同樣心胸狹小,不堪重任。

董卓殘暴,卻善待人才,對大文學家蔡邕極其恭敬。

董卓被殺,蔡邕想起自己因為董卓,結束歸隱,出仕做官,並且多次規勸他善待天下人,就忍不住嘆息了一聲。

沒想到這嘆息,引起了王允的不滿。他認為蔡邕是同情董卓,與天下為敵,執意要殺蔡邕以平民憤。

這個舉動令所有人震驚,大臣們說:

「當初漢武帝都不殺司馬遷,還讓他寫出了《史記》這樣的書來,蔡邕不過嘆息了一聲,不至於到死罪的地步吧?」

但王允不這樣認為,他不接受大臣們的建議,也不接受蔡邕的道歉,執意把他殺害了。

大臣們私下說:

「王公這個人,德不配位。有道德的人,懂得綱紀,懂得文學著術,是國家的典籍,廢棄了綱紀與典籍,一定不長久。」

果然不久以後,王允也和董卓一樣被殺。

人的德行是一切的根源,董卓、王允都沒有德行匹配,註定了失敗。

因為我們的財富、智慧、名望、地位,都需要德行來承載。

羅斯福說:「有學問而無品德,如一惡漢;有道德而無學問,如一鄙夫。」

德不配位,欲望、私心等人性的缺陷,就像缺少管理的流水,四處漫溢,人生自然堪憂了。

古人將樹立德行的境界分為四個層次:

品德為始,功德為中,陰德為上,道德為極致。

並且認為,「德才雙全為聖人,德才皆無為愚人,德高於才為君子,才高於德為小人。」

而那些能夠成就斐然,且流芳百世的人,無不是有品德、做功德、積陰德、守道德。

他們將德行、修為作為自己的手邊事,邊行邊修持,時刻不忘精進。

宋代的司馬光和王安石是政敵,一個是保守派,一個是變革派,水火不容。

王安石主持變法,成為宰相,司馬光被革職,退隱江湖。

皇上問王安石:「你認為司馬光是個什麼樣的人?」

王安石真誠地說:「司馬光是國之棟梁,人品、能力、文學造詣都極其高深。」

皇上很是讚嘆王安石的人品。

後來,王安石變法失敗,朝中就有一些人建議皇上治他罪。這個時候,皇上重新啟用了司馬光做宰相,於是向他徵詢意見。

司馬光聽了,力保王安石的性命。

他說:

「王安石嫉惡如仇、胸懷坦蕩、忠心耿耿,有古君子之風。陛下萬萬不可聽信讒言。」

皇上聽了,感慨著說:「你和王安石都是真正的君子啊!」

對於自己的對立面,很多人都是除之後快,落井下石更是平常事。

但是德才兼備的人,卻自省,自足,善意滿滿。

他們待人真誠,看得見他人的閃光點,讓品行照見他人的同時,也為自己照亮人生。

德才兼備,更要德財兼備。

小財靠勤,中財靠德,大財常常與性命掛鈎,德行與財富有長久密切相關。

宋代的胡宏說:

「有德而富貴者,乘富貴之勢而利物,無德而富貴者,乘富貴之勢而殘身。」

意思是說,有品德的人,會利用其富貴造福眾人;沒有美德而富貴的人,一定因其富貴糟蹋自己的性命。

有一句俗話說得好:「富不過三代」,能夠恆久擁有財富的人少之又少。

《紅樓夢》裡的「好了歌」亦說:「金滿箱,銀滿箱,展眼乞丐人皆謗」。

很大程度上,財富累積的同時,人的財商、能力、知識、常識、性格的修煉,如果無法跟上財富的腳步,也就無法掌控新財富,最後被財富所累。

晚清首富胡雪巖,是個很注重品德的人。

他曾經說:

「做大生意的眼光,一定要看大局,你的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的生意;

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看得到外國,就能做外國的生意。」

但是做生意與利益息息相關,常常會讓人迷失。

胡雪巖與左宗棠交好。

當時朝廷無錢打仗,左宗棠在前線需要軍餉銀和糧草,就讓胡雪巖代為向外國洋行貸款。胡雪巖是商人,自然從中賺取了一筆差價。

然而這筆錢卻被很多人詬病,說胡雪巖大發國難財。胡雪巖因此良心不安,夜不能寐,後來在母親的安慰下,不得不去寺廟找高僧開釋。

高僧認為,錢財如水,滯之不清,財大於德,就要提升德行補救。

胡雪巖受到啟發,就用這筆錢成立了「胡慶餘堂」,以母親的名義施捨他人,為看不起病的人醫治,德行廣播。

後來胡雪巖身敗名裂,家財散盡,想到「胡慶餘堂」是為大家開辦,懷著初心,請求當時的一位官員不要就此充公。

官員很感動,就自掏腰包,留下了胡慶餘堂,讓其一直繁榮到了今天。

賀拉斯說:

