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給孩子的禮儀課》作者:李詹
出版: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20年8月 出品:酷威文化
「為學莫重於尊師」,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為老師的教誨,孩子們才能學習知識、學習做人。作為深受老師教誨的學生,應該發自內心地熱愛和尊敬老師,這是作為學生最基本的禮節。
見到老師主動問好,是對老師的尊重。當主動向老師問好成為一種習慣後,老師自然能夠感受到孩子對自己的敬重,從而拉近師生關係,當然孩子也就不存在怕與不怕老師的問題了。
下面是我的一位兒童教育工作者朋友江女士的故事,從中也能看出她是如何正確引導自己的孩子尊重老師的。
有一次她跟自己的女兒甜甜逛街時,迎面走過來一個戴著眼鏡、梳著短髮的知性女人。甜甜一看到她,拉著媽媽的手掉頭就走,還催促道:「媽媽,快走。」
江女士還沒反應過來,對面的女人就高興地喊出了甜甜的名字,甜甜只好停下來,怯怯地說了一聲「老師好」。在一旁的江女士十分驚訝:既然是老師,甜甜應該走上前去說一聲「老師好」,怎麼還著急躲開呢?難道是甜甜在學校犯了錯誤,不敢讓家長知道嗎?
就在江女士猜測的時候,老師走了過來,俯下身來摸著甜甜的頭,笑著問:「這是你媽媽呀?」甜甜點了點頭,眼神還是有些緊張,也沒有說話。江女士連忙與老師握了握手,還說自己平時比較忙,都是孩子爸爸去學校溝通,讓老師多原諒,然後問了一個所有家長都會問的問題:「甜甜在學校表現得怎麼樣啊?」「甜甜很聽話,是個特別乖巧的孩子。」老師笑著望向甜甜。
聽到老師誇獎自己,甜甜難以置信地望向老師。直到江女士提醒她,她才回過神,表情也輕鬆了許多,趕忙對老師說了句:「謝謝老師。」
告別老師後,在回家的路上,媽媽問起甜甜為什麼那麼怕老師。甜甜說:「她在學校總是板著臉,一副隨時要罵人的樣子,我很害怕。在學校我見到老師向我走過來,我就會立即跑開,怕她說我。」
其實,老師有時候為了保持自己在學生面前的威嚴,故意讓自己看起來很嚴肅,以此來達到震懾學生的目的。老師這樣做目的是達到了,卻也造成了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感,甚至會讓一些膽小的學生「望而生畏」。
但是,不管老師嚴厲與否,作為學生見到老師主動打招呼是必須具備的禮儀,是尊敬老師的一種表現,是對老師辛勤工作的報答和安慰,能夠令老師備感溫暖。主動問一聲「老師好」,這看似十分簡單的行為,對於一些孩子來說卻很難做到。有些孩子害怕老師,所以不敢打招呼,就像甜甜這樣;有的孩子則還沒有意識到禮儀的重要性,認為問好就是一種表面形式,所以問不問都一樣;還有的孩子是因為曾經向老師問好,卻沒有得到老師的回應,導致孩子失去了向老師問好的動力……但不管屬於哪種情況,像甜甜這樣見到老師就想躲開的行為絕對是不可取的,必須予以糾正。
許多孩子怕陌生人的原因之一,是由於父母管教過嚴,限制過多,甚至因為孩子哭鬧而打罵等。這些都會導致孩子不願接近生人,形成了膽小、自卑的性格。因此,爸爸媽媽平時要注意不用自己孩子的缺點去和其他孩子的優點比,要讓孩子覺得自己不比別的孩子差,要欣賞自己孩子的優點,經常鼓勵孩子。
有意識地鍛鍊孩子的膽量
比如:讓孩子學會主動向別人問個好,說句話;讓孩子獨立地去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等。通過這些事,鍛鍊孩子的膽量,讓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
注意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要教會孩子平等待人,禮貌待人,和朋友真誠相處,互相關心,互相愛護,讓孩子在社交中提高膽識、鍛鍊能力,感受到與人相處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孩子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都要和同學、和老師打交道,因此,要讓孩子學會主動向他們問好。見到老師主動問好,就像我們平日裡見到親戚朋友時主動打招呼一樣,表現了自己對對方的尊重。如果明明看見了熟人卻視而不見,連個招呼都不打,那熟人就會漸漸變成陌生人。
小知識:家長對老師的基本禮儀
除了孩子應對老師表示尊敬之外,家長也要掌握對老師表示尊重的基本禮儀。
1.爭議之事不入「群」
這裡的「群」,是指各種班級群,如QQ群、微信群等。它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有可能把一些不合適的消息擴大了傳播範圍。如果對老師、學校的規定和決定有異議,最好私底下詢問探討,不在群裡直接質疑或反駁,以免造成負面效果,當局面、後果不可控時,相信這也不是家長的本意。
2.體諒老師,不要求老師的額外照顧
一次家長會上,有位老師說「家長們眼睛裡只有一個孩子,而老師的眼睛裡是全班的孩子」。是的,老師眼睛裡全班的孩子都要兼顧,這才是他的責任和公平所在。我們一方面跟老師要公平,一方面又希望得到老師的額外照顧,這是精緻利己主義的表現。
3.信任老師,正確對待老師的「投訴」
對於「叫家長」這一現象,父母也不要以為是丟臉的事,老師也沒有一點指責批評的意思,是為了孩子的將來著想,共同探討交流而已。關於孩子在校的表現,孩子與同學相處的情況,家長對孩子當然負有教育的義務。家長只有了解清楚情況,才能配合老師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對老師的「投訴」心懷質疑和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