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的父母看自己孩子總是滿身缺點?

2020-08-27 小青石雜談

  對於一個家庭來講,家長是樹根,孩子是花朵。如果花朵有問題,多半是樹根也有問題。家長們常常「看到」的孩子的問題,其實是他自己的問題在孩子身上的「開花」。孩子是家長的投射銀幕,當你在孩子身上看到了問題,那是你自己問題的外在投射。

  有問題的孩子背後,往往同樣有著出了問題的父母,有的時候我們的孩子本身並沒有問題,很多的時候只是父母問題的投射罷了,從本質上講,不存在有問題的孩子,只存在有問題的家長。因此孩子要學會接受父母的不完美,父母也需要學著接納孩子的一切。

  如果你認為你有一個有問題的小孩,一定先反過來,在你自己身上尋找問題的根源。就像你看到銀幕上有一些瑕疵,先看看投影儀的鏡頭上有沒有問題。



  1 恐懼越多,要求孩子就越多

  如果你是一個恐懼的家長,你就會有一個有問題的小孩。

  恐懼導致掌控。你越恐懼,你越傾向於去把握住某種東西,以讓你自己有安全感。

  掌控者是頭腦,而小孩通常都是自由的心,他們像水一樣流動,很難被掌控。這使得你越想抓住、越想駕馭、越想掌控,越抓不住,越駕馭不了,越掌控不住。

  你的恐懼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因而你眼中小孩的問題也就越多。

  小孩是一個有問題的小孩,真是這樣嗎?沒有你的恐懼,沒有你的壓制或判斷,他是一個很難教育的小孩,這是真的嗎?問一問你自己。

  人們都期待自己的小孩長大以後有足夠的智慧和能力。

  但如何才能使一個小孩長大以後呈現出「最大」的智慧和能力?

  那就是讓他按照天性成長。

  如果一個小孩按照他天性本然的樣子成長,他長大以後的智慧和能力將會最大化。但是如果不是那樣,而是你特別有意識地去培養或訓練他,成年以後,或許他在某方面的能力不錯,但是他的智慧心將發揮不足。

  如何才能讓一個小孩天然成長?

  當你成為一個完全無懼的家長的時候。

  放一匹小馬在遼闊的草原上自由奔放地成長,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小馬的主人需要多大的無懼的心啊!他會擔心小馬在道路上遇到這樣那樣的危險,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他會擔心,這樣地放任著小馬,它以後怎樣,它長大會如何,等等。

  你怎麼敢對你的小孩撒手?你沒有那麼大的勇氣。在一個小孩的自由形態上,可以看出一個家長無懼的心到底有多大。

  不是像老天一樣大膽的人,他的小孩無法享受那純然無邊的天空大地。

  你知道什麼對他的人生道路最好嗎?

  在孩子面前,我們似乎都是上帝。在一個幼小的孩子面前,我們總是在無意識中扮演上帝:我們知道什麼東西對他最好,我們知道什麼樣的道路對他最好...從其一生的長遠角度來看,你真的知道什麼對你的小孩最好嗎?

  以你的「知道」來控制你的小孩按照你的道路行走,把你認為是好的或對的東西強加給你的小孩,那簡直是一種挾持。

  你在挾持他的生命自由,你在挾持他的心。

  在那無明中,以愛或對他好的名義,你對你的小孩做過多少蠢事你知道嗎?當一個人在無明中時,你怎樣對待自己,你就怎樣對待他人。你用懲罰自己的方式來懲罰你的小孩,你用責備自己的方式責備他。

  當你還是一個有許多問題的家長時,你怎能教育出一個和你不一樣的小孩?

  你管得越多,他越成為你。

  你管得越多,他越成為你不希望他成為的那部分——越成為你內心中所討厭的自己的那個形象。

  只有你管他越少,他才會越來越不像你,他才會越來越發展出你的生命中所沒有的新的部分。

  2 知識教育 vs 智慧教育



  人們往往把知識多當成有智慧,這是個錯覺。

  在這個錯覺的影響下,人們都期待自己的知識多一些,都拼命地往自己的頭腦裡裝知識,這也導致他們的教育模式是這樣。家長們在自己身上的「希望」過期了以後,他們把曾經對自己的「希望」放在了孩子身上。

