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為媒」唱響特色產業「高聲部」

2020-12-25 環球網

□ 本報記者張 琦劉曉軍

土豆蛋撻、土豆飲料、紫色土豆全粉製作的造型點心、土豆饅頭擺成了大「福字」……剛剛閉幕的2015世界馬鈴薯大會上,「七十二變」的馬鈴薯主食產品備受關注,1000多平方米的「土豆主食廚房」更吸引著前來品嘗的參會者排起了「長龍」。

「我們用自主研發的18個品種土豆為主要原料,製作出了100多種美味食物供人們品嘗……」作為這場「土豆盛宴」的製作方,延慶希森三和馬鈴薯公司總經理李延明言談間不無驕傲。

國際馬鈴薯中心亞太中心落戶、馬鈴薯網際網路交易平臺即將建成……其實,在此次由世界馬鈴薯大會的承辦地延慶,吸引世界目光的不僅僅是令人拍手稱快的「中國味道」,更是一座中國馬鈴薯「種源之都」的日益崛起。

技術匯聚,打造全產業鏈科研平臺

幾十張無菌操作臺上,技術人員正在50倍的解剖鏡下,把針尖大小的芽尖剝離下來,放到裝有各種營養元素培養基的試管瓶內……

在希森馬鈴薯的超淨組培車間,技術人員正在進行的正是馬鈴薯育苗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莖尖剝離」。

近年來,延慶大力發展生態經濟,一大批生態農業項目在媯川大地「生根開花」,其中馬鈴薯產業發展方興未艾。作為國內最大的微型薯研發基地,延慶早在2002年,就設立了全國獨一無二的馬鈴薯產業高科技園區,進行種薯研發、種薯繁育、種質鑑定以及產業化加工。

2009年,國內最大的馬鈴薯育種企業——希森集團看中延慶海拔高、病蟲害少的優勢,投資成立了北京希森三和馬鈴薯有限公司,建起了200多畝溫室大棚,開始進行馬鈴薯新品種研發和種薯繁育。

如今,無論是品種引進、還是良種繁育、市場推廣,國內最先進的馬鈴薯科研力量正在這片京西北的「高地」上匯聚——

設在這裡的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馬鈴薯種質資源庫,多達2100多個種質資源;

希森集團自主研發了18個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馬鈴薯新品系,其中4個品系已經完成區域性實驗,4個正在區域性實驗中,還有10個品系等待實驗;

全縣年產馬鈴薯脫毒苗5000萬株,馬鈴薯微型薯產能達到1.5億粒,約佔全國總產量的10%。在全國9個省市自治區累計示範和推廣種植300多萬畝,輻射帶動農民增收30多億元……

高端平臺,「以薯為媒」盤活產業要素

出延慶縣城不遠,一座剛剛落成的園區引人矚目。

2015年世界馬鈴薯大會上,來自國內外37個國家的近千名馬鈴薯行業專家、學者和知名企業家共同見證了首個世界級農業科研機構在中國的落戶。

國際馬鈴薯中心主任魏蓓娜介紹說,40多年來,中國從國際馬鈴薯中心引進了8000多份薯類種質資源,在目前中國常用的100多個馬鈴薯品種中,約30%有國際馬鈴薯中心的親緣背景,種植面積佔到全國每年生產面積的20%左右。

「亞太中心建成以後,將在中國和亞太地區努力選育適應地域環境特點的新品種,提高地區薯類總體生產能力和產出水平,並將成為一個設施設備先進、人才聚集的創新平臺。」在亞太中心主任盧肖平看來,亞太中心的落戶,正「以薯為媒」,為延慶搭建起一座通向世界的橋梁,為延慶建設馬鈴薯「種源之都」注入充沛的科技動力。

隨著網際網路深度變革傳統行業的浪潮日益洶湧,農產品大宗商品電商化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投資機遇,同樣在本屆世界馬鈴薯大會期間,北京亞太馬鈴薯交易中心也在延慶誕生。

