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就不怕老無所依?看一個獨居老人的生病,你轉換觀念還來得及

2020-12-13 古天涼月

錢,是解決任何問題的法器,這絕對是大部分人的認知。有錢人「不怕」,可以豪橫。

30歲的人,問到他老了以後養老的問題,可能會說去養老院,或者根本還沒考慮。考慮養老問題的四十歲以後的人,大多數認為工作時候交了養老保險,老了有保障,事實情況怎樣呢?

太多的人認為養老最重要的是錢,這個真沒爭議的,錢是硬體,人是軟體,沒有好的軟硬結合,難有高品質的可靠養老。

今年初夏,我經歷了一個獨居老人的生病,真真正正的面臨一次人老生病的問題。或許能給那些認為有錢就可以豪橫的人一點啟發吧。

當知道大伯躺在醫院裡已經兩天的時候,我立馬放下手裡的工作,還有接送孩子上下學的任務,趕回了大山裡的鎮衛生院。

這是大伯第二次進醫院了,上次去看他的時候,也是在鎮醫院,不久就出院了,在家一個月,又開始發燒了。不得不再次進了醫院,因為離縣城稍遠,不可能去條件好的縣醫院。在鄰居的幫助下,住進了鎮衛生院。

大伯一輩子沒有結婚,無兒無女,年近80。這幾年黨的政策確實很好,五保戶,低保戶,每年還有低保給的錢,自己還存有一點錢,醫療在鎮、縣幾乎接近8、90%的報銷。

這算是一個「有錢」的老人吧。

老人住進鎮醫院的第一天,做了CT片,肺部有陰影,鎮醫院各項檢查(也就血液化驗)初步判斷肺炎,住院。

當天村裡鄰居回家了,自己一個人住院,咳嗽挺厲害,第一天還能下床去外邊買飯吃,第二天基本難以行動,就是出去也體力不支,在醫院有個打掃衛生的人,看比較可憐,代為買了兩天的飯。

等我趕到醫院已經是第三天下午了,剛到醫院就聽見醫生抱怨,沒人陪護,沒人去藥房取藥,耽擱輸液。

隨後幾天,在他不願意轉院到最後說服他轉院縣城醫院,在縣醫院治療過程中,去外邊買特效藥,以及情緒變化到最後治好出院,每一步,都證明著人老以後的難處。

01

看病必須要有錢,而大伯五保戶看病倒是省錢,鎮醫院報銷比例最高,要花的錢可能就是一些陪護費、病床空調費、床位費之類的固定費用,最多的是吃飯消費。

但是,鎮衛生院的醫療條件確實很差,首先環境糟糕,甚至蒼蠅橫飛,吸菸人士在病房都能吞雲吐霧,雖然制止,但還是吸菸。院裡的食堂基本上是吃飽,你說挑個口味,能做恐怕捨得吃的人不多,也就索性不做了。

醫生,能在鎮醫院「混」的,也就那樣的水平了,更不敢說他能給你負責到那種程度,不在他這齣醫療問題應該是他的重要任務了。

藥品,基本上能在鎮醫院用好藥物的病人也不多,所以也沒有更好治療效果的藥物可用了。

設備,不用說,很不齊全,病症難以真正確診。

所以,在鎮衛生院想要把一個看似比較「重」的病治好,很困難。

在這確實省錢了,最起碼藥物不貴。但是醫治的效果基本沒有啥。(沒有貶低鎮醫生的意思,單純從硬體考慮)

在這,需要提醒的是,很多人認為在鄉下養老非常好,這個是個很大的誤區。有些條件可以說比起城市來說,確實不錯,比如空氣,菜,水(現在也很難保證)消費也基本上也能滿足,然後可以自己種點菜之類的,既鍛鍊了身體,又能吃到環保的菜類,確實不錯。

