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下「致富薯」 收穫新希望——寫在全國馬鈴薯產業現場推進會和...

2020-12-22 每日甘肅

種下「致富薯」 收穫新希望

——寫在全國馬鈴薯產業現場推進會和2020年中國馬鈴薯大會之際

楊唯偉

百味馬鈴薯。 張子恆

以馬鈴薯為主的地方特色美食體驗。 張子恆

馬鈴薯已成為定西「名片」。 張子恆

9月24日至28日,全國馬鈴薯產業現場推進會和2020年中國馬鈴薯大會將在定西市安定區召開。屆時將帶來一場數位化、產業化、學術化、市場化的「薯」鄉盛宴。

近年來,我省立足資源優勢,把馬鈴薯產業作為全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來扶持,促進了馬鈴薯產業的快速發展,其已成為帶動我省農民致富的支柱性產業。

從「寶貝蛋」「救命薯」「溫飽薯」,到如今的「脫貧薯」「致富薯」「小康薯」。馬鈴薯,這個如今被農民視作「金蛋蛋」的作物廣泛種植,展現出省委省政府及廣大幹部群眾推動馬鈴薯產業發展的決心和力度。

2018年以來,省委省政府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確定了「牛羊菜果薯藥」六大扶貧特色產業,甘肅馬鈴薯產業發展迎來新機遇——產量持續穩定增加,品質不斷提升,產業鏈不斷完善延伸,產業面快速升級。2020年,全省馬鈴薯種植面積達1030萬畝,總產量預計超過1500萬噸,馬鈴薯產業總產值將達到265億元。

碩果纍纍,盡展產業蓬勃朝氣。行至隴原大地,馬鈴薯產業蓬勃發展的號角已經吹響。育種、種植、加工、銷售……每個環節,都全面發力,各顯優勢。

育出新希望

種子是發展農業的靈魂。對於馬鈴薯來說更是如此。

可以煮著吃、炸薯條吃、炒菜吃、製作澱粉……馬鈴薯的多種食用及加工方法,體現了馬鈴薯品種的多樣性。

特別是隨著消費市場變化,人們對中早熟菜用型、加工型專用型,富鋅、彩色等功能性品種需求增多。為適應生產區域及營養需求,甘肅積極致力於馬鈴薯品種選育工作。

對此,我省通過加快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加強新品種選育、引進、示範力度。立足自身優勢,瞄準優質脫毒馬鈴薯種薯繁育和優質澱粉型加工薯兩個方向,統籌做好品種發展規劃,努力打造優勢馬鈴薯生產片帶。基本形成了以省農科院、甘農大等科研院所為主的馬鈴薯新品種育種科研隊伍。按照市場需求、加工需求,先後培育出在國內處於領先或先進水平的隴薯、甘農薯等新品種,登記馬鈴薯新品種十多個,推動馬鈴薯品種更新換代速度。建立健全了脫毒苗、原原種、原種、一級種擴繁體系,提高我省馬鈴薯種薯生產水平。

據了解,僅甘肅省農科院馬鈴薯研究所先後選育出42個隴薯系列馬鈴薯品種,種植面積超600萬畝,約佔甘肅馬鈴薯種植總面積的「半壁江山」。

選育出的種子,要被農民接受,必須進行大力推廣。定西市安定區稱鉤驛鎮周家河村的村民劉凡對此深有感觸。

「以前種馬鈴薯不講究。這幾年藍天公司和合作社進行合作,帶動我們種植「莊薯3號」。這個品種很適合加工澱粉。藍天公司這幾年大面積帶動推廣,進行訂單收購,比之前我們種雜七雜八的品種收入好太多。」劉凡說。

據了解,甘肅藍天馬鈴薯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以股份合作的形式在安定區各鄉鎮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聯合社再組織各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籤訂訂單合同,統一馬鈴薯種植品種、統一收購馬鈴薯。2019年,藍天公司的聯合社與307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籤訂訂單,建成澱粉加工專用馬鈴薯種植基地10萬畝以上。

