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推介║學校記憶:教育史研究的新趨勢

2021-02-20 杏壇新史

在近幾十年國際史學發展潮流中,社會文化史無疑是一個相當興盛,且值得教育史研究者重視的取向。其中,以集體記憶、社會記憶、文化記憶等概念為基礎的記憶史成為近年來歷史學家熱議的方法之一。杏壇新史此次推送一篇有關學校記憶史的新書推介,同時附上德國歷史學家揚·阿斯曼所撰有關文化記憶的文章一篇。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新史學」的推動下,記憶也逐漸成為歷史研究的重要對象,由此誕生了記憶史這一新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方法。近年來,國內的歷史研究者和教育史研究者也開始注意到這一史學發展趨勢並運用這種方法研究教育的歷史,陸續有一些新作問世。

放眼國際,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西班牙的教育史學者開始對教育記憶史研究產生了濃厚興趣。這種興趣逐漸擴散到歐洲其他國家以及拉丁美洲。教育史學者們發現,記憶史的研究路徑可以極大地豐富教育史研究的史料,也能構建一個更加生動的、多姿多彩的教育歷史世界。

《學校記憶:教育史研究的新趨勢》是一本由二十篇文章組成的文集,編者是來自西班牙和義大利的三位教育史學者。該書所匯集的二十篇專題論文都是來自2015年9月22-23日在西班牙塞維亞大學召開的「學校記憶——教育歷史研究的新趨勢」(School Memories. New Trends in Historical Research into Education: Heuristic Perspectives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國際研討會。這二十篇文章的作者們分別來自九個國家,主要以西班牙和義大利為主的南歐國家以及俄羅斯,他們分布在十九所大學機構中。每一篇文章都是圍繞著「學校記憶」的主題展開,包括記憶史的歷史編纂學、史學方法論、學校生活、教師日記、校園建築的討論,以及女性傳記中的學校記憶、電影與學校生活發展、教育歷史與社會發展的互動等話題,雖然談的都是學校,但所涉範圍廣。更重要的是,他們重新從方法論、認識論以及各種不同的方法角度深入探討了二十一世紀初出現的「學校記憶」這個教育史新話題。

至於如何理解「學校記憶」,作為本書編者的尤裡·梅達(Juri Meda)和安東尼奧·比尼奧(AntonioViñao)在第一篇文章裡給出了解釋:「雖然它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但是我們認為,『學校記憶』有兩種基本的理解方式:首先,作為一種個體反思和重建個人學校經歷的方式;其次是一種個體的、集體的或者公共的追憶學校歷史的實踐。事實上,這個術語還有第三種理解——雖然不是很恰當,即它是由一個特定國家的學校和教育系統所傳遞和構建的社會記憶,目前它在教育史領域之外已經得到了更多的關注,特別是對於那些對分析文化學習過程的感興趣的研究者……當我們談到『學校記憶』的時候,我們不是在說那些由學校傳遞的記憶,而是與學校有關的記憶,即個體、社區和社會所構建的對於學校世界和教育過程的記憶。」(PP.1-2)因此,從整個文集的文章來看,這些「記憶」的來源非常多元化,包括明信片、照片、年鑑、日記、自傳、影視、建築等,甚至還有墓碑。

尤裡·梅達和安東尼奧·比尼奧認為,基於「學校記憶」的研究有會產生兩種基本的影響:「新的歷史知識的產生,以及教育史文化視域的重新界定。」(P.6)「學校記憶」不僅僅是一種研究內容的表達,不僅是把它當作學校歷史的一種證據,更是一種新的研究主題、研究視角或者研究方法,它要求研究者不但要從學校內部觀察學校,而且還要從學校外部考察學校,如學校在當時社會精英和大眾的眼中是怎樣的,換言之,這是一種「對教育、學校和教學的社會觀察」,是學校教育的「社會和文化維度」的探討。(P.6)從他們的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學校記憶」的概念下,雖然歷史研究對象仍然是「學校」,但是已經不局限於狹義的學校教育,學校教育只是一個中心,圍繞這個中心,可以散發出很多教育和其它很多因素的互動,進而構建出教育與社會、政治、文化、個體、群體等的複雜網絡關係,「學校記憶」所描繪的是一個廣義的教育世界。