但是人老了以後,疾病自來,及時的得到救治應該是首當其衝的問題,鄉下,離好點醫院遠的,無論風景如何宜人,就不用考慮了。

進入到好的醫院,醫療費就是一個大問題,甚至說有很多特效藥有效但是不在報銷範圍。費用大就是擺在面前的一大問題,沒有一定的存款,就不要說怎麼治病了。

大伯能高額度報銷,確實得感謝中央政策,不然,無論任何一個病痛都將是巨大支出。所以人們常說沒錢看不起病很現實。

02陪護

躺在床上治病的人,如果沒有一個合適的陪護人,是最糟糕的事情,這個也是一個治病的核心問題。直接關係著進一步的治療,如果在這少了這個人,治療期間是很麻煩的。

在鎮醫院裡,有一個專門的病房「低保病房」,裡面經常住著一些孤寡老人,沒有人照顧,沒有子女陪護,很可憐。

人老了本來行動不便,生病了起不來床那基本是司空見慣,如果進一步的嚴重不能自理,可以這樣說,不會等到被病死,必定是缺乏營養或者極度糟糕狀態下離世。

01.生活

吃喝拉撒的照顧,這對一個老年病人來說,幾乎是能治好病的一半作用,沒有細緻周到的照顧,基本是毀滅的。

在鎮醫院前兩天大伯的吃飯是 衛生院裡一位打掃衛生的人給代買的,看大伯可憐身邊沒人,買了幾頓飯,就是在醫院食堂隨便買點。可以想像有的飯菜,可口就不要談了,能吃上一口算是有福了。

有人說,可以請護工啊,的確是可以。老人的積蓄以及消費心理,基本上是很少可能的,另外護工,我不敢說不好,能盡心盡力的肯定有,大部分還是當成個工作的吧。

如果有一位既負責又親近的人在身邊跑前忙後,弄一些可口的飯菜,這病得好一大半了。老伴和孩子是最佳人選。

02.情緒

得病的人,哪有心情好的,即便是普通病症,也使人沮喪,有一個陪在身邊說話,開導心情的人至關重要。

在鎮醫院的時候,大伯無論如何都不想去縣醫院,縣醫院人比較多,樓道複雜,曾經就是出門就迷路,吃飯 ,買個東西也是一件頭疼事。

寧願在鎮醫院稍微恢復一下,就急著回村裡,外邊實在待不慣,我想這也是絕大多少老人不願意去大城市照顧孫子孫女的最擔心之處吧。

加上生病的病痛折磨和對治好病缺乏認知和信心,導致老年病人心情極度消極。

大伯的病,一開始CT表明,是肺癌情形,醫生都是這樣懷疑的,經過做穿刺排除了,但是醫生表示不樂觀。最後又做了氣管鏡,再排除,病情還是不太好,大伯的心情是糟糕的,不穩定。每一次劇烈咳嗽都讓他很難受,他想的啥,不用猜,就能知道大半。

那天晚上,陪大伯聊了很多,從小時候生活在一起的日子,包括我們離開農村去了城市,大伯年輕時候當了一段村長,曾經背著糧食去我們家,那幾年困難的生活,一直到他一年比一年老,以及我們經常回去看他,到現在這個時候。

大伯擔心的事情,老無所依,即便是有一點錢,身邊沒人,生病了躺倒怎麼過。聊天中,再三確定我作為侄子不會丟下他,逐漸開朗起來。心情好轉對病情好轉很有利,那天我買了一盒西瓜塊,他拿著給病房的病友分過來一遍,甚至還餵一個正在輸液的人。看著他這樣狀態,病肯定好的快。

人老了,最擔心的事,病倒了沒有人陪在身邊,沒有人不怕死,在疾病和死面前,人都是渺小和懦弱的。

但是,有了親人在身邊,那種親情就是靠山,一種無法撼動的力量,人就會非常坦然,直面死亡,會把這些生生死死看的很淡,但是一個人自己去面對,那是非常恐懼的。

所以,人,最寶貴的是親情,無論你再有錢,再怎麼人生橫行,直到有一天,你躺到了,最明白的就是這件事:親情。眾叛親離的下場最悲慘。

03.陪伴的那個人

有人脾氣生來比較強勢,或許一輩子難改。壞脾氣是很傷人的,也是不太好相處人的,可能一輩子招人恨。

在醫院裡陪伴著的那個人,更多的是:老伴。老伴最有時間,最親近的,最知冷知熱的那個人。

回到現實中來,很多夫妻爭吵、暴力、出軌、離婚,實際上是給自己人生埋了一個雷,可以好好說,可以好好活,但是在現實中就是不能把握自己,到頭來可能就是把自己推向一個人生的坑。

