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實力與硬實力的較量,薩拉丁的勇與謀

2020-12-14 騰訊網

2005年,一部《天國王朝》令不少觀眾對伊斯蘭民族英雄薩拉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影視中的薩拉丁英姿颯爽,威風凜凜,而歷史上的薩拉丁更是英明睿智,慷慨無比。在那個聖戰的年代,薩拉丁統一了伊斯蘭世界,成為對抗十字軍的領袖,其寬厚仁慈的騎士精神深受東西方民眾的敬畏。

薩拉丁影視劇照

1187年,為了解放聖地,薩拉丁率軍進攻十字軍佔據的耶路撒冷王國,並且大獲全勝,成功奪回聖城。進城的薩拉丁沒有屠城,也沒有劫掠,反而免去了很多窮人的贖金,並且釋放了很多奴隸。在十字軍佔領期間,很多伊斯蘭聖地遭到褻瀆和改造,但是薩拉丁沒有改造或者拆毀基督徒的宗教建築,反而將耶路撒冷聖地向所有宗教開放,並且同意基督徒自由進出聖地。

聖城解放後,基督教世界大為震驚,再次組織十字軍東進。1191年,獅心王攻陷阿卡。由於守城俘虜交不出贖金,2700名戰俘全部被殺。獅心王對待俘虜的殘暴和薩拉丁的仁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1192年的雅法大戰中,獅心王的戰馬倒地受傷,具有騎士精神的薩拉丁命人送去兩匹健壯的好馬。薩拉丁並沒有因為獅心王的殘暴而對其產生反感,反而在你死我活的戰場上好心相助。最終薩拉丁的品行受到了獅心王的敬重,雙方籤訂和約。

十字軍

薩拉丁不但在軍事上百戰百勝,而且在政治上深諳軟實力的應用之道。在徵服敘利亞的過程中,他幾乎用光了埃及的金錢,用以賄賂敵軍。和獅心王的較量中,他不以殺死敵人的統帥為目的,而是以徵服獅心王的心靈為目標,最終達成籤約退兵的和平結局。

究竟什麼才是強權?是要讓天下人在自己強大的武力面前瑟瑟發抖,還是讓世界各國為自己鋤強扶弱的義舉而震服?究竟哪一種形式更有意義?對霸權的不同認識,往往將會決定最終的成敗。

如果一個國家的強權在其他國家看來是正當合法的,那麼它在實現自己的意志時就會較少受到抵抗,如果它的文化和意識形態是有吸引力的,其他國家就會樂於效仿。如果它能建立與自己的利益相一致的國際規則,它就無需改變自己。如果它能夠主導建立一種機制,吸引其他國家按照他所希望的那樣行動,它就不需要過去代價高昂的胡蘿蔔和大棒來維繫自己的強權。

到底什麼時候用硬性手段,什麼時候用軟性手段,或者說軟硬兩手各佔幾成,這些問題永遠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不管做人也好,為政也罷,都是一門需要用一生時間來領悟的藝術。如果領導者只想著如何討好人民,那麼在需要使用「硬實力」的時候就會放不開手。要是領導者不考慮「軟實力」,只知道強取豪奪,那麼別人就會抵制他的「硬實力」。管理就像做菜一樣,佐料太多,味太濃;佐料太少,味又太淡。只有適度才能體現出菜本身的美味。光靠發號施令(硬實力)或單憑精神感召(軟實力),往往不能實現預期的目標。聰明的領導知道把二者結合起來,而關鍵在於軟硬實力的結合比例,做到剛柔並濟,恰到好處。

《孫子兵法》中寫道:「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又有「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至理名言。在孫子看來,戰爭本身實際上已經代表了在政治上的失敗。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與前進,人們變得更加理性,更加珍愛同類的生命。種種跡象表明:未來的時代,無形的「軟實力」將會逐漸比有形的「硬實力」更為重要。

薩拉丁影視劇照

薩拉丁的騎士精神是東西方人民的共同遺產,是一種可貴的精神力量,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這種崇高的精神所體現的軟實力值得當今的政治家學習。仁慈不僅僅是一種修養,也可以是一種武器,它可以徵服利劍所無法徵服的強敵。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

