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思維「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源自《朱子治家格言》,講的是倫理綱常,道德修養,善惡禍福。大意就是指自己應該守本分,不要過於奢求。引申為即使獲得榮譽和報酬,也要使自己的所得與付出和地位相稱,而不應該不勞而獲,指望天上掉餡餅。這與「厚德載物」是同理同義。
雖然帶有封建社會的教化、禮制和為統治者服務的意思,但仔細琢磨也有科學的道理在裡頭,即使是在科學高度發達和昌明的當今時代,也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因為無論是自然科學的物質和能量守恆原理,還是經濟學的投入產出原理,無論什麼系統都要有輸入才能輸出,沒有投入的所得是不可持續的。天上掉餡餅的事兒有時也許會發生,但餡餅的背後往往是陷阱,即使沒有陷阱,也總是來得快去的也快,不會長久。不僅財物所得如此,一般的得失大體也遵循這樣的規律。如果身居高位卻沒有德性,恐怕不見得就是好事,可能緊接著就是災殃。
我覺得把這種思維稱為科學原理和科學思維的古代描述也未嘗不可。從經濟學的投入產出基本原理看,德位相配應該是天經地義的。從熱力學第二定律在社會系統中的反應來看,德不配位,必然有別人的犧牲,就難免有怨氣甚至是怨恨,遲早會反應和體現出來,可能就會追索責任。因此,一定程度上看,德位相配也是一種科學的規律。它與信仰領域的所謂因果報應有著重要區別,也是教育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重要思想。所謂不勞動者不得食,除去道德層面的必要憐憫和人道主義援助的考慮,這是任何社會型態的基本特徵和要求,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更需要遵循。
無論是做生意、做學問,還是做管理,道理都一樣。中國傳統文化歷來強調本分做人,踏實做事,其中包含的道理也無非是教育人們,不要貪圖便宜,否則就會得小便宜吃大虧。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經常被「折扣」、「買一送一」等蒙蔽而花成千上萬的冤枉錢,買一些沒有效果、不需要或暫時用不著的東西,買的時候覺得「划算」,過後又後悔不迭。 當然,這種貪小便宜吃大虧的行為還無關緊要,無非就是損失一些錢。但有的時候尤其是為了升官發財不擇手段的獲得,則可能導致牢獄之災,甚至折壽丟命。
讓自己配得上所得,看起來好像有點太小題大作,尤其是對於那些佔點小便宜的人來說,覺得傻帽才會去想值不值的問題。他們甚至認為,做生意、辦企業追求的就是利益,必須是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回報,才算有效率,才是經濟發展的規律。如果用道德理性來判斷價值理性,那就是慈善,而不是經濟。誠如此,則欺詐、行騙、盜竊行為就會把市場搞得烏煙瘴氣,而坑蒙拐騙也會人人自危,從社會整體上來說就會進入互害模式。這樣,其實對每個人都是不利的。
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遵循民主、法制、誠信、公平等價值理念,這些是市場經濟的文化基礎,也是市場經濟體制的支柱,沒有這些基礎建設和原則保證,市場經濟很難健康發展。從物質循環的角度看,社會運行講究效率和平衡,遵循物質不滅、能量守恆定律;也就是想獲得,就要投入要付出,不管是物質投入還是精力和智力投入。投入也有正能量和負能量之分,負能量的投入,比如坑蒙拐騙偷,雖也可暫時獲得成功,最終社會規律會進行調節,使之回歸正常。
從價值循環的角度來看,無論個人還是社會,需要遵循個體價值、集體價值和社會價值的互相轉化和平衡;個人獲得越多,越需要照顧集體利益。這是因為,社會是一個系統,你個人跟你周圍組成一個相互作用的系統,如果你只獲取不貢獻,就可能阻斷物質、信息和能量流,那麼,你這個子系統就可能失去活力,甚至難以生存。在古代,富裕起來的人,往往回報鄉裡,積極進行架橋修路,就是這個道理。雖然現在的很多公益事業或基礎設施,已經由政府通過收稅的方式進行統一平衡和調節,但是,如果你能夠拿出來部分財富做公益,也會增加福報,保障你的系統安全運行。這也就是西方富豪樂於把大部分財富捐贈出來,或者設立基金的原因(有人認為西方的高額遺贈稅是原因之一,我不否認。且一定程度上對我們有啟示)
個體自身也存在物質和精神的相互作用,即物質到一定程度需要轉化為精神,才能真正幸福,才能配得上自己所得。我曾經在一篇題為《如何獲得真正幸福》的短文中,論證了物質與精神相互轉化的原理及其對於保持個人內心平和、幸福、健康的重要性。有人錯誤地理解物質與精神的相互作用,認為有錢以後,用金錢鋪路,買個官位,做個紅頂商人,可以起到相互促進的目的,實現良性循環。從現實中看,這種情況不少,也確實為一些人所推崇,但是,如果缺失德性,既使有了位也未必不是禍事。所以,物質豐富以後,通過幫助別人,甚至是簡單的贈與而獲得快樂;或者通過提高自身修養,為更多人付出而獲得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
(作者系中國科普研究所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首都師範大學兼職教授)
(責任編輯: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