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種扼殺孩子想像力的行為,你做過幾種?

2020-12-23 微笑彩虹兒童發展中心

「遊戲就是孩子的工作」相信這句話你一定聽過。在遊戲過程中,孩子能學到很多重要的能力。尤其是假扮遊戲(即過家家),它能促進孩子個性、 社會性、情緒及思維各方面的發展。



在往期的推文中《 》我們介紹過如何引導有發展障礙的孩子學會「假扮」。後來發現,有的家長在遊戲過程中經常用自己的思維來規定孩子的想像力,導致孩子沒有自己的想法。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扼殺孩子想像力的6種行為,家長們快來瞅瞅~


01、過度引導


無論你多麼想在遊戲中添加新要素來豐富情節,都需要謹慎對待,只加入和孩子主題密切相關的要素就行。你的調整隻是在原有情節中打開一個新的方向,而不是介紹一個全新的內容。


:孩子喜歡玩做飯遊戲,但他總是一遍又一遍的做著同樣的飯,這時家長不要突然建議他:「我們一起來餵這隻小貓吧!」雖然給小貓餵食也涉及了食物,但是和孩子正在做的活動沒有關係。不如試試「我還要更多新的食物」,同時做出抱怨的表情。


02、不能成為遊戲中的角色


有時可能因為並不習慣參與假扮遊戲,有的家長很容易從中退出。開始時想著要代替布娃娃說話,後來你無意識的退出了,變成了看著孩子玩,自己只在旁邊發表評論。孩子需要你的互動參與,需要針對你的反應產生他自己的想法。而只有當你是其中一個角色時,這一點才能實現。


:如果孩子在餵布娃娃吃飯,不要評論布娃娃在吃什麼,而是變成這個布娃娃,像她那樣說話。說:「還要雞翅,還要雞翅!」或者「不要雞翅,不要雞翅!」還可以說:「不餓!現在想睡覺!」你成為布玩具,才能幫助孩子與你互動。


03、感到尷尬或者進退兩難


有些父母很難參與假扮遊戲,因為他們覺得這很傻或者他們缺少想像力。只有了解到假扮遊戲的重要性,你才會知道這並不愚蠢。至於想像力,讓孩子來做好了。你要做的就是和孩子一起玩,並尋找可以加入新要素的機會。


如果你不擅長假扮遊戲,那就多做練習!這不應該成為你迴避遊戲或者讓其他人來代替的藉口。孩子需要你的幫助來發展自己的情緒感受,表達她對世界的看法。


04、重複相同的事


有發展障礙的孩子最喜歡的事情莫過於一遍遍地重複相同的事情。少量的重複沒有關係,但是如果重複過多,就必須用點技巧改變這些他已經習以為常的方式。


如果孩子喜歡玩書中或者動畫片中的遊戲,那就跟他一起來玩。堅持你扮演的角色,不過也可以稍微偏離原來熟悉的故事情節,激發孩子用不同的方式玩遊戲。

05、以機械或者緩慢的方式說話


人們在和有嚴重障礙的孩子說話時,會忍不住很慢,似乎這樣孩子才容易接受。事實上,語速緩慢、表達機械,會比用正常的語速和抑揚頓挫的語調說話更讓孩子感到費解。而且孩子將來說話也會表現得機械呆板。你真正的目標是幫助孩子以自然且充滿感情的方式說話。


所以,正常說話即可,使用簡單的詞彙和簡短的語句,而不是故意放慢速度、聲調機械呆板。


06、鼓勵背誦式的學習


有些有發展障礙的孩子在學會說話後,會表現出驚人的記憶力。他們能不假思索地背出字母表、數字、地鐵站名、汽車名字以及其他大量的信息。父母也經常鼓勵孩子向外人展示這樣的能力。但是這種學習是機械背誦的,強化了孩子向機械背誦學習發展的趨勢。如果繼續過分鼓勵這種趨勢,會影響孩子剛剛自發形成的語言以及互動的能力。


所以父母應該儘量避免孩子出現背誦的趨勢。如果孩子能記住很多的數字或字母,並反覆不停地背誦,就讓他隨便說一個,可以用一個布娃娃和他說:「我喜歡M。你喜歡哪個字母呢?」儘量把這種背誦轉換為雙向的溝通。


相信看完今天的內容,家長們就應該知道在遊戲過程中應該如何說和如何做來最大化地發展孩子的想像力了吧,但需要注意的是,對於有發展障礙的孩子,一定要在孩子能夠完成許多溝通循環時,才能帶他進行假扮遊戲的階段哦!

