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修行中的尋師訪道,全在清淨心

2020-12-22 普明正道

何為訪道?

先來說說道家的事跡,在上古時代的中間一段無佛出世的時期,確實有一些世外仙人常居此世界,如廣成子一脈,其法脈傳承秘授極為宏大,凡是具有殊勝的師徒緣分,可以直接授功,當下度化,這種方式與三豐祖師度沈萬三成仙相類似。當然所接之人要有善根基礎的,如徒弟道心不生,凡心不死,欲望不減,已然是難度的。對於基礎好的,給功的結果,相當於直接成就命功基礎,經脈全通,深入各種三昧定境,乃至神通自顯。當然,命功還需性功悟性來配合,才能顯發所有的功德受用,性功之智慧也不是他人所能完全給予,具緣師傅最多給予啟發和引導,悟道之成還在自己的參悟之力。

話說回來,實際的訪道中如此直接成就的事跡不會太多,特別是末法根基的時代,別說能否遇到這種勝緣,就連能放下俗情,真心出去訪道的人也不會太多,大都離不開紅塵牽掛,人間俗事,五欲紛勞。或是在家人能攝心為戒,把兒女私情從心中完全放下的並不多。修仙離生死得解脫本來就在一個隱字,除非是發大心大願的人,願做菩薩人,行菩薩道,常與眾生相依伴,在惡世凡塵中不懼苦難病痛生死,在逆境中無怨無悔的度化有緣,這種人自然不多,根基也不是一般人可比,像祖師級別一樣的慧根,屬於大根基之列。

大多數還是像我們這樣根基不是很高的人,就需要給自己創造一個適合修行的環境,乃至尋覓一個合適的法門,以及對機的師傅來薰習修證,這就需要求善知識來指導,去訪道,去參訪,這既是向道之心,也是成就之本。如果沒有初發心之真實修行志向,沒有宏大的目標,肯定走不出第一步,也無法走向成功的彼岸。其實以我的覺知來講,訪道可以分兩種,一種是主動訪道,一種是被動訪道。主動訪道比較辛苦,要四處走動,乃至深入古寺深山,來回求索,說是訪道,其實與磨練心性信心差不多,歷經千難萬苦,得來的成果自然隨著自身基礎的牢靠而不俗,成就也非凡,因是直接面見真師明道,耳提面授,加持殊勝故。而被動訪道就是安住一處,默默培基,靜等佳緣,直到此處緣分盡時,再安居別處,依然是如前行持,直到緣遇真師,如此較不辛苦,屬於不急不慢的心態,以逸代勞的方式來訪道。

不管是主動訪道還是被動訪道,想要確認是否遇到有緣,以我的經驗來講,只有一個感受,那就是-----心安。講到心安,必須講一下聖人的加持力,在佛經中講到一些惡人,煩惱之人,在未曾遇見佛陀以前,都是窮兇極惡,煩惱難擋,但是一旦靠近佛陀,面睹聖容,當下被佛陀之氣質感化,被完滿的三十二相所吸引,被佛之氣場所融化,當下噁心,惱心,紛爭心等不良情緒,突然熄滅無影,情不自禁地拜倒在佛陀面前,自然合掌禮敬,正所謂有緣之中,自有感化,對根對機。若是無緣,縱是遇見,也如同陌路,毫無感覺,故也有像佛陀也度不了的人的典故發生。故說心安很重要,在訪道中能遇見一見如故,能讓你狂心頓息,心生悲戚,如歸家一樣心安覺受的人,多半不會差到哪去。

當然訪道之中,還有一些不是直接遇見的緣分,而是通過他人間接指引來遇見緣分。然,不管是直接還是間接,都會遇到各種大跌眼鏡的人,甚至於遇到表面上如同乞丐,瘋子,老弱病殘等衰敗像,煩惱像,苦痛像,無非是聖人考驗學人德行,觀察學人分別心之淺深,若是通過考驗,必定出言給你指明方向,指出某處有何真師明道,這時若是信得過,見得了,多半不差。

