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花:關懷人性的盈利才有意義

2021-01-09 中外管理傳媒

在企業經營中,有四個基本元素:顧客價值、成本、規模和盈利。而「盈利」往往是最受關注的。

作者:陳春花

來源:春暖花開(ID:CCH_chunnuanhuakai)

1

盈利要深度關懷人性

從企業的屬性來說,盈利是它的根本。同時,我們還必須認識到企業是有機體,是整個社會系統的構成部分,承擔著自己的社會責任。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是透過實現社會期望價值的途徑表現出來。

先人告誡我們利要取之有道,轉換為現代的理解就是:所有利益的來源應該是人性的回歸—深度的人性關懷。具體表現在企業經營實務中的,就是把實現社會期望價值轉化為企業核心價值,如西安楊森公司的獻身科學、奉獻健康,華為公司以科技創新改善生活品質,星巴克的透過咖啡所創造的交往與平和,麥當勞以品質、服務、附加價值為兒童帶來真正的快樂,宜家家居(IKEA)以家具創造民主生活形式的實踐,中國移動的溝通從心開始都是深度人性關懷的展現。

具有深度人性關懷的盈利還體現在企業所有成員的成長性上。把群體凝聚在一起的內在力量是讓每個人奉行不渝的價值(終極關懷)。那就要問,我們的核心價值是什麼?如何展現深度人性的關懷?豐田汽車的「造車之前先造人」、通用汽車的「當代精神當代車」、華為的「人力資本永遠大過財務資本的原則」都是深度人性關懷的表現。

盈利必須來源於對人性的理解。只有對人性真正的關懷,顧客付費後才不會有怨言。商業的邏輯很簡單,企業賺到錢顧客又滿意,這個就是商業的邏輯。但如何做到企業賺到錢顧客又滿意?就是企業做的事正是顧客的需要,這就是人性的關懷。在這件事上很多企業,特別是傳統企業做得不夠好,反而新興企業做得好。

2

創造利潤時要解決3個關係

利潤是一個企業必須實現的目標,然而如何設定利潤目標,如何用利潤目標來牽引大家的行動,什麼樣的利潤才是企業倡導的,必須闡述清楚。很多情況下,企業會認為追求利潤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這樣的認識很普遍,但是卻存在著誤區。一方面,當我們承認企業需要創造利潤的時候,我們並沒有確定用什麼標準來衡量利潤的價值;另一方面,經營者並沒有真正地理解利潤和顧客的關係,利潤和投資者的關係,利潤和企業發展的關係。更多的情況下是經營者單純地理解利潤就是成本和價格的關係,這樣的理解是非常的局限。如果堅持這樣理解利潤,就會導致過度追求發展、盈利和競爭。

相反,利潤需要設計。在設計利潤時,必須同時滿足三個層級。

1、滿足公司發展

一定要保證利潤能夠支持公司的發展,尤其是新興企業,要特別注意。舉個例子,有家企業一直認為做生態戰略是對的,但我一直告訴他不對。生態邏輯是對的,所謂生態就每一個獨立單元都能生長,所以生態戰略的核心是任何業務單元都能夠獨立盈利,這就是生態。

我一直認為這家企業沒有用對生態,因為它大部分單元都不盈利,這樣做企業就會死掉,雖然投資者會給企業資金支持它發展,但有效的經營必須是盈利支撐發展。

中國很多企業的經營沒有到位就是因為盈利空間不夠,這樣就沒辦法支持企業發展。發展需要投入,投入應該由盈利獲取。所以在利潤設計時,要保證它能支撐企業發展。

2、滿足顧客需求。

企業的利潤要能為顧客創造價值,要有能力為滿足顧客目標所需獲取各種資源。

3、提升員工幸福感。

員工是企業的基礎,提升員工幸福感,是企業的重要工作。這需要利潤支撐。

利潤更需要解決與企業發展的關係,與顧客的關係,與員工的關係。企業的盈利若不能提供企業持續發展的資源,不能確定為顧客創造價值,不能提升員工幸福感,一定是錯的。因此,利潤相對於企業發展、顧客和員工而言,是一個相互依賴的關係,利潤必須以企業發展、顧客價值和員工幸福感為約束條件,而企業發展、顧客價值和員工幸福感的獲得也依賴於利潤的貢獻。從根本上講,利潤的目標只為以下目的服務:支付公司發展所需要的資金,並提供達到顧客目標所需的各種資源,企業必須獲得足夠的利潤。