該中心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國範圍內尚沒有與馬鈴薯產業要素相對接的交易平臺,經營者的避險、定價和融資等需求得不到滿足,北京亞太馬鈴薯交易中心則將融合信息服務、交易定價、信用中介、融資服務、質量驗證、過程追溯、物流配送為一體,通過電子交易和專業化服務,吸引客戶和投資者參與網上交易,實現資源資本化和金融化,推動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區域攜手,打造更強「產業板塊」

張家口察北管理區,大片白色的土豆花隨風搖曳。

作為典型的資源型缺水地區,需水較少且省肥省藥的馬鈴薯,已成為張家口的主栽優勢作物。

而這些讓農民致富增收的「金蛋蛋」的種子,正來自山水相連的幾百公裡外的北京延慶。

「張家口許多馬鈴薯種植大戶使用的正是產自希森的原原種。」李延明告訴記者,經過選育、莖尖剝離、脫毒等技術形成的馬鈴薯原原種,通常會在張家口等馬鈴薯主產區進行種苗擴繁、大棚培育、大田繁育,形成商品薯再出售給農戶進行種植。

其實,作為馬鈴薯生產和消費大國,我國馬鈴薯的平均畝產僅在1噸左右,與國外相差甚遠。盧肖平告訴記者,一個重要原因是大部分的國內馬鈴薯種植戶還是習慣用自留薯作為種子,僅有30%的馬鈴薯田使用了優質的脫毒種薯,而在西方國家這一比例則高達70%。

如何讓中國的馬鈴薯產業由大到強?

本屆世界馬鈴薯大會期間,延慶與張家口市共同籤署的《馬鈴薯產業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正試圖作出回答——

作為國內最大的種薯研發基地,延慶將依託首都科研、人才優勢,重點在種薯研發、產品交易、舉辦會展、人才培訓等方面進行高端謀劃,開展馬鈴薯新品種的引進、試驗、選育、推廣,健全馬鈴薯薯種多元化體系,建設集綠色生態、產業研發、科技創新於一體的「馬鈴薯種源之都」;張家口作為全國馬鈴薯優質產區,將重點在馬鈴薯種薯繁育、生產、貯藏、加工等方面做大做強,傾力打造國家馬鈴薯主食產品和產業開發試驗示範區。

「京冀兩地攜手發展馬鈴薯產業,不是簡單的規模擴張。」延慶縣委書記李志軍表示,未來,兩地將立足於各自的資源和產業基礎,從體制機制、設施建設、交流合作等多方面尋求合作,走差異化發展道路,共同打造輻射力、擴散力與競爭力更強的產業板塊。

