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阿里巴巴公布了今年雙十的第一批數據。數據顯示11月1日至11日0點30分,2020年天貓雙11全球狂歡季實時成交額突破3723億。在0分26秒,天貓雙11訂單達到新峰值為58.3萬筆/秒。
隨後京東也宣布了雙11相關數據,從11月1日0點至11月11日0點9分,京東平臺雙11累計下單金額已經突破2000億元。蘇寧方面也發布了相關數據,蘇寧表示11月1日0點至11日1點,蘇寧易購線上訂單量同比增長72%。
其實雙十一不僅是各個平臺在比拼,各個大品牌也在相互角力。根據天貓發布的數據,從11月1日到11日0點35分,在天貓平臺共有342個品牌成交額突破1億元。蘋果、華為、美的、海爾等13個品牌成交額更是突破10億元。
京東方面,11月11日僅開場3分鐘電腦品類銷量就超過了10萬臺。高端輕薄本電腦成交額同比增長260%。3C家電方面,空調成交額便在15秒內突破1億元,冰箱洗衣機2分鐘突破3億元,11日開場10分鐘,京東美妝成交額同比增長80%,其中高端美妝增長160%。京東稱,雙11期間C2M反向定製商品成交額同比增長超過2倍。
這些數據無不顯示出今年雙11全網網購用戶的狂歡。但是在天貓、京東、蘇寧易購等平臺銷售額紛紛刷新歷史記錄的同時,各大電商平臺的股價也紛紛迎來了「打折」。
根據媒體報導,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美團、小米等網際網路巨頭繼11月10日股價大跌後11日繼續重挫超5%,截至中午,阿里巴巴兩天累計下跌13.5%,市值蒸發超8000億港元,最新市值被騰訊反超,後者成功登上港股市值第一的寶座。
和電商銷售額的不斷翻新,用戶搶購熱火朝天的場面不同,電商巨頭為何在股市紛紛折戟?有市場分析認為,這可能和最近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反壟斷指南有關。11月10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共六章24條。《徵求意見稿》明確了諸多基礎性概念,對經營者集中的申報標準予以營業額和協議控制(VIE)架構的特別考量。也對廣受批評的「大數據殺熟」、「搭售」、「二選一」作出分析界定。
同一天,「網信中國」發布文章稱,近日,中央網信辦、市場監管總局、稅務總局三部門聯合召開規範線上經濟秩序行政指導會。京東、美團、阿里巴巴、蘇寧、騰訊、滴滴、字節跳動等27家主要網際網路平臺企業代表參加會議。會議明確要求網際網路平臺企業依法合規經營,強化自我約束。
不管是徵求意見稿還是行政指導會都指向了網際網路平臺巨頭日趨壟斷的問題。「過去的網際網路市場因為其本身的特殊性,很多市場都比較模糊,此次徵求意見稿不僅明確和釐清了相關模糊地帶,而且直指一些頑疾例如平臺二選一個大數據殺熟等等」店寶寶電商研究院張斌表示,店寶寶是國內電商軟體服務行業的老牌企業,至今已經服務過上千萬淘寶店主,其主要通過提供電商運營工具、貨源、培訓等服務,幫助想在電商領域創業的人開網店。
徵求意見稿的出臺無疑是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網際網路市場需要一定的規則來理清經營者和消費者與社會公共利益的關係。這樣才能更好地維護經營者和消費者利益。才能保證每一年的雙11都梳理進行。
聲明:凡本網註明轉載自其他媒體的作品,轉載目的在於傳遞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