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務】如何辨析介紹賄賂和斡旋受賄?|84

2020-12-17 騰訊網

來源:我們都是擔當人,作者:當陽市紀委監委 李豔 ,審稿顧問:痕跡

【典型案例】

張某,某縣原發改局局長,現已退休,現任局長李某是他原來的下屬,劉某擬請託李某獲得某工程項目投標方面的「照顧」,便聯繫張某幫忙引見並表示送錢給李某,於是張某找到李某並將劉某意圖予以告知,商談好見面時間、地點,後張某將劉某帶至李某辦公室介紹認識,在張某出去抽菸間隙,劉某將裝有5萬元現金的手提包交給李某並表示「小小見面禮」請求給予某工程項目投標方面的「照顧」,李某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劉某取得了不正當利益。事後,劉某以感謝之名送給張某2萬元,李某對此不知情。

【分歧意見】

對於該案中張某的行為該如何定性,主要存在兩種分歧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張某利用本人職權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通過其他國家工作人員李某職務上的行為,為請託人劉某謀取不正當利益,收受請託人劉某財物,其行為應當認定為斡旋受賄,構成受賄罪。

第二種意見認為,張某現系已退休的原發改局局長,其行為雖然具有利用本人職權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之「形」,但不具有利用本人職權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之「實」,張某隻是在劉某與李某之間進行溝通、撮合,且介紹賄賂額達5萬元,其行為應當認定為介紹賄賂罪。

【評析意見】

筆者贊同第二種意見,認為已退休的國家工作人員不再具有國家工作人員的主體身份,無法再利用本人職權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通過其他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為請託人謀取不正當利益,其行為不符合《刑法》關於斡旋受賄的相關規定,不應當認定為斡旋受賄。該行為屬於向國家工作人員介紹賄賂,且介紹賄賂額達5萬元,應當認定為介紹賄賂罪。現結合介紹賄賂和斡旋受賄的犯罪構成,對二者應如何辨析定性作如下簡要分析。

一、區分介紹賄賂罪和斡旋受賄的關鍵在於犯罪主體有所不同

介紹賄賂罪,是指向國家工作人員介紹賄賂,情節嚴重的行為。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立案偵查案件立案標準的規定(試行)》(以下簡稱《規定》),「介紹賄賂」是指在行賄人與受賄人之間溝通關係、撮合條件,使賄賂行為得以實現的行為。介紹個人向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的立案數額標準是3萬元,介紹單位行賄的則是20萬元。根據《刑法》第392條之規定,介紹賄賂罪的法定最高刑為三年有期徒刑。介紹賄賂罪的犯罪主體是「非特定主體」,既可以是國家工作人員,也可以是非國家工作人員。《刑法》規定此罪重在打擊行為人向國家工作人員介紹賄賂,嚴重擾亂國家機關正常管理活動的行為。

而斡旋受賄,又稱間接受賄,是指國家工作人員利用本人職權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通過其他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為請託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索取請託人財物或者收受請託人財物的行為。根據《規定》,斡旋受賄的立案數額標準是5000元。根據《刑法》第388條之規定,斡旋受賄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刑法》規定斡旋受賄,旨在嚴厲打擊侵犯職務行為廉潔性的行為。斡旋受賄屬於特定的「身份犯」,實施斡旋行為的人和實施職務上行為的人都必須是現職的國家工作人員,不包含因退休、離職等原因不再具有國家工作人員身份的情形。因為從立體時間觀來看,侵犯職務行為廉潔性侵犯的只能是現任職務的廉潔性,不存在因現在某一行為而侵犯了曾任職務的廉潔性。就該案而言,張某因已退休,不再具有國家工作人員這一特定主體身份,故不符合斡旋受賄的主體要件,不應當認定為斡旋受賄。

二、綜合多方證據,全面評判犯罪主觀故意

介紹賄賂罪的犯罪故意旨在向國家工作人員介紹賄賂,使賄賂行為得以實現,至於客觀方面是否產生受賄的必然結果則在所不問。

而斡旋受賄的犯罪故意主要在於為請託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索取請託人財物或者收受請託人財物。

