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教材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它通過雙線組元、要素螺旋上升,持續培養學生理解和感受語言的能力,提取信息、理解課文的能力,複述能力,預測和推斷能力等。
部編版教材單獨安排有策略單元,三年級上冊的「預測」,四年級上冊的「提問」,五年級上冊的「提高閱讀速度」,六年級上冊的「有目的地讀書」。
「提高閱讀速度」是部編版教材中特意編排的。提高閱讀速度,並不是一般意義的「讀得快」,而是針對一篇文章而言,能夠快速抓住文章所要表達的主旨,找到自己所要提取的信息,進而完成閱讀任務,提高閱讀效率,所以稱之為「閱讀策略」。
「提高閱讀速度」單元四篇課文建構了一個閱讀體系:《搭石》《將相和》《什麼比獵豹的速度更快》和《冀中的地道戰》。
《搭石》截取了農村生活中幾個平凡而極具畫面感的場景,以質樸的語言、優美的意境,讓讀者感受到人間醇厚的情誼。
閱讀策略就在教材提出的閱讀提示:「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記下所用的時間。讀的時候集中注意力。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遇到不懂的詞語不要停下來,不回讀。」這裡面,跟過去的學習提示「默讀課文」不同的是「用較快的速度默讀」。怎樣才能「較快」?提示中這樣表述:「集中注意力、不停下來、不回讀」。這是提高閱讀速度的最基本的要求。提高閱讀速度不是速讀,而是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提高速度。遇到生僻的只要不影響讀下去讀懂文章主要所寫內容的詞語,直接忽略,讀不懂的句子,也不停下來細細思考,也不再去讀上文,而且,即使讀完了還沒完全理解,也不去回讀。策略概要:《搭石》——集中注意力,不回讀。
《將相和》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相關內容改變的,續寫了「完璧歸趙」「澠池會面」「負荊請罪」三個故事,刻畫了藺相如和廉頗兩個鮮活的人物形象。閱讀本文重點指導連詞成句地讀,學習掃讀,擴大閱讀視域。指導學生閱讀的時候還要運用適當的方法,默讀時,關注並勾畫有關文章主要內容的關鍵詞句,關注並勾畫出事情六要素的關鍵詞句,關注展現人物特點的關鍵性詞句等。策略概要:《將相和》——連詞成句地讀,關注主要內容等。
《什麼比獵豹的速度更快》作者運用作比較、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對事物的速度進行說明,而且全文都是後一種事物的速度比前一種事物的速度快,形成了有規律的篇章結構。你看,學生在讀完前兩段後就會有這個感覺:下一段應該講的是什麼比獵豹或者鴕鳥的速度快,如果了解了課文表達上的這一特點,孩學生自然而然就會抓住關鍵詞句閱讀。閱讀時,要求藉助關鍵(形成規律)詞句,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策略概要:《什麼比獵豹的速度更快》——藉助關鍵詞句讀。
《冀中的地道戰》記敘了冀中地道戰的產生和作用,地道的結構特點,以及地道戰在我國抗日戰爭史上創造的奇蹟,歌頌了我國人民無窮無盡的智慧和力量。閱讀時,則要求「帶著問題,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其實學生在看到課題的時候就會思考:冀中指的是哪裡?什麼是地道戰?地道戰有什麼作用?學生有了明確的目標,就會尋讀答案,根據目標篩選想知道的內容,也就弄懂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策略概要:《冀中的地道戰》——帶著問題讀。
教材的閱讀體系是完整的,閱讀策略螺旋上升的。單看教材的編排,到了最後一篇課文才明確了「帶著問題讀」,其實,在《搭石》開始,就應該有閱讀期待或者要質疑的問題。比如讀了題目或者開頭的概括性文字,就會有一些期待,就是「要了解的事物——是什麼、什麼樣子、寫了有關事物的什麼內容,要說明什麼?」等等。
學生經歷了第二學段閱讀策略的實施過程,應該對讀什麼文章去了解一些什麼,有了一些「思維定式」,尤其是經歷了過去三年級的「預測」,四年級的「提問」等基本的閱讀策略實施和實踐的體驗,學生再讀課文,即使教材沒有「提出來」,可是,學生已經有這樣的意識和能力了。
建構教材與叢書的閱讀體系,實施策略閱讀。與本單元教材配套的《語文主題學習叢書》是五上2《科學衝浪》中的「專題閱讀」,可分為「範文閱讀」「組文閱讀」「自由閱讀」三個板塊。
「範文閱讀」中的文章與教材課文建構新的閱讀體系分別是:《搭石》集中注意力,不回讀,可連結閱讀《草根志願者》;《將相和》連詞成句地讀,關注主要內容,可連結閱讀《管鮑之交》《刎頸之交》。《什麼比獵豹的速度更快》藉助關鍵詞句讀,可連結閱讀《人類的腳步》。《冀中的地道戰》帶著問題讀,可連結閱讀《最難走的路》。叢書文章分別對應教材中的四篇課文,以旁批的方式,與每課要學習的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建構起閱讀體系,幫助學生實施策略閱讀。
「組文閱讀」中的文章分別是:《奇妙的克隆》《機器人的「智慧」》《小行星來的大力士》《兩百年後的世界》圍繞本單元的語文要素,綜合設計了三個閱讀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對比閱讀中進一步靈活運用本單元學到的方法。
「自由閱讀」中的文章分別是:《走在路上》《信陵君竊符救趙》《一個獵人和北極熊的不解之緣(節選)》《在北極村遇見你》《帶上你的眼睛(節選)》《珍藏》體裁多樣,內容豐富,學生可根據所學方法自由閱讀,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形成一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