「記憶」本身是個體的也是集體的,是多重的也是多向度的,因此,記憶史給我們呈現的教育史圖景也必然是一個豐富的畫面,不僅僅呈現過去是什麼,還要呈現當前是如何看待過去、如何解釋過去、如何重釋過去,它還要探討現在和過去的關係。「在這個意義上,從一個教育史學者的視角來看,學校記憶引起我們的興趣不僅僅因為它是觸摸學校過去的一種途徑,還因為它是理解以下問題的關鍵:今天的社會對於學校的過去知道些什麼、今天的社會認為它自己知道些什麼、今天社會的認知在多大程度上接近事實或者只是根深蒂固的偏見陋習的產物。」(P.6)與此同時,「記憶」還是生動的、個體的、主觀的、帶有感情色彩的,它一方面有利於拓展歷史研究的視野,另一方面也與要求理性客觀的歷史研究有一定的矛盾,面對紛繁複雜的記憶材料,如何去偽存真、如何在理性分析中消解材料的主觀色彩等,這些都是記憶史研究者再迎接機遇的同時需要面臨的挑戰。

附:原書目錄


附:目錄譯文

1. 學校記憶:史學平衡和啟發式的視角

Juri Meda and Antonio Viñao

2. 探索研究學校記憶的新路徑:雕琢教育史的盲點

María del Mar del Pozo Andrésand Sjaak Braster

3. 風景明信片:作為構建和重構教育記憶的工具(西班牙,19-20世紀)

  Antonio Viñao and María José MartínezRuiz-Funes

4. 來自過去的照片:網絡上的學校影像和學校集體記憶的構建

Marta Brunelli

5. 記憶和年鑑:20世紀西班牙教會學校中年鑑的構成和演進之分析

  Paulí Dávila, Luis María Naya and IñakiZabaleta

6. 身份認同、記憶、學校和人物:通過學校教科書看學校中安達盧西亞人身份認同的調適(1978-1993)

GuadalupeTrigueros Gordillo, Cristóbal Torres Fernández and Enrique Alastor GarcíaCheikh-Lahlou

7. 女性自傳文學中的學校記憶(義大利,1850-1915)

Antonella Cagnolati and JoséLuis Hernández Huerta

8. 講述一個故事,講述自己的故事:作為集體歷史史料的教師日記和自傳回憶

Maria Cristina Morandini

9. 「我是孤獨的,只有真理與我同在」:對一位小學老師日常生活的闡釋

Imre Garai and András Németh

10. 教育記憶和公共史學:一場必要的交匯

Gianfranco Bandini

11. 搜集口述證言中的方法論、史學和教育學問題

Fabio Targhetta

12. 特拉夫尼克師範學校中學生的學校記憶

 Snježana Šušnjara

13. 鐫刻在石頭上已然褪去的記憶:19世紀和20世紀初斯洛維尼亞作為集體教育記憶形式的教師墓碑

  Branko Šuštar

14. 慶祝學校建築:教育意圖和集體表徵(19世紀末)

Ramona Caramelea

15. 通過電影記住學校:義大利共和國關於《愛的教育》這本書的電影

  Simonetta Polenghi

16. 一所理想學校的記憶:電影和電視所呈現的大學教師洛倫佐·米拉尼的事業(1963-2012)

  Paolo Alfieri and Carlotta Frigerio

17. 構建記憶:電視劇Diario di un Maestro中所講述的1970年代義大利的學校

Anna Debè

18. 蘇聯電影事業中作為一種社會神話的教師形象的塑造

Elena Kalinina

19. 通過希臘電影分析戰爭期間和戰後學校生活的各種面貌

Despina Karakatsani andPavlina Nikolopoulou

20. 記憶和學校文化的考證:學校的物質性和「非物質性」

  Cristina Yanes-Cabrera and Agustín EscolanoBenito

作者簡介:王慧敏,浙江大學教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美國教育史、高等教育史等)