相關焦點

  • 城市發展的理念要從硬實力走向軟實力
    原標題:城市發展的理念要從硬實力走向軟實力 居住是城市的首要功能。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語「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無疑給了這句話最生動的註解。當前,城市發展理念的轉型已經迫在眉睫,從硬實力導向走向軟實力導向,意味著,我國城市建設與管理必須回歸城市居住功能,關注城市人,凸顯城市的個性與精神內涵。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市發展與建設基本是「硬實力導向」。硬實力導向的城市發展與現代化、工業化建設密切相關。一方面,城市發展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招商引資成為政府的主要工作。
  • 省委書記妙語細解"經濟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
    會上,省委書記趙洪祝妙語巧解"經濟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給與會的地方黨委、政府官員上了一堂生動的經濟文化課。  "品牌就是信譽,信譽就是文化,文化就是競爭力。西方發達國家正不斷通過文化來提升企業無形資產的價值。"
  • 建設智慧財產權強國軟實力和硬實力都要強
    建設智慧財產權強國軟實力和硬實力都要強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2-31 09:31 來源: 中國政府網 這四方面的能力或者是實力涉及到國家核心競爭力的硬實力,也涉及到軟實力,其中制度的支撐力和環境的影響力我以為是軟實力,知識的創新力和產業的發展力是硬實力。總的來說智慧財產權強國建設軟硬兩方面的實力都要強。
  • 龍池生物:旅遊是軟實力還是硬實力
    1、旅遊是軟實力還是硬實力長期以來,有一種說法很流行,說「旅遊是軟實力」,但是,旅遊更是一種硬實力,這是由旅遊業的經濟屬性和產業功能決定的。據WTTC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世界旅遊業佔GDP的比重已經達9.5%,對就業的貢獻超過10%。在地方,旅遊作為硬實力的地位也日益凸顯。
  • 淺談暴虎馮河中的「勇」與「謀」
    還有,經過對比分析,我們發現勇和謀二字在書中並沒有直接一同出現,故說兩者並不似骨肉那般相連不可分割。其實不然,「勇」是膽量,而「謀」是智慧,兩者看似密不可分實則不同,我們可以也需要去打破這個潛意識裡的魔咒。正常來講,人人都希望自己既有勇又有謀,但芸芸眾生裡,真正做到有勇有謀的人又有幾個?
  • 程軍榮:智能製造和「工匠精神」是硬實力與軟實力的關係
    程軍榮認為:「智能製造和『工匠精神』是相輔相成的,是硬實力和軟實力的關係,二者缺一不可。智能化是各行各業發展未來的方向,也是企業發展的內需。我認為這是實體經濟工業化生產的第二次革命,生產線無人化未來將成為常態,把人更多地釋放出來。但同時,硬實力的發展需要軟實力的促進,『工匠精神』在行業中推動科技技術發展,只有這樣科技才能不斷發生質的和量的飛躍。
  • 認識軟實力
    「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軟實力作為一個國家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感召力、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的吸引力、基本路線和發展戰略的執行力、國民的凝聚力、民族的創造力、文化的感染力以及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在中國崛起的進程中必然得到不斷增強。
  • 軟實力實現規律初探:軟實力與硬實力的關係
    三、軟實力的建設重要性與主觀評估 1.在一定條件下,軟實力的實現主要取決於軟實力要素的自身特徵 軟實力的要素並不一定都要伴隨軍事、經濟等硬實力而傳播和實現的(而被人們接受的)。在一定條件下,它可以憑藉自身的吸引力,實現傳播,被人接受。特別是在自由的文化交流中、在商貿往來中,軟實力要素的自身特性,會對其影響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2.
  • 從經濟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分析石家莊的存在感為什麼弱?
    我們從經濟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兩方面來分析。 經濟硬實力 一般來說,省會城市的經濟實力足夠強,它的首位度就足夠高,不要說本省的兄弟城市要唯馬首是瞻,就是外省的兄弟城市也要跑來拜把子。
  • 青島軟實力「霸榜」2020
    這條坐標軸縱向穩定,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橫向則枝繁葉茂,涵蓋了夯實經濟體系底座的創新之舉不斷疊加,營商環境等城市軟實力漸次提升,對外開放新格局不斷確立等方方面面。工業網際網路的持續加力,創投風投異軍突起,最佳引才城市的榮譽加持,是青島穩住經濟大盤的產業基礎和底氣;一以貫之地優化營商環境,完善創業城市生態,讓軟實力成為競爭力,是青島豐富城市內涵的發力方向;對標上海透視改革真諦,勇擔膠東五市一體化龍頭責任,在「雙循環」中發揮自身獨特價值,繼續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是青島與外部世界的握手,拓展城市外延的反思、沉澱、淬鍊及至升華
  • 葛劍雄:國家軟實力對內而不是對外