在定西市安定區,通過培育壯大愛蘭薯業、凱凱農科、農夫薯園、定西馬鈴薯研究所等種薯企業15家,形成了5億粒的優質脫毒種薯繁育能力,分別佔全市的62%、全省的50%和全國的29%。每年整合專項扶貧資金2000萬元以上,按照「戶均1000斤、扶持5畝薯」的標準,對需求貧困戶進行「全覆蓋」調種扶持,帶動貧困戶戶均種植馬鈴薯10畝以上。大力實施「微型薯補貼入戶」工程和「戶均一畝種子田」工程,構建「溫室生產原原種、基地擴繁原種、田間應用一級種」的梯級種薯繁育推廣體系,確保種植環節脫毒種薯「全覆蓋」。

此外,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技術指導,我省馬鈴薯種薯繁育基地建設逐步標準化,培育了具有種薯生產經營資質的單位71家,年生產原原種12億粒以上、原種10萬畝以上、一級種薯20萬畝以上。2017年,定西市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第一批馬鈴薯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2019年,山丹縣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第二批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渭源縣被認定為國家馬鈴薯脫毒種薯制種大縣。

依託良種繁育體系的建設,甘肅形成了中部高澱粉及菜用型,河西及沿黃灌區全粉、薯條(片)加工型,隴南、天水早熟菜用型和高海拔區脫毒種薯繁育等馬鈴薯生產四大優勢區域。

長勢旺盛的馬鈴薯。

甘肅馬鈴薯產業近幾年得到長足發展,種植技術進入國際前列,產品受到國外專家青睞。 張子恆

種好「致富薯」

說起馬鈴薯的收穫,安定區香泉鎮陳家屲村村民陳錄元臉上就難掩笑意,「原來種著吃,現在能賣錢;原來全靠人力,現在全程機械化,輕輕鬆鬆就能種出『金蛋蛋』!」

多年來,陳錄元家中靠種植6畝馬鈴薯維持生活,基本無其他收入來源,還要供兩個孩子生活,家庭生活比較困難,2013年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針對實際情況,鎮村幹部積極鼓勵陳錄元發展馬鈴薯產業,為其投放了馬鈴薯良種。

有了良種還遠遠不夠。為了能夠掌握馬鈴薯種植技術,鎮政府組織陳錄元及其他村民參加了種植技術培訓,他很快掌握了平田整地、配方施肥、種薯處理、覆膜種植、田間管理等關鍵技術。2015年,藉助國家農業機械購置補貼的8.56萬元,他又自籌資金8萬元,購置了一套農業機械,為馬鈴薯發展奠定了基礎。

現在陳錄元一家種植馬鈴薯達到15畝,全部實行機械化耕作,馬鈴薯畝產達到1500公斤以上,畝收入達到1200元左右。通過發展馬鈴薯產業,陳錄元家年收入達到2.5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6250元,真正實現了脫貧致富。

要種出「致富薯」,種植環節尤為關鍵。對此,我省依託標準化種植基地建設,提升馬鈴薯種植水平。據了解,我省已集成應用脫毒種薯、深松耕、起壟覆膜、綠色防控、機械收穫等技術,實行「統一品種、統一施肥標準、統一病蟲害綠色防控、統一機械作業、統一田間管理」,建設綠色化、標準化、規模化連片種植基地。

綠色化標準化種植的馬鈴薯,已與藍天公司籤下訂單,1畝地純收入約1400元,萬畝基地就可以創造1400萬元的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全省已建成千畝以上的種植基地399個,萬畝以上的種植基地14個,綠色標準化種植面積達到284萬畝,打造了一批集中連片、技術集成的萬畝以上綠色標準化產業基地。現有安定區國家級馬鈴薯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和渭源縣省級馬鈴薯現代農業產業園。

通過集中打造一批種植地塊連片、配套設施完善、高產優質、全程機械化的馬鈴薯綠色標準化種植基地,全面推廣「黑膜覆蓋+脫毒種薯+配方施肥+統防統治+機械化耕作」等綜合實用技術,馬鈴薯種植過程實現了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

