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一部《天國王朝》令不少觀眾對伊斯蘭民族英雄薩拉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影視中的薩拉丁英姿颯爽,威風凜凜,而歷史上的薩拉丁更是英明睿智,慷慨無比。在那個聖戰的年代,薩拉丁統一了伊斯蘭世界,成為對抗十字軍的領袖,其寬厚仁慈的騎士精神深受東西方民眾的敬畏。
薩拉丁影視劇照
1187年,為了解放聖地,薩拉丁率軍進攻十字軍佔據的耶路撒冷王國,並且大獲全勝,成功奪回聖城。進城的薩拉丁沒有屠城,也沒有劫掠,反而免去了很多窮人的贖金,並且釋放了很多奴隸。在十字軍佔領期間,很多伊斯蘭聖地遭到褻瀆和改造,但是薩拉丁沒有改造或者拆毀基督徒的宗教建築,反而將耶路撒冷聖地向所有宗教開放,並且同意基督徒自由進出聖地。
聖城解放後,基督教世界大為震驚,再次組織十字軍東進。1191年,獅心王攻陷阿卡。由於守城俘虜交不出贖金,2700名戰俘全部被殺。獅心王對待俘虜的殘暴和薩拉丁的仁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1192年的雅法大戰中,獅心王的戰馬倒地受傷,具有騎士精神的薩拉丁命人送去兩匹健壯的好馬。薩拉丁並沒有因為獅心王的殘暴而對其產生反感,反而在你死我活的戰場上好心相助。最終薩拉丁的品行受到了獅心王的敬重,雙方籤訂和約。
十字軍
薩拉丁不但在軍事上百戰百勝,而且在政治上深諳軟實力的應用之道。在徵服敘利亞的過程中,他幾乎用光了埃及的金錢,用以賄賂敵軍。和獅心王的較量中,他不以殺死敵人的統帥為目的,而是以徵服獅心王的心靈為目標,最終達成籤約退兵的和平結局。
究竟什麼才是強權?是要讓天下人在自己強大的武力面前瑟瑟發抖,還是讓世界各國為自己鋤強扶弱的義舉而震服?究竟哪一種形式更有意義?對霸權的不同認識,往往將會決定最終的成敗。
如果一個國家的強權在其他國家看來是正當合法的,那麼它在實現自己的意志時就會較少受到抵抗,如果它的文化和意識形態是有吸引力的,其他國家就會樂於效仿。如果它能建立與自己的利益相一致的國際規則,它就無需改變自己。如果它能夠主導建立一種機制,吸引其他國家按照他所希望的那樣行動,它就不需要過去代價高昂的胡蘿蔔和大棒來維繫自己的強權。
到底什麼時候用硬性手段,什麼時候用軟性手段,或者說軟硬兩手各佔幾成,這些問題永遠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不管做人也好,為政也罷,都是一門需要用一生時間來領悟的藝術。如果領導者只想著如何討好人民,那麼在需要使用「硬實力」的時候就會放不開手。要是領導者不考慮「軟實力」,只知道強取豪奪,那麼別人就會抵制他的「硬實力」。管理就像做菜一樣,佐料太多,味太濃;佐料太少,味又太淡。只有適度才能體現出菜本身的美味。光靠發號施令(硬實力)或單憑精神感召(軟實力),往往不能實現預期的目標。聰明的領導知道把二者結合起來,而關鍵在於軟硬實力的結合比例,做到剛柔並濟,恰到好處。
《孫子兵法》中寫道:「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又有「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至理名言。在孫子看來,戰爭本身實際上已經代表了在政治上的失敗。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與前進,人們變得更加理性,更加珍愛同類的生命。種種跡象表明:未來的時代,無形的「軟實力」將會逐漸比有形的「硬實力」更為重要。
薩拉丁影視劇照
薩拉丁的騎士精神是東西方人民的共同遺產,是一種可貴的精神力量,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這種崇高的精神所體現的軟實力值得當今的政治家學習。仁慈不僅僅是一種修養,也可以是一種武器,它可以徵服利劍所無法徵服的強敵。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