相關焦點

  • 賣烤紅薯利潤高嗎烤紅薯利潤有多少烤薯店怎麼樣
    原標題:賣烤紅薯利潤高嗎烤紅薯利潤有多少烤薯店怎麼樣在這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誰都不是看客,只有以主動參與者的身份加入到創新創業的浪潮中,你才能實現自己夢寐以求的老闆夢和財富夢。
  • 傾全力打造「中國薯都」 做大做強馬鈴薯產業(組圖)
    定西市堅持走發揮比較優勢、發展特色經濟的路子,圍繞打造「中國薯都」,著力提升馬鈴薯產業開發層次,推動馬鈴薯種植面積穩定在300多萬畝,總產量500多萬噸,精澱粉及其製品生產能力35萬噸,使定西成為全國馬鈴薯三大集中產區之一、全國最大的脫毒種薯生產基地、全國重要的商品薯生產基地和薯製品加工基地。[分頁符]
  • 甘肅肅南「以玉為媒」引客 推特色文旅產業富民
    當天,由甘肅張掖市肅南縣推出的《祁連粹·夜光杯》產品在甘肅文交絲路文化交易平臺上線,旨在打造以祁連美玉文化為主的特色產業助力文旅發展,同時「以玉為媒」引客商前來興業。12月27日,由甘肅省張掖市肅南縣推出的《祁連粹?夜光杯》產品在甘肅文交絲路文化交易平臺上線。
  • 薯來樂,賣烤紅薯利潤高嗎
    原標題:薯來樂,賣烤紅薯利潤高嗎如今,在這燈紅酒綠的大都市中,烤紅薯已成為了一種稀缺之物。不乏有商業眼光的商人在這種擁有特殊記憶的食品中,嗅到商機,是以泉城烤薯應運而生。泉城烤薯,技術設備與產品特色顛覆傳統烤薯記憶,是國內烤薯行業力作精品。
  • 扶貧「小香薯」變身增收大產業
    該村也屬於典型的茗洋湖水庫水源保護地,全村80%以上的土地屬於生態公益林,可用耕地只有1000餘畝,產業發展基礎很薄弱。全村90%以上的勞動力在外務工,留在村裡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兒童,加上種植傳統農作物並不怎麼賺錢,村民缺乏增收手段。「一直以來,我們村除了政策性資金之外,村集體收入基本為『零』,是典型的集體經濟『空殼村』。」
  • 淳安:小香薯帶來「大收益」
    5月12日,淳安縣梓桐鎮胡江村,一臺農機正快速起壟和覆膜,村民正在機械化種植「網紅」小香薯,在梓桐鎮的幫扶下,今年胡江村從臨安引進26畝小香薯種植,成了村裡消薄增收的「重頭戲」,小香薯預計7月份就能收成,畝產量可達2000斤左右,每畝可帶來近6千元收入,共計收益二十幾萬元。
  • 甘肅定西小土豆管大用 從救命薯變為致富薯
    農業部總經濟師畢美家說,甘肅是全國馬鈴薯生產大省,定西是全國馬鈴薯集中產區之一,初步形成了產、加、銷一體化的新格局,使馬鈴薯從過去的救命薯、脫貧薯發展成為今天的致富薯,成為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第一大產業。  此次馬鈴薯大會由國家農業部和甘肅省政府主辦,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甘肅省農牧廳、定西市政府承辦。
  • 種下「致富薯」 收穫新希望——寫在全國馬鈴薯產業現場推進會和...
    種下「致富薯」 收穫新希望——寫在全國馬鈴薯產業現場推進會和2020年中國馬鈴薯大會之際楊唯偉百味馬鈴薯。 張子恆以馬鈴薯為主的地方特色美食體驗。從「寶貝蛋」「救命薯」「溫飽薯」,到如今的「脫貧薯」「致富薯」「小康薯」。馬鈴薯,這個如今被農民視作「金蛋蛋」的作物廣泛種植,展現出省委省政府及廣大幹部群眾推動馬鈴薯產業發展的決心和力度。
  • 第四屆中國民歌合唱節在桂林舉行 無伴奏多聲部合唱原生態民歌
    圖為第四屆中國民歌合唱節開幕式。 趙琳露 攝中新網桂林11月3日電(趙琳露 王亞東)11月2日至6日,第四屆中國民歌合唱節在廣西桂林市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七十多支合唱團競相上演一場場民歌盛宴。11月2日晚,來自雲南富寧的「坡芽歌書」合唱團和浙江音樂學院「八秒」合唱團共同演繹了開幕式合唱音樂會,以無伴奏多聲部合唱,為聽眾合唱了壯族、藏族、侗族、客家族、哈薩克族等二十餘首少數民族歌曲。圖為開幕式合唱音樂會。
  • 聲樂演唱中的聲部劃分的原因及聲部種類等
    聲部劃分及體裁的內容主要包括聲部的劃分及美聲作品的體裁,聲部的劃分有進行聲部劃分的原因、聲部種類及其確定方法等,美聲作品的體裁有獨唱曲、重唱曲,以及合唱曲等。進行聲部劃分的原因進行聲部劃分的目的是讓演唱以及教學的時候可以更為便利一些,而對於大多數歌者來說,能不能正確地劃分聲部,關係到歌者他自己能不能更長久地走歌唱這條路。有很多的歌者,就是因為不能正確地劃分聲部,所以造成歌唱之路夭折。