相關焦點

  • 新作推介║高玲、張斌賢:美國教育史研究的探索發展:以教育史學會為例
    一、史學視角的轉換:教育史學會成立的前奏美國教育史研究從出現到發展成為一個專業的研究領域,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早期教育史的書寫主要描述的是學校院牆內的「家史」,以學校機構的發展進步、社會文化觀念的趨於一致為主旋律,書寫者往往是專業的教育者,尤其是教育管理者。
  • 新作推介║最近五年港臺學刊教育史相關論文要目及連結(二)
    ,其研究方法與論見亦可為教育史界同仁參鑑。本期繼續推送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李林老師整理的港臺學刊教育史相關論文要目之二,並附可開放下載PDF全文的網址連結。本期推送文章均可在網際網路上直接瀏覽和下載電子版全文。若需拓展查閱,可訪問下附各刊主頁,或綜合使用「臺灣學術文獻資料庫」,網址為:www.airitilibrary.cn。
  • 教育史的價值
    這裡選擇的是《西洋教育通史》序言的節選和緒論中的一章《教育史的價值》。一般教育史著作,過分注重史實的羅列和義理的闡發,而較少關注教育史的價值。雷通群此書特別注重價值的審視,因此他特意用一章論述教育史的價值。如今,教育研究專業化日趨精深,但也有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弊病。
  • 新書推介║李弘祺:《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
    最後,對教育史研究的特徵與目的,以及教育史的書寫作簡要省視。該文既可視作全書的擴展版「大結」,實亦作者多年探索中國傳統教育的提煉與總結。三    該書探究傳統中國的教育,其述論下限實際止於晚明。四    關於教育史的學科危機及研究困境,近年討論較多,涉及教育史的學科定位,研究主題與思路的拓展,以及研究方法的轉換、國際交流與接軌等。除了上述具體論見,該書在宏觀立場、視野及方法上,對中國教育史研究亦頗有啟發。
  • #重點推送# 試論中國教育史本科教學 |2017年6期
    第一,教育史課程的課時數和學分數一再被縮減,本來分設的中國教育史與外國教育史兩門專業基礎課,在一些學校被合併為中外合璧的一門課,有些學校有些教育學相關專業還將其從專業必修課程改為選修課程,教育史課程在整個專業課程體系中的位置越來越被邊緣化;第二,課時和學分數減少,學生的重視程度以及在學習時間和精力的投入上也就相應減少。
  • 教育學考研之中國教育史考研複習備考規劃
    一.學科特色中國教育史,從研究對象層面來說,整體上研究教育制度及教育思想。具體而言,研究教育制度、教育實踐、教育事件、教育理論、教育論著、教育思潮等。①系統掌握中國教育史的基礎知識,了解中國古代及近現代時期教育思想演變、教育制度發展、教育實踐不斷探索的過程,特別關注不同時期的代表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教育制度、重大教育實踐。②對不同歷史時期的代表思想家的經典著作、重要論述要加深理解並重點掌握,逐漸培養學習教育歷史的科學研究方法。
  • 2020考研大綱:中外教育史的重難點分析
    311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一共考查5個科目,分別為:教育學原理、中國教育史、外國教育史、教育心理學和教育研究方法。那麼結合2020年最新大綱,我們應該怎麼把握和準備教育史呢?   一、大綱解析   我們中外教育史的大綱明確的考察目標主要有三個:1.系統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識,了解教育思想演變、教育制度發展、教育實施進程的基本線索,特別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2.準確理解有關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獻,特別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
  • 2020考研教育學大綱教育史部分備考解讀
    311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一共考查5個科目,分別為:教育學原理、中國教育史、外國教育史、教育心理學和教育研究方法。那麼結合2020年最新大綱,我們應該怎麼把握和準備教育史呢?一、 大綱解析我們中外教育史的大綱明確的考察目標主要有三個:1.系統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識,了解教育思想演變、教育制度發展、教育實施進程的基本線索,特別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2.準確理解有關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獻,特別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
  • 2021考研教育學考試大綱發布後,外國教育史如何備考?
    311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一共考查5個科目,分別為:教育學原理、中國教育史、外國教育史、教育心理學和教育研究方法。那麼結合2021年最新大綱,我們應該怎麼把握和準備外國教育史呢?但是中國教育史和外國教育史有那麼多思想家、不同的時期又有不同的制度,同學們複習時難免會陷入迷茫。為了打消學生的這種情緒,結合新考綱,咱們中公的教研老師結合考綱分別對中國教育史和外國教育史的重難點進行了梳理,以減輕同學們的學習負擔。
  • 用心教育學考研|21教育學考研——教育史專業介紹