    這些宣傳片被認為是中國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它形成對比的是,中國經濟、軍事等硬實力超群。為何出現這樣如此不對稱的現象?如何提高中國的軟實力,成為擺在中國人面前一個非常沉重而又無法迴避的話題。為此,本報專訪了復旦大學葛劍雄教授。對話中,他多次強調我們在傳播軟實力時的一種思維:我喜歡的就是好的,這是一種於事無補的情緒。
  • 問政智庫|王義桅:軟實力的兩個陷阱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就將綜合國力分為硬實力與軟實力兩種形態。硬實力是指支配性實力,包括基本資源(如土地面積、人口、自然資源)、軍事力量、經濟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軟實力則分為國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認同的程度和參與國際機構的程度等。相比之下,硬實力較易理解,而軟實力就複雜一些。約瑟夫·奈把軟實力概括為導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是一種同化式的實力——一個國家思想的吸引力和政治導向的能力。
  • 軟實力的中國文化內涵
    □範勇鵬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學者約瑟夫·奈教授創立了軟實力概念,並積20多年之功搭建起一系列基於軟實力的理論。有趣的是,奈教授本意是要解決美國外交政策面臨的問題,他的概念卻在中國激起了更大的興趣。國人發揮特有的議題泛化能力,將一切看不見摸不著的力量都歸入軟實力,儼然以更「軟」的方式淹沒了軟實力。
  • 今日議題:總書記為什麼多次談及文化「軟實力」
    核心提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我們黨和國家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的場合,就國家文化軟實力闡發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習近平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係『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
  • 日媒:軟實力也有強硬的一面(全文)
    事實上,軟實力幾乎經常被認為與國家實力當中的「軟」手段同義,也就是指軍事和經濟實力以外的實力。這並非完全沒有道理。軟實力理論的創造者美國政治學學者約瑟夫·奈認為: 「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三種基本資源:該國的文化、政治價值觀以及外交政策。」但是,如果評論人士僅以某國正在使用的手段類別來定義軟實力和硬實力,他們便犯了錯誤。
  • 約瑟夫·奈:川普「傲慢外交」削弱美國軟實力
    參考消息網5月13日報導 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5月6日發表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的文章稱,川普時代的美國外交有損美國的公信力,也削弱了美國的軟實力。文章稱,美國總統唐納·川普領導的政府對公共外交沒有表現出多少興趣。
  • 約瑟夫 奈:「軟實力」到「巧實力」的戰略家【2】
    關於軟實力與硬實力之間的關係,奈在其著作中強調「軟、硬力量在當今世界上不可避免地交纏錯雜在一起」。事實上,二者相互依存,並沒有嚴格的界限。不僅文化、政治價值觀念和外交政策等是軟實力的重要來源,妥善地運用軍事和經濟等方面的硬實力同樣能夠產生強大的吸引力,這同樣是軟實力的重要體現。
  • 舒剛:綜合國力與文化軟實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深刻指明了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對於我們全面認識國家綜合實力的內涵,將文化軟實力建設納入國家綜合國力建設總體布局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軟實力與硬實力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在分析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構成要素時,通常將之分為有形力量與無形力量,或硬實力與軟實力。硬實力( HARD POWER)是指支配性實力,包括基本資源(如土地面積、人口、自然資源)、軍事力量、經濟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軟實力( SOFT POWER)則分為國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認同的程度和參與國際機構的程度等。
  • 郭廣昌:外循環是軟實力和硬實力的結合 復星願努力做外循環建設者
    在郭廣昌看來,外循環是一種軟實力和硬實力的結合。要參加全球外循環,要有一批在全球有技術優先、有話語權的強大的全球企業。郭廣昌表示,復星集團願意積極地努力做外循環的建設者。全球很大,我們應該有更多的朋友,應更加的開放和包容。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我們應該更加負責任,作為一個企業更應遵守全球的規則,去跟全球最好的企業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