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暖暖媽愛分享授權轉載,原標題《火了這麼久的思維導圖,其中這3種最容易提高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作者:暖暖媽,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這兩天在後臺收到一位媽媽有點沮喪的留言,說最近老師反映孩子數學不好,希望家長加強孩子數學思維的訓練。
比如給孩子5根小木棒,讓他點數。當孩子數到「1,2,3,4,5」,問他一共有幾根,他卻說7根;讓他再說一遍,卻又變成4根。問「1,2,3」是什麼意思,孩子說「1是一面小旗子,2是一隻小鴨子,3是個小耳朵」。
這位媽媽很困惑,她家孩子2歲時就能順利數到20,怎麼現在反而不會了呢?
我回復這位媽媽說:這種情況可能是孩子數與量沒有對應,數數的時候只是按照習慣死記硬背。如果孩子真正理解了數量的關係,這樣的問題肯定就不存在了。
說到理解力,我想起以前跟暖暖玩的一個遊戲。
有一次,暖姥姥買了一袋青蘋果回來,暖暖問我說:「媽媽,這是什麼?」我說:「是蘋果。」暖暖疑惑的說:「蘋果不是紅色的嗎?」
於是,我告訴暖暖蘋果不僅有紅色的、綠色的、還有黃色的,蘋果的味道可能是甜的,也可能是酸的,吃起來有可能是脆脆的,也可能是面面的。
為了讓暖暖理解,我還帶著暖暖畫了一張圖。
先畫了一個大大的圓圈,圈裡畫出一個蘋果,然後,分散出幾個小圓圈,寫出「甜的」,「酸的」,顏色「紅」、「綠」、「黃」等等,暖暖來畫圈和塗色,我就來填寫文字。
我還就著這張圖給暖暖講了牛頓和蘋果的故事,以及白雪公主的故事。
那會兒暖暖才2歲多,這次小遊戲後她基本就明白了,即使是同一種水果也可能有外表和口味都不一樣。
當然,現在回頭看當時的那個小遊戲,雖然並不標準,但類似於現在我們所說的思維導圖裡的「泡泡圖」。
思維導圖,估計大家都知道,是表達發散性思維的一種特別有效的圖形思維工具。它用圖像、連線、色彩、關鍵詞把腦子裡看不見摸不著的思維具象出來。
孩子的思維發展特點就是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即使不會思維導圖,他們天生就喜歡用塗鴉或繪畫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如果要推薦一個提高孩子理解力的方法,我覺得思維導圖特別適合。
記得在高中學歷史的時候,我喜歡用一些分列的豎式或者自己畫的方框來幫助自己梳理歷史事件的變化,現在回頭去看,應該也算是思維導圖的一種吧。
後來在北大學習MBA的時候,其中一位老師特別喜歡用思維導圖給我們解析國際商業模式,從那個時候起,我也養成了用思維導圖來學習工作的習慣。
一般來說,思維導圖分為8種類型:圓圖、泡泡圖、雙泡泡圖、樹狀圖、括號圖、流程圖、多流程圖和橋圖。根據孩子的思維發展可以循序漸進地展開練習。
當然,我覺得對於學齡前或者剛剛接觸思維導圖的孩子來說,不是所有思維導圖都合適,有一些思維導圖需要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才能搭建得比較完善。不過我覺得泡泡圖、樹狀圖和流程圖這三種思維導圖繪製的過程就像畫畫一樣好玩,能很快就能上手。
泡泡圖對描述、分析、解釋事物和概念非常有效。相比簡單的認知卡片,一邊畫圖,一邊認物,更好玩。而且家長參與其中,展開頭腦風暴,孩子對這一事物理解的深度、廣度和多樣性都會成倍的增加。
泡泡圖除了像剛剛跟暖暖那樣認識「蘋果」,其實也可以成為孩子表達的一種路徑。
暖暖也用泡泡圖描述過我。大泡泡是「我的媽媽」,周邊的小泡泡是她想到的關於我的一切。比如愛美、愛旅行、愛運動、陪我讀繪本、會英語、會唱歌……
我很驚訝的是,暖暖畫的小泡泡中還有「敏感」、「堅強」、「善良」等抽象的詞彙。
暖暖說,因為媽媽常常在看書、看電影的時候看到流淚,所以是敏感的;一天飛幾個城市,回家後不管多累還會給她讀繪本、講故事,所以是堅強的;遇到流浪貓會給它餵食物,所以是善良的。
說實話,我很感動。孩子真的比我們想像的更愛我們。他們能看到和感受到很多連我們自己都忽略的細節,如此豐富鮮活。只是往往他們還沒找到好的路徑來表達。
