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郭宇翔 復旦青年
「
受到肆虐全國的新型冠狀肺炎疫情影響,復旦大學在2020年春季學期採取了網上教學的方式授課。儘管各高校或多或少都有藉助網絡進行教學的經驗,但是大規模的網上教學對於所有師生來說都是第一次。
」
復旦青年記者 郭宇翔 主筆
復旦青年記者 田曉麗 王雨晴 李大武 報導
復旦青年記者 欒歆 編輯
《李杜精讀》的直播課程上,教授被家人接連撥打了5個視頻電話;開學初《紀實攝影》課程微信群裡,僅7位同學能加入語音通話;《媒介融合》的課堂會議中,《江南皮革廠》的音樂驟然響起;數聲貓叫,傳入復旦大學青年講師團的B站直播間,彈幕紛紛划過,感嘆竟然可以在課上「雲吸貓」……伴隨著各種偶然和必然,復旦學子第一個線上教學月已經結束。
受到肆虐全國的新型冠狀肺炎疫情影響,復旦大學在2020年春季學期採取了網上教學的方式授課。儘管各高校或多或少都有藉助網絡進行教學的經驗,但是大規模的網上教學對於所有師生來說都是第一次。
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張曉燕告訴記者:「我以為你們這一代應該會非常適應電子產品和電子技術。你們是不是也沒想過會對這個全面電子化的過程不適應?之前大家肯定不會覺得這是個問題。」
單平臺還是多平臺2月12日,復旦教務處發布了《關於2020年春季學期本科教學調整相關事宜的通知》。通知中表示:教師應在學校eLearning平臺上傳教學資料,在雲盤或雲平臺上傳講課視頻,建立微信群或QQ群按課表規定時間在線指導答疑。雲盤和雲平臺方面,推薦人文社科教師首選超星,理工醫教師首選釘釘,同時推薦老師視頻上傳華為WeLink備用。
多平臺的使用出於對分散平臺負荷的考量。開展網絡教學之前,復旦大學組織了大規模的平臺壓力測試。二月初,學校招募了兩百多位師生志願者,以視頻播放卡頓程度、視頻下載流暢度等為指標進行測評。
測試發現,超星、WeLink兩類平臺的負載能力比較強,下載比較流暢,但eLearning存在卡頓問題。鑑於測試結果,復旦信息辦針對eLearning平臺進行了升級擴容,同時建議老師將教學視頻上傳至超星或釘釘,不推薦使用eLearning上傳視頻。
為了保證春季學期開課的教師能及時完成講課視頻的錄製,並且能夠順利使用各類平臺,學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於2月10日開始組織安排兩輪次培訓。配合此次培訓,復旦大學團委招募了70位學生志願者作為培訓助理,協助開展線上答疑與指導。他們提前學習如何進行錄製視頻和使用平臺,在微信群裡解答教師線上教學遇到的相關問題。在答疑過程中,志願者們遇到了老師關於不同課程上課模式的疑惑,eLearning上文件發布異常,二專和主課程如何合併等等問題。除了通過文字指導老師,有的志願者還錄製了操作視頻,或者通過截圖標紅操作步驟的方式直觀地幫助老師們解決了各種問題。如果遇到志願者解決不了的問題,平臺助理總群中還有十多位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和信息辦老師,以及相關平臺的工作人員共同答疑解惑。
▲平臺志願者回答老師疑問
北京大學2018級數學科學學院本科生嬌嬌介紹,「除了政治課、軍事理論、體育課等是在慕課上,我們基本上都是老師自己安排上課平臺,據說我們有的同學本學期選了八門課,分別用了八個不同平臺,號稱是『八仙過海』」。
清華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則採用了單一平臺為主的網課安排。清華大學教務處在其2月15日發布的文章《清華師生啟用「荷塘·雨課堂」的FAQ》中表示:「從2月14日起,『雨課堂』啟用獨立部署的『荷塘·雨課堂』伺服器,專供清華師生使用。」
上海交通大學2019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生敖安表示,他基本所有的課都在ZOOM平臺上進行,只有英語課採用QQ群授課。上海交通大學教務處2月20日發布的文章《敲屏幕 | 你想知道的本科在線教學安排,都在這裡》中提及,「同學們可以查詢到每門課程的授課形式與上課時間,通過直播教學、錄播教學、慕課教學等三種教學方式授課課程的ZOOM平臺的『會議號、參會密碼』。」
▲敖安提供的Zoom平臺上課截圖
錄播還是直播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李煜向記者講述了錄製網課的過程。「我第一次錄屏的時候,錄下來後發現怎麼會有那麼多廢話,有那麼多的『 嗯』『啊 』,語速會太慢。我也問了問我們系的老師,錄製兩三節課大概一個多小時的視頻,實際上花費的時間可能是一整天。」
錄屏技術起初也困擾著李煜:「用很多軟體錄了很多遍,一會丟這個,一會又沒錄進去,剛開始確實有點煩。一方面是技術上要學很多軟體,一方面還要想著怎麼講精準,這對老師來說其實是蠻新鮮的一個事兒。」
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張曉燕同樣擔心著學生觀看錄播視頻的效果:「對於線上授課來說,視頻也好、音頻也好,一個人對其持續的接受度,事實上是非常有限的,尤其是學術相關的嚴肅話題,能夠聚焦的時間遠不如面對面。」