希望的種子得到精心耕種,必定能結出致富的果實。秋收時節,一顆顆沾著泥土芬芳的馬鈴薯碩大滾圓,洋溢著豐收的喜氣,讓流著汗水、辛勞一年的農民滿心歡喜。

生機勃勃的馬鈴薯脫毒瓶苗。 何春喜

渭源縣馬鈴薯喜迎豐收。

安定三豐馬鈴薯農民合作社正在機收馬鈴薯。 張 壽

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業專家參觀定西馬鈴薯產業園。

延伸產業鏈

走進渭源縣甘肅田地白家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的生產車間,工人們在生產線上有序加工。2018年,公司「來點土豆」系列自主品牌產品被全國馬鈴薯產業聯盟授予「十大特色食品」榮譽稱號。

「目前,半成品車間生產粉麵餅200萬多個,成品車間已生產各類產品8萬多件。」甘肅田地實業集團總裁辦主任張博介紹說,復工復產以來,公司半成品車間、成品車間已全面恢復正常生產,產能逐漸提升。

產業做大做強,離不開產業鏈的不斷延伸。目前,渭源縣已發展馬鈴薯加工企業2家,其中澱粉生產企業1家、主食加工企業1家,年澱粉生產能力達到2萬噸。「馬鈴薯產業年吸納勞動力3.25萬餘人次,其中貧困勞動力1.88萬餘人次,貧困勞動力人均勞務收入達5500元。」渭源縣馬鈴薯產業發展中心負責人介紹道。

每到馬鈴薯上市季節,在安定區巉口鎮的定西馬鈴薯產業園精深加工區都會看到來交售馬鈴薯的各類車輛排起長隊,園區內的企業開足馬力生產,人頭攢動,一派忙碌。

近年來,安定區不斷發展壯大馬鈴薯加工企業,加強自我消化能力,穩定馬鈴薯價格,提高附加值。經過多年發展,現有馬鈴薯加工企業11家,馬鈴薯及其製品生產線49條,生產能力達62.06萬噸,形成了以精澱粉、全粉、變性澱粉、休閒食品為主的加工體系,有力地推動了馬鈴薯產業向全產業鏈、循環化發展。

在安定區,馬鈴薯加工產品由精澱粉、全粉、變性澱粉延伸到主食粉、馬鈴薯麵粉、蛋白粉、粉皮、粉絲、粉條、水晶粉、餅乾、薯泥、糕點等主食化產品及休閒食品,加工產品不斷豐富。同時,實施了澱粉全降解環保餐盒及包裝材料項目、馬鈴薯休閒食品生產項目等精深加工項目20多個,以澱粉加工等低耗能低汙染產業為主的產業集群初具規模。

目前,安定區馬鈴薯產品轉化率達30%以上,有效延長了產業鏈條,實現了馬鈴薯產業就地加工增值,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

全省已建成規模以上馬鈴薯加工企業100餘家。其中,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3家,省級龍頭企業36家,年馬鈴薯製品加工能力80餘萬噸,實際加工精澱粉30萬噸,全粉3萬噸,休閒食品及主食化產品3萬噸,粉條、粉皮30多萬噸,累計加工鮮薯500萬噸左右,加工轉化率達到30%以上。

全省貧困地區依靠馬鈴薯產業脫貧2.39萬戶9.75萬人,為全省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作出重要貢獻。

促進馬鈴薯產業精深加工,加快形成高端產品與低端產品、終端產品與半成品相結合的產品結構,打造全國馬鈴薯精深加工集群中心……已成為我省發展馬鈴薯產業前進方向。

售出好價錢

「以前種洋芋根本賣不了幾個錢。如今合作社帶動我們種植,1公斤1元保底價收購,去年我就收入1萬多元。」渭源縣五竹鎮村民雷迎龍說。不僅如此,通過在鎮裡的馬鈴薯種薯產業園打工,雷迎龍的工資漲到4000元。一家人穩定脫貧,全靠合作社帶動發展。