主客觀相統一原則是我國刑法中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的基礎性原則,重在強調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時,要同時綜合主觀與客觀兩方麵條件,既要考慮行為人的主觀惡性,又要考慮行為的客觀社會危害性。對於行為所造成的客觀社會危害性較易加以評估,而犯罪主觀故意屬於意識層面,實務中有的行為人為了減輕刑罰,故意將此種故意扭曲成彼種故意。對此,筆者認為應當綜合證人證言等加以全面評判行為人的犯罪主觀故意,切忌聽信一面之詞。本案中,綜合來看,張某的犯罪故意是在劉某與李某之間溝通撮合、牽線搭橋,促使賄賂行為實現,對於事後收受的劉某2萬元「感謝費」可作為介紹賄賂罪「情節嚴重」的情節之一。

三、準確理解和把握二者客觀表現形式

(一)介紹賄賂罪

介紹賄賂罪要求「居間幫助」的第三人只是在行為人與受賄人之間溝通關係、撮合條件、牽線搭橋,是否索取或者收受請託人財物則不是必要條件,但「情節嚴重」是介紹賄賂罪的入罪要件。法律並未對「情節嚴重」專門加以規定,結合《規定》一(七),筆者認為在判斷介紹賄賂行為是否達到「情節嚴重」時,可綜合考慮介紹賄賂數額,行為人主觀故意是否包含為使行賄人獲取非法利益、自己謀取非法利益,自己是否實際獲得非法利益,介紹賄賂次數,幫助介紹賄賂人數,介紹賄賂對象是否是黨政領導、司法工作人員、行政執法人員,介紹賄賂行為是否致使國家或者社會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等等。

(二)斡旋受賄

斡旋受賄要求國家工作人員利用本人職權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通過其他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為請託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索取請託人財物或者收受請託人財物。需要特別注意的是:

1.「居間幫助」的國家工作人員必須利用的是本人職權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根據《全國法院審理經濟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三(三)之規定,「利用本人職權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是指行為人與被其利用的國家工作人員之間在職務上雖然沒有隸屬、制約關係,但是行為人利用了本人職權或者地位產生的影響和一定的工作聯繫,如單位內不同部門的國家工作人員之間、上下級單位沒有職務上隸屬、制約關係的國家工作人員之間、有工作聯繫的不同單位的國家工作人員之間等。如「居間幫助」的國家工作人員利用的是與其他國家工作人員之間「朋友」等密切關係,致使其他國家工作人員受到影響,為請託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的,則其不應認定為斡旋受賄。

2.必須通過其他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如果是通過其他國家工作人員非職務上的行為,僅是藉助其熟知某項技術、某方面專業知識等,「居間幫助」的國家工作人員不能認定為斡旋受賄。同理,如果是通過其他非國家工作人員為請託人謀取不正當利益,同樣也不能認定為斡旋受賄。

3.必須是為請託人謀取不正當利益。根據《規定》四(五),所謂「謀取不正當利益」,是指謀取違反法律、法規、國家政策和國務院各部門規章規定的利益,以及謀取違反法律、法規、國家政策和國務院各部門規章規定的幫助或者方便條件。如果是為請託人實現就醫等正當利益而索取請託人財物或者收受請託人財物,則不能認定為斡旋受賄。

四、當二者存在交織時的處理

「居間幫助」的國家工作人員既有向其他國家工作人員介紹賄賂且達情節嚴重的行為,又利用本人職權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通過其他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為請託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索取請託人財物或者收受請託人財物的,屬於想像競合,筆者認為應擇一重處斷,認定為斡旋受賄。

綜上,罪與非罪、罪重罪輕、此罪與彼罪的後果大相逕庭,根據犯罪構成進行全面分析定性,是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應有之義。