  他們希望自己的小孩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如何做到?往他腦子裝更多的知識唄。如果一個小孩在四歲時就能識別兩千個字,背誦《三字經》、《千字文》,我們就以為他很聰明。而這有什麼用處?你只不過是在往一臺電腦的硬碟上多儲存一些數據而已。

  智慧是一種空盈的狀態,而不是一種滿實的狀態。過多的知識只能使一個頭腦變得狡猾,而狡猾並不是智慧。電腦能夠隨時調度出千萬知識信息,但電腦並不是一個智慧的人腦。對於人來講,智慧不取決於他裡面的有,而取決於他裡面的空。

  當他裡面空的部分越多,他運用知識的空間和能力就越大,猶如電腦的硬碟和內存裡空白越多,它的運行速度就越快一樣。

  教育你的小孩,給予他有,更保留他的空,不要把他填得太滿。

  如果你把他的頭腦填得太滿太實,猶如一個瓶子被塞得太緊太實一樣,它那裡面的空就成為死空,這樣一個小孩的智慧就發揮不出來了。

  3 要求、期望、負責不是愛



  我們衡量自己對一個人是否有愛或愛有多深,往往會看對他有沒有要求、期望或負不負責,或那程度有多深。

  當我們對一個人要求越多、期望越高、掌控得越狠——我們越負責時,我們就越愛那個人;反之,我們就不愛他,或愛他不深。

  這是真的嗎?這是一個錯誤。

  要求、期望或所謂的負責,僅僅都是恐懼的替代物。

  它們是恐懼的另一種化身,另一個名字。要求、期望和負責意味著愛,你確定那是真的嗎?

  在我們的教育中,因為我們自己有恐懼,結果「要求」「期望」或「負責」成為了我們與另一個個體的聯結。當我們對他要求、期望或負責時,這能使我們感到與對方聯結得更深、更緊,使我們自己感到安全。

  教育是為了彌補安全感的,當一個人越強調教育,其背後的不安全感越大。教育似乎是一種掌控,它建立在對未來和恐懼的幻覺基礎上。教育是恐懼的面目,一個人越恐懼就越需要它,一個人越恐懼就似乎越需要教育和被教育。

  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的不是他人給予的教育,而是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

  4 別把孩子當「人質」



  因為家長心存恐懼,在對待孩子教育的問題上,他們在無意識中不可避免地把孩子當成了他們自我安全感的「人質」:

  你必須變成優秀和美好的,否則我就不安全;

  你必須變得有能力,否則我怎麼能夠安心?

  瞧,家長們在把孩子變成他們內在安全的要挾物了。

  當一個小孩是一個家庭中的「人質」時,他變成了整個社會或家庭的內在恐懼之河上的波濤,他當然無法獲得那生命中真正需要的。

  當你恐懼,他能感受到恐懼,即使他很小;

  當你放鬆或自信,他也能感受到。

  小孩是一個敏感的接收器,他在反映你的聲音和信息。

  一個好的家長,應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身上來。

  當你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只是美好的你的反映,他自然會變好。

  在你的子女教育中,你有沒有把孩子當成你的「人質」?

  來檢點一下你自己,盤查你內心的恐懼,是你真正想教育出好小孩的開始。

  5 真正的愛是什麼?



  我們常常會說,一個母親對於孩子的愛是全然的、百分之百的,真的嗎?

  當一個人內心還存有恐懼時,他對另一個人的愛就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

  真正的愛是什麼?並不是你能把自己的命都給他,也不是他要什麼你都能滿足或給予。真正的愛和此無關。

  真正的愛是一種無為。

  它沒有要求,它裡面沒有任何恐懼的陰影,它不隱藏任何掌控的企圖。它像太陽給予萬物光和熱一樣,給出本性的能量。你不期待他,不要求他和本來的自己有所不同,不試圖改造或修正他。

  真正的愛是完全無條件的。

  無論如何你都愛他,怎麼樣你都愛他,你的愛甚至和他無關。這才是真正的愛。這愛像老天對萬有的態度一樣,給予你但對你沒有要求、沒有期待,他對你無為。

  如果把這個標準稱為真愛的標準,那麼來檢點一下你對孩子的愛是不是真愛。你期待他學習好,你期待他做個好小孩,但你知道你的期待曾經暗地裡帶給他多少壓力嗎?

