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成了致富「香餑餑」

2021-01-09 金臺資訊

蜿蜒的柏油路兩邊,田裡的馬鈴薯像綠色的地毯。人民網李發興攝

蜿蜒的柏油路,把山上的農田一分為二,田裡的馬鈴薯像綠色的地毯,綴滿了紫色或白色的小花,漫山遍野地鋪開,一望無際。劉飛站在地頭,欣賞著這幅田園畫,陽光照射下,他的眼睛眯成一條縫。

劉飛是雲南省昭通市魯甸縣新興馬鈴薯專業合作社負責人,2008年,他領著168戶農戶組建合作社,開始規模化種植馬鈴薯,這些年在雲南省農科院助力下,合作社發展越來越好,老百姓收入跟著水漲船高。

魯甸地處烏蒙山集中連片特殊貧困地區的腹心地帶,是雲南省27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當地農業種植以馬鈴薯為主,可老品種畝產不到1000公斤,老百姓要想靠這點產量脫貧太難。

咋辦?2017年,雲南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研究員隋啟君和同事組成專家服務團隊,帶著新品種「雲薯505」到魯甸。經田間測產,「雲薯505」平均畝產2000多公斤,相較老品種增產不少。

「大規模種!」劉飛拍板。

那時起,合作社在流轉的3000多畝田裡種上新品種,在雲南省農科院技術支持下,年產量、產值大幅提升。

看到效益,合作社帶著農戶一起種。為提升貧困戶種植積極性,合作社免費給他們發放種薯、提供技術,成熟後由合作社統一回收銷售。目前,合作社帶動周邊貧困戶種植「雲薯505」15000畝左右。

蜿蜒的柏油路兩邊,田裡的馬鈴薯像綠色的地毯。人民網李發興攝

水磨鎮鐵廠社區山腳自然村村民盧應德是種植戶之一,「我家種了10多畝馬鈴薯,成熟後由合作社統一收購,光這一項年收入就3萬多元。」盧應德說。

基地規模大,合作社長期吸納周邊村民務工,每天收入50元至250元不等。平日做完自家做地裡活計,盧應德又到合作社打工,一年下來又有三四萬元。

合作社還用價格差的方式對社員進行分紅,「打個比方,如果(收購馬鈴薯)非社員每噸1200元,那麼社員就是1600元。」劉飛說。照這樣的算法,盧應德每年還有近萬元分紅。

全部加起來,「現在年收入七八萬,之前想都不敢想。」

沒必要羨慕,在合作社,日子比盧應德過得好的還很多。

2017年,合作社提供給水磨鎮滴水村貧困戶張興祥家10畝種薯,指導他種植馬鈴薯新品種。除去成本,當年張興祥就賺了2萬多。

蜿蜒的柏油路兩邊,田裡的馬鈴薯像綠色的地毯。人民網李發興攝

2018年他把面積擴大到100畝,產量280噸,合作社以每噸1500元的價格收購,合計42萬元,除去成本,張興祥純收入近20萬元。2019年,他把種植面積擴大到140畝,產量350噸,當年馬鈴薯價格好,合作社以每噸2000元的價格收購,合計70萬元,除去成本,純收入超過30萬元。

日子富裕了,張興祥主動申請摘掉了貧困帽子。

在雲南省昭通市,像張興祥這樣靠發展馬鈴薯產業脫貧致富的不在少數。作為助推全市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馬鈴薯與昭通山區貧困群眾結合最緊密。截至2019年,全市馬鈴薯種植面積300萬畝,平均每畝產量1.6噸,鮮薯總產量480萬噸,實現農業產值72.4億元,已帶動全市19.2萬戶64萬貧困人口實現人均增收1440元以上。