    研究方向用心團隊提醒廣大考生各大院校教育史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以南京師範大學為例:教育史的研究方向主要有:01 (全日制)中國教育史02 (全日制)外國教育史培養目標本專業要求畢業生掌握系統的教育史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熟悉國內外教育史學理論發展的最新成果,專業功底紮實,可在高校、中學或其它科研、文教機構從事教育史及相關學科教學、研究等專業工作;具有從事教育科學研究的創新意識和獨立從事教育實際工作的專門技術水平,一般能擔任中教史、外教史、
  • 2021教育學考研:教育史專業就業方向及前景
    教育史   主要是梳理教育發展的歷程,並從史學的角度研究教育,一般分為中國教育史方向、外國教育史方向、比較教育史方向。如果考生有史學專業基礎報考這個專業比較好。教育史是一門純理論研究,但並不是說教育史只和過去打交道,也有學者專門研究現代教育史,與現實關聯較大。
  • 神經語言學研究新趨勢: 從病理邁向生理
    神經語言學研究新趨勢: 從病理邁向生理——兼論對優化外語教學的啟示摘 要       神經語言學從萌芽到創立以來,其研究主題曾一直是主要針對言語障礙的腦機制及其幹預的「病理取向」。但是,隨著神經科學、語言學,尤其是心理語言學的不斷進步,神經語言學研究正表現出從病理邁向生理的新趨勢。本文先通過梳理這一新趨勢發展脈絡過程,概括出傳統病理取向研究的五大學說,進而在梳理生理取向研究中,從神經語言學與外語教學的結合視角出發,分析了四個最主要前沿研究熱點問題的新進展,探討了「優化語言學習」的鮮明特色及其「幹預」在優化中的重要性,並從優化外語教學的四個方面闡述了新趨勢帶來的啟示。
  • 2018年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育史專業暑期夏令營活動通知
    多年以來,北師大教育史學科為全國眾多高校和教育科研機構培養了大批中國教育史和外國教育史學科的教學科研骨幹,為全國教育史學科和教育科學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近年來,教育史學科在團隊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國際交流以及學科基礎建設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學科建設上了一個新的臺階,進一步保持和擴大了在國內教育史界的優勢,並在國(境)外贏得了良好的聲譽。
  • 200418良華日誌:因教育史而有教育信仰
    教育史學一般指關於教育史的反思,接近教育史研究的方法論,屬於教育史的元研究,但這裡的教育史學是教育歷史之學,就像教育文學是教育文藝之學,教育哲學是教育哲理之學。也因此,這裡的教育史學主要包含了中外教育思想史、中外教育電影與小說、中外教育考察。將中外教育思想史納入教育史學,這好理解。
  • 2019考研311外國教育史重點:現代歐美教育思潮
    311教育綜合中的外國教育史可以根據各個歷史年份來梳理重難點,然後再理解記憶。以下是新東方網總結的外國教育史知識,希望對參加2019考研教育學的考生有所幫助。   2019考研311外國教育史知識:現代歐美教育思潮   現代歐美教育思潮(10個思潮):   改造主義教育   產生背景:20世紀30年代從實用主義和進步教育中逐漸分化出來,到20世紀50年代形成一種獨立的教育思想   哲學基礎
  • 複試 | 東師教育史(學碩)經驗貼
    複試比初試更加重視信息的搜集和獲取,尤其是今年疫情,複試肯定會有變動,所以大家一定要密切關注國家和學校有關於複試的最新動態,隨時知道複試的變化。動態包括什麼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動態,第一個是大方向的國家方面,主要是分數什麼時候公布,這個要關注你報考學校的所在省的招生考試官網,比如東北師大就是吉林省。
  • 教育史 鑑古今
    我特別主張教師要讀點教育史。教育是科學,當前腦科學、人工智慧等都對教育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教育又是人文藝術,要靠經驗的積累,歷史的經驗不可少。讀點教育史可以了解歷史上人才培養中的得與失、經驗與教訓,使教育在傳統和創新的交替中不斷發展。現代意義的初等教育是工業革命的產物。但並不是說此前就沒有初等教育。我國古代教育典籍《學記》中,就記載有「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
  • 《上海教育史》首次詳述滬上教育發展變遷
    (上海教育出版社供圖)    作為國內第一部系統全面研究上海教育歷史、完整展現古代至當代滬上教育變遷的著作,四卷本《上海教育史》昨天在華東師範大學首發。業內評價,這套書總結了上海教育的經驗、成就與舉措,為我們了解上海教育的今昔變遷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
  • 教育學考研之外國教育史考研複習備考規劃
    文都比鄰帶來教育學的五個考試科目重頭戲之一外國教育史該如何複習備考更高效。可見,學習外國教育史,一定需要超 級強大的知識背景,對於歐洲的歷史有較為清晰的認知。章節內容對比記憶,融會貫通在專題總結的過程當中,可以把法案放在一起,把人物放在一起,把思潮放在一起,結合知識背景,並且在整個知識表格裡面要突出詳略得當,突出考試的題型。這種融會貫通還表現在外教史跟教育學原理一定要打通,跟中教史一定要打通。
  • Steam公布3月熱銷新作榜單,《光明記憶》入圍
    近日,Steam公布了3月份的熱銷新作榜單,榜單公布了3月份前20名的熱銷遊戲。其中國產遊戲《光明記憶》入圍該榜單,此外,《奧日與螢火意志》、《毀滅戰士:永恆》、《騎馬與砍殺2》等遊戲也入圍了該榜單。以下是具體的3月熱銷新作榜單(以發行時間排序):《黑山(Black Mesa)》-Crowbar Collective(全球)《遵命,陛下》-Brave At Night(英國)《Avorion》-Boxelware(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