相關焦點

  • 修行:如何生清淨心?
    我們要如何來生出清淨心呢?釋迦摩尼佛說,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言辭簡潔優美,直指人心。感悟經典的過程,就好像是人在黑暗中,遠方有極為明亮的星星在指引著方向。修行的意義是為了讓個人最終體悟實相,也可以把實相稱之為如來本性、本心。其實本心一直都在,因為有本心的存在,我們才可以去覺察世間的種種。但是這個本心是極為特別的存在,它並非眼、耳、鼻、身、意所能認識的,它不在身體內也不在身體外。
  • 淨空法師:淨宗的修行著重清淨心;清淨心現前,等同大徹大悟了
    世出世間一切法雖不能說是完全通達,比起我們一般凡夫,他通達的就夠用了、夠多的了。比菩薩比不上,比我們凡夫那有餘了。《大乘義章》裡面給我們解釋什麼叫真實,「法絕情妄為真實」。法是一切萬法,世出世間一切法,凡夫二乘在一切法裡面,會生起妄想分別執著,這就不真實;如果在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不生妄想分別執著,這叫真實。真實慧實際上就是清淨心。
  • 【連載】清淨道論·導讀
    學習<<清淨道論>>就可通達佛法,清楚禪修的各種技巧,確認持戒、修止、修觀的分際與升進,可以破除修習止觀的障礙。既可選定適合自己個性的修行法門,也懂得如何選擇、親近禪師,它也可以當作禪師的教學手冊。禪修,而沒有受用<<清淨道論>>之類的修行教導,真是可惜。戒學的部分未提示教團運作的原理,覺音尊者或許另有安排,但對有心建立清淨教團的人可說是美中不足。
  • 佛性不是修行才有的,持戒就是守志,這念心清淨自在,道就現前了
    「道」,有正道、邪道、大道、旁門左道,這裡指的不是邪道、小道、旁門左道,而是至道。「至道」就是至高無上的道、就是佛道。受持五戒屬於人道,力行十善屬於天道;契悟了四諦、十二因緣,並依之修行,就是聲聞道、緣覺道;實踐六波羅蜜,就是菩薩道。然而,這些文字都不是至道。什麼才是至道?
  • 阿姜查尊者 | 從修行中得到的了解能帶來舍離與斷除
    ,但真正從研究理論中得到的了解,和從修行中得到的,大不相同。 從修行中得到的了解能帶來舍離與斷除,直到完全舍離為止――我們在思惟中所堅持的。若貪慾與瞋怒在心中生起,我們不會漠不關心,或丟下它們不管,而是正視它們,觀察它們如何生起與從何而來。接著思惟,看看它們如何與我們對立。我們清楚地看見它們,並了解自己是藉由相信與追逐它們,因而陷入困境。這種了解,除了在自己的清淨心之中,無法從其它地方獲得。
  • 清淨心的狀態是這樣?
    覺醒狀態下,透過念佛時刻覺察自我妄想,覺察外界一切幹擾起現行的時候,內心立刻就能夠起「觀照」,這個過程本身,也是在「守護」與自性相應的清淨心的過程,這才是真正的修行過程。「清淨心」是在沒有主流功德回向的情況下形成的「空我」狀態,雖然有「思想」,但是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即自性本我不失,這種覺照的功夫就是修行,所以不要把「清淨心」誤解大腦裡沒有任何思想,而是像釋迦牟尼佛那樣「妙觀」十方莊嚴世界海,起心動念都是與十方諸佛相應……所以念佛僅僅是修行的一部分,佛菩薩所示現的八萬四千種善巧方便的般若智慧,不同的善巧方便並不是對應不同的眾生
  • 佛對文殊菩薩講,大乘菩薩該如何發清淨心,如何修行?
    但佛馬上又說到,「也不可說,無知覺性」。這是為了防止有人墮入空果,因為如來藏中能生萬有。這就像是一面明鏡,鏡子裡是什麼都沒有的,但萬物都能在鏡中顯現。又如同是水,水是沒有顏色的,卻能融入一切顏色,所以不能說水不存在。正確的認知應當是:即不能說無,也不能說有,有無都放下,這就是清淨覺知了。法寶《壇經》中記載了六祖慧能做過這麼一件開示。
  • 信為道源功德母
    修行人但從心上用功,不向心外馳求,信自心是佛,信聖教語言,不妄改變。解者,舉止動念,二諦圓融,自己會變化說法,儘自己心中流出,放大光明,照見一切,這就是解。雖然明白了,不行也不成功,所以要口而誦,心而惟,心口相應,不相違背。不要口說得錦上添花,滿肚子貪嗔痴慢,這種空談,決無利益。心惟是什麼呢?凡有言語,依聖教量,舉止動念,不越雷池一步,說得行得,才是言行無虧。
  • 真正修行是把自己內心的矛盾、對立、誤會化解,在這裡頭修清淨心
    親子之間互相傷害,像現在新聞報導中的殺父、殺母,或虐待兒女致死,乃至夫妻、兄弟、親戚、朋友以及老闆和員工之間,或者同事彼此反目成仇,刀刃相見,演成兇殺。人際關係如此惡劣,甚至彼此性命不保,當然已經全無幸福可言。
  • 《人生處處是修行》:願有一顆簡單的心,清淨看世界,歡喜過生活
    作者將生動有趣的紅塵故事融入人生的哲思中,當我們煩惱、迷茫、憤怒時,帶來撥雲見霧般的啟迪,時刻安住在當下,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一本以「清淨心」為主題的文集,在用心發現生活的清淨美。作者在文中對事物的描寫卻是充滿溫情和經歷世事的感悟。在世間紛擾中修得一顆清淨心,就可以看雲淡風輕,斷卻煩惱,得到自在。
