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善· 心寬 · 心正 · 心安

2021-01-09 情感研究所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感悟人生,ID:samick521】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善良是養生的一大營養素

一個人行善事

能經常幫助弱者

使他人擺脫困境

心中必會湧起欣慰之感

一個樂善好施的人

心理會處於最佳狀態

這樣的人大多健康長壽

心寬,意味著對外在世界的相容

也意味著內在世界開放

表明自己與周邊世界相處和諧

寬厚多恕地對人對事

是健康品質和高尚素質的表現

也是防治心理性疾病的最佳良方

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

只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做人

你就能吃得香、睡得穩

相反,貪心太大,私慾無邊

整天讓它牽著鼻子走

使你迷惘、狂妄、喪失理智

就不可能生活得自由自在

內心的平靜

是心靈深處的舒適和自在

不思聲色、不思勝負

不思得失、不思榮辱

心無煩惱、形無勞倦

在繁忙浮躁和充滿誘惑的塵世紛擾下

真正做到恬然不動其心

當一個人內心安祥的時候

沒有憂愁沒有煩惱

沒有恐懼沒有牽掛

這種感覺是非常美好的

一顆平常心

永遠讓自己處於平和狀態

自然也就不會使自己的情緒

受到很大的影響

心誠待人

才會獲得別人的信任

如果疑心太重或缺乏誠意

大家彼此戒備,疑神疑鬼

人與人之間沒有了真心的歡笑

你有誠心也就擁有了朋友

就可以訴說心中的不快

排遣不良情緒,緩解生活壓力

人生的旅程

不可能一帆風順

坎坷、曲折是避免不了的

只有保持快樂的心境

才能夠獲得戰勝困難的勇氣

坦然地面對困難的挑戰

笑對人生,就會化憂為樂

追尋快樂,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相關焦點

  • 王陽明: 心寬皆是路, 心安即是家
    寬容不是縱容,而是與人為善。 寬以待人,柔能克刖,英雄莫敵。與暴力相較,善的東西,雖柔軟,卻更有力量。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說:「人格成熟的重要標誌:寬容、忍讓、和善。 」陽明心學裡也說要修心,要寬容。寬容既指寬容他人,也指寬容自己。
  • 王陽明:想讓自己心安,保持一顆清淨的心
    這句話的也就是說:無善無惡是靜態時候的一些表現,有善有惡是氣動時候的表現。所有事情所有表現都在自己一念之間,如果你自己內心飄然不定,茫然不知所措,甚至你連自己最根本的內心你都無法看清,那麼你怎麼能分辨是非呢?你怎麼能分辨你所做出來的事情是對還是錯,是善還是惡呢?
  • 做人,高在忍,貴在讓,心在善!
    做人,高在忍,貴在讓,心在善,人生路上,別總是斤斤計較苦惱不斷,別總是背負一身煩惱無處解憂愁,人生百年,何不看開一點,心淡一點,寬容一點,善良一點。做人,忍一時之氣,免百日之憂,低頭是智慧,抬頭是勇氣。做事,讓一步之路,天寬地寬人心寬,以退為進,海闊天空。
  • 心寬似海,百福皆來(寫的真好)
    每天原諒所有的人與事,不但能讓心胸變得寬闊大度,還能讓心安然於時光歲月的最深處,也便於每天可以輕鬆自如地走路。生活的本意就是開心幸福,如果違背了本意,就應該放下,御掉心裡的包袱,千萬別帶著枷鎖讓生命忍受與承受太多的疾苦。心若放寬,四處看見的都會是春天。
  • 人過五十,心閒、心靜、心安,是最大的福氣
    如何能做到心閒? 心閒,意思是指放下。 人嘛,活到簡單了,就是活到極致了。當你簡單從容了,你的心,自然就閒下來了,不去花費過多心思,想一些沒必要的東西,人就不會有壓力,不會有負擔。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生好時節。
  • 做人,心要善,善良之人天必佑
    昧良心的事做多了,即使得到家產萬貫,也會過得心不安,活得不幸福!人活在世上,如果沒有良心,再美的外表也掩蓋不住內心的骯髒,就會被人鄙視,活得心不安寧。講良心,盡本分,做得規矩,行得端正,才不會為做過的事後悔,也不為將來的事擔憂。心不善,人不正,大富大貴沒有用,心奸詐,人狡猾,多行不義必自斃。
  • 若不是心寬似海,哪來的風平浪靜!(精闢)
    心寬一寸,路寬一丈。若不是心寬似海,哪有人生風平浪靜。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靈。倘若心中住著一片海,那人必定是深邃且穩重,透著成熟自信的光芒,不過分親暱,也不刻意疏離,一言一行皆自在,總能給人一種舒服的感覺,如海風習習,溫潤清雅。不是世界選擇了你,是你選擇了這個世界;更不是命運給了你怎樣一種生活,是你為自己選擇了哪種生活。
  • 色身隨順世間 心地清淨無染
    華嚴慈行童女章最後十段,主要講菩提心: 菩提心相、菩提心所從生、菩提心助道,諸願諸行,出離相,清淨相,解脫相,念力清淨,自心清淨等陀羅尼總持法門。發心是什麼樣子?發心來聽經,這是發心相。開始有點覺悟,覺悟到人生有一個終極的目標,開始追求,這個叫發心。一個人發心進佛某 門,動機不一樣,會有錯誤的,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他進入佛門後,能不能引導進入正確的方向,或停留在那一個只要出錢,或只要不吵不好了,這個不叫發心。他追求人生理想目標的時候,都叫發心。