  你越期望他好,你越形成自己的壓力。這對小孩的成長有好處嗎?我們對我們的小孩沒有期待,他怎樣我們都愛他;我們盡己所能,但不要求他。這才是真正覺悟的父母的愛呢。

  對孩子沒有期待的教育,並不比對孩子有更多所謂良好期待的教育更差。思考一下,你覺得是這樣嗎?在對待小孩的問題上,來重新思考一下你的愛,那是不是真正的愛?

  6 存在一個親子關係嗎?



  在當代的幼兒教育中,我們非常強調親子關係,但存在一個所謂的親子關係嗎?

  其實,整個生命存在中,根本就不存在一個你與他人的關係。所有關係的本質都是你與自己關係的投射。你與你念頭的關係是你與整個世界關係的母體。

  因此,嚴格地說,像不存在其他人際關係一樣,也不存在一個親子關係;因為對一個具體的你來講,不存在一個外在的小孩,只存在一個內在的小孩。你對你內在小孩的態度,就是你與你外在小孩的關係。

  如果你與你的小孩關係混亂了,如何處理好你與他的關係?

  處理好你與你內在小孩的關係——你和你信念的關係即可。

  家庭中出現的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問題,是每個人與他自身問題的外在投射。假如你與你的小孩出現了關係障礙問題,要解決的話,請深入你的內部,發現你與你念頭的關係。理解你的想法,就會調解你與他們的關係。請注意這一點,這才是解決人際關係的根本要點。

  7 要解決孩子的問題,先……

  在教育之中,要解決小孩的問題,先解決你的問題。

  沒有一個有問題的家長,就不存在一個有問題的小孩。一個小孩只是家庭和社會之樹上的一枝花朵,它開出了家庭或社會的優點,同時它把整個家庭或社會隱藏的毛病也給開出。

  如果一棵樹長的花朵有了毛病,我們通常就要深入樹根去治療,而不僅僅停留在花朵本身。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小孩出了問題,我們該深入何處對他加以幫助呢?

  顯然,家庭和社會是根源。

  我們對人生問題深入探索就會發現:當你沒問題了,整個世界的問題就結束了。如果我還發現世界是有問題的,那一定是我還有問題。當我不能百分之百地接納這個世界的時候,那說明我的心還沒有實現它自己的圓滿。