「財產可能為你服務,但也可能把你奴役。」

財如流水,德行慢一步,生活就偏一步。

讓德行跟上腳步,才能保證細水長流。

德行的高度,決定了人生的境界。

德行的寬度,決定了人生的結局。

好品德造就好人生,但修養品德卻是一輩子的事。

古人說:「德在於積,善在於行」。德需配位,方可得長久。

能夠走出開闊姿勢的人,無不是讓自己的品德與言行、事業相得益彰。

他們懂得做事先做人,時刻提醒自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懂得與人為善,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懂得多說好話,溫良恭敬,謙讓有禮,善始善終。

品德是我們的第一資本。

讓人負起了能負的責任,也讓人負起了不能負的責任。

因此,請你認真打好手中的「德」字牌,打出最大的格局,打出最精彩的一生。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洞見

3秒加星標,再也不擔心找不到洞見君↓↓

你若喜歡,為洞見點個哦 

相關焦點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經典)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 古人講「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是否有道理?生活中不妨謹記
    一、「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的寓意《周易·繫辭下》記載:「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意思就是如果一個人的德行,和自己所處的地位不相匹配,必然會導致災難誕生。德行不好的人卻有尊貴的地位,力量太弱小但是卻身居要位,都不利於事情的發展。一個人的德行和他的地位不相匹配,就是「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比如一張桌子只能夠承受20斤的重量,但是強行放置50斤以上的重物,桌子就會難以承受這種重力,最終就會被壓力徹底壓垮。所以對於一個人而言,也是同樣的道理。
  • 一天一個成語·德不配位.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德不配位【成語釋義】德不配位的意思是指,一個人自身的德行,無法與他所處的社會地位及享受的待遇相匹配。其中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有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為《易經》裝上了翅膀,注釋了《十翼》,其中孔子在《周易·繫辭下》有「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我們所有的財富、智慧,我們的一切,老祖宗用一個字來代表叫物。  厚,深厚的意思;  德,按照自然規律去工作、去生活、去做人做事;  載就是承載;  物,就是我們說的福報。  相反是那句話叫德不配位。  位就是我們的待遇,就是我們的德行不配我們的福報。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到底指什麼?
    但無論哪種人生,終極的希望一定是:平安、順利、沒有災殃。對於此問題的闡述、說法,中華典籍與民間諺語非常多,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有「厚德載物」、「以德服人」、「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幾乎所有的論點,都會把德行與命運好歹興衰聯繫在一起。
  • 老祖宗講「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處世錦囊,都聽過懂的人卻不多
    民間俗語「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就是這樣一句處世錦囊,都聽過懂的人卻不多。從字面意思上去理解,說的是如果一個人的德行,與他的地位不匹配,那麼就一定會有災禍出現。雖然這句俗語看起來有一點迷信色彩,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有很多血淋淋的例子,這不得不讓人們相信這句俗語的威力。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好多人都只理解了一半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好多人都只理解了一半,這就是此文筆者要剝離的話題。許多人通常都只會這樣認為:如果是一個德行不好的人佔據了很高的位置,那麼就很容易會形成禍患。要知道:一個無德之人如果佔據了很高的位置,在這件事的對立面就必然會有一個有德之人佔據很低的位置。也就是說,不光是無德之人佔據了高位就叫是德不配位,如果是一個有德之人處於低位,這也可以說是德不配位。
  • 易經:厚德載物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為什麼有些人發財了就出事?
    願意就四個字:德不配位……我們常說:財富,地位,智慧,早先的人們把他用一個統稱的詞:物。也就是說要有良好的品德才能引來福報。清華大學的校訓就有一詞叫:厚德載物。《易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為什麼是許可馨?