馬鈴薯不僅是餐桌上的主糧,昭通市

如今還通過產業升級、科學種植、良種培育等,讓群眾從中得到了實惠、嘗到了甜頭。

再過一個多月,馬鈴薯就要成熟了,劉飛站在地頭,看著承載著貧困山區人民脫貧致富希望的「香餑餑」,扶了扶眼鏡,嘴角不自覺上揚。

相關焦點

  • 馬鈴薯成圍場農民致富的「黃金產業」
    馬鈴薯成圍場農民致富的「黃金產業」目前,種植面積七十四萬畝,產值達二十三億元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育太和鄉育太和村馬鈴薯種植戶叢日星說,2018年他能收入7 萬元左右。圍場是全國馬鈴薯種薯和商品薯基地縣。
  • 遼源龍山區這個村的蒜苗,成了農民致富的「香餑餑」
    近年來,遼源市龍山區工農鄉向陽村結合區位優勢,引進蒜苗蒜種,鼓勵村民發展特色種植,不斷拓寬群眾增收致富的門路。與此同時,每年組織廣大農民開展種植專業技術培訓,邀請農業技術人員進行指導,多方引進優良品種和新技術,通過成立合作社,讓村民「抱團」增收。
  • 西吉馬鈴薯:從「救命蛋」到「致富蛋」
    於晶 攝(新春走基層)西吉馬鈴薯:從「救命蛋」到「致富蛋」中新網寧夏西吉1月10日電 題:西吉馬鈴薯:從「救命蛋」到「致富蛋」作者 楊迪寒冬時節,寧夏西吉縣紅耀鄉小莊村卻是一派紅火的忙碌景象:地窖中,馬鈴薯堆積如山,
  • 山丹縣:馬鈴薯成為增收致富「黃金產業」
    每日甘肅網訊 (通訊員 胡秉珍 楊建剛)立秋以來,山丹縣種植的16.74萬畝馬鈴薯陸續成熟,廣闊的田野上,轟鳴的收割機、忙碌的農戶、幸福的笑臉和成堆的馬鈴薯構成了一幅豐收的畫面。「今年,我流轉了100多畝地,全部種植了馬鈴薯,按照這樣的產量和近期的價格,估計每畝地的純收入在800元左後,而且有人專門來收,不愁銷路。」在一旁的地裡,只見趙文江指揮工人將馬鈴薯進行了大小分級,等待來人收購。  趙文江只是該縣眾多馬鈴薯種植大戶中的一戶,筆者在該縣的清泉、位奇、東樂等鄉鎮走訪,只見馬鈴薯收穫場景隨處可見。
  • 農民的「致富菜」 餐桌上的「香餑餑」
    在農閒中發展山野菜,又在農閒中上市,不僅可以豐富城鄉群眾的餐桌,還可以賣個好價錢,這一季下來收入一兩萬元不成問題。」吉林省撫松縣興隆鄉刁窩砬子村山野菜發展大戶尹篤生樂呵呵地對記者說。刁窩砬子村是撫松縣山野菜特色項目主產基地,該村農民發展山野菜時間起步比較早,依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條件,按照「打綠色牌、走特色路」的工作思路,逐步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 定西馬鈴薯:從「救命糧」變成「致富薯」—新聞—科學網
    20多年的發展歷程,定西市讓馬鈴薯從「救命糧」蛻變成了「致富薯」,成為當地產業扶貧的頭號功臣。數據顯示,2016年定西市農民人均馬鈴薯產業收入佔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近三成。前不久,全國產業扶貧現場會在這裡召開。 會議期間,定西市大力推行的「四個跟進」產業扶貧模式引發與會者高度關注。
  • 種下「致富薯」 收穫新希望——寫在全國馬鈴薯產業現場推進會和...
    種下「致富薯」 收穫新希望——寫在全國馬鈴薯產業現場推進會和2020年中國馬鈴薯大會之際楊唯偉百味馬鈴薯。 張子恆以馬鈴薯為主的地方特色美食體驗。近年來,我省立足資源優勢,把馬鈴薯產業作為全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來扶持,促進了馬鈴薯產業的快速發展,其已成為帶動我省農民致富的支柱性產業。從「寶貝蛋」「救命薯」「溫飽薯」,到如今的「脫貧薯」「致富薯」「小康薯」。
  • 牙克石市:特色山野菜成了「香餑餑」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許多人吃膩了餐桌上的雞鴨魚肉,轉而青睞鄉間田園裡純天然、無汙染的原生態食品,所以大山深處的純天然山野菜就成了『香餑餑』。我每年5月至10月份採摘山野菜、蘑菇、野果等進行銷售,年收入能增加3萬至5萬元。」已經賣了三十多年山野菜的郭春傑說道。
  • 中國馬鈴薯的「定西味道」——定西市安定區馬鈴薯產業發展走筆
    位於定西城區解放路的高原好食材體驗館裡,有洋芋醋、洋芋寬粉、馬鈴薯全粉、精製鮮粉、馬鈴薯早餐餅……各種以馬鈴薯為原料的特色商品琳琅滿目,瑞源農產品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巧花正在忙碌地為顧客們介紹馬鈴薯特色產品。這些誘人的商品中,有一款由定西瑞源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生產的帶有「甘味」「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綠色食品」等三個標誌的「定西馬鈴薯」鮮薯商品格外醒目。
