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義大利著名文藝批評家、歷史學家、哲學家克羅齊提出了一個著名命題。後來,這個命題成為了一句流傳範圍非常廣、影響力相當大的名言。相信很多歷史愛好者已經知道了,這個命題就是「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
可是,很多人(多半是葉公好龍者)對這句話是一知半解。往往把這句話掛嘴邊的人並不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並且不少人在引用這句話的過程中刻意隱去了一個「真」字。當然,少一個「真」字並不影響這句話的本意,但是卻能反映引用者的態度是否懇切。
那麼,到底該如何理解「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呢?
囫圇吞棗的人把這句話理解成了「歷史都是在不斷重複的」,以致於又深陷「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律而不能自拔了。
實際上,克羅齊這句話的重點是強調歷史的「現代性」,強調歷史對現實的借鑑意義。
在國內,對於克羅齊這句話的闡述,無人能出朱光潛先生其右。1947年1月,現當代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朱光潛在《克羅齊的歷史學》一文曾對克羅齊的這一命題做了如下闡發:「沒有一個過去史真正是歷史,如果它不引起現實的思索,打動現實的興趣,和現實的心靈生活打成一片。過去史在我的現時思想活動中才能復甦,才獲得它的歷史性。所以一切歷史都必是現時史……著重歷史的現時性,其實就是著重歷史與生活的聯貫」。
朱光潛先生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簡單概括來講就是,「過去只有和當前的視域相重合的時候,才為人所理解」,而這才是克羅齊「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這句話的本意。
在國外,美國著名管理學大師詹姆斯·馬奇曾說過這樣一句和克羅齊的名言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話:「我們認為的真理,不過是人類可理解的共識,往往與真相無關」。
雖然兩者具有異曲同工之妙,但相比之下,詹姆斯·馬奇的這句話要比克羅齊的名言容易理解得多。所以,不妨用詹姆斯·馬奇的這句話來解釋克羅齊的名言。
在詹姆斯·馬奇看來,真理不過是人類可理解的共識。也就是說,我們對真理的理解是建立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之上的。而這與克羅齊「著重歷史的現時性、著重歷史與生活的聯貫」的出發點和歸宿其實是一樣的。
總之,克羅齊並不認為「歷史都是在不斷重複的」,它的命題強調的是歷史對現實的借鑑意義。換言之,歷史之於現實的意義就如朱光潛先生所說,「歷史必須引起現實的思索、打動現實的興趣、和現實的心靈生活打成一片」。
當然,在中國古代,早已有一位皇帝認識到了這一點,看到了歷史對現實的借鑑意義。這位皇帝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他曾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李世民作為一位封建皇帝,尚且能夠看到歷史對現實的借鑑意義,你我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年又怎能固執、主觀、片面的認為「歷史都是在不斷重複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