  • 《清淨道論》第四講 前言:《清淨道論》---一部佛教的百科全書
    「覺音尊者所作的《清淨道論》,是綜述南傳上座部佛教思想的一部最詳細、最完整、最著名的作品所以,我以前在那爛陀禪修院的時候,就跟大家說:「如果我們真的想了解佛法,整體了解北傳和南傳,兩部論你必讀的,一個《清淨道論》,你必讀;一個《菩提道論》,你必讀。」 因為你讀了《菩提道論》,你對整個北傳各種形形色色的修行,包括南傳的各種修行,你能總括出來,能知道它們的理路。
  • 淨土法門:真正修行,心地清淨
    你自己真正修行,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你的冤親債主不會找你麻煩,如果心地不清淨,還是自私自利,還搞名聞利養,搞假的,冤親債主瞧不起。他現在不來找你麻煩,為什麼?你壽命沒到。等你壽命快到了,全來了。《地藏經》上有,我們自己只要細心去觀察,你看很多人臨命終時,說看到這個人、那個人,他所講的人都是已經過世的親朋好友,他們要來接引他。那是不是真的?不是的。《地藏經》上講得很清楚,是冤親債主變成他的家親眷屬來引誘他,把他帶走之後,再現本來面目跟他算帳。臨終關懷,最重要的就是在這個時候提醒他,幫助他,看到任何境界不理會,不要理他,老實念佛,這個現象就不見了。
  • 清淨自心的真諦,悟懂得大自在
    懷讓回答:「如果說一件東西就不妙了。」大師問:「還可以修行證悟嗎?」懷讓回答:「修行證悟不是沒有,執著某一念頭就不會有了。」大師說:「只要不執著於某一念頭,那就是諸佛之所以維護遵守的,你既然是如此,我也是這樣。
  • 保持清淨心,是最有智慧的生活方式
    境有心造,相有心生。佛家講,「心淨則佛土淨」。在生活中專心做一件事,也叫靜心做一件事。因此對清淨心的認知,在不同的場合解釋也有所不同。一、什麼是清淨心?在生活中。一心念佛,一心是清淨心。什麼叫一心,二六時中,一天到晚心裡只有阿彌陀佛,憶佛念佛,心裡真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每個眾生,花草樹木,都是阿彌陀佛。一心稱念,一向專念,心就覺悟了。念佛、讀經、念咒、其根本作用是修定的功夫。戒、定、慧、是每個法門修行的根本。
  • 這種修行方式看似遊山玩水,卻是禪宗大力提倡的解脫之道
    尤其是禪宗興起之後,禪宗僧人尋師訪道之風盛行,如趙州從諗禪師八十高齡還在行腳參訪,汾陽善昭禪師平生參拜過81位善知識。 雲水禪宗僧人的行腳,不同於一般人的遊山玩水,而是一種特殊的修行方式。 水月觀音(自在觀音)行腳這種修行方式雖然奇特,卻是禪宗思想的體現。
  • 淨土法門:心不清淨,如何修?
    我們今天的心不清淨,如何修清淨心?要在行當中去修清淨心。行是生活、是工作、是應酬,在這裡面學不著相,心就清淨了。所有一切現相總離不開這四個範圍,出這四個範圍就是離一切相,你的心清淨了。常常說的妄想分別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妄想,你的心就清淨。清淨心是真心,清淨心就是真如自性,宗門裡面常講明心見性,清淨心現前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 怎樣修行才對?尤其現代人要怎樣修行?
    你能看見自己的心,就能守住自己的心。這時候的心就是真心、就是佛、道——心即佛即道!5、怎樣才能降伏妄心及散亂心的?如何比喻說明? 因為真妄本是一體,是一不是二,分別只是專一和散亂。所以「守本真心」,就是要守住妄心。
  • 虛雲禪師:佛法世法無二無別 六根清淨處處是道
    昔日百丈惟政禪師向大眾說:「你為我開田,我為你說大義。」後來田已開了,師晚間上堂,僧問:「田已開竟,請師說大義。」師下禪床行三步,展手兩畔,以目示天地云:「大義田即今存矣。」大家想想,百丈老人說了什麼呢?要用心體會聖人的指點。
  • 金剛經:怎樣才能生出清淨心
    《金剛經》全名《金剛波羅蜜經》,是般若部經中的核心經典。其內涵博大、深奧,並能以辯證的方式,來啟悟不同根性人的智慧,達到讓人明心見性,獲得不同的果位。清淨心是每個人所想要達到的一種狀態,一個人只要心能清淨,做什麼事情都會感覺輕鬆。
  • 《金剛經》:如是降伏其心,則生清淨心
    下面探討「如是降伏其心,則生清淨心。」《金剛經》云:「如是生清淨心」,六識感覺和認識的世間萬物,都是汙染人心的客塵,需要從心靈深處徹底的打掃乾淨,不住六塵而生清淨心。清即不濁,淨即汙染。不濁則心無分別,無染則心不住相。妄盡情空,塵消識散,一塵不染,一心不亂即是清淨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