  • 「三南」打造客家文化旅遊區:以「客」為媒迎客來
    以「客」為媒迎客來——「三南」打造客家文化旅遊區紀實  全南、龍南、定南三縣統稱「三南」,有江西「南大門」之稱,為客家人聚居地,客家民風濃鬱。  在打造客家文化體驗旅遊區方面,「三南」唱響「世界圍屋之都」品牌,對客家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特色街區、建築民居、民俗風情、傳統技藝、文化美食等進行提煉,設計出一套具有贛南特色的客家文化形象標識和參觀體驗項目。
  • 「香薯小農場」為扶貧助農注入新活力
    「我和孩子一起來認領這塊香薯田,希望能在收穫生態綠色農產品的同時讓孩子真切感受付出才有回報,也為精準扶貧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日前,市民劉先生帶著孩子來到白龍山街道三門村「香薯助農」黨員愛心農場,認領了一塊屬於自己的「香薯小農場」。
  • 以「棗」為媒壯大「有機紅棗」產業 且末縣第十一屆紅棗豐收節開幕
    中新網新疆新聞10月24日電 (倪菁菁仲澤平王安妮陳雪茹)以「棗」為媒發展壯大「有機紅棗」產業果香惹人醉,紅棗分外甜。10月24日,新疆且末縣第十一屆且末紅棗豐收節甜蜜來襲,這次節日不僅是和棗農們一起分享豐收的喜悅,更重要的是搭建平臺,向外界展示且末紅棗優質品質,持續鞏固和拓寬紅棗銷售渠道,不斷提升當地紅棗產業品牌知名度,進一步做優做強且末的有機紅棗產業,幫助更多得棗農致富增收。
  • 施必達,在「中國薯都」馬鈴薯產業發展大會火了!
    視頻:全豐生物特品部長于洋在馬鈴薯產業發展大會上做主題報告!3月18日-19日,中國·烏蘭察布,由《農資與市場》傳媒等主辦,烏蘭察布市人民政府支持的「中國薯都」馬鈴薯產業發展大會成功召開!
  • 匯川:唱響產業扶貧之歌
    這一成績背後,是匯川奮發當先譜寫產業扶貧樂章的生動寫照。    產業是脫貧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    近年來,匯川區以14個壩區產業結構調整為主抓手,圍繞「234」產業規劃布局,緊扣產業革命「八要素」,踐行「五步工作法」,在松林鎮上莊壩區首創「壩長制」管理機制,並在全市乃至全省推廣,唱響了匯川農業發展的好聲音。
  • 林下套種小香薯,「套出」致富新路子
    「你別看這個香薯個頭不大,但營養價值高,含多種維生素,吃起來軟糯香甜,入口即化。」李世東介紹說。據了解,李世東手中的小香薯,個頭小、糖心金黃、皮薄如紙,粉糯香甜,口感細膩。此外,小香薯還有豐富的胡蘿蔔素、多種維生素以及鉀、鐵、硒等10餘種微量元素,營養價值很高,被營養學家們稱為營養均衡的綠色健康食品。
  • 蘇州相城以會為媒打造影視產業發展集聚高地
    新民晚報訊(記者 唐聞宜 通訊員 黃梅)為有效整合長三角影視產業優質資源,拓展中日影視產業交流渠道,助力相城打造成為長三角地區影視產業發展集聚高地。今天下午,「水墨江南的光影歷程」——2020長三角影視產業峰會在滬舉行。
  • 「中國薯都」馬鈴薯產業發展大會籤約成果豐碩
    3月18日至19日,由《農資與市場》傳媒公司、中國馬鈴薯農場主聯盟、農之聲傳媒公司主辦的「中國薯都」馬鈴薯產業發展大會在烏蘭察布市舉辦。大會以「質量興薯規模擴薯品牌強薯」為主題,整合全國優勢資源,籤訂生態種植訂單,提升產業技術水平,擴大烏蘭察布產業影響力,紮實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助力鄉村振興。
  • 「薯如其名」的豬仔薯
    據當地農民介紹, 原來豬仔薯分有「大種」與「小種」, 以「小種」為佳 豬仔薯 豬仔薯是一種介於淮山與土豆之間的薯類,是水步特色傳統農產品之一。
  • 浙江杭州:種植小香薯 產值上千萬
    4月15日,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天目山鎮九裡村淼楠小香薯合作社的農戶在扦小香薯秧苗。近年來,杭州市臨安區天目山鎮積極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大力發展當地特色農產品種植,不斷提升小香薯原產地效應,促進小香薯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