  • 時常讓自己的心保持清靜
    在生活中,如果想要自己心安,就要保持一顆安然清靜的心。而要保持自己的內心清靜,就要心有處安放,有處安放我們的心,心自然就會清靜了。能夠保持自己的內心,不被那些身外之物所左右、所染,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 一個人的心不善,人不正,即使大富大貴也沒有什麼用!
    人若不善,心若不正,就算豪富大貴, 也沒人在意。坐擁豪宅,不如品格正直,手握勢力,不迭心存善念。善心,是搶不走的上風,品格,是花不完的財產。心善之人,不會喪盡天良,品正之人,不會出爾反爾。不要認為仁慈沒有效,不要認為品正不值錢,仁慈,是給本身積贊的福氣,品正,是給本身開拓的後路。民氣向善,能力無禍無災,操行正直,能力受人敬佩。
  • 心若無旁騖,何處惹塵埃
    若想在喧囂中去煩擾,得安寧,不懼怕,必要將一顆心,修煉得如大海一般寬廣,如菩提一般寧靜,如山巒一般堅挺。- 01 -心有多寬,路有多寬心寬路自寬。吳剛說:「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心胸寬廣的人,大度豁達,很少計較,處處為他人著想,自然容易廣交天下。即便腳下只是一條狹窄的小路,也能將其走出萬丈光芒來。反之,心胸狹窄的人,自私算計,分毫都要同人計較,凡事總是先考慮自己,腳下的路自然會越走越窄。
  • 發慈悲心,廣結善緣讓善循環
    佛法說「心淨則國土淨」,實在世界要和平,唯有心和平了。要擺平自己的這顆心,的確不容易,尤其當惡業來襲的時候,我們總是怪這怪那,把自己當成「單純的」、「單向的」受害者,很難反省到自己平日的所作所為,以及應該防微杜漸的心念,還有那些隱藏在人類社會背後的發展價值觀,現在環境惡化成這樣,跟社會集體的那些價值觀有關聯。
  • 心若無旁鶩,何處惹塵埃
    若想在喧囂中去煩擾,得安寧,不懼怕,必要將一顆心,修煉得如同大海一般寬廣,如菩提一般寧靜,如山巒一般堅挺。心有多寬,路有多寬心寬路自寬。吳剛說: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心胸寬廣的人,大度豁達,很少計較,處處為他人著想,自然容易廣交天下。即便腳下只是一條狹窄的小路,也能將其走出萬丈光芒來。
  • 弘新開示:學佛妙悟真妙心
    「學佛妙悟真妙心 」 弘新學佛妙悟真妙心。能夠把個人狂躁的心安下來,確實需要禪定的功夫,需要腳踏實地。什麼時候這個人不再浮和躁的時候,就開始進入了真正的修行軌道。浮是飄,躁是急躁。修行這一塊,練功不求功功在其中,練功求功反無功,道在自然中。你在練習的時候,如果帶著一顆有求的心去做,就是一種夾雜,這種夾雜會讓你備受辛苦。
  • 心的覺察,心的成長
    善與惡的分別,不在於外在形象的好壞,也不看外在物質是否貴重,而是決定於內心的動機,即心念的造作非常重要。C=心念。這個世界上能跟「光速」媲美的估計只有你的「心念」了。「心念」即你的「初心」,即「因」;你的行動和際遇是「緣」;而最終呈現出來的才是「果」。
  • 10句話 越看心越寬!
    寬 心人活著,沒必要凡事都爭個明白。水至清則無魚,人至清則無朋。跟家人爭,爭贏了,親情沒了;跟愛人爭,爭贏了,感情淡了;跟朋友爭,爭贏了,情義沒了。爭的是理,輸的是情,傷的是自己。黑是黑,白是白,讓時間去證明。放下自己的固執己見,寬心做人,捨得做事,贏的是整個人生;多一份平和,多一點溫暖,生活才有陽光。
  • 心存他人
    雖然家長們普遍羨慕學霸,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學霸,但是大家其實更喜歡的是內在品質好的學霸,學習又好,又與人為善、心存他人。一個人在牛氣,在金光閃閃,如果不能利及他人,頂多能得到些羨慕與仰視,不會贏得他人心的。而事實上,真正的牛人,頂級的牛人,都是心存他人的,比如賈伯斯,比如任正非,比如張小龍。
  •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心可靜,方可應對外界一切。「聖人之道,吾性自如。」悟到人的本質「良知」,精神面貌會蛻變。那如何修習心靜和良知呢? 靜心、致良知是王陽明心學的精髓之一。讀懂王陽明心學,修習人生哲學,你就能掌握自己的內心世界而立於不敗之地。
  • 佛教,心的遞增:慚愧心、慈悲心、菩提心
    慚愧是組合詞,「慚」是覺得自己德行不夠,常懷慚念而生善;「愧」是怕自己作惡受人譏評,常生愧心而止惡,就是有了羞恥心。慚愧心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的呢?我們為什麼會有慚愧心?是因為我們的佛性起了作用,意識到自己做了有悖常理的事情!慚愧心的基礎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很多人內心都會有善的力量,因此就會不斷提醒自己,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 也說修行中的尋師訪道,全在清淨心
    當然所接之人要有善根基礎的,如徒弟道心不生,凡心不死,欲望不減,已然是難度的。對於基礎好的,給功的結果,相當於直接成就命功基礎,經脈全通,深入各種三昧定境,乃至神通自顯。當然,命功還需性功悟性來配合,才能顯發所有的功德受用,性功之智慧也不是他人所能完全給予,具緣師傅最多給予啟發和引導,悟道之成還在自己的參悟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