對子女成長負責,對自己的另一方有責任,是這一生最有價值的投資,到那個時候,你會發現有錢,真是很多事情是辦不到的。

有些病有錢也難以治癒。

有些事花錢也不會合你的意。

有些人給他再多錢也不一定按照你想的去辦到。

大伯出院了,我開車把他送回村裡,把住院的費用跟他算了一下,住院20天,除了吃飯,並沒有花太多錢。大伯說,別算了,有啥必要算的,這命回來就是好的。

隨著步入老年,生理心理都會發生很大變化,然而更多的人適應性遲後,不服老,不願意接受自己的衰老狀態,這就是一個障礙。

如果一生一個好婚姻,兒女孝敬,確實是有福之人了。話反過來說,什麼會讓我們有一個好婚姻和孝敬的子女呢?

懂得珍惜愛情,不拿婚姻任意傷害對方,當愛情逐漸揉和了親情的時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靠,一損俱損,這時候就會相依為命。

一輩子跟對方的缺點爭鬥,最後你也沒勝我也沒有勝,鬥著走到了終點,未嘗不是一種幸福,最重要的都沒有放棄對方。

子女之於父母,這更是個技術活。陪伴,教育在成長的過程中缺位了,心中那份情可能就褪色,如果在人生中有再那麼一些缺憾,一輩子抹不掉的。

來了就是緣分,雖然是父母子女,但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愛,不能丟,丟了就把自己坑了。這東西不可言,藏於內心。

