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
小提琴在弦樂器組中體積最小,音域最高,它的表現力格外豐富多樣。在演奏技術方面,小提琴在全樂隊中也最靈活,它適於演奏任何速度和形式的樂句,包括帶有和弦式進行的樂句。因此,小提琴在樂隊中總是起著主導的作用,它可以稱為交響樂隊的"心臟"。在樂隊中小提琴演奏者一般有二十二人到四十二人不等。從十八世紀開始,小提琴便習慣於劃分為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兩部。第一小提琴多半演奏樂曲的主要旋律,第二小提琴有時也同第一小提琴演奏同樣的旋律型,即同第一小提琴齊奏或者保持比第一小提琴低八度、低三度或者低六度的旋律進行。
因此,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一般都排在舞臺的左方,第二小提琴列在第一小提琴的後面;但也有把小提琴聲部全部排在舞臺前列的情況,即把第一小提琴排在指揮的左邊、而把第二小提琴排在指揮的右邊。因為第二小提琴有時也同弦樂器組的其他弦樂器一起為第一小提琴伴奏,在這種情況下,由於它的排列位置同其它弦樂器較相靠近,音響也較易融洽在一起。有時候作曲家由於需要造成特殊的效果,還把小提琴細分成更多的聲部,例如華格納的樂劇《萊茵黃金》中甚至把小提琴細分為十二個聲部,但這種情況終究是比較少見的。中提琴的外形同小提琴一樣,但體積稍微大一點。中提琴的聲音稍低,不如小提琴那樣清麗,但它那不大透明的帶點憂鬱色彩的音色,在樂隊中卻也是不可多得的。
中提琴
中提琴進入樂隊後並不是馬上就有機會發揮出與它本身相稱的作用。在巴赫和亨德爾的復調音樂中,中提琴與其它弦樂器同處於平等的地位。但是後來的作曲家並不重視中提琴的這一獨特色彩,僅僅把它作為樂隊的中間聲部或者低聲部來處理。只是在貝多芬和浪漫樂派作曲家的作品中,中提琴才成為一種演奏旋律的樂器。帕格尼尼、柏遼茲和理查施特勞斯還為中提琴寫了一些著名的獨奏聲部和獨奏曲。
中提琴在樂隊中通常排在大提琴後面斜對著指揮者的地方,人數有八至十二人不等。一般說來,它多半是同其它樂器、特別是同大提琴一起演奏同樣的旋律。
大提琴
大提琴的外形也同小提琴和中提琴近似,但它的體積要大得多,琴箱也比中提琴來得厚。因此,大提琴不可能像小提琴和中提琴那樣放在肩上演奏,它只能豎立在地上,演奏者也只能坐著演奏。大提琴的體積比中提琴大,但是它所用的弓卻比後者要短一些;大提琴的聲音比中提琴低一個八度,但是它的音色卻比後者明亮、深厚。大提琴便於演奏寬廣的歌唱性旋律,同樣也能演奏朗誦式的宣敘調。換句話說,它便於抒發安寧的心境,也能夠體現內心的激動,總的說來,它主要是一種旋律性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