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幾十年國際史學發展潮流中,社會文化史無疑是一個相當興盛,且值得教育史研究者重視的取向。其中,以集體記憶、社會記憶、文化記憶等概念為基礎的記憶史成為近年來歷史學家熱議的方法之一。杏壇新史此次推送一篇有關學校記憶史的新書推介,同時附上德國歷史學家揚·阿斯曼所撰有關文化記憶的文章一篇。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新史學」的推動下,記憶也逐漸成為歷史研究的重要對象,由此誕生了記憶史這一新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方法。近年來,國內的歷史研究者和教育史研究者也開始注意到這一史學發展趨勢並運用這種方法研究教育的歷史,陸續有一些新作問世。
放眼國際,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西班牙的教育史學者開始對教育記憶史研究產生了濃厚興趣。這種興趣逐漸擴散到歐洲其他國家以及拉丁美洲。教育史學者們發現,記憶史的研究路徑可以極大地豐富教育史研究的史料,也能構建一個更加生動的、多姿多彩的教育歷史世界。
《學校記憶:教育史研究的新趨勢》是一本由二十篇文章組成的文集,編者是來自西班牙和義大利的三位教育史學者。該書所匯集的二十篇專題論文都是來自2015年9月22-23日在西班牙塞維亞大學召開的「學校記憶——教育歷史研究的新趨勢」(School Memories. New Trends in Historical Research into Education: Heuristic Perspectives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國際研討會。這二十篇文章的作者們分別來自九個國家,主要以西班牙和義大利為主的南歐國家以及俄羅斯,他們分布在十九所大學機構中。每一篇文章都是圍繞著「學校記憶」的主題展開,包括記憶史的歷史編纂學、史學方法論、學校生活、教師日記、校園建築的討論,以及女性傳記中的學校記憶、電影與學校生活發展、教育歷史與社會發展的互動等話題,雖然談的都是學校,但所涉範圍廣。更重要的是,他們重新從方法論、認識論以及各種不同的方法角度深入探討了二十一世紀初出現的「學校記憶」這個教育史新話題。
至於如何理解「學校記憶」,作為本書編者的尤裡·梅達(Juri Meda)和安東尼奧·比尼奧(AntonioViñao)在第一篇文章裡給出了解釋:「雖然它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但是我們認為,『學校記憶』有兩種基本的理解方式:首先,作為一種個體反思和重建個人學校經歷的方式;其次是一種個體的、集體的或者公共的追憶學校歷史的實踐。事實上,這個術語還有第三種理解——雖然不是很恰當,即它是由一個特定國家的學校和教育系統所傳遞和構建的社會記憶,目前它在教育史領域之外已經得到了更多的關注,特別是對於那些對分析文化學習過程的感興趣的研究者……當我們談到『學校記憶』的時候,我們不是在說那些由學校傳遞的記憶,而是與學校有關的記憶,即個體、社區和社會所構建的對於學校世界和教育過程的記憶。」(PP.1-2)因此,從整個文集的文章來看,這些「記憶」的來源非常多元化,包括明信片、照片、年鑑、日記、自傳、影視、建築等,甚至還有墓碑。
尤裡·梅達和安東尼奧·比尼奧認為,基於「學校記憶」的研究有會產生兩種基本的影響:「新的歷史知識的產生,以及教育史文化視域的重新界定。」(P.6)「學校記憶」不僅僅是一種研究內容的表達,不僅是把它當作學校歷史的一種證據,更是一種新的研究主題、研究視角或者研究方法,它要求研究者不但要從學校內部觀察學校,而且還要從學校外部考察學校,如學校在當時社會精英和大眾的眼中是怎樣的,換言之,這是一種「對教育、學校和教學的社會觀察」,是學校教育的「社會和文化維度」的探討。(P.6)從他們的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學校記憶」的概念下,雖然歷史研究對象仍然是「學校」,但是已經不局限於狹義的學校教育,學校教育只是一個中心,圍繞這個中心,可以散發出很多教育和其它很多因素的互動,進而構建出教育與社會、政治、文化、個體、群體等的複雜網絡關係,「學校記憶」所描繪的是一個廣義的教育世界。