「去年,合作社收購了當地農戶的種薯6500萬噸,盈利約100萬元。」據產業園負責人劉永紅介紹,今年,合作社將組建自己的組培室,生產脫毒瓶苗,進一步降低生產原原種的成本,帶動833戶貧困戶建設馬鈴薯原種繁育基地1500畝、一級種繁育基地2000畝。

為了讓農民辛苦勞作獲得一個好價錢,我省堅持政府市場兩手並用,構建產業均衡利益鏈。在推進馬鈴薯全產業鏈發展中,始終堅持政府市場兩手並用,做到推動產業發展政府有力、市場有效。特別是充分發揮馬鈴薯資源的比較優勢,結合市場需求及其變動趨勢預估、資源承載能力與最優生產規模確定、產業延伸與配套產業發展能力等關鍵要素,科學規劃產業可持續發展,依託基層黨政部門對農民的有效組織和管理,從區域層面統籌與調控鮮薯及加工產品的有效供給,穩定和保障了馬鈴薯種植、流通、加工等各個主體的利潤均衡,確保價格不大漲大跌,產業不大起大落,為馬鈴薯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安定區積極推進「訂單託底」發展模式,有效解決了農民的產後銷售問題。當地通過引導區內企業和合作社按照「價格託底、訂單收購」的原則,由經營主體與種植農戶以最低0.9元每公斤的保護價格籤訂收購訂單,建立了馬鈴薯銷售環節「價高時隨行就市、價低時保價收購」的市場風險防控體系。2019年,安定區30萬畝標準化基地全部實現訂單化種植,穩定了4萬多農戶的收入預期。

近年來,藍天公司與安定區80多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籤訂了馬鈴薯種植訂單,由合作社與農戶籤訂馬鈴薯種植合同,最終由公司以高於市場均價的價格收購。藍天公司通過訂單種植,每年發展馬鈴薯標準化種植基地12萬畝,帶動包括2.6萬戶貧困戶在內的10萬多戶農戶發展馬鈴薯產業,戶均年增收8300元。

訂單託底幫助農民群眾特別是貧困戶實現穩定增收的效果固然好,要闖過市場這道關,必須打通馬鈴薯產後通市場的「最後一公裡」。

在安定區,以藍天、薯香園等為代表的定西馬鈴薯加工企業與康師傅、徐福記、海底撈等知名企業都建立了穩定供銷關係,這讓企業可以放心放手建立品種優良、穩定優質的原料薯訂單種植基地。

為增強「訂單託底」的「後勁」,安定區突出品牌培育,充分發揮「定西馬鈴薯」作為中國馳名商標的品牌優勢,創建了「全國馬鈴薯產業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註冊了「新大坪」「愛蘭」「幸澤」等10多個知名商標,有效提升了品牌影響力和市場認可度。同時,安定區積極完善倉儲體系,健全市場網絡,創新營銷模式,堅持「佔領低端市場、鞏固高端市場、開拓超級市場,挺進國際市場」的營銷戰略,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和經銷協會的作用,與北京新發地、上海江橋等大型終端市場建立穩定營銷關係;依託國家級定西馬鈴薯批發市場平臺,構建以國家級市場為龍頭、集中產區鄉鎮市場為主體、專業村和種植大戶收購網點為補充的三級市場購銷網絡,實時收集、整理、發布終端市場供求和價格信息,有效提高了馬鈴薯銷售的組織化程度,拓寬了銷售渠道。

不止安定區,近年來,甘肅馬鈴薯品牌影響力逐年放大。全省已入選「甘味」品牌目錄的馬鈴薯產品11個,已建成馬鈴薯專業批發市場10個、購銷網點1500多個、運銷大戶3500多戶、營銷從業人員10萬多人。每年銷往北京、上海、廣東、福建、河南等20多個省(市)的鮮薯達500萬噸,佔年鮮薯總產量的30%以上,鮮薯儲藏能力達到200萬噸,種薯儲藏能力46萬噸。

