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是丹麥童話作家,被譽為「世界兒童文學的太陽」。
丹麥作家勃蘭兌斯說:安徒生多麼幸福啊!哪個作家有他那麼多讀者?……他的童話是用我們的方式寫的並且為我們一直閱讀著的書……成千上萬孩子擠在燈光下讀他的書。他們像一簇簇盛開的花朵,紅紅的臉蛋、捲曲的頭髮的小孩子們,蛋黃頭髮的丹麥孩子們,結結實實的英國姑娘們,黑眼睛的印度女孩子們——不論有錢人家的或窮苦人家的——都在拼讀、朗讀、聽別人誦讀他的童話。
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一個豆莢裡的五粒豆》《皇帝的新裝》早已被選入教材。不管教材經過多次修訂,而他的作品仍然保留著。
一、可謂「外國名著」。安徒生是丹麥作家,在人教版教材裡,多次都有他的童話作品《賣火柴的小女孩》。那時,教師與學生共同閱讀此篇童話,收穫至少有兩點。其一、對兩個幸福含義的理解。賣火柴的小女孩生活在那個年代,沒有幸福!有的是痛苦、飢餓、寒冷、孤獨,所以,她要尋找、追求幸福。當幸福被帶上引號的時候,賣火柴的小女孩只能得到現實中的「幸福」了。其二、文章採用虛實結合的寫作方法。通過這些對比,把「賣火柴的小女孩」送入幻想世界,引出殘酷現實。兩者結合起來體現了作品的閱讀價值。
二、可謂「童話王國」。《賣火柴的小女孩》從人教版六年級的「外國名著」專題調到部編版三年級的「童話王國」專題。通過落實單元的語文要素,實施策略閱讀。更顯童話的魅力,單元導讀告訴我們,童話是具有豐富的想像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幻想在於一次次擦燃火柴,想像溫暖、溫飽、幸福,而又一次次滅掉的火柴,還原痛苦、飢餓、寒冷、孤獨的現實。作品能夠通過五次之多的想像,想像還不夠豐富的嗎?
三、可謂「經典融文」。《賣火柴的小女孩》不僅具有童話作品的特質,而且也是「經典融文」。賣火柴的小女孩作為主人公,置入故事之中,可以抓環境描寫:「天冷極了,下著雪,又快黑了。這是一年的最後一天——大年夜。」還可以抓住人物的細節描寫:「小女孩只好赤著腳走,一雙小腳凍得紅一塊青一塊的。」正是作者把外貌、動作、環境和一些細節融為一體進行描寫,讓我們讀來,真真切切感受到小女孩如此的可憐。
四、可謂「經典例文」。《賣火柴的小女孩》發表於1846年。既它之後的1853年,安徒生又一篇童話《一個豆莢裡的五粒豆》問世。此文又一次次通過豐富的想像,不是一次,而是多次把五粒豆子的經歷表現出來,讚嘆生活,描寫五粒豆子不同的方面,特別是第五粒豆子的事情,讓人感動,讓人敬佩。
突出豐富的想像,成為童話的最大亮點。不僅成為安徒生自己作品的先例,而且也成為後童話作家的典型範例。呂麗娜的童話作品《螞蟻尼尼的狂歡節之夜》堪稱後例,在五次想像的基礎有了六次想像,實在是夠豐富的了。
王超群的童話《奔跑的豌豆》,湯素蘭的作品《紅葉的旅行》,一看這些文章題目中的字眼,沒有豐富的想像能行嗎?
豐富自己的想像世界,可以閱讀《語文主題學習叢書》中「遊歷童話王國」專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