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除了做企業,也是投資人,投資人最重要的一件工作是判別企業經營者——每天判斷哪些人值得投,哪些不值得投。
閱人無數後,我發現其實只看一件事就夠,
就看他的思維結構,什麼意思?
2種增長思維
一個公司的增長速度與增長結構,是由經營者的的思維結構決定的;過去,我們發現經營者有兩種增長思維結構:
能效增長,模式增長。
什麼叫能效增長?顧名思義,
能力跟效率的增長叫能效增長。
舉個例子,我想變得更快;
原來我一小時能跑10公裡,我找最好的教練來訓練我,讓我從10公裡的基礎上,慢慢變成10.5公裡、11公裡,最後變成12公裡、15公裡……
這類增長好比「精耕細作」;
但是有另外一種增長叫做模式增長,什麼意思?
同樣的例子,我想更快,但是我不要自己去跑,我買輛轎車一小時可以跑80公裡,換上高鐵一小時就300公裡,如果我換上飛機一小時就800公裡起步……
這是在切換模式,就叫做模式增長。
所以,你的公司追求增長是精耕細作,還是模式切換?
中國大多數企業家都會精耕細作,少有企業家熟稔模式切換。
我當年也是這樣的,而且我們向全世界最精耕細作的國家學習,樂此不疲。
拋開民族感情,精耕細作最厲害的一定是我們一衣帶水的日本,日本「精耕細作」能夠做到什麼程度?
日本丟垃圾,可以做到壞的家電和不壞的家電分開;好的家電是完整的,壞的家電是剪插頭的,只要你見到剪掉插線頭的家電,就不用撿去賣,只能撿去拆零件。
去過日本都知道日本很乾淨,乾淨到什麼程度?如果你是抽菸的,去日本馬上就會發現,當地人都有帶隨身菸灰缸的習慣。
日本房間裡的馬桶水,是達到飲用級別的,這一點更是幾乎為全球所共知的。
既然日本社會能夠做到這麼極致,
日本企業就更不用多說。
只說我在日本帶回的一冊作業指導書,書裡面不僅僅描述了各種動作規範,而且動作後面的時間竟然精準到了秒。
從2009年開始,我幾乎每年都帶企業家去日本訪學,隨時能發現各個領域的「精耕細作」,讓人嘆為觀止。
但是,到了2012年,我就開始發現問題。
日、美增長特點比較
我反思,我們追求一套方法,不能因為感覺好,只能是因為那套方法有效果。
如果日本的精細化管理這麼厲害,日本的經濟應該會持續增長。
我翻出了一組數據,對比2019年,美國、中國、日本三國的GDP,美國24 21.4萬億美元,中國14.4萬億美元,日本的5.1萬億美元。
然而,日本早在1995年GDP就已經達到5.3萬億美元,2012年日本的GDP達到歷史峰值6.2萬億美元。
2019年日本重新回到5.1萬億,看完上面這張圖,我們發現
日本不是20年經濟停滯,而是30年經濟停滯。
所以,後來我重新產生一個思考,日本的精細化管理做到接近「變態」的程度,它的能效增長几乎竭盡了,日本經濟仍然處於停滯區;
如果中國的企業天天想著
以日本為師,以精細化管理為師,
我估計這些企業下場也好不了多少。
回頭我也研究了美國,我發現日本貨跟美國貨的什麼區別?
日本貨細,美國貨粗。
但是,美國經濟一直往上走,為什麼?
因為美國人喜歡做模式創新,汽車工業美國走出來的,電子工業美國走出來;
雖然,美國人都沒辦法做的最精細,因為日本做的最精細;
但是,正因為美國不做最精細的,所以它做模式增長;於是美國的經濟結構蹭蹭上走。
所以,我漸漸明白,
能效增長和模式增長如果一定要比較的話,
模式增長一定勝過能效增長。
美國就是在更新自己模式的過程中,獲得國家級的增長動力,而日本的民族特性決定了他不敢冒險。
整個日本的民族不強調個人英雄,
他們只強調和諧團結,一起往前走;
而美國大片都是一個人拯救世界。
我覺得美國人怕中國人,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中國人的文化體系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
中國講陰陽,於是中國人既學美國人的模式成長,又學日本人的能效增長,這樣的增長曲線就很恐怖,所以現在美國拼命壓制中國。
模式進無止境,能效但求合我們再講回企業。
如果從企業增長動力上來說,模式增長一定好過能效增長;
但是,在穩定性方面,企業家必須做出取捨。
如何理解?
比如,一家企業的模式不變,管理好不好做?很好做,因為還是固定的產品、固定的業務、固定的團隊、固定的流程,很容易做到精細化。
但是,一旦開始模式創新,開始切換流程,切換業務,切換技術,公司內部會不會亂?一定會混亂。
人類是很怕無序的,但是發展越快的公司必然越無序。如果我們真正看到底層邏輯,
所有的模式增長都會讓原有的模式進入無序狀態。
有些企業家在增長過程中,內心世界很糾結;,甚至有企業家和我說:
「校長,我們增長速度太快,很多東西都跟不上,要不要先把速度降下來,把管理先做好?」
但是,速度降下來很容易,再升上去就很難。
我回答說:「公司就是因為發展才會亂七八糟,因為流程在改,人在改,模式在改,技術在改。」
我要告訴大家的是,
我們必須學會接受「生機勃勃的亂七八糟」。
回顧一下華南區域的企業,管的最好的是臺資廠和日資廠。
可是,這幾年我看著大規模的臺資廠和日資廠倒掉了,它們不是管理得不好,而是管理得太好,都是照搬日本那一套,只不過它們的公司業務沒有活力。
模式上增長沒有極限,無論做到多好,我們都要問自己,下一個模式在哪裡?
但是,在管理能效上,
我們追求一件事情就夠——合格。
什麼叫做合格?就是只要管理能效不拖慢企業整體成長速度就行;
企業領袖不要把時間跟精力,放在打造無限接近完美的管理體系上。精細管理做到最後都依然是增長停滯,管理再完美無缺,頂格你就是一家日企。
所以,最後我給大家一個觀點:
真正卓越的企業家應該讓管理層去完善能效增長,企業家個人專注於模式增長,只有這樣分工,企業才可以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