  看到世界是圓滿的,只是見證自己內在圓滿的一個結果。



  如果我在孩子問題上,存在著焦慮、擔心或要求,那一定說明我的內心還深藏恐懼、狹隘的見解、自以為是、好為人師等無明之相。

  在實現孩子的圓滿之中,你必先圓滿你自己。同樣的道理,你在圓滿自身的過程中,你的小孩也必圓滿。

  外在世界是內在世界的結果,內在世界便給予外在世界它美好的能量。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父母老了以後,在孩子面前,總是欲言又止
    我們都說人是一個循環,小時候父母對我們百般疼愛,就算是我們做孩子的如何調皮搗蛋,父母總是會寬容我們。那個時候我們覺得父母無所不能,他們是讓我們有安全感的人。就這樣時間一點點的過去了,逐漸的我們把自己變成了高山,反過頭,我們看著已經沒有那麼聳立的山上,卻不像他們小時候帶我們一樣有耐心了。我們在與父母交談的時候,父母隨著年齡的變大,變的越來越小心翼翼。小時候父母輔導我們做作業,或者一些生活問題的時候,我們總是會受到來自父母的嘲諷,你怎麼還是不會啊,那時候的我們總是不服氣。
  • 為什麼孩子總是愛頂嘴?父母這樣引導培養高情商孩子
    「孩子:「為什麼你們都能躺在床上看手機,我不能看?「 為什麼孩子總是愛頂嘴呢? 孩子從嬰兒期,到幼兒期,到少兒期,再到青春期,都有自己不同的表達情感的方式,父母要學會分辨不同的表達方式下孩子真正的內心想法和感受。在孩子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她/他會通過哭來表達不滿,等孩子會說話以後,就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主見,有時候這種主見會被父母認為是「頂嘴」甚至是「頂撞」。
  • 為什麼我們教孩子信守承諾,卻總是收效甚微?
    可在生活中,我們有時會隨口答應孩子的請求,一旦無法兌現,面對孩子的提問「為什麼你們大人就可以說話不算數」,要麼隨便搪塞,要麼惱羞成怒。這樣不僅會失信於孩子,降低孩子對於我們的信任度,而且……而且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的守信度。那到底怎樣教會孩子將承諾轉化為持之以恆的行為?一旦違背諾言,又該採取哪些應急措施來重新建立互信呢?
  • 自己的孩子總是哭鬧無法教,家長總是很頭疼,到底為什麼呢?
    一種米養百種人,回想自己小時候,是不是也是這樣,可能自己也記不清楚了,只能靠自己父母說才知道,現在自己為人父母,對於一些新生帶的父母,面對有些頑皮,有些不健談,有些喜歡大喊等不同類型的孩子。最頭疼就是動不動就哭的孩子被父母說幾句就委屈的能找人告狀告狀,哭泣哭泣,躲起來的也有,作為父母就更渴望改變孩子的習慣,因此他們希望與孩子進行良好的交談,但是孩子只會哭泣。
  • 為什麼我們總是對孩子不滿意
    文/月簾作為一個為母6年的新手媽媽,每次看到別人家孩子考試第一,看到別人家孩子鋼琴幾級,看到別人家孩子侃侃而談,心裡總免不了為自己的孩子捏了把汗。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優秀而自己的孩子就這樣?事實上,不是別人家的孩子厲害,而是我們自己的原因。
  • 為什麼孩子的成長總是無法達到自己的預期理想
    每一個做父母的都會有這樣一個困惑,為什麼自己辛辛苦苦栽培孩子,可是孩子總是達不到自己的預期理想?明明自己對孩子傾注了十二分的心血,可是孩子的成長卻總是令人不大滿意,到底是孩子不夠努力還是做父母的付出還遠遠不夠? 這種困惑不得不說是為人父母繞不開的一個心結。接下來,有氣質的奶爸試著分享下這方面的經驗心得。 一:孩子的成長,沒有預期,有,也只是父母的預期。
  • 為什麼我們對父母會比對孩子缺乏耐心?
    我們一直都在說,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可我們自己又是何其地不公平?我們總是以為促使孩子成長的時間,跟催父母變老的時間不一樣。我們總想等孩子長大了,再拿出更多的時間來陪伴父母。可我們總覺得孩子不夠大,父母不夠老。
  • 為什麼孩子一長大我們看他總是「不順眼」?這種心理原因清楚嗎?
    ,不知道有沒有家長意識到這個現象:孩子小的時候幾乎是捧在手裡怕摔、含在嘴裡怕化了,隨著孩子長大之後,我們發現對孩子的耐心開始崩塌,孩子吃飯墨跡、食物含在嘴裡只嚼不咽、寫作業總是小動作不斷,而如果我們仔細回想的話,你會發現不知道從何時開始,父母對孩子的口頭禪開始從「你慢點」、變成了「你快點」。
  • 孩子總是生病,其實是需要父母的愛
    當時就想告訴她們,孩子總是生病,其實是需要父母的愛。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家孩子小的時候,也是經常生病,最後發現,只要是多用心陪陪他,他就會少生病和不生病。特別是上呼吸道的問題,比如反覆咳嗽,經常發燒,很容易嘔吐,痰多,鼻涕多等,很多孩子都是因為情緒壓抑久了,導致的一直好不了。
  • 孩子總愛問「為什麼」,我們該如何回應?父母這樣做,孩子更聰明
    最近跟一媽媽聊天,她說:自己的孩子3歲,最近不知道怎麼了,總喜歡問為什麼。「為什麼人要吃飯?」「為什麼夏天會很熱,冬天又很冷?」「為什麼鳥會飛?」「為什麼我要聽你的?」.......2-6歲,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孩子學習語言的速度非常快。同時,與父母的溝通交流也成了孩子學習語言的主要形式。當孩子與你說的越來越多,總是不斷跟你問為什麼的時候,其實也是他學習語言更快的時候。