「記憶」本身是個體的也是集體的,是多重的也是多向度的,因此,記憶史給我們呈現的教育史圖景也必然是一個豐富的畫面,不僅僅呈現過去是什麼,還要呈現當前是如何看待過去、如何解釋過去、如何重釋過去,它還要探討現在和過去的關係。「在這個意義上,從一個教育史學者的視角來看,學校記憶引起我們的興趣不僅僅因為它是觸摸學校過去的一種途徑,還因為它是理解以下問題的關鍵:今天的社會對於學校的過去知道些什麼、今天的社會認為它自己知道些什麼、今天社會的認知在多大程度上接近事實或者只是根深蒂固的偏見陋習的產物。」(P.6)與此同時,「記憶」還是生動的、個體的、主觀的、帶有感情色彩的,它一方面有利於拓展歷史研究的視野,另一方面也與要求理性客觀的歷史研究有一定的矛盾,面對紛繁複雜的記憶材料,如何去偽存真、如何在理性分析中消解材料的主觀色彩等,這些都是記憶史研究者再迎接機遇的同時需要面臨的挑戰。
附:原書目錄
附:目錄譯文
1. 學校記憶:史學平衡和啟發式的視角
Juri Meda and Antonio Viñao
2. 探索研究學校記憶的新路徑:雕琢教育史的盲點
María del Mar del Pozo Andrésand Sjaak Braster
3. 風景明信片:作為構建和重構教育記憶的工具(西班牙,19-20世紀)
Antonio Viñao and María José MartínezRuiz-Funes
4. 來自過去的照片:網絡上的學校影像和學校集體記憶的構建
Marta Brunelli
5. 記憶和年鑑:20世紀西班牙教會學校中年鑑的構成和演進之分析
Paulí Dávila, Luis María Naya and IñakiZabaleta
6. 身份認同、記憶、學校和人物:通過學校教科書看學校中安達盧西亞人身份認同的調適(1978-1993)
GuadalupeTrigueros Gordillo, Cristóbal Torres Fernández and Enrique Alastor GarcíaCheikh-Lahlou
7. 女性自傳文學中的學校記憶(義大利,1850-1915)
Antonella Cagnolati and JoséLuis Hernández Huerta
8. 講述一個故事,講述自己的故事:作為集體歷史史料的教師日記和自傳回憶
Maria Cristina Morandini
9. 「我是孤獨的,只有真理與我同在」:對一位小學老師日常生活的闡釋
Imre Garai and András Németh
10. 教育記憶和公共史學:一場必要的交匯
Gianfranco Bandini
11. 搜集口述證言中的方法論、史學和教育學問題
Fabio Targhetta
12. 特拉夫尼克師範學校中學生的學校記憶
Snježana Šušnjara
13. 鐫刻在石頭上已然褪去的記憶:19世紀和20世紀初斯洛維尼亞作為集體教育記憶形式的教師墓碑
Branko Šuštar
14. 慶祝學校建築:教育意圖和集體表徵(19世紀末)
Ramona Caramelea
15. 通過電影記住學校:義大利共和國關於《愛的教育》這本書的電影
Simonetta Polenghi
16. 一所理想學校的記憶:電影和電視所呈現的大學教師洛倫佐·米拉尼的事業(1963-2012)
Paolo Alfieri and Carlotta Frigerio
17. 構建記憶:電視劇Diario di un Maestro中所講述的1970年代義大利的學校
Anna Debè
18. 蘇聯電影事業中作為一種社會神話的教師形象的塑造
Elena Kalinina
19. 通過希臘電影分析戰爭期間和戰後學校生活的各種面貌
Despina Karakatsani andPavlina Nikolopoulou
20. 記憶和學校文化的考證:學校的物質性和「非物質性」
Cristina Yanes-Cabrera and Agustín EscolanoBenito
(作者簡介:王慧敏,浙江大學教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美國教育史、高等教育史等)