滿足公司發展,滿足顧客需求,讓員工覺得幸福,企業的盈利要支付這三樣東西。很多企業並沒有考慮公司發展和員工幸福,只考慮了顧客價值和公司發展。但只考慮顧客價值和公司發展的盈利並不能支撐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盈利是可以設計的,而且必須設計,要滿足以上三個東西,企業的盈利才算完成。

3

企業不可逾越的4個功能

如果是這樣,大家應該就能明白公司的目標應該是什麼。公司的目標應該是向公司的顧客提供儘可能大的價值,從而獲得並保持他們的尊重和忠誠。

有時看蘋果公司就是這樣。蘋果時時刻刻都在關注顧客體驗,它對於每一個成熟產品的調整都是從顧客體驗出發的。賈伯斯也曾闡明蘋果取得奇蹟的緣由:「我們只是儘自己的努力去嘗試和創造(以及保護)我們所期望得到的用戶體驗」。就是這樣的體驗使它的盈利及其他東西都做得非常好。

我不太喜歡無法創造利潤的企業,為什麼這麼說?根本原因是我們要明白一個問題,企業為什麼能活下來?因為企業有四個必須達成的功能。

1、創造就業2、提供好的產品和服務3、能夠盈利4、實現社會期望價值

之所以任何社會準許企業組織形態存在,就是因為它完成了這四個功能。

以社會期望價值為例,為什麼我們現在這麼喜歡這些硬體系統、軟體系統?因為它們實現了我們的社會期望價值,它讓我們與別人溝通變得更容易,這就是社會期望價值。比如,為什麼我們很多人都在使用美團?因為它幫我們把吃飯這件事變得更容易,這就是社會期望價值。

如果企業能做這四件事,那它的存在就是合理的,這是企業存在的四個理由。這四個理由也正是基於人性關懷的緣故,而實現了這四個功能,企業會擁有真實的盈利,也就是人性關懷的盈利。

