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網友給我留言說,她家孩子腦瓜很聰明,學知識很快,老師上課一講,他就全明白了,可考試的時候就一塌糊塗,總是不理想,有些問題很簡單,他也做錯。起初她以為是孩子太馬虎,但每次都這樣,覺得好像不是這麼回事,她很困惑:為什麼上課能聽明白,到了考試就犯糊塗呢?
其實,很多孩子都會有這樣的現象,學習知識是一個複雜的連續的過程,聽懂只是第一步,並不等於把知識變成了自己的,還需要後期的聯繫和及時的反饋,通過不斷的鞏固,才是真的學到了知識。
我們回憶一下,每次老師上新課時,都會分三步,第一步,先把與要講的新知識相關的舊知識進行回顧,為即將開始的新知識做好準備。第二步,老師講新知識,進行課堂練習;第三步,留家庭作業,老師會批改,了解掌握的情況。
這說明學習是分步驟、連續進行的,哪個環節沒有準備好,都可能影響到學習效果。桑代克是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他做過很多動物學習的實驗,用來解釋學習的實質,從心理學的角度,總結出了三大學習定律,分別是準備律、練習律、效果律。
01準備律
準備律就是指在學習之前,要做好準備,這不是指學習前的知識準備,而是指孩子在學習開始時的預備定勢。我們常說牛不喝水,強按頭是沒有用的。如果孩子對學習沒有興趣,學習動機不強烈,學習就很難有效果。
典型的例子就是厭學的孩子,老師教學能力再強,也很難教會一個不願意學習的學生。一個主動學習的孩子,說明他有強烈的學習動機,若孩子不愛學,光靠父母的高壓政策這些外部措施,很難起到很好的效果,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習動機,才最關鍵。
02練習律
練習律是指學習要經過反覆的練習。光說不練是假把式,有些孩子說起來頭頭是道,可讓做道題,就會錯誤百出,這就是練習不夠,熟練度不夠造成的。
好腦瓜不如爛筆頭,孩子腦瓜再好,不肯下功夫,學習的知識就會如浮萍一樣,漂浮在水面上,很難深入的學習。等學的知識多了,就會困難重重。
所以,一定要讓孩子按時完成作業,不能拖拉,當天學習新知識,當天一定要練習,才能真正把知識學會。有的孩子經常不完成作業,做不到今日事今日畢。學習知識具有連貫性的特點,如果前面的知識沒有學紮實,後面的知識就很難學好,長此以往,新帳舊帳一起算,孩子對學習就徹底沒信心了。
03效果律
效果律就是一定要對孩子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比如,學生寫完家庭作業,老師會批改;家長定期檢查孩子的學習情況,給他聽寫;學校組織的月考、期中、期末考試等,這都是對孩子的學習知識的效果進行評價。
當孩子取得好的成績時,家長和老師及時的表揚,會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習動力。相反懲罰只會讓孩子削弱對學習的興趣,讓自己更加沒有信心。
通過對桑代克三大學習定律的了解,我們會發現,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是一種結果,而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卻是多種多樣的,原因不同,解決的方法自然不同。
一些家長看到孩子成績不好,會逼著孩子去努力學,或者送到輔導班去補課。如果孩子厭學,這樣做就是典型的不對症治療,結果肯定是越來越糟糕。因此,找對原因才是提高成績的關鍵,千萬別病急亂投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