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兒童正處於「玩耍」和「思考」的時間段,這個時候的孩子不像當初學走路的時候,這兩個時期有一個明顯的分界線。學齡前兒童更多的是「探索」時間,他們對於這個時間是比較好奇的。有時候他們更像一個「科學家」,會對比這個世界的特點跟行為進行試驗。
在這個「探索」過程中,孩子會學到很多零散的事實跟方方面面的「經驗」。同時這個時候孩子也會開始發展自己的思維能力,對於自己所發現的事物進行相應的思考。在孩子處於學齡前年齡時候,就是這些思考、想像、創造等能力主宰了孩子的玩耍:學習。
當孩子處於學步的時候就已經收集了很多小「碎片」,當孩子處於學齡前階段的時候,就會把之前收集的「碎片」腦子裡進行組合,然後變成各種各樣的圖形。這就標誌著孩子的思考能力已經成熟了,而且他的身體,特別是他的手的敏捷性都增長了。
如果說缺乏外界的幫助,那麼如果你想逐步拓寬孩子的眼界,那麼家長跟孩子之間的交流就要達到一個新的水平。家長可以通過聽孩子的傾訴,思考孩子的問題。這樣家長就可以跟上孩子的思考過程,通過跟孩子的交流,可以相互吸取信息跟看法。
一、對孩子的思維保持敏感
作為家長的你如果能夠對孩子的思維方式保持一定的敏感度,那麼你就可以認識到寶寶對事情的評論。你就可以將最隨便的會見變得引人入勝。
比如說此時路上經過一輛消防車,這輛車也許就會引起寶寶的思考。
寶寶會問「為什麼那輛車會發出那樣的聲音?」,這是你可以告訴寶寶這是某個地方發生火情了,消防叔叔們敢去救火的,這類車是具有道路優先權的。
或者你可以讓孩子參與到你的每日家務中,像超市跟市場一般孩子都是很喜歡去的。寶寶可以幫助你尋找一些需要購買的東西,並且也能夠幫你推車了。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只會坐在購物車裡了。
二、通過語言幫助孩子了解他人
語言是很負責的,但是卻是人與人之間的重要溝通橋梁。通常家長會按照寶寶是否會說話作為判斷的孩子是否發育的標準,就好像會說話的寶寶是向成長又邁了一步。其實當孩子出生以後就已經開始跟家長進行一種信息傳達了,常見的哭、笑或者一些肢體動作都是。
儘管孩子沒有辦法說清楚,但是寶寶已經通過簡單的信息「說」明了一切。作為家長的你或許不知道,寶寶看似不會說話表達,但是他們每天都會認真地聽大人說話的內容。在這個聽的過程中,寶寶就積累了相當豐富的語言能力。科學家甚至發現,寶寶腦中似乎已經預存了一種語言程式,只要大人給予大量的刺激,他們的潛能就有可能被誘發出來。
三、對孩子進行觀察跟傾聽
學齡前的兒童他們會非常注意家長們的每種活動,而且他們會對大人的行為進行模仿,並且會把自己的位置擺設在大人的位置,然後去成為大人們中的一個。他當建築工人時,不僅想到沙子和磚塊,還想到他們的汗水和語言。
寶寶們或許喜歡對自己進行裝扮,但是他們的裝扮往往都很簡單。他們的角色更換是在腦中進行的,這些想像會比服裝道具有用多了。所以有時你會看到孩子會模範醫生 ,他會對玩偶一類的玩具進行安慰:「這是我的聽診器,安靜點,不疼」。這時家長不要參與到其中去。
因為在這個空間裡面他們是屬於孩子自己的,當他在扮演醫生的時候,那些玩偶玩具就是病人,他並希望你來當護士。因為在孩子的劇本裡,有他這個意識跟玩偶病人就夠了。
四、手工製作或創造東西
孩子在學走路的時候,就會對所看到的類似鋼筆、剪刀是怎麼「工作」的感到好奇。隨著年齡的增長,寶寶發現自己好像能夠知道怎麼去使用它們了。如果發現孩子在剪紙的時候,不要去問他在做什麼,因為很明顯的,就是在剪紙。
當然你可以問孩子這個東西的叫法,你可以提醒孩子可以照著這個樣子來剪紙。孩子經過多次的練習之後,他會觀察剛完成的剪紙。當孩子事先決定把一張紙剪成某種形狀的時候,他的「創造力」就會進入一個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