相關焦點

  • 陳春花《大學的意義》:多讀書,讀好書
    作者陳春花是一位教授管理學的導師,文筆細美溫柔,娟娟到來,撇去了浮氣,讓人安靜簡單。本書沒有告訴我們各種方法,具有實踐的工具,更多的是鼓勵我們自己思考,行動實踐。很好的一本書,從老師的角度提出了大學之於教師的責任,之於學生的意義。
  • 教授們的沉默:陳春花現象的背後
    來源:創事記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郝亞洲(原《北大商業評論》主筆,《中歐商業評論》執行主編)迄今為止,我沒有看到商學院教授群體中有誰願意站出來批判陳春花,無論是對於其觀點還是其傳播方式。
  • 陳春花:疫情下5個改變讓員工幫你走出危機
    陳春花後來回憶過,之所以有那樣的經營結果,是因為六和本身有很好的隊伍和企業文化基礎,而她要做的事情就是確認戰略並提升大家的能力,做好組織能力建設尤為關鍵。17年過去,陳春花覺得相比非典,這次疫情下的企業面臨的環境、難度都不一樣,但依靠員工,發揮他們的創造力依然是應對危機的生存之道。
  • 貝殼找房2020年新居住大會舉行,陳春花暢談企業戰略邏輯
    4 月 23 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在以「數字新居住 產業共生長」為主題的 2020 年貝殼找房新居住大會線上發布會發表演講,從六個關鍵認知的維度深度闡述數位化的重要意義,呼籲企業擁抱數位化時代,構建全產業之間的生態協同空間,並就企業的數位化轉型之路提出方案建議。
  • 陳春花:如何做好「衝突管理」?
    春暖花開「春暖花開」是傳播管理者踐行者陳春花知識的自媒體,內容涵蓋最新的管理思想、商業評論、演講實錄、著作連載與人生感悟。事實上,正是因為存在衝突,才使得差異得以保存,進而保存了組織的活力。作者:陳春花來源:春暖花開(ID:CCH_chunnuanhuakai)當公司處在轉型和增長的攻堅戰時,常常也是矛盾衝突的集中爆發期。每一個問題都可以盤根錯節、山大海深,足以斷送掉一場轉型,終止企業走向卓越之路。
  • 陳春花:疫情危機下,企業如何在逆境中生存?
    陳春花:疫情背景下,佛山的中小企業需要有自己的應對方式,我們在平時好的背景的時候其實是比較強調擴張的;但是在疫情之下,其實更需要的反而是怎麼樣能夠調整自己發展的模式,更重要的是把那些沒有質量的增長以及損耗拿掉,把那些虧損拿掉,怎麼樣保證自己的現金流,怎麼樣夯實自己的內功。
  • 「唐山大地震文學」的人性意義及社會價值(上)
    「唐山大地震文學」的人性意義及社會價值(上)  環渤海新聞網專稿 (楊立元)唐山大地震過去整整40年了。40年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對唐山人民來說卻是刻骨銘心、記憶永遠的。在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裡,讓我們一起回顧唐山大地震文學的生成和發展的歷程,回望唐山人民眾志成城、相濡以沫走過的風雨歷程,探討唐山大地震文學的人性意義及社會價值,是很有必要的。  在這40年中,唐山的文化發展與經濟繁榮是互相促進的,一批以唐山人為主體的作家面對唐山大地震這一特殊背景下的特定人生狀態,創構了具有強烈地域特色的「唐山大地震文學」,並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 【「國家發展」系列線上講座第三講】陳春花:應對危機的四個關鍵行動
    帶著這些問題,陳春花分析了當前的經濟環境:首先,總體上看經濟仍然下行壓力大,外部國際環境也不容樂觀;其次,在行業層面,經濟對消費刺激和服務業的依賴更強,此次疫情服務業受到的衝擊明顯。但,陳春花看到的更多是「危」中之「機」。
  • 陳明哲 x 陳春花 x 張鵬:企業管理的精一與雙融
    在明哲訪談環節,張鵬與陳明哲教授、陳春花教授就歸國創業、中美企業異同、企業家代際傳承等企業管理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張鵬:很多管理經驗和實踐經驗,經過管理學者的提鍊形成可複製的模式,這樣才成為通行的理論。在這一點上,管理學者的貢獻是非常大的。現在的管理學者有一個非常好的特質——知行合一。我們知道陳春花教授,親身去做過企業管理層,提煉了很多管理的東西出來。
  • 在關切歷史中關懷人性—讀《地中海海戰三部曲》
    對於這一時期中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雙方歷史角色的描述有多本著作出版。知名歷史作家鹽野七生一生致力於回溯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並以此為題材為主創作了大量的作品。隨著她對義大利歷史的深入了解,特別是在研究、整理大量詳細、客觀的史料後,於1983年出版了《地中海海戰三部曲》。
  • 《心靈捕手》:解讀「勵志」背後的人文關懷及教育意義