  • 中國土豆為何不敵美國馬鈴薯
    目前,美國主要的馬鈴薯加工產品有:薯片、薯條、雪花粉、顆粒粉、薯塊、全粉、澱粉、罐頭、去皮薯、薯粒、薯酥、沙拉等等,日常餐飲已經到了「無薯不成餐」的程度。在歐美,「千錘百鍊」的馬鈴薯平均加工比例已接近50%,其中美國為60%,荷蘭、英國為47%。而我國所產的馬鈴薯90%是直接進廚房上餐桌,僅僅只有10%左右用於加工轉化。
  • 依託網絡平臺 土特產變成「香餑餑」——致富帶頭人米發君點亮貧困...
    依託網絡平臺 土特產變成「香餑餑」 ——致富帶頭人米發君點亮貧困群眾的致富夢 當第一眼看到這位略顯青澀的年輕人,實在是很難讓人和致富帶頭人聯繫到一起。「2014年,剛從部隊退伍回來,比較迷茫,不知道自己適合幹什麼工作,期間嘗試了很多類型的工作,也碰了很多壁。」米發君笑著向記者說道。
  • 電商扶貧讓土特產變身「香餑餑」
    依託電商新業態推動消費扶貧的新模式,被稱之為「電商扶貧」,也被視為推動消費扶貧的主要方式之一,它讓農產品從滯銷變暢銷,從「土疙瘩」變成「香餑餑」,並轉化為消費扶貧的「新引擎」。在海東市平安區石灰窯鄉,就有這樣一位能人,他憑藉電商力量,將家鄉的土特產推向網絡的另一端,在自己發展壯大的同時,也帶動村民走上了脫貧致富路。他就是丁珍芳。
  • 消費升級 馬鈴薯成食界新寵
    近日,國家農業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在京舉辦馬鈴薯主糧化戰略宣傳暨主食消費引導活動。目前已經有包含馬鈴薯餅乾、馬鈴薯麵條等在內的300多個馬鈴薯主食產品研發成功,「土豆焗飯」「土豆主食沙拉」等菜品頗受年輕消費者喜愛。
  • 甘肅定西馬鈴薯「將軍宴」 108道中西菜品引客垂涎
    10月16日晚,在2018中國·定西馬鈴薯美食節上,當地推出的馬鈴薯「將軍宴」,匯聚了108道用馬鈴薯做成的中式、西式菜品,吸引了國內外賓客的目光。圖為馬鈴薯「將軍宴」。甘肅定西是中國乃至全世界馬鈴薯最佳適種區之一,已有200多年的種植歷史。有「中國薯都」之稱,馬鈴薯產業已成為定西具有代表意義和獨特優勢的支柱產業之一,成為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目前,全市農民人均從馬鈴薯產業中獲得收入1590元,佔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3.2%,曾經的「救命薯」「溫飽薯」,現在成了農民的「脫貧薯」「致富薯」。圖為賓客欣賞並拍攝馬鈴薯「將軍宴」。
  • 馬鈴薯種植基地、鄉村萬人遊!德州平原開啟旅遊扶貧之旅
    3月19日,德州平原縣恩城鎮特色馬鈴薯種植基地暨最美鄉村一起出發萬人遊啟動儀式舉行。儀式現場,恩城鎮與鼎好之家、山東採吧網絡科技、縣食安餐飲協會籤訂特色馬鈴薯產銷協議,以特色種植帶動精準扶貧,實現鄉村振興。
  • 「洋衛生巾」成了「香餑餑」
    「洋衛生巾」成了「香餑餑」 CBO首頁 | 作者: | 來源:中國台州網  2014-04-26  訪問量:529
  • 「洋芋蛋」裡的「致富經」——農發行甘肅省分行支持馬鈴薯產業...
    作為全省唯一一家農業政策性銀行,甘肅農發行認真圍繞省委省政府促農增收「六大行動」,自始至終把馬鈴薯產業作為信貸支持重點,精心扶持、著力深耕,近兩年累計投放馬鈴薯貸款11.1億元,約佔全省馬鈴薯貸款投放總量的40%,累計支持馬鈴薯企業20戶,帶動貧困人口約8.7萬人實現增收,充分發揮了農業政策性銀行在產業扶貧中的骨幹支柱作用。
  • 冬種馬鈴薯「戰鼓」 即將擂響
    原標題:冬種馬鈴薯「戰鼓」 即將擂響   當下晚造即將迎來收穫時期,恩平市牛江鎮、良西鎮、沙湖鎮每年晚造都是率先開鐮收割,為的就是搶抓時機播種馬鈴薯,趕在明年春節收穫上市
  • 以心比「鋅」,用愛為美好鄉村鋪路——甘肅富鋅馬鈴薯主題工作坊...
    用心耕種,讓貧瘠大地也能開出花來  夏秋時節,甘肅的農村地區層層梯田間,點綴著馬鈴薯苗開出的白色、紫色小花,煞是喜人。「洋芋開花賽牡丹」,是甘肅人對馬鈴薯的偏愛。  甘肅定西有一句俗語「定西有三寶——洋芋、土豆、馬鈴薯」,三者說的是同一種農作物,看似調侃,其實表明了馬鈴薯在定西的重要地位。
  • 巴塘造太空水果馬鈴薯!可生吃帶黃瓜味
    以上種類的馬鈴薯你聽說過嗎?,一粒粒埋在高原地下馬鈴薯撒歡生長。脫貧奔康 尋找產業致富路巴塘縣亞日貢鄉地處偏遠,距離巴塘縣城150餘公裡,平均海拔3500米。全鄉幅員面積960平方公裡,總人口4287人。據2014年調查,全鄉8個村中就有5個貧困村,貧困戶234戶,貧困人口1096人,是國家級貧困縣巴塘縣所有鄉鎮中,貧困戶和貧困人口最多的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