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邊的小豆豆》是日本著名作家、主持人黑柳徹子創作的,講述自己上小學時的一段真實的故事,小豆豆因」頑皮「上一年級就被原學校勸退,後就讀巴學園,在小林校長的愛與引導下,由「怪怪」豆變成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
書的內容都是記錄小豆豆兒童時期的故事,沒有長篇大論的道理,可以通過點滴的小故事理解育兒理念參考學習,讀起來輕鬆而又印象深刻。
媽媽帶小豆豆去巴學園面試,小林校長讓她隨便說說想說的事情,結果小豆豆絮絮叨叨講了4個多小時。與其說小豆豆能說,不如說校長會聽,給人被尊重的感覺。小豆豆感到生平第一次遇到了自己真正喜歡的人。
巴學園上課的方式也很特別,每天老師會把當天所有的課程任務都寫在黑板上。孩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先學哪個再學哪個,如果上午完成了所有課程,下午可以選擇自由活動。這樣老師可以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與興趣所在,做到因材施教。
在巴學園裡,沒有人教導孩子們公共場合不要大聲喧譁、不要亂扔垃圾、不要欺負弱小等等禮儀規矩。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們不知不覺中就知道了很多。幾個月前,小豆豆被老師抱怨勸退,幾個月後在巴學園裡可以安靜地坐在位子上學習,不能說不神奇。
小林校長認為吃飯應該慢慢吃,好好嚼,花上一段時間,可以心情愉快的和朋友們交談著,一邊吃飯,一邊聽說著各種話題,並創作有飯前歌:「好好嚼"。後來校長認為:」以後,孩子們能夠在別人面前,清楚、自由、毫不羞澀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是絕對有必要的。「
所以某天起,校長提議吃午飯的時候,每天由一個人到人群中央,隨便說說想說的話,不一定非得要講的多好。校長想的是從小時就開始訓練孩子們的表達能力,讓孩子們慢慢嚼飯的過程中聽聽別人怎麼說。
而我們通常教導孩子們的餐桌禮儀:慢慢嚼,吃飯的時候不要說話,嘴巴裡有東西時不要與人說話。其實更多的是應該強調慢慢嚼,嘴巴裡有東西時別說話,容易吐詞不清或者噴到別人碗裡。
通常同事、朋友們聚會,也是在餐桌上邊吃邊談,才有些氣氛,要麼吃,要么喝,才會感覺輕鬆自在。若要是啥事也不幹的交談著,就會顯得嚴肅而無所適從,所以邊吃邊談也是有道理的。
其實通過整本書,可以看出小林校長在教育孩子們時,並不是按照傳統的條條框框去限制孩子,而是給孩子更多的自由發展空間,這種教育理念在義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的多數書籍中也有體現。
所以在面對孩子的事情問題上,是沒有絕對的對與錯,看家長是從哪個角度去思考,多角度、換位思考,總會找到理解孩子做事的由頭。理解孩子,在教養孩子過程中是很重要的事,因為孩子的多數行為,我們無法接受,原因也是因為無法理解他們。
小豆豆的媽媽、小林校長,在這方面無疑是做得很好的,比如小豆豆從前一所小學退學的事,一直等到小豆豆20歲後,媽媽才告訴她的。假如她媽媽帶她去面試巴學園前,按常通常家長的做法提醒:」你再淘氣不好好表現,就沒有學校願意收你了。「那麼,小豆豆也不會輕鬆毫無壓力的愛上這所小學。而小林校長,時常對小豆豆講的一句話就是:「你真是一個好孩子!」
再說《窗邊的小豆豆》的後記,小豆豆,侏儒人高橋君、泰明,這些小時候在多數眼裡特別另類的孩子,長大後都考入不錯的高中、大學,成人後成就也不錯,這與他們童年時期得到了良好發展,有很大關係。
二娃寶媽,看書學習,思考育兒,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