    另外,尚恩和威爾之間的「對手戲」,是這部電影最值得回味的地方,尚恩的溫和、包容和理解,是威爾內心一直渴望的東西,他們的師生情也讓每一位觀眾真切的感受到人性的溫暖。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解讀這部電影背後的人文關懷及教育意義。
  • 「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這個問題沒有意義
    要想搞清楚「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首先必須有個假設:所有人都有個共同的東西叫「人性」。否則,你可以拿一個善人舉例說「人性本善」,他可以拿個惡人舉例說「人性本惡」,誰也說服不了誰。繼而,我們還必須假設,不但所有人有共同的「人性」,而且一個人在不同階段、不同場合,都有恆常不變的「人性」。
  • 陳春花:人才不是選出來的,而是打出來的
    陳春花教授和企業家學員們共聚一堂,探討了企業管理上的很多「真問題」,乾貨十足,以下是對話精編。當你衝在前面時,也許會擋了很多人,什麼時候「往後退」才是最好的?陳春花:應該講,這是一個有個性的問題。不同的企業、不同的行業、不同的狀態,往後退的時間不一樣。 一般來說,三個條件下可以往後退。 第一,整個公司的文化和價值觀已經非常清晰,而且上下一致。
  • 生存、意義、人性:責任的三重境界
    編者按不久前,在《中國慈善家》舉行的改版發布暨專家座談會上,敦和基金會理事長陳越光作主題發言,剖析了責任的三重境界:生存、意義和人性。本文認為:責任的第一層是生存,生存本身不需要理由,需要盡責。大時代變局下,未來不在今天的延長線上,我們不能拿今天已有的一切推測未來,所以創新才是走向明天的生存法則。
  • 哈爾濱師範大學舉行陳春花教授捐資「寧齊堃獎」籤約儀式
    「崇師重教春華秋實」哈爾濱師範大學舉行陳春花教授捐資「寧齊堃獎」籤約儀式9月6日,陳春花教授捐資寧齊堃獎籤約儀式在哈爾濱師範大學行知樓915會議室舉行。校長王選章,黨委副書記蔣晶潔,副校長臧淑英,黨委常委、黨辦主任徐德榮,捐資人陳春花教授出席了籤約儀式。
  • 陳春花:擁有管理不確定性的能力
    雖然這個世界已經不是我們熟悉的樣子,但在我做企業成長的長期研究中發現,無論在何種危機下,都有企業能夠脫穎而出。在我的研究中,我發現那些優秀的企業,他們能夠超越危機,原因在於他們有三個特別重要的特點:第一,需要有足夠的增長,才可應對變化。企業要不斷地去超越這些變化,要求自己有足夠的增長。
  • 「臨終關懷」關懷的是什麼?
    結合「臨終關懷的人文內涵」,思辨思維為我們確立了思考的方向:「臨終關懷」所維護的對象——「人的尊嚴」到底是什麼?它的人文內涵如何體現?「尊嚴」有兩層意思:尊,尊重;嚴,莊嚴。對於道德意義上的「人」來講,「尊重」最重要的人文內涵,就是「平等」。我們一直認為,所謂「平等」就是不歧視他人、不對他人存在偏見。
  • 原創範文:科技與人性
    (40分)要求:(1)自選角度,見解明確、深刻;(2)參考「給定資料」,但不拘泥於「給定資料」;(3)思路明晰,語言流暢;(4)總字數1000~1200字。給定材料請自行搜索。毋庸置疑,人類發展會受到來自自然和社會等方方面面的影響,從瓦特改造的蒸汽機到今天無處不在的網際網路,都在不斷變革著生產關係,進而改變著社會關係,也使得人們不斷地從繁重、傳統的體力勞動中解放了出來。如果在這不算漫長的人類發展史中找出幾個影響最深的關鍵詞,我認為一定有「科技」的一席之地。
  • 陳春花談領導力:我為什麼崇拜玄奘?
    陳春花 |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管理學教授,著名企業文化與戰略專家,原新希望六和聯席董事長兼執行長,集教授、企業家、作家於一體的傳奇女性。他用一年時間把虧損的企業做成日航歷史上最盈利的一年,最大的一個環節就是降低成本。你只要以極高的標準超越自己,就能夠創造奇蹟。Emba是一定會去戈壁走挑戰賽的,我去了戈壁之後才真正愛上玄奘,以前我喜歡的是孫悟空,他怎麼都打不死。當我走向戈壁挑戰賽,起點是阿育王寺,也是玄奘西天取經的起點,我們走到的終點也是他在中國境內的最後一站。
  • 全國多地有序復工 北大國發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企業要能與...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教授,長期研究企業經營管理,尤其是危機中的企業應對之策。她也曾出任大型企業的總裁,幫助企業扭轉了逆境。陳春花認為,所以企業如何去面對經濟,如何面對自身發展,都應該在對宏觀環境的理解下展開。對於理解外部環境的關鍵,陳春花認為核心在於你能不能真正地與危機帶來的不確定性相處,要做到這一點,核心還是改變自己。陳春花舉了一個例子,非典期間,阿里巴巴因為一個員工被感染,不得不全員接受隔離,包括馬雲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