那麼,不同的授課方式效果究竟幾何?嬌嬌認為線上聽課體驗不錯,「尤其是錄播,如果聽不懂就可以倒放,如果很明白就可以快進,對於我們這種『間歇性聽課』的選手就很友好」。相比之下直播體驗並不如意,「網絡會卡,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也沒法及時互動」。
2019級臨床醫學八年制本科生雷挺認為看錄播視頻的學習效果會比單純的線下教學要好,「提前看視頻是個預習的工作,課上老師會給你加深一遍對知識點的印象。所以其實相當於對知識兩遍的學習。」
2019級公共衛生學院預科生迪力夏提並不太喜歡課前學習課上答疑的授課方式。「老師講我就會聽得比較認真,讓我自己看,我就不會那麼認真。我還是比較喜歡用騰訊會議在課上直播的方式,該講啥的都在課上講。那樣的效果我覺得好一點。」
當然,網絡教學效果還面臨著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住在新疆的迪力夏提提到,家中的網絡有時會很卡,另外在時間上有兩個小時的時差,早上八點的課對於他來說成了「早六」。
復旦大學青年智庫對於網絡教學情況進行了調研。校團委調研部部長、智庫調研中心主任,2019級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研究生李安琪告訴記者,本次調研在三天時間內回收了數千份問卷,採取隨機抽樣方式,希望聽到更多同學的反饋。
調研發現,網上教學工作有序推進,多元化網絡平臺為網上教學順利開展提供保障,教學效果達到了預期。
復旦大學教務處在2月27日發布的《新冠疫情防控期間本科生課程網上教學經驗交流簡報》中指出:教師可以在上課開始後先安排一小段時間讓尚未充分學習的同學觀看講課視頻,深入了解課程內容;教師在這段時間也要及時回答學生提問。
2018級社會學系本科生胡琳悅漸漸適應了目前的網課授課方式。「剛開始上網課的時候,幾乎我的所有課都是要求課前看視頻,課上去討論,這樣就造成了很大的壓力。現在普遍的方式是一半的課時用來給大家講課或者是看錄屏,然後一半的時間用來自由討論或者答疑。」
如何讓網課更有效?自2月24日網上預備教學啟動以來,網絡教學已進行一月有餘。這是一場意料之外的加速,將種種關於未來教育模式的想像即刻鋪展在人們的眼前。
在此次大規模網絡教學中,實習、實踐、實驗等課程被要求在返校入學後進行教學和集中補課,此前可進行虛擬仿真和實驗課理論部分的網上教學。
理工醫科大量實驗課陷入停擺的情況下,基礎醫學院副教授王漱陽在病理解剖學的課堂上使用此前正在建設的復旦虛擬仿真實驗平臺開展教學,許多珍貴切片和標本在平臺上實現了數位化,使得同學們可以跨越空間的限制,在線上開展病理解剖學的實驗課操作。
為了更直觀地展示平臺的優勢,王漱陽舉了一個例子,「一些操作是我們的線下實驗課完全不可能做到的,比如對樣本的取材,以前同學可以親臨屍體解剖現場進行見習,但是不可能進行操作實習。有了這個平臺,同學就可以有一個親身體會。」不僅如此,在虛擬教學仿真實驗平臺上,教師還可以在管理員平臺上看到學生的學習足跡,也可以適當地根據學生實驗的經過和結果來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虛擬仿真實驗平臺上的數字切片截圖
2018級臨床醫學院本科生林月在虛擬仿真實驗平臺上學習了屍體解剖。她認為線上實驗效果不錯,但相較於真正的實驗課堂,感受肯定不同,如果有疑問不能第一時間提問,另外該平臺對網速要求較高,卡退情況時有發生。
王漱陽介紹,去年暑期開始籌建的病理學平臺是復旦ilab虛擬仿真實驗平臺下的一個子項目。由於疫情,仿真實驗平臺得已真正運用到教學之中,目前正在不斷調試和完善中。病理學平臺建設意在服務臨床專業的本科生,未來將擴展到所有醫學生和病理學研究生的教學活動中,甚至有可能對非醫學專業的學生進行適當的開放以用於醫學常識的科普。
在人文社科的課堂上,教師們則希望學生能夠利用線上教學的這段時間充分閱讀。張曉燕在所教授的《法治與公民》中強調了讀書的重要性,「希望你們利用這段不曾見面的時間,自己去閱讀、去反思、去選擇。」
線上教學中,討論課也正朝著預設的目標發展。2018級社會學系本科生胡琳悅憶及網課第一周的情況,「討論的時候大家真的在強行提問,明明自己都能看出那個問題卻在沒話找話,討論效率很低。當時專選課、通選課和政治課答疑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專業課的答疑情況則相對較好。」
北京大學2019級物理系本科生蔡榮信也向記者描述了自己經歷的討論課:「因為發言和期末成績掛鈎,討論區看起來學術興盛、欣欣向榮。」
針對師生的反饋,復旦大學教務處3月5日發布的《新冠疫情防控期間本科生課程網上教學提示與經驗交流》中明確強調:不簡單以發言次數或回答字數多寡評定平時成績。
雖然線上教學與線下課堂之間的比較仍然在延續,但從師生的討論中,可以看到網絡教學引發的是一場知識傳授和學習方式的重大變革,自助式學習、探究式學習能力的培養,作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一環,正通過這一教學形式的變革變得愈加重要,也正成為國內一流大學建設過程中的一個必然選擇。
(文中蔡榮信、敖安、林月、嬌嬌為化名)
微信編輯 | 秦思晶
審核 | 王英豪
原標題:《線上教學一個月之後,你是否感受到這些變化》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