~END~

--------------------參考文獻--------------------

[美] 斯坦利·格林斯潘(Stanley I. Greenspan,M.D.),塞蕾娜·維爾德(Serana Wieder Ph.D.),羅賓·西蒙斯(Robin Simons) 著.特殊需要兒童智力和情緒發展指南[M].趙瑾娜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4.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私信刪除

相關焦點

  • 6種扼殺孩子想像力的行為,你做過幾種?
    在往期的推文中《想提升孩子的思維能力?千萬別忽視「假扮遊戲」!》我們介紹過如何引導有發展障礙的孩子學會「假扮」。後來發現,有的家長在遊戲過程中經常用自己的思維來規定孩子的想像力,導致孩子沒有自己的想法。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扼殺孩子想像力的6種行為,家長們快來瞅瞅~ 01、過度引導
  • 父母四種行為,正在扼殺孩子想像力
    我們都知道,在人的智力活動中,想像力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很多創造性事物的源頭都是來自於想像力。但在很多父母眼裡,孩子的不正常行為都被視為不良習慣,要改掉。 殊不知,這正在一步一步扼殺孩子的想像力。但通常父母沒有意識,對自己的行為不自知,下面是常見的幾種: 1、知識比想像力重要。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這樣一個認知,知識是萬能的。
  • 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哪些行為會扼殺孩子的想像力?
    每個孩子都有著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只不過在不同家長的引導教育下,有些孩子始終能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而有些孩子的想像力,則可能在無意中被家長扼殺了,沒有想像力,何來創造力?在一定程度上,家長的某些做法,可能是在扼殺孩子的智力發展。
  • 別再扼殺孩子的想像力!這三種行為,不要再做了
    前段時間,看到過黃磊老師發過的一篇微博,講述了小女兒妹妹的趣事兒:「妹妹人兒跟她姐姐說,她要趁她姐姐睡著的時候在她姐姐頭上鑽一個洞,然後她爬進去,這樣,將來有一天她的姐姐生寶寶的時候,她就可以做她姐姐的女兒了……小孩的幻想又奇妙又嚇人。」
  • 父母要注意:這3種行為會扼殺孩子的交往能力,你還在做嗎?
    父母要注意:這3種行為會扼殺孩子的交往能力,你還在做嗎?據一項調查研究顯示:在最希望孩子獲得的能力裡,超過七成的家長選擇了自信和溝通能力。這兩者都是有利於孩子終身學習的社會能力。但是在現實環境中,許多家長仍按照自己的理念為孩子創設出自己心中的成長模式,殊不知卻違背了孩子自然成長的規律,從而引發了越來越多的兒童心理和社會交往的問題。其實,要培養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家長也不要太著急,既不要過度保護,也不要不管不顧孩子的想法為他們做好事情。 在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時,父母有哪些錯誤的行為呢?
  • 這10種行為,可能正在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作為父母的你做過幾種?
    這位媽媽可能心情非常的不好或者很累需要休息,不過孩子總歸是孩子,他沒有長大,所以不懂事。其實,退一萬步講,現在的我們,誰不是在負重前行呢?著名教育家葉瀾老師指出:「如果不對這些傷害孩子的行為加以避免,會極大地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今天,彩彩關於傷害孩子自尊心的問題和大家探討一下,這10種行為,可能正在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作為父母的你有過幾種?
  • 聰明的父母,不會太早扼殺孩子的想像力
    爸爸的這個粗暴行為可能就是讓孩子失去了成為一個作家的夢,失去了對生活該有的熱情和想像。想像力是生活的源泉和動力。《小王子》一書中也寫道的:「大人建議我最好別再畫大蟒蛇,不管是肚皮敞開的還是肚皮閉上的,我應該專心學習地理、歷史、數學和語文。在六歲那年,我放棄了成為大畫家的志向。」
  • 這3種行為扼殺了孩子的求知慾,通向成功的鑰匙,需要好好保護
    但是現實中很多家長的行為卻扼殺了孩子的求知慾,當然大多數爸爸媽媽都並非故意為之,有時候反而是想促進孩子學習卻弄巧成拙。 那麼家長們有哪些磨滅孩子求知慾的行為呢?
  • 父母的幾種行為看似正常,可能正悄悄「毀」娃人生,早改為好
    這種看似不起眼的行為,其實非常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如果您在教育中存在以下幾種行為,趕緊改,不然影響孩子的一生。父母的幾種行為可能「害」了娃1、 剝奪孩子的選擇權太多家長習慣於把「選擇權」牢牢握在自己手中,為小孩「規劃」生活和學習,逼著孩子做他們內心並不情願的事情,這不僅在扼殺孩子的天賦,更是毀孩子的前途,一味地包辦孩子的一切,只會限制他們的發展,使其將來很難有所作為。
  • 萌娃寫「雨」字寫成天氣預報:小心你的反應正在扼殺孩子的想像力