更令人欣喜的是,「定西馬鈴薯」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先後獲得農業農村部全國地理標誌認證和原國家質檢總局「定西馬鈴薯脫毒種薯」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全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乾旱貧瘠的甘肅,做大「小土豆」,繪就「小康圖」,探索出了一條產業為基、龍頭引領、主體帶動、農戶參與、聯合經營的馬鈴薯全產業鏈產業扶貧路子,譜寫了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相關焦點

  • 全國馬鈴薯產業現場推進會和2020年中國馬鈴薯大會新聞發布會實錄...
    新聞發布會現場9月17日下午,省政府新聞辦舉行全國馬鈴薯產業現場推進會和2020年中國馬鈴薯大會新聞發布會。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梁仲科,定西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陳學儉,定西市安定區委副書記、區人民政府區長祁永和,定西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馬鈴薯產業辦公室主任胡全良共同介紹全省馬鈴薯產業發展以及全國馬鈴薯產業現場推進會和2020年中國馬鈴薯大會情況,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 山丹縣:馬鈴薯成為增收致富「黃金產業」
    每日甘肅網訊 (通訊員 胡秉珍 楊建剛)立秋以來,山丹縣種植的16.74萬畝馬鈴薯陸續成熟,廣闊的田野上,轟鳴的收割機、忙碌的農戶、幸福的笑臉和成堆的馬鈴薯構成了一幅豐收的畫面。正在地裡指揮收穫的清泉鎮郇莊村種植大戶趙文江高興的說到。「今年,我流轉了100多畝地,全部種植了馬鈴薯,按照這樣的產量和近期的價格,估計每畝地的純收入在800元左後,而且有人專門來收,不愁銷路。」在一旁的地裡,只見趙文江指揮工人將馬鈴薯進行了大小分級,等待來人收購。  趙文江只是該縣眾多馬鈴薯種植大戶中的一戶,筆者在該縣的清泉、位奇、東樂等鄉鎮走訪,只見馬鈴薯收穫場景隨處可見。
  • 定西馬鈴薯:從「救命糧」變成「致富薯」—新聞—科學網
    20多年的發展歷程,定西市讓馬鈴薯從「救命糧」蛻變成了「致富薯」,成為當地產業扶貧的頭號功臣。數據顯示,2016年定西市農民人均馬鈴薯產業收入佔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近三成。前不久,全國產業扶貧現場會在這裡召開。 會議期間,定西市大力推行的「四個跟進」產業扶貧模式引發與會者高度關注。
  • 傾全力打造「中國薯都」 做大做強馬鈴薯產業(組圖)
    定西市堅持走發揮比較優勢、發展特色經濟的路子,圍繞打造「中國薯都」,著力提升馬鈴薯產業開發層次,推動馬鈴薯種植面積穩定在300多萬畝,總產量500多萬噸,精澱粉及其製品生產能力35萬噸,使定西成為全國馬鈴薯三大集中產區之一、全國最大的脫毒種薯生產基地、全國重要的商品薯生產基地和薯製品加工基地。[分頁符]
  • 科學網—馬鈴薯產業期盼黃金髮展期
    2月25日,馬鈴薯產業開發高層研討暨成果發布會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舉行,農業部副部長餘欣榮作出了上述判斷。 一年前,馬鈴薯主食化開發戰略就在這裡啟動。時隔一年,《中國科學報》記者在發布會現場看到,布丁蛋糕、豆沙麵包、水晶奶黃酥、杏仁千層酥塔、橙皮冰凍曲奇……這些日常點心都與馬鈴薯全粉搭配製成,共有近40種馬鈴薯主食系列產品在這裡展示。