相關焦點

  • 承諾斡旋是否構成斡旋受賄?
    筆者贊成這一意見,斡旋受賄雖然沒有獨立罪名,但其構成要件是不同於一般受賄的,《紀要》所規定的「承諾為他人謀取利益的,就具備了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要件」,僅是就一般受賄作出的規定,不適用於斡旋受賄的情況,這從《紀要》本身的邏輯結構中即可看出。為釐清此問題,首先應明確斡旋受賄的構成。斡旋受賄的實行行為由謀利行為和收錢行為兩個部分構成,即存在兩個實行行為。
  • 斡旋受賄的既遂與未遂認定
    分歧  對該案進行評議時,對楊某行為如何定性意見發生分歧:  第一種意見認為,楊某構成斡旋受賄既遂;  第二種意見認為,楊某構成斡旋受賄未遂。  評析  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  在評析該案之前,我們有必要對受賄罪做一下認識。
  • 如何區分普通受賄、斡旋受賄和利用影響力受賄罪
    原題:刑事案例深評析|前高院法官以案釋法:如何區分普通受賄、斡旋受賄和利用影響力受賄罪吳市長原系某市市長,張秘書擔任其秘書多年(正科級),吳市長對張秘書十分信任。某年,吳市長上調省教育廳變成了吳廳長後,將張秘書調至該廳暫時任四級調研員。
  • 斡旋受賄若干問題探析
    學理上將該條規定稱之為「斡旋受賄」,但在對斡旋受賄的主體、行為等方面的認定,理論界和實務界的理解卻有著很大的分歧,嚴重影響了該條法律的適用和侵害了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本文擬對斡旋受賄的主體、行為以及「不正當利益」等爭議性問題進行分析論證,進而明晰該條文的內在含義,以便在實務中更好的運用,以維護法律的尊嚴、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
  • 以案釋法|職責與請託事項無關,也可構成斡旋受賄
    法院最終認定孫震受賄罪名成立,依法判處有期徒刑3年。「斡旋受賄隱蔽性強,查處難度大。」周天鵬介紹,其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斡旋受賄中至少存在兩個國家工作人員,二是受賄人與被利用的國家工作人員之間不存在職務上的隸屬、制約關係,三是第三人對受賄人的收受賄賂行為可能並不知情。
  • 受賄犯罪的實行行為
    刑法第388條之一  國家工作人員的近親屬或者其他與國家工作人員關係密切的人,通過該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或者利用該國家工作人員職權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通過其他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為請託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索取請託人財物或者收受請託人財物,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較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 斡旋受賄與一般受賄有何區別?
    斡旋受賄其實是受賄犯罪的一種,只是在客觀方面與一般受賄犯罪的表現形式不同,到底斡旋受賄與一般受賄行為有何區別,我們看看法律的相關規定:第一,一般受賄是犯罪嫌疑人利用自己職權行成的便利條件為請託人謀取利益
  • 斡旋受賄為什麼要求謀取不正當利益
    斡旋受賄並非獨立的罪名,而是受賄罪的一種特殊的表現形式,《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380條規定:「國家工作人員利用本人職權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通過其他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為請託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索取請託人財物或者收受請託人財物的,以受賄論處。」
  • 公職人員及「領導身邊人」受賄,可能觸犯4種罪名
    我們在之前的視頻和文章裡,介紹過受賄罪的立案標準。受賄罪,就是公職人員利用職務之便,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或者承諾為他人謀取利益,或者明知對方是自己的內部下屬和外部管理對象將來可能影響自己公正履行職責,這些都構成受賄罪。受賄罪的立案標準有兩個,一個是1萬塊錢的標準,另一個是3萬塊錢的標準。這裡就不詳細介紹了,想要了解的朋友,翻看我以前的視頻或文章吧。
  • 斡旋受賄罪與受賄罪的司法認定與區分
    而刑法第388條規定:「國家工作人員利用本人職權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通過其他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為請託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索取請託人財物或者收受請託人財物的,以受賄論處。」其多被稱為「斡旋受賄」、「間接受賄」或「特別受賄」(本文以下統一稱「斡旋受賄罪」)。二者的界限,以及與類似罪名的區分在司法實踐中相當模糊,由於兩種罪狀在構成要件和「入罪門檻」上有很大差異,本文試就此做一剖析。