  • 為什麼很多孩子對玩具總是三分鐘的熱度?其實真正的根源在於父母
    導讀:為什麼很多孩子對玩具總是三分鐘的熱度?其實真正的根源在於父母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為什麼很多孩子對玩具總是三分鐘的熱度?其實真正的根源在於父母!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父母「砸鍋賣鐵」也要供子女讀書!可為什麼孩子總是不上心?
    父母對子女說得最多的一句話,除了「要好好學習」,就是「我們就算是砸鍋賣鐵也要供你上大學」。可是為什麼當父母有著「砸鍋賣鐵」也要供子女讀書的決心,孩子卻不聽不進去、甚至反感呢?你看我們這麼辛苦,就是希望將來你過得比我們輕鬆……」可是孩子一句也聽不進去。
  • 一個人對自己的父母總是發脾氣,而對外人很有禮貌,這是為什麼?
    一個人對自己的父母總是發脾氣,而對外人卻很有禮貌,這種現象其實很普遍,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主要是以下心理原因:1、認為在父母面前,無需掩飾自己的真性情這種人也不是不愛自己的父母,而是骨子裡的慣性使然,認為在父母面前無需掩飾自己的情緒
  • 為什麼大人們總是寄希望於孩子,而不是自己?
    「要不是因為你,我們早就離婚了!」「我們辛辛苦苦這麼累,還不是為了你啊。」這類的話語有很多種翻版,但大意都差不多,格式也很類似。一句話概括:父母所做的任何事情,受了再大的委屈,也都只是為了孩子。好像如果沒有孩子,自己就會立刻六神無主,形神俱滅。但是孩子知道什麼呢?大人的世界孩子永遠不懂,再怎樣強調都沒用。
  • 孩子認為自己父母永遠是不好的,父母認為自己孩子永遠是最棒的,這...
    不論父母如何有耐心,孩子都會認為自己父母不理解自己。 大部分的家庭會困惑於此。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畫布,每個人都不喜歡別人在上面畫上一筆,而這樣的事情,父母偏偏喜歡幹。在責備孩子的同時,你可能已經忘了,這也是我們父母走過的人生。 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得到任何教訓。為什麼這樣說呢?就是只有在不斷的犯錯中,人才會成長,否則,永遠是一個孩子。父母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讓他不犯錯,這只是一個天真的夢想。
  • 各種各樣沒必要的衝突,總是發生在父母和孩子之間,為什麼那麼多
    大多數父母可能會對自己的孩子進行日常管教,有時這對他們來說是好事,但許多孩子進入了叛逆期,或有了自我意識,有時很討厭父母管教自己。這樣會引起很多不必要的矛盾,有時,即使父母還沒說多少話,矛盾就已經出現了,爭吵也變得越來越普遍,許多父母可能都不明白,為什麼自己的孩子會對自己這樣,是自己沒好好教育嗎?其實,正是因為這些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自己走進了一個誤區,所以,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
  • 為什麼孩子都喜歡看《小豬佩奇》?答案值得每個父母反思
    所以孩子一說要看小豬佩奇,其實很多家長都是比較抗拒的。希望孩子可以看一些具有正面導向作用的動畫片,但是很無奈的是,孩子除了《小豬兒佩奇》什麼也不願意看。為什麼孩子都這麼喜歡看《小豬佩奇》呢?《小豬佩奇》能夠讓孩子喜歡玩水、學豬叫等問題;但是其實《熊出沒》也會讓孩子學光頭強要砍樹;看《奧特曼》會讓孩子喜歡打怪獸、擺各種pose。
  • 我們為什麼總是忍不住討好別人?
    今天上午,我的腦袋裡面,總是盤旋著這個問題,掃地的時候,我就在想,我得寫一寫,理順一下,先理順我自己,為什麼總是忍不住討好別人但嬰兒的目的,是為了得到他想要的更多回應,讓他舒適的回應,所以討好的本意,是出於為了自己。 即是出於為了自己,為什麼討好的人,多半是壓抑了自己的本能反應,產生了一部分的委屈呢?
  • 父母說話的時候孩子總是喜歡插話,這是有原因的,父母一定得了解
    有時候孩子插話會使我們沒有面子,因為不管在什麼情況下什麼樣的場合,孩子總是有意無意的在我們說話的時候插嘴。甚至有的人認為這是一種沒有教養,讓自己的父母挺反感的。尤其是守著外人的時候,父母覺得很沒有面子,臉上掛不住,講了幾次呢,孩子也不聽,總是有意無意的插話。
  • 天下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怎麼理解?為什麼傷害自己的孩子?
    如果父母不知道如何愛自己的孩子,那麼只能對孩子造成傷害。有很多父母就是打著這樣的旗號,無意當中傷害自己的孩子。有這樣幾種父母,最理想的父母是真心愛護子女並真正懂得如何愛自己的孩子。其次是不懂得如何愛自己的子女,卻口口聲聲說完全知道怎麼愛孩子。最壞的就是並不愛自己的孩子,卻認為自己深愛著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