我相信,當暖暖遇到「我的媽媽」這篇命題作文時,用這張思維導圖,她就能寫出十篇不重樣且出彩的作文。
能幫助孩子抓住主要線索的樹狀圖,其實是我們最常見的一種思維導圖。
比如動物分類圖、親緣關係圖、歷史朝代演進圖等,這些都是我們在學生時代就遇到過的。它很適合對一些複雜的集合進行分類。樹幹是主題,枝幹是關於主題的大分類,枝椏和樹葉就是這些分類裡的更細小的分類和內容。
在給孩子用的時候,我們真的可以把它畫成一顆大樹。比如去遊樂場玩就可以畫成有三個枝幹的一顆大樹。遊樂場是樹幹,3個枝幹分別是「遊樂場是什麼?」、「可以玩什麼?」、「不能做什麼?」,再畫出更小的枝椏來定義遊樂場是供孩子玩耍的,歸納可以玩「滑滑梯」、「海洋球」、「小火車」等,描述不能「搶別人玩具」、「不排隊」、「打架」等。一顆大樹就能讓孩子了解遊樂場,認識各類玩具,熟悉遊戲規則。
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學習認知的內容日漸複雜,樹狀圖也可以變得很複雜。
暖暖在看過關於極地的紀錄片後,我們一起畫過一張樹狀圖。極地的樹幹上長出南極和北極兩個枝幹,每個枝幹上又分出地形、氣候、動物和科考活動幾個枝椏。
於是,暖暖很容易地就記住了企鵝是在南極,而北極沒有;南極一共有80個科考站,其中6個為內陸科考站;北極沒有陸地,是一個三米厚的大冰蓋;北極冬天的平均氣溫可以低到零下40度……
再往後,包括數學、英語、地理、歷史在內,很多學科的學習中使用樹狀圖都能較為系統地梳理學科知識,將整個知識結構和體系把握清楚,很好的理清邏輯。
流程圖也是很適合孩子使用的一種思維導圖。它在繪圖上相對簡單,由箭頭和方塊組成,但卻能清晰一件事情的發展順序和內在邏輯關係。辦事指南、使用說明書就常會以流程圖的形式呈現,既嚴謹,又簡潔明了。
對於孩子來說,流程圖可以用來學習做一件事情或概括一個故事,這些都會鍛鍊到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使他們的思維更縝密。
我記得在暖暖剛開始上幼兒園時,我們畫過一個「上學」流程圖:起床、穿衣、疊被、刷牙、洗臉、吃早餐、檢查書包和水壺、換鞋、出門。這個看似簡單的流程,對兩三歲的孩子來說,還是繁雜的,其中也涉及很多個物件。用流程圖來描述,孩子能很容易理解,並清楚地記住每一個步驟。而且我還標註了相對應的時間,這樣也初步訓練了暖暖的時間管理。
暖暖大一些後,她發現用流程圖來概括和記憶一個故事非常好。在幼兒園第一次參加故事大王比賽,暖暖就帶著自己繪製的《好餓好餓的毛毛蟲》流程圖上臺的。從卵到毛毛蟲,到蘋果、梨、李子、草莓、橙子、很多食物,再到樹葉,最後是蝴蝶,導圖上的一個個關鍵詞,讓她記住了故事的所有細節,還真在比賽中拿到了故事大王的頭銜。這讓她信心倍增,也愛上了演講。
我們還繪製過「蝌蚪變形記」、「草莓的成長」、「杯子蛋糕」……很多個好玩有趣的流程圖。
其實,無論哪一種思維導圖都是連接形象和抽象的橋梁,它的直觀性、簡潔性、邏輯性,會讓孩子更容易去理解、概括和歸納一個事物。在有趣的塗鴉和繪畫中,孩子的理解力自然就會得到培養和提升。
我們可以不用嚴格按照這些固有的模式,而是根據不同的場景和內容進行創造,讓孩子充分發揮想像力和發散思維。往往他們大腦中圖像、色彩和空間的碰撞,會讓你大吃一驚。我們只需稍加引導,就能通過思維導圖幫助孩子理清各種邏輯關係、構建知識框架,提升理解力和學習效率。
其實,思維導圖是一個比較大的體系,我也還在學習中,如果大家希望了解有關思維導圖的某些問題,可以給我留言,我會把我所學習到的知識分享給大家,或者請更專業的老師來跟大家分享。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今天的文章來自暖暖媽,北大碩士畢業,中科院兒童教育心理學博士班在讀。教育類暢銷書《高效能養育》作者,噹噹「影響力作家榜」上榜作家,2017年兒童教育行業風雲人物,全國著名親子閱讀推廣人。創立公眾號「暖暖媽愛分享」(ID:nnmafx),為0~12歲孩子的媽媽們傳遞靠譜、有溫度的育兒知識和品質生活的概念,聚集了超過200W的家庭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