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報告題目與作者
首先當然是介紹下研究冰期的意義,本次講座主要關心新元古代末期的冰期,其中發育典型的墜石構造(圖2).圖2 冰期沉積的標誌:墜落石(drop stone)
圖3 雪球地球假說
隨後,對雪球事件進行了新的解釋,主要強調生物地球化學效應,特別是硫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下面是我的理解:間冰期:重新解釋冰期前間冰期重硫黃鐵礦(大塘坡組),從有機硫的角度出發,認為有機硫化導致大量的輕的硫揮發到大氣中,黃鐵礦變重(這種解釋能否解釋現代的呢?),並且導致甲烷釋放增加,維持間冰期。當這個過程打斷後,甲烷減少,冰期來臨,這個思路屬於獨闢蹊徑吧。
冰期中:冰期中也存在小的間冰期,主要來自沉積旋迴的證據(圖4),以及CS同位素的證據。
圖4 冰期沉積旋迴(註:沉積學是地球化學解釋的基礎)
冰期後:黃鐵礦大量發育,引起氧氣增加。黃鐵礦增加的原因包括初級生產力的增加,大陸風化的增強(西北大學黃康俊教授的工作發表於PNAS)以及海洋的硫化。今天剛收到一個評審建議還問我黃鐵礦埋藏與氧氣增加的關係,這裡就給出答案了(圖5)。
圖5 黃鐵礦埋藏導致氧氣增加
嘉賓簡介:
郎鹹國,成都理工大學研究員,本科畢業於西南石油大學,碩士畢業於成都理工大學,博士畢業於北京大學,博士後出站於中科院南古所。主要從事沉積學、沉積地球化學和古海洋學研究。主要的研究成果發表在NC、PNAS、Geology、EPSL、GCA、PR等知名期刊。
歡迎掃碼關注公眾號,更多精彩內容會陸續推出!
其它網課筆記系列:
王成善院士《深時古氣候》網課筆記
崔歡博士《From Petroleum Geology to Geobiology》網課筆記
晏宏研究員《南海硨磲重建氣候/天氣變化》網課筆記
李飛博士《巖石針灸師:LAICPMS》網課筆記
謝樹成教授《地質微生物與遠古大災難》網課筆記
您的鼓勵,是堅持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