我一直認為,父母在孩子成長中責任難以推卸。你把他教育成一個什麼樣的人,他就會回報你什麼樣的舉動。

有一個健康的體魄,有一份自己的事業,有一個還算不錯的婚姻,還有一個爭氣的孩子,你的錢就是幸福的根源,否則,有錢更煩惱。

我是「古天涼月」,關注我,有更多精彩為你呈現。

相關焦點

  • 日本大量老人老無所依,長期獨居病亡無人理!與我國老人相差懸殊
    而且經常有朋友從日本旅遊回來就說,日本的老人簡直看不出老來,很多七八十歲白髮蒼蒼的老人還在社會上工作,加油站幫你加油,幫你開大巴車,在便利店幫你收銀等等。但是反過來想,那個是身體健壯的老人,身體健壯自然還能出來工作,生活還比較順暢,自己還多份收入挺有意思的。
  • 如何讓獨居老人老有所依
    我國空巢老人佔老年人總數的一半,獨居老人佔老年人總數的近10%。如何讓他們老有所依是一個重大的社會課題。    老人坐在板凳上死亡    成都市撫琴西北社區負責收水費的王女士連著幾天敲筒子樓6樓獨居老人康健的門,總無人應答,她覺得「不太對勁」,把情況反映給了社區。社區工作人員和轄區民警一起趕到時,發現康健已經死亡3天左右。
  • 獨居老人家中摔倒十天沒吃喝只能爬行 希望每位老人老有所依
    獨居老人家中摔倒十天沒吃喝只能爬行 希望每位老人老有所依時間:2016-10-16 17:13   來源:未知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獨居老人家中摔倒十天沒吃喝只能爬行 希望每位老人老有所依 獨居老人在家中遭遇事故而無人救助的新聞越來越多,獨居老人的問題也引起網友們的廣泛關注。
  • 獨居老人離世,遺產如何解決
    獨居老人離世,遺產如何解決剛看到標題,大家一定以為當然是給兒子了。在人們的傳統觀念裡,父親死後財產由兒子繼承,這是理所應當的。因為老人還可以幹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算是其樂融融。一般到了老人年歲大了,又逢突發疾病,致使臥床不起,今後都要在床上渡過,還得需要親人看護時才會發生。面對這種情況,此時就會有不同情況:如果兒子孝順,當然是侍奉在床邊,這也是中國慣常見到的;另外一種情況,老人與兒子一家,不在同一屋簷下,形同陌路。老人由鄰居、徒弟或養子這類走得比較近的人照管。
  • 如何更好地為獨居老人服務
    [嘉賓王振華]答:目前我們上海的獨居老人關愛活動主要做法是5+X,5是5個1既廣泛告知、經常問候、熱線諮詢、安全檢查、應急救助。X是根據獨居老人的不同需要按照社區實際提供有關的養老服務項目。  [網友老王]問:贏了官司拿不到錢.債主賴帳怎麼辦一個66歲的獨居老人.  [嘉賓吳幼敏]答:贏了官司是不怕債主賴帳的,可以到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 《老無所依》:一個瀰漫著死亡氣息的存在主義黑暗故事
    第80屆奧斯卡頒獎禮上,科恩兄弟執導的《老無所依》成為最大贏家,包攬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男配角四項大獎。《老無所依》的獲獎標誌著美國主流電影工業對獨立電影人的進一步認可,向來偏向傳統和保守的學院通過對科恩兄弟的表彰,肯定了標新立異的獨立精神與日俱增的影響力。
  • 我衣食無缺,但我老無所依!
    原標題:我衣食無缺,但我老無所依!  今天的老人大部分已衣食無缺,但在晚年照護和精神關愛上仍處於「老無所依」的苦悶當中。「老了那又怎麼樣」?生命不能將就妥協,越來越多的子女要求自己的父母獲得更好的照護,越來越多的企業在關注如何精準定位養老市場。
  • 拉片《老無所依》經典劇作方式
    ▲《老無所依》劇作詳解上▲《老無所依》劇作詳解下在2012年的TED talk中,電影製作人安德魯・史丹頓描述了他稱為2+2的融合理論——不要給他們「4」這個結果,而是給他們「2+2這個理論是一個讓觀眾專注於故事的隱形工具,《老無所依》中處處藏著這個技巧。比如從一開始角色細節的建構,到它如何傳達出電影主題這一過程。
  • 上海寶山一個獨居老人過世,我整理了一些獨居老人故事
    今天看見上海寶山一個獨居老人去世了,看到好多獨居老人故事,整理了給大家看看:故事一:小時候小區門口有個老皮匠,修皮鞋包包陽傘補胎,一直穿著藍色布衣黑色圍裙,皮膚黝黑笑容和善。,他的錢都是給他侄兒一起花,侄兒他們對他也還行,終究不是親生,不是那麼盡心,平時自己自理沒問題,後來摔了一跤身體就差了活了93歲,二姑在漳州結婚沒生孩子老公中年去世,晚年二姑也是靠鄰居,過世他們居委會打電話給他弟弟,說生病都是鄰居照顧送醫院,平時也是周邊鄰居照顧十幾年,就是以前二姑接給周邊鄰居的十幾萬就不用還了,讓他弟弟籤字放棄房子。
  • 一部值得深究的電影《老無所依》
    在我臨去美國那年,她介紹我了一部當年在好萊塢業內炸了窩的電影(此片沒有在大陸上映)——是由科恩兄弟編劇指導的《老無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an」2007)。Sudden還向我展示了這部電影中的一段經典臺詞:-      If I don't come back, tell mother I love her.
  • 日本12萬人孤獨而死:如果有一天,我老無所依......