    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哈佛大學一位心理學教授曾做過一個實驗,找一群0-10歲的孩子進行測試。結果發現,1歲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竟然高達96%。不過這種情況隨著年齡的增加,在7歲上學的時候急轉直下。
  • 扼殺孩子的想像力,原來這麼簡單
    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和家長觀念的逐漸變化,我們開始有了「保護孩子想像力」的意識,也越來越珍惜孩子這種與生俱來的財富。可是,我們真的知道應該怎麼做才能真正保護孩子的想像力嗎?接下來這個場景,也許在你的生活中也出現過哦~休息日,爸爸媽媽難得在家裡陪陪孩子,孩子開心極了!說想要把爸爸媽媽陪自己玩的場景畫下來。興衝衝拿出紙和畫筆以後,孩子突然犯了難,要怎麼畫呢?眼看著孩子的心情從興奮變成低落,媽媽不忍心了,拿出一家三口的合照給孩子參考。
  • 想像力排名倒數第一 誰扼殺了中國孩子的想像力?
    「中國孩子的創造力被傳統教育扼殺了。」  教育原因:  「規定」太多扼殺想像力  廣東省家庭教育研究會理事黃玉華認為,如今青少年想像力、創造力水平較低的現象,家庭教育要負上一定責任。「我們很多孩子,一出生人生之路便被安排好了,也不管它是否符合孩子天性及興趣,其實應該讓孩子順其自然地發展自己。」
  • 孩子太活躍不好?這幾種行為,是智商高的表現,你家孩子佔了幾種
    首先說明,我並不是什麼專家,只是帶過幾屆孩子的一個老師,經常和孩子們打交道,對他們也算是比較了解。在我們班上,活躍調皮的孩子也不在少數,也有很多家長來問我該怎麼辦。我只是告訴他們,不要只是單純看到這一面,沒事的時候不妨可以多觀察一下自己家的孩子,你會發現,你之前所認為的活躍其實是高智商的另一種表現。多動好動活潑。
  • 是誰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想像力?
    大家想過沒有,有些孩子在幼兒園和小學階段表現的特別聰明,而且成績也不錯,可是到了小學高年級,初中,高中階段還有很多孩子,他們到了高年級,父母苦於孩子對什麼都不感興趣,用什麼方法來激勵他們都不會滿足,爸爸媽媽們逼急了,就問他們:你到底想怎麼樣?「我想讓你離我遠一點。」當我們與孩子溝通出現障礙時,我們只是在想,是他們的青春期在搞鬼,我們說什麼也想不到,孩子在小的時候,我們做了很多扼殺他們學習能力的事情。導致他們長大以後,對學習不感興趣,在學習中,無法克服一個個的障礙,無法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
  • 「媽媽,你看蝴蝶」,「不,這是樹葉」,父母扼殺了孩子的想像力
    原因是他們扼殺了自己女兒伊迪絲的想像力。這位母親在法庭上聲淚俱下地說:沒認識「O」以前,女兒能把「O」想像成太陽、雞蛋、籃球等圓形的東西,但認識「O」以後,孩子喪失了這種聯想和想像的能力。結果很意外,這位捍衛自己女兒想像力的媽媽贏得了最終的勝利。你可能會產生疑問,想像力這麼重要嗎?是的,很重要。愛因斯坦曾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像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
  • 80%的家長這樣的話嚴重扼殺了孩子的想像力
    ;不要瞎胡想""你不要異想天開了"……就是這樣的訓斥把孩子的想像力扼殺了。孩子本來是充滿童真、充滿童趣、富於幻想的,他們想做的事情應該有很多。但是,現在的孩子離他們的夢想卻是那麼的遙遠。
  • 父母的8種行為,最傷害孩子,尤其是第一個,你做過幾個?
    父母,都深愛自己的孩子。父母願意為孩子付出一切,甚至是生命。可是,很多時候,父母徐所想「表達的愛」事與願違。父母的一些行為,會在無形中給孩子帶來傷害,不利於孩子成長。尤其是,下面這8種行為,最傷害孩子,趕快看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 有這3種「怪癖」的孩子,往往代表高智商,家長不要隨意扼殺
    其實觀察孩子的一些小動作就可以知道。可是這些小動作往往都會被家長扼殺在搖籃中。所以各位家長一定要仔細觀察。其實關於這些小工作,很多家長不會去考慮原因,更多的是直接的去糾正孩子,不要這樣,因為這些看起來奇怪的行為會顯得有些突兀,但是正是這些奇怪的行為,才是孩子高智商的表現。
  • 誰拿走了孩子的想像力?聰明的媽媽,從不去扼殺孩子做夢的權力
    看到答案後,我們這些想像力枯竭的大人,紛紛感嘆:「真是越長大越沒有想像力了」。一、聰明的父母,從不扼殺孩子做夢的權力女兒小米是「鬼馬精靈」的孩子,想法往往天馬行空。有次帶女兒去公園玩,女兒一會兒對著樹喊姐姐好,一會兒喊哥哥好,家人好奇地問原因,原來女兒覺得大樹有性別,樹葉是頭髮,柳樹是女孩,楊樹是男孩。
  • 寶寶變聰明的幾種行為表現,第一個常被家長制止,這樣做巧增智商
    執筆:明珠定稿:蘇子後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家孩子機靈聰明,其實,孩子是否聰明是有跡可循的,在幼兒的發育過程中,他們的某些行為表現都暗指在變聰明,作為父母一定要擦亮眼睛看清楚,不要扼殺寶寶的「天賦」。孩子的幾種行為表現,暗指智商高當幼兒身體發育到一定階段,就會有相對應的心理狀態和行為產生,當孩子有如下表現時,父母要暗自竊喜咯,寶寶是在努力提升智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