  • 甘肅定西小土豆管大用 從救命薯變為致富薯
    甘肅定西小土豆管大用 從救命薯變為致富薯 農業部總經濟師畢美家說,甘肅是全國馬鈴薯生產大省,定西是全國馬鈴薯集中產區之一,初步形成了產、加、銷一體化的新格局,使馬鈴薯從過去的救命薯、脫貧薯發展成為今天的致富薯,成為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第一大產業。  此次馬鈴薯大會由國家農業部和甘肅省政府主辦,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甘肅省農牧廳、定西市政府承辦。
  • 烏蘭察布重點打造馬鈴薯產業
    全市馬鈴薯種植面積一直穩定在400萬畝左右,鮮薯總產450萬噸,在全國地區級位居第一,馬鈴薯種植面積和產量佔內蒙古自治區的近1/2,約佔全國馬鈴薯年均種植面積和產量的6%。全市除集寧區以外,其它10個旗縣市馬鈴薯播種面積均在25萬畝以上,其中四子王旗近100萬畝,優質品種夏波蒂、費烏瑞它、冀張薯系列、中薯系列、青薯系列等種植比重正逐年增加。
  • 堅持質量興薯品牌強薯 推動馬鈴薯產業大發展 ——「中國薯都...
    嘉賓圍繞「贏在經營、服務創新、薯銷未來」三個議題進行探討,共商馬鈴薯產業發展前景 (唐璇博攝)3月19日,「中國薯都」馬鈴薯產業發展大會舉辦  從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成為馬鈴薯種植戶的李報,已有8年的馬鈴薯種植經驗。「種了8年地,從教授走到田間地頭我不是第一個,作為農業人,我最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如何規避風險。」他表示,土地的修復和調整不是簡單的輪番種植,不能今年種馬鈴薯,明年種葵花,後年再種馬鈴薯,而要多樣化種植,讓優質肥沃的土地培育出優質的馬鈴薯產品。
  • 施必達,在「中國薯都」馬鈴薯產業發展大會火了!
    視頻:全豐生物特品部長于洋在馬鈴薯產業發展大會上做主題報告!3月18日-19日,中國·烏蘭察布,由《農資與市場》傳媒等主辦,烏蘭察布市人民政府支持的「中國薯都」馬鈴薯產業發展大會成功召開!
  • 「中國薯都」馬鈴薯產業發展大會籤約成果豐碩
    3月18日至19日,由《農資與市場》傳媒公司、中國馬鈴薯農場主聯盟、農之聲傳媒公司主辦的「中國薯都」馬鈴薯產業發展大會在烏蘭察布市舉辦。大會以「質量興薯規模擴薯品牌強薯」為主題,整合全國優勢資源,籤訂生態種植訂單,提升產業技術水平,擴大烏蘭察布產業影響力,紮實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助力鄉村振興。
  • 中國馬鈴薯的「定西味道」——定西市安定區馬鈴薯產業發展走筆
    安定區氣候涼爽,雨熱同季,土壤疏鬆透氣,晝夜溫差大,特殊的土壤和氣候讓性喜冷涼的馬鈴薯在這裡找到了極佳的生長條件,從而孕育出了金黃鮮亮、瓷實飽滿、沙綿醇厚,乾物質積累高,富含鉀元素和多種維生素、暢銷全國及世界各地、深受消費者喜愛的「甘味」名品「定西馬鈴薯」。
  • 「中國薯都」辦馬鈴薯展洽會 給土豆找「婆家」
    中新網烏蘭察布11月16日電(張林虎)「烏蘭察布將進一步挖掘馬鈴薯的文化內涵、加工工藝和品質品牌,加快馬鈴薯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烏蘭察布馬鈴薯走向更廣闊市場。」16日,烏蘭察布市副市長於海宇如是說道。
  • 「救命糧」變身「脫貧薯」,寧蒗積極打造優質馬鈴薯產業新高地