    「養兒防老」的觀念逐步弱化。在人生的部分時間或者終生,獨居的成年人越來越多。我們已經看到了不少老人「孤獨死」的例子。任何一個奔赴他鄉謀生的獨居人,當家人不在身邊,又還沒有建立起新的社交圈子時,她和他就是在漂著。漂著,就有風險。父母們,為了孩子,不敢病,不敢死。
  • 獨居老人,有想過當你老了,會是怎麼養老呢!
    家庭養老的功能日益削弱,原來由家庭承擔的老人贍養功能轉向社會養老服務,獨居老人成為一類社會問題而倍受關注。1.子女工作繁忙,平時都不在身邊,基本上沒時間回來看望他們。而老人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多少都有這樣那樣的毛病,有的身體甚至更遭。2.獨居無伴。俗話說"少年夫妻老來伴"。可是他們因過早失去老伴,平時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 老人家中摔倒4天無人知曉!「獨居老人」的生命安全該如何保障?
    我國的社會結構日新月異,不斷地發生變化,面對這個老齡化的社會,留守老人、獨居老人在家意外摔倒、突發疾病等事故越來越多,老福認為,獨居老人所衍生出的種種問題不僅僅是家庭所要度過的難關,同樣也是整個社會共同面臨的問題,完善養老政策、制定以及優化養老制度,依老福之見是迫在眉睫了。
  • 34歲女兒丁克57歲母親怒生二胎:你怕老無所依,我怕未知恐懼
    還記得前段時間爭議頗大的話題嗎?一對靠低保過活的夫妻生完二胎後無力撫養,於是想讓22歲的大女兒承擔起撫養弟弟的責任,姐姐拒絕後,這對夫妻將女兒告上法庭,結果父母贏了,姐姐撫養弟弟的義務是不可拒絕的。很多網友看了這則新聞後很是詫異:這世界什麼時候變成這樣了?一邊是很多年輕人選擇丁克,而另一邊卻是很多過了適合生育年齡的人加入生二胎大軍。
  • 老人85歲,退休工資7000多,兒女不讓死:這,比老無所依更悲哀
    但是,偏偏這碎銀幾兩,能解世間萬種慌張,保老人晚年安康,稚子入得學堂,你我柴米油鹽五穀糧。                         那些被忽略的老去的人,就像是角落中被遺忘的瓦礫一般,雖說依舊存在著,但是外表是破敗的,內心也是滄桑的。說起老去,很多人最怕的便應該是這四個字:老無所依。老來以後的日子,是被秋風掃過的落葉,無根無萍,有時不知道飄到哪裡去。不是所有人,都能如願擁有幸福的晚年。就像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在父母老去的時候,做到教科書般的孝順一樣。
  • 「人一輩子不結婚,老了會不會後悔?」70歲的獨居老人說了心裡話
    那麼我們今天就「走進」一位70歲獨居老人的內心世界,傾聽他的人生經歷,也許從他的字裡行間,我們可以收穫到很多的東西。那年我剛剛大學畢業,就談了一個女朋友,當時的我們倆個特別的恩愛,出門不是手拉手就是肩並肩,這讓我的親朋好友好生的羨慕,我們兩個人談了3年的戀愛,但是最終她和一個有錢的「公子哥」走到了一起,我當時差點都要瘋了。
  • 一部差點把奧斯卡評委看懵的電影,史上最變態的殺手《老無所依》
    《老無所依》:一部差點把奧斯卡評委看懵的電影,史上最變態的殺手愛慕者稱頌它鏡頭技巧絕妙演員演技傳神 影片內容深刻批評家厭惡它無病呻吟 不知所云有人稱自己完全看不懂有人稱看完後心裡失落無比今天我為大家介紹的這部影片就是評價兩極分化的《老無所依》‍《老無所依》是派拉蒙出品的一部西部電影它改編自戈馬克·麥卡錫同名小說由喬爾·科恩、伊桑·科恩兄弟執導影片於2007年8月12日上映並在2008年獲得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等獎項 並獲得第60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
  • 英媒:中國獨居老人增加 政府需增加保障提供
    這凸顯了一個問題:中國正在努力應對人口迅速老齡化和獨居老人日益增多的現實。報導稱,兩千年來,中國人大多時候將家庭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整個國家則被視為一個大家庭。孝順基本上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內容,由幾代人組成的大家庭同住在一個屋簷下。有一句老話涵蓋了這一切:養兒防老。如今,幾代人共同生活的情況依然常見。
  • 獨居老人:靠兒女不如靠鄰居?
    事實上,如武萍般的獨居老人並不在少數,據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的2015年《中國家庭發展報告》,「空巢」老人佔老年人總數的一半,其中,獨居老人佔老年人總數的近10%,僅與配偶居住的老人佔老年人總數的41.9%。「有時候我孩子來看我,還帶著我重孫子,我高興是挺高興,但看他們快60的人了,跑一趟也挺累的,所以能不來還是別來。」
  • 「女租客發現床頭天花板滴血」:獨居老人,活成一座被遺忘的孤島
    對此,有網友分析了自己真實經歷:」上個月我的對門也是一個獨居的大叔,平時相處得不錯,突然有兩天沒見到人,於是給他家人打電話讓他們過來看看,後來他家人帶著民警,開鎖師傅一起來的,打開門後發現人已經深度昏迷躺在地上,還好現在人已經搶救過來了。「」說一個我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