  • 【實務】賄賂犯罪中財產性利益的民法解讀
    來源:人民檢察微信公眾號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權利體系的動態演變,財產性利益作為賄賂犯罪對象「財物」的延伸形態,其外延的張力將不斷擴充,若以民法中不完全金錢債權的內涵把守著財產性利益受賄犯罪罪與非罪、既遂與未遂的邊界,能較大程度地實現罪刑法定與法益保護之間的平衡。
  • 王政勳:賄賂犯罪中「謀取不正當利益」的法教義學分析——基於語義解釋方法的考察 | 視點
    對於賄賂犯罪,立法者進行了兩次切分,第一次是從行為結構上將其切分為行賄犯罪和受賄犯罪,使其形成對向犯罪的關係,成為三級語義場;第二次是對行賄類犯罪和受賄類犯罪再次進行切分,從而在我國《刑法》中形成了11種賄賂犯罪,其中受賄類犯罪4種,包括5種行為:(1)受賄罪中的普通受賄行為(第385條);(2)受賄罪中的斡旋受賄行為(第388條);(3)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第388條之一);(4)單位受賄罪(第387
  • 反腐 | 黨員領導幹部受賄後退回部分賄賂款,受賄數額怎樣認定?
    編者按這是一起黨員領導幹部受賄後退回部分賄賂款的案件。本案中,赤峰市自然資源局原黨組書記、局長姜惠君受賄時間跨度長、數額「特別巨大」,謀利事項涉及承攬工程、工程款撥付、土地手續變更、工作調動等多方面。此案如何被發現,查辦過程又遇到哪些困難?
  • 解讀治理商業賄賂司法解釋:「性賄賂」未列入
    此外,刑法中還有一個「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的罪名,公司、企業和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雖然不具有國家工作人員的身份,但是如果他們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他人謀利益,並且收取了他人的財物,就可能構成這個罪名。  張智輝:我國《刑法》第388條規定,國家工作人員利用本人職權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通過其他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為請託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索取請託人財物或者收受請託人財物的,以受賄論處。這種情況就可能包括如你所說的「面子」。一個國家工作人員不是直接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而是利用職務上的影響力,來為別人辦事,並從中收取財物,構成犯罪的,在法學理論上叫作「斡旋受賄罪」。
  • 對貪汙賄賂司法解釋中幾個問題的理解
    行賄與受賄,是以賄賂為中介而進行的權力與利益交換的骯髒交易。賄賂是職務權力的衍生物,既是行賄人收買公務人員,使公務人員利用職務為其謀求利益的手段,又是公務人員以權謀私所追求的結果,不存在與權力相交換的賄賂,也就不存在行賄和受賄犯罪問題。
  • 招投標監管人受賄並幫助行賄怎樣定性處罰
    但對王某本人收受張某10萬元好處費如何定性,以及怎樣處罰存在分歧。第一種意見認為:王某利用職權形成的便利條件通過評委會成員的職務行為,為張某謀取不正當利益,其行為構成斡旋型受賄罪。受賄行為與行賄行為同屬於招投標活動中的手段(原因)行為和目的(結果)行為,應當擇一重罪處罰。
  • 【實務】受賄案件談話筆錄製作指南
    製作受賄案件談話筆錄要堅持三個緊密結合談話筆錄是紀檢監察人員在監督執紀、監察執法過程中為查證違紀、職務違法、職務犯罪事實和收集證據,依規依紀依法向被談話人(包括被調查人、證人及其他有關人員)調查了解與案情有關的情況時所製作的記載談話情況的筆錄。本文所稱「談話筆錄」是指訊問筆錄、詢問筆錄等法定證據形式的統稱。
  • 中石化一主任受賄獲刑 12年間收受賄賂130餘萬
    身為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下稱「北化院」)基建條件部主任,現年59歲的吳宇宏在12年裡,利用職務便利先後收受6家單位賄賂共計130萬餘元。《法制晚報》記者上午獲悉,二中院終審判處其犯受賄罪,判刑11年6個月。
  • 慈谿刑事律師:以案釋法之44 商業賄賂犯罪中的財產性利益
    慈谿刑事律師陳亮:今次,介紹以案釋法之44,商業賄賂犯罪中的財產性利益.財產性利益簡單的理解,就是財物以外的有財產價值的利益.財產性利益的數額認定,以實際支付的資費為準.以案釋法之44 商業賄賂犯罪中的財產性利益今次,介紹以案釋法之44,商業賄賂犯罪中的財產性利益.財產性利益簡單的理解,就是財物以外的有財產價值的利益.財產性利益的數額認定,以實際支付的資費為準..
  • 貪汙賄賂犯罪案件立案標準
    三、受賄罪   1、個人受賄數額在5千元以上的;  2、個人受賄數額不滿5千元,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因受賄行為而使國家或者社會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  (2)故意刁難、要挾有關單位、個人,造成惡劣影響的;  (3)強行索取財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