    ——土豆、洋芋、馬鈴薯。」過去,在雲南麗江的寧蒗縣流傳著這樣一句玩笑話。那時,大家並沒有把馬鈴薯當成有價值的寶貝,僅表達著這裡的產業較為單一,山民們只能靠家裡種的幾畝馬鈴薯解決溫飽、維持生計。可放到現在來看,這句話卻有了不同的意味,通過滬滇合作、龍頭企業帶動等,寧蒗的馬鈴薯產業正在做大做優做強,實現「救命糧」到「脫貧薯」的華麗轉身。
  • 林下套種小香薯,「套出」致富新路子
    近日,在布爾津縣窩依莫克鎮託庫木特村的雲水岸採摘園裡,迎來了小香薯收穫的時節。種植戶李正信、李世東父子正和其他村民一起忙著採挖、清洗、包裝和裝車運輸,呈現出產銷兩旺的良好態勢。原來,李正信、李世東父子是村裡的沙棘種植大戶,去年在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的引導下,嘗試著在自己的沙棘地裡套種了10畝地的小香薯。期間,縣農業農村局的技術人員還到他這來實地指導,沒想到喜獲成功,今年他又套種了50畝地小香薯,在不影響果樹生產的前提下就能帶來增收。
  • 中國馬鈴薯大會下月啟幕 雲南成全國冬作馬鈴薯最大產區
    據中國海關信息中心及中商產業研究院提供的數據,2017年雲南馬鈴薯出口量8.14萬噸,出口金額7601.68萬美元,分別佔全國馬鈴薯出口量和出口額的15.96%和27.04%;從2010年到2017年,雲南省馬鈴薯貿易出口量和出口額平均佔全國的10.37%和18.75%,居全國第二位,是全國馬鈴薯出口大省。
  • 興義洛萬鄉開展冬早馬鈴薯種植現場觀摩會助推產業發展
    近年來,興義市洛萬鄉認真貫徹落實省、州、市關於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精神,因地制宜調結構,大力發展高效農作物種植,深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助力農民增收。「冬早洋芋」種植忙,群眾增收新渠道。為充分發揮良種示範帶動效應,指導科學種植冬早馬鈴薯,提高產量,促進農民增收致富。12月8日上午,洛萬鄉2020年低海拔冬早馬鈴薯種植現場觀摩會在洛萬鄉平寨村召開。洛萬鄉黨政領導、各村(社區)第一書記、村幹部及部分群眾代表共100餘人參加。
  • 馬鈴薯成了致富「香餑餑」
    蜿蜒的柏油路兩邊,田裡的馬鈴薯像綠色的地毯。人民網李發興攝蜿蜒的柏油路,把山上的農田一分為二,田裡的馬鈴薯像綠色的地毯,綴滿了紫色或白色的小花,漫山遍野地鋪開,一望無際。劉飛站在地頭,欣賞著這幅田園畫,陽光照射下,他的眼睛眯成一條縫。
  • 搭乘電商快車 大姚「黃金薯」熱銷全國
    「洋芋花開賽牡丹」,近年來,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大力發展馬鈴薯種植產業。全縣12個鄉鎮均種有馬鈴薯,從五月到十月,各鄉鎮都有新鮮的馬鈴薯上市,品質好、深受市場青睞。  8月,走在曇華鄉的道路上,隨處可以看到滿山開放的馬鈴薯花。早些年,馬鈴薯作為糧食解決百姓溫飽問題,現今,馬鈴薯已變為大姚「黃金薯」,遠銷全國各地。
  • 冬種馬鈴薯「戰鼓」 即將擂響
    原標題:冬種馬鈴薯「戰鼓」 即將擂響   當下晚造即將迎來收穫時期,恩平市牛江鎮、良西鎮、沙湖鎮每年晚造都是率先開鐮收割,為的就是搶抓時機播種馬鈴薯,趕在明年春節收穫上市
  • 「薯為媒」唱響特色產業「高聲部」
    近年來,延慶大力發展生態經濟,一大批生態農業項目在媯川大地「生根開花」,其中馬鈴薯產業發展方興未艾。作為國內最大的微型薯研發基地,延慶早在2002年,就設立了全國獨一無二的馬鈴薯產業高科技園區,進行種薯研發、種薯繁育、種質鑑定以及產業化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