    不過已經不重要了。無論是不是他們。能夠養育出這樣一位恐龍巨嬰,又惹出天怨人怒的麻煩。做為許可馨父母,恐怕正躲在陰暗處瑟瑟發抖,連上吊的心都有了。有人說,許可馨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實在是高看她嘍!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是那些有高深學問,而且還要有很高的智商,把個人的利益算的比駱駝還大。比國家和他人的利益看的比針眼還小。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請收起「小幹部」的「大官威」丨閃電漫評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這句話在告誡我們:一個人的道德修養要配得上自己所處的位置,否則,德行淺薄卻佔據高位,智慧有限卻謀劃大事,力量不足卻肩挑重擔,這樣必然會給個人和社會帶來「災禍」。「德不配位」是孔子對執政者選賢任能的警告,也是當下任用幹部時,防止「大官威」的無才無德「小幹部」上位必須要警惕的事情。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看王熙鳳管理榮國府,為什麼註定會失敗
    究其原因,還在於王熙鳳的管理能力有被誇大的地方。她有能力不假。卻不是頂尖管理人才。與賈母和賈探春比,大有不如。其實從王熙鳳管家也能看出來,她有很多問題。第一,王熙鳳管理沒有歸屬感。王熙鳳不過借調到王夫人家,一則管家,二則替賈赦邢夫人伺候賈母。
  • 周易中的「德不配位」是什麼意思?含義很深刻,讀懂就能避免災殃
    文/畢之周易中的「德不配位」是什麼意思?含義很深刻,讀懂就能避免災殃從古至今,所有的人都認為君主都應該是賢明的人,所以那些治國有道的君王可以流芳千古,而沉迷美色、忠奸不辨的人便會臭名昭著。想必大家都聽過「德不配位」這個詞。這句話是來源於《周易.繫辭下》,喜歡閱讀古籍的朋友們應該會聽過這樣一句:「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 你知道「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的真正含義嗎?
    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家家戶戶似乎生活水平都差不多,沒有什麼大富大貴,能夠衣食無憂,吃得飽,穿得暖就已經很知足了,過得很自在,很輕鬆,人們之間的關係也非常和諧;漸漸的我們長大了,時代飛速發展,讓我們措手不及,不僅不缺衣少食,而且還頓頓大魚大肉,吃得好,穿得好,甚至住上了豪宅,出門有豪車,動不動就是揮金如土,花錢如流水,連眼睛都不眨一下,但是我們卻被纏上了新的問題,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人到中年,悟透2條道理,可以積德積福
    人和人之間是有差異的,最終導致結果也不同: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易經》中的這2條「吉兆」,你若能悟透一條,也能大富大貴。人到中年,讀懂《易經》中的這2條「天機」,可以積德積福!《易經》: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 羅志祥私生活混亂值得每個人反思—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易經有云「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意思是說,一個人的身上的德行和位置不匹配,肯定災禍降臨;德行不行卻位置尊貴,智慧不夠卻想圖謀大事,能力不足卻委任重要事務,很少有可以達成的。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實力不足就算巧合當上領導,也很快被拉下臺
    子南回答說:我不足以承擔國家重任,請您還是改變主意,您的夫人在堂上,卿、大夫、士在下邊,這樣任命將有辱君命。【解析】子南是衛靈公的幼子,衛靈公因為沒有嫡子,所以跟子南說要立他為繼承人,而子南卻堅決推辭不接受,而且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辭,就是不肯接受。
  • 易經:「厚德載物,德不配位,必有殃失」,值得深思的為人處世之道
    易經:"厚德載物,福祿在上;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值得深思的為人處世之道「厚德載物,福祿在上;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易經》裡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一個人只有順應事物發展規律工作學習生活才能承載萬物,獲得富貴福祿,若是德行不配我們的福報,則災殃就來了
  • 《易經》告誡: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易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引言:在戰場上,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這告訴了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所追求,人生在世,我們要有自己所渴望的東西,這樣才能激勵著我們不斷的向前,努力的去奮鬥。
  • 「德不配位」與「厚德載物」
    正念思維「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源自《朱子治家格言》,講的是倫理綱常,道德修養,善惡禍福。大意就是指自己應該守本分,不要過於奢求。引申為即使獲得榮譽和報酬,也要使自己的所得與付出和地位相稱,而不應該不勞而獲,指望天上掉餡餅。這與「厚德載物」是同理同義。
  • 印正居士講經精華選段-德不配位,必有餘殃。
    印正居士講經精華選段-德不配位,必有餘殃。 來源:慧利2020 原標題:印正居士講經精華選段-德不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