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的班主任總結出這樣一個事實:班上10個最優秀的孩子中,有的聰明,有的學習自覺,有的勤奮刻苦……
但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成長環境、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使得他們變得更優秀。
下面列舉這4種家庭,是培養學霸的「溫床」。
教育不是苛責,更不是強迫,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片雲彩推動另一片雲彩,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就必須是什麼樣的人;希望孩子取得好成績,父母要營造出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
如果父母每天下班回家,就是看電視、玩手機,但卻要求孩子認真讀書、學習,孩子心中自然會不情不願,會感覺不服氣。
言傳身教就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想讓孩子養成自覺學習的好習慣,自己就必須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具有良好學習氛圍的家庭,孩子不用父母反覆催促、強迫讀書,自覺地就會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曾經,在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有愛的家庭長大後,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
網民給出許多了精彩、高贊的回答:在愛中成長的孩子,孩子長大後,靠使命生活,努力實現自己的興趣,達成目標,不怕困難,坦然面對。
愛子女的父母,是對孩子最好的「富養」。
在溫馨、和善的家庭氛圍中成長,孩子的心靈會得到滋潤,也能夠有足夠的安全感。
餐桌上,一家人說說笑笑地談著自己遇到的趣事。
燈光下,彼此不說話,靜靜地做著自己的事情。
放假時,一家人積極熱情地安排假日活動。
只需與家人在一起,每天都是幸福的,每天都是快樂的,每天也都是美好的。
成長於這樣家庭中的孩子,性格開朗、機敏善良,學習起來也沒有壓力,能夠專心、投入。
父母總是一邊說「我是為了你好」,一邊剝奪孩子與自己交流的權利。
忽略孩子心中的想法,於是,孩子開始把話藏在心裡,越來越不願意與父母溝通。
這時,父母又會責怪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和我交流?」
「交流」是雙向的,是需要互動的。
善於與孩子交流的家庭,孩子無論遇到什麼事,都會積極地反饋給父母,尋求父母的幫助,父母也會更加了解孩子。
孩子在學習中遇到什麼問題,父母能及時發現並解決,孩子的成績自然就會好。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學霸並非天生,而培養學霸的關鍵,在於家長。
現今的教育理念,追求的是家長能與孩子交朋友,讓孩子快樂成長。
當父母跟孩子板起臉來,孩子還以為父母是在和他開玩笑,完全不覺得這是一件很嚴肅的事,依舊嬉皮笑臉的。
直到最後,父母不再板著臉,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如果一直,孩子就會越來越放肆,越來越無法無天。
作為父母,首先應該明白,自己需要盡到管教的責任,應該給孩子制訂規矩,讓孩子懂得規矩的重要性,然後才是與孩子交朋友。
對孩子的教育,自始至終要掌握好一個度,過分寬容會變成縱容,過多嚴厲則會變成苛刻。
良好的教育是做到寬猛相